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是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的主要叶部病害。为了提高对这3种叶斑病的田间诊断和识别水平,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归纳总结出3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对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3种叶斑病在发病时期、病斑形态、病斑大小、病状等方面区别明显;在供试的10种玉米自交系品种中,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分离到引起玉米叶斑病的真菌病原13种,其中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iria lunata(Walke)Boedijn、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ke)Shoemaker分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抚玉8号是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中熟玉米品种,2005年1月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26d,株高303cm,穗位121cm,穗长22cm,穗粗5.1cm,子粒14~18行,子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红色,出子率87%,百粒重36.6g,容重757g/L。抗倒伏,抗大、小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尾孢菌叶斑病。一般667m^2产700kg,高产量地块可达800kg。  相似文献   

3.
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魏淑红(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哈尔滨150086小豆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小豆生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尤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发病较重。小豆叶斑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主要侵害叶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弯孢菌叶斑病、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直接影响黄淮海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黄淮海夏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南方锈病的为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病诱因和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黄瓜棒孢菌叶斑病在辽宁省黄瓜主产区为常发性病害。据全省各有关蔬菜测报点调查,今年该省黄瓜棒孢菌叶斑病总体为中等程度发生,部分生长郁闭、长势良好的地块重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发生地区主要包括沈阳、大连、辽阳、鞍山、抚顺、锦州和朝阳地区。  相似文献   

6.
干腐病是马铃薯窖储期的主要病害,病原菌往往通过薯块表面的机械擦伤入侵块茎并破坏块茎的薄壁细胞而进行侵染,其中病菌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降解寄主细胞壁,因此,针对干腐病病原镰孢菌产酶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拟丝孢镰孢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odides)为试验菌种,以克新1号为寄主材料,对5种镰孢菌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特性及温度对这些致病菌的产酶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5种镰孢菌接种在马铃薯薯块上后,均可以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其中Cx的活性在侵染后期最高,PMG在侵染前期较高,且Cx活性低于PMG。在温度对镰孢菌活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试验中发现,相对于不接菌对照,Cx、PMG的活性在25℃时较高,β-葡萄糖苷酶在20℃下活性较高,PG在20℃和25℃的活性都较高。以上结果说明:镰孢菌侵染马铃薯时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壁降解酶,Cx活性在侵染后期较高,PMG活性在侵染前期较高,且低温不利于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粟弯孢霉叶斑病为谷子重要的叶部病害,为了解钙调磷酸酶信号途径在粟弯孢霉叶斑病菌中的功能,对粟弯孢霉叶斑病菌钙调磷酸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初步分析。通过简并PCR法扩增获得了粟弯孢霉叶斑病菌钙调磷酸酶催化亚基ClCna和调节亚基ClCnb基因的同源片段,并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ClCna和ClCnb基因序列同源片段的全长cDNA序列。粟弯孢霉叶斑病菌ClCna和ClCnb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他病原真菌钙调磷酸酶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ClCna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钙调素结合位点、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基结合位点和自身抑制调节位点,而ClCnb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4个钙离子结合位点。利用钙调磷酸酶特异性抑制剂环孢素A处理粟弯孢霉叶斑病菌分生孢子,发现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明显下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粟弯孢霉叶斑病菌中ClCna和ClCnb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在山梨醇和氯化钠胁迫下都是诱导表达,因此,推测这2个基因可能在粟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逆境胁迫及孢子萌发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离体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水杨酸(0、0.05、0.1、0.5、1.0、2.0、5.0 mmol/L)处理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以新疆伽师瓜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外源水杨酸诱导控制伽师瓜链格孢病害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低浓度(0.1~1.0 mmol/L)的水杨酸对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外源水杨酸诱导控制伽师瓜链格孢病害的最佳处理参数为:水杨酸浓度0.5 mmol/L,处理时间10 min,诱导间隔期48 h,该诱导处理可有效控制由链格孢菌侵染引起的伽师瓜采后黑斑病,病情指数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禾谷镰孢菌FGSG0948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禾谷镰孢菌为试材,采用Split-Marker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基因敲除盒,PEG (聚乙二醇)介导转化法转化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筛选,获得FGSG09482基因敲除突变株。通过观察比较其敲除突变体表型,从而分析鉴定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以野生型PH-1作为对照,敲除突变体的菌落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分生孢子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培养滤液颜色没有明显区别。分生孢子侵染番茄果实实验表明,以番茄果实为侵染宿主,对比野生型PH-1,突变体致病力没有减弱。但突变体菌落的生长速率滞后于野生型PH-1;敲除突变体的产孢量低于野生型PH-1;有性杂交实验表明,敲除突变体几乎不产生子囊壳,野生型PH-1可以。本研究初步表明,FGSG09482基因对禾谷镰孢菌菌落的生长速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对禾谷镰孢菌的分生孢子的产量、子囊壳的产生也有影响,推测FGSG09482基因可能与禾谷镰孢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关系,及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玉米抵御弯孢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以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具有不同抗性的3个玉米种质478、齐319、农大108为试材,外源施用硝普钠(SNP)、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 PTIO)、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 A),和接种玉米弯孢病菌,比较植株病情指数、NO和H2O2含量及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施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和H2O2均可减缓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侵染进程,降低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植株防御酶活性,尤其抗性弱的玉米种质478植株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诱发了玉米过敏性坏死反应;接种玉米弯孢菌后3个玉米种质叶片中NO和H2O2含量均有猝发现象,而NO和H2O2的清除剂c PTIO和As 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植株感病率和病情指数。NO和H2O2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的重要信号分子,可提高POD、CAT、SOD、PAL和Glu病程相关蛋白活性,进而增强玉米对弯孢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具有纹枯病相似症状的小麦茎基病害的病原组成、筛选高效药剂,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60份具有小麦纹枯病相似症状的病样进行病菌分离。分别选择从不同地区病样上分离到的丝核菌(Rhizoctonia)、镰孢菌(Fusarium)、蠕孢菌(Bipolaris)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唑环菌胺(sedaxane)等4种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Rhizootonia cerealis)、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的室内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均可侵染小麦,在茎基部表现典型或近似小麦纹枯病症状;氟唑环菌胺对丝核菌有极高的室内生物活性、但对镰孢菌室内生物活性很差,其EC50分别是0.099 mg/L、126.974 mg/L;氟唑环菌胺单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远低于其与咯菌腈等混剂防效。具有纹枯病相似症状的小麦茎基病害,是由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多病原混合侵染的病害,防治时应考虑药剂对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的综合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分布和病原类型,选取5个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连片区域,按照出苗至拔节、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抽雄至吐丝、灌浆至完熟等4个生长阶段,采取5点取样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病原种类鉴定。共分离鉴定出51种病原菌,其中真菌43种,细菌2种,病毒6种,侵染引起33种玉米叶部病害。其中,出苗至拔节有23种病原,引起3种玉米病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有30种病原,引起26种玉米病害;抽雄至吐丝有25种病原,引起22种玉米病害;灌浆至完熟有18种病原,引起15种玉米病害。尤其是玉米苗枯病有20种病原侵染,是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中病原种类最多、最复杂的病害之一。制种玉米从出苗到成熟,叶部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呈单峰状分布,大喇叭口期是制种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数量的高峰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玉米壳针孢斑枯病(Septoria zeicola Stout)、玉米球腔菌叶斑病[Mycosphaerella maydis(Pass.)Link]、玉米细菌性条纹病[Xan-thomonas capestris pv.Holcicola(Elliott)dy]、玉米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 and ropogrnis(E.F.Smith.)Stapp]、黑条矮缩病毒病(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等6种病害在河西走廊属新记录病害。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发生种类多,病原数量大,且多种病原复合侵染,多种病害叠加出现,造成田间病害症状复杂,识别难度大,流行蔓延迅速,田间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3.
菊科植物链格孢菌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菊科植物链格孢菌的危害及种类。本研究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链格孢菌可侵染多个属的菊科植物的叶、茎和花等,引起黑斑病、褐斑病和轮斑病,发生日趋严重。全世界已报道的以菊科植物为寄主的链格孢菌共54 个种类,国外已报道46 个种类,中国已报道20 个种类。本研究综述了全世界菊科植物链格孢菌的种类,为该类病害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已报道的菊科植物链格孢菌多集中在北部,种类相对较少,且分类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学,应结合分子学方法进行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葡萄褐斑病又名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或角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两种类型,广泛分布于各葡萄产区,可引起葡萄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浆果产量、品质和树势,特殊情况下可造成毁产。发病原因:引发葡萄大褐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假尾孢(图1),引发小褐斑病的病区则有葡萄座束梗尾孢霉、葡萄明针尾孢霉两种菌源。葡萄假尾孢从寄主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油菜素内酯(BR)增强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作用及机制,以玉米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分设喷施BR和未喷施BR的处理,在玉米喷施BR 10 d后,接种禾谷镰孢菌,调查比较喷施BR后玉米感染禾谷镰孢菌的发病情况,确定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确切作用,结果表明,在未喷施BR的自然生长条件下,在玉米上接种禾谷镰孢,发现茎秆表面有明显的病原菌沿接种针孔侵染扩散的痕迹,玉米茎剖面内髓组织黑褐色严重,几乎整个节间均已被病原菌侵染;但在喷施BR 10 d后再接种禾谷镰孢,玉米茎剖面内的髓组织被病原菌侵染面积明显减少,发病明显减轻,说明BR提高了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能力。用含BR的PDA培养基培养禾谷镰孢,与对照相比,禾谷镰孢发育未受到明显的影响。BR处理后,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Real-time PCR分析编码脯氨酸合成酶的基因Zm P5CS的表达量,发现其表达量确实受BR的诱导。同时BR处理后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增加,保护酶SOD和PAL活性显著增加,POD活性极显著增加。说明BR提高玉米自身抗逆性来提高抵抗禾谷镰孢侵染。油菜素内酯对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抗禾谷镰孢侵染的原因可能不是抑制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而是通过提高玉米脯氨酸合成、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从而提高玉米自身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6.
阿魏氯仿提取物对7种玉米病害的离体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桂清 《华北农学报》2007,22(3):111-114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对顶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只有46.66 mg/L;可引起大中型分生孢子畸形。  相似文献   

17.
旨在揭示马铃薯育种材料对马铃薯干腐病抗性及马铃薯病毒病侵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尖孢镰刀菌侵染,对3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的病毒侵染情况及马铃薯干腐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阿克莫拉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侵染发生情况复杂,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38份材料中,18个品系和1个品种材料未侵染马铃薯病毒;对1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尖孢镰刀菌抗性鉴定,其中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1份,其余均不具有抗病性。哈萨克斯坦阿克拉莫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复杂,需注重种薯脱毒及防控病毒传播;干腐病抗性材料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目的]为获得一株有效的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生防细菌,[方法]本研究采用生防细菌包衣处理玉米种子的方法,将前期田间初筛得到的4株生防促生细菌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评估,获得一株防效最好的菌株。进一步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验证该菌株对玉米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并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4株生防细菌中,菌株Sneb2249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效最好,盆栽防效为55.04%,田间防效为39.36%。室内促生和田间测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neb2249能够显著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干重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4.89%、49.15%和 7.9%。经鉴定菌株Sneb2249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结论]恶臭假单胞菌Sneb2249是一株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既可抗弯孢叶斑病菌,又对玉米具有促生增产作用。利用有益微生物处理种子防控病害将是一种新型的植保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及推广品种的改变,我国各地区主要玉米病害的发生也随之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辽宁地区大爆发,近年来该病害的发生又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丹东地区重要的叶部病害。掌握该病害的发病规律,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能缓解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从而达到确保玉米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麦根腐平脐蠕孢是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一种病原菌。明确了该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及碳/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等生物学特性,并评价该病原菌对8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温度为28℃时菌丝生长最快,达到73. 00 mm,并且孢子萌发率最高,为96. 91%;产孢的最佳温度为25℃,孢子量为15. 13×10~3/cm~2。在pH值7和8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分别为65. 25,65. 13 mm,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8. 75%,85. 00%;在pH值7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48. 44×10~3/cm~2。在以淀粉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分别为53. 00,50. 17 mm;在以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1. 93×10~4/cm~2,其次为淀粉培养基,产孢量为0. 42×10~4/cm~2;在以淀粉、半乳糖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6. 03%,74. 52%,72. 26%。在以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为36. 44 mm;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5. 59×10~3/cm~2;在以脯氨酸和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分别为49. 38%,45. 00%。对供试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高,EC_(50)均为0. 07 mg/L,咯菌腈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2. 80 mg/L。结果将为了解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