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野酿2号’是在野生毛葡萄自然群体中,经过多年选育发现的原生种两性花品种,2011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广西南宁地区9月上旬果实成熟,果粒圆球形,果皮黑紫色,平均单粒重1.55 g,平均穗重182.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6%,出汁率72.8%,总糖9.73 g/100 ml,总酸1.49 g/100 ml。自然授粉率高,稳产丰产性好,酿酒性状优良,在适应性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RAPD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用RAPD PCR技术初步研究了中国野桑蚕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之间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中国野桑蚕个体之间及其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个体之间均呈现出丰富的DNA多态性。中国野桑蚕同家蚕共有带率达 3 5 5 % ,同日本福冈野桑蚕为 4 5 1% ,而日本福冈野桑蚕同家蚕为 3 2 % ;中国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5 2 ,日本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3,与中国野桑蚕的为 0 5 8,而且与中国沈阳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 ,为 0 4 8,以此创建了它们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3.
野桑蚕和不同家蚕品系幼虫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野桑蚕和不同品系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并调查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1-DNJ含量的变化。野桑蚕与家蚕、家蚕不同品系间的1-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桑蚕全蚕粉中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平均为0.427 8%;家蚕以黄血蚕最低,平均0.220 5%。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的1-DNJ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家蚕血干粉中的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848 7%;其次是中肠、体壁和脂肪体组织,分别为0.512 2%、0.472 2%、0.308 5%;而在丝腺中几乎检测不出1-DNJ。家蚕5龄幼虫体内1-DNJ含量随发育时期呈明显变化,5龄第4天含量最高,达0.329%,第5天以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5.
用野血牦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3/4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和1/2野血公牦牛与甘南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群公母牦牛犊牛(含3/8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08%和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含1/4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1.31%、9.40%,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30.31%和27.17%,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牦牛犊提高14.59%、13.13%,差异显著(P<0.05);而且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27.56%和23.28%,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12%、13.88%,差异极显著(P<0.01);而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12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以野酿2号两性花毛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解剖观察野酿2号不同枝条粗度下第6、8、10节位冬芽的发育进程,结合大田冬芽逼发试验,明确冬芽二次果逼发的时期和结果枝粗度、冬芽节位等修剪技术。结果表明:野酿2号毛葡萄冬芽二次果的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未分化期(Ⅰ)、分化前期(Ⅱ)、第一花序原始体分化期(Ⅲ)、第二花序原始体分化期(Ⅳ)和萌动期(Ⅴ)。野酿2号毛葡萄的冬芽萌发能力很强,可选择6月底至7月初,枝条粗度大于0.8cm 以上,第7~10节位进行修剪可获得质优的二次果。  相似文献   

7.
吴立新 《养猪》2004,(5):5-5
垦利县大汶流草场内盛产野大豆,可将其茎、叶和种子配合加工制成草粉。1996年经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其营养成分检测:粗蛋白质14.5%,粗脂肪2.25%,钙0.87%,磷0.18%,苏氨酸4.8g/kg,胱氨酸3.9g/kg,蛋氨酸4.8g/kg,异亮氨酸3.9g/kg,色氨酸2.2g/kg。为了观察其喂猪效果做此试验。2003年7月,大汶流畜牧养殖中心选取日龄、体重、体质相近的二月龄长白仔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A组饲喂90%的全价配合饲料和10%的草粉;B组饲喂80%的全价配合饲料和20%的草粉;对照组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供试猪饲养管理条件均相同,采用生湿料型,日喂3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适合在广西贵港市种植的余甘子优良无性系,为余甘子良种培育和生产提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和分析‘平丹一号’、‘平丹二号’、‘平丹三号’3个余甘子优良无性系在广西贵港市的种植表现及品质特性。【结果】3个余甘子优良无性系在广西贵港市丰产性较好,5年生树平均单株鲜果产量在46.10~50.95kg之间,平均单果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平丹一号’>‘平丹三号’>‘平丹二号’;不同余甘子优良无性系平均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0.60%以上,果实单宁、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内含物含量较丰富。【结论】‘平丹一号’、‘平丹二号’和‘平丹三号’余甘子优良无性系在广西贵港市综合表现较好,平均单株产量较高,单果质量较大,抗病性较好,可选择作为优良无性系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灵峰’和‘闽清2号’橄榄是从福州地区的‘长营’橄榄实生群体中筛选出的鲜食新品系。‘灵峰’橄榄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重7.40 g,可食率81.00%,总糖4.10%,总酸1.16%,可溶性固形物11.40%,钙1230.00 mg.Kg-1;果皮黄绿色,果肉黄白色,果肉质地脆、化渣无涩味,回甘好,为晚熟类型。‘闽清2号’橄榄果实纺锤形,平均单果重7.60 g,可食率82.40%,总糖2.46%,总酸1.19%,可溶性固形物8.83%,钙627.33 mg.Kg-1;果皮绿色,果肉黄白色,果肉质地脆、化渣无涩味,风味清淡,并且表现出丰产和稳产特性,为中熟类型。‘灵峰’橄榄可作为鲜食品系,‘闽清2号’橄榄可作为鲜食兼加工品系。  相似文献   

10.
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是家蚕(Bombyx mori)的祖先种,可吐丝结茧,茧丝有多种色彩。为了通过加工技术获得实用性能优良的野桑蚕丝,用酸和碱对野桑蚕的茧丝进行处理后,测定与分析野桑蚕丝的结构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用不同质量浓度盐酸(30 g/L和60 g/L)、乙酸(30 g/L和60 g/L)以及氢氧化钠(10 g/L和20 g/L)和碳酸钠(15 g/L和30 g/L)处理对野桑蚕丝的聚集态结构影响不大,处理后的野桑蚕丝仍然是以β-折叠结构为主,同时还含有α-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经60 g/L盐酸处理后的野桑蚕丝,其热稳定性稍有提高,断裂强度降低了22.9%,初始模量降低了22.7%,断裂伸长率降低了8.7%。碱处理对野桑蚕丝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对其力学性能破坏严重,经20 g/L氢氧化钠处理后,野桑蚕丝的断裂强度显著降低,仅有36.7%的断裂强度保持率。研究结果提示:野桑蚕丝的加工过程应避免用强碱性物质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两性花毛葡萄“野酿2号”于2016年开始引种至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5年多的试种观察,已探明该品种在连南地区表现粗生、抗性强、适宜性广、早结丰产等优良特性,为当地大面积利用石漠化和荒漠化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的林果经济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推广开发前景。本文介绍了两性花毛葡萄“野酿2号”在连南县的引种表现和关键栽培技术,旨在为推动当地毛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示范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引进野牦牛冻精、1/2和1/4野血牦牛公牛,与本地耗牛进行复壮技术研究,对1/2、1/4野血牦牛和家牦牛初生和6月龄体重、体尺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2野血牦牛初生、6月龄体重比1/4野血牦牛分别提高4.53%、3.57%。体高比1/4野血牦牛分别提高0.76%、2.846%;胸围分别提高1.85%、3.06%;体斜长分别提高2.90%和2.79%。除1/2野血牦牛初生体高指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家蚕是从野桑蚕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4-24-1’桃是以‘丰光’为母本,‘070507(天仙红×中油5号)’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早熟离核油桃优系。该优系树势中庸,树姿较开张,在武汉地区3月上中旬开花,果实6月上旬成熟,平均单果质量81.64 g,最大130 g;果实近圆形,果底白,果面光滑无毛,红色,果肉白色;果肉脆,离核,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4 %,可滴定酸0.22 %~0.29 %,果实品质优。丰产稳产性好,平均产量30.0 t.hm-2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呼伦贝尔盟草原研究所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委托,在牧草引种试验点搞了野大麦生产试验,经3年试验结果表明,野大麦叶量丰富,质量好,产量高,适宜呼盟种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太湖南岸湖州、嘉兴两市的野桑蚕年发生三代。并对各代的卵、幼虫、蛹、成虫发生的始、盛、末期进行了研究。野桑蚕产越冬卵时间越早,其越冬期越长,越冬期为164~277天。同一天产的越冬卵块,翌年卵孵历期为9~27天。雌雄性比:第一代雌比雄多(♀54.84:♀45.16),第二、三代雌比雄少(♀44.44:♀55.56)。野桑蚕和家蚕同时孵化、同条件下饲养,全龄期同为23天。在闷热、多湿条件下,发现野桑蚕仅三眠即营茧。羽化以白天居多,占83%,桑园羽化率为88.94%;一、二代卵产于叶、条上,散产;第三代卵产于桑拳下,呈块状。每条雌野桑蚕平均产卵235.36粒。野桑蚕天敌计有7种以上,5月底前,越冬卵早孵的幼虫(占7.98%),随桑园夏伐,95%以上幼虫被携出桑园淘汰。野桑蚕年三代发生盛期,年度间变异不大,前、后仅2~3天之差,只须掌握3~7年资料,可以确定当年为害盛期,届时发报,简便准确。防治野桑蚕应以第一代为重点,第二代可在蚕期间隙药治,每年9、10月结合采叶,摘茧灭蛹,减少越冬卵量。  相似文献   

17.
彭云武  黎欢吉  楚渠  胡必利 《北方蚕业》2007,28(4):29-29,31
为了研究秦巴山区不同地域的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特对不同地区的野桑蚕及其与家蚕杂交后的产卵数和茧质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集的野桑蚕产卵数差异不明显,但与家蚕杂交后,产卵数增加显著。同时表明野桑蚕的单蛾产卵数达到170~180粒。其平均茧层率在14%~15%。  相似文献   

18.
摘 要:通过田间生产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施肥对广西野生毛葡萄“野酿1号”、 “野酿2号”不同品种石漠化种植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广西罗城县毛葡萄石漠化生产种植区土壤普遍缺钾,是影响毛葡萄健康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毛葡萄对钾的需求量超过氮、磷,幼果至果实膨大期钾的供应特别重要,全年施肥N:P2O5:K2O=1 : 5.1 : 3.4比N:P2O5:K2O=1 : 0.6 : 0.6有利于提高植株养分含量、增大叶面积,处理Ⅰ与Ⅱ、处理Ⅲ与Ⅳ相比产量分别增加29.9%和58.5%,总糖含量分别增加1.23 g/100g和2.66 g/100g,单宁含量分别增加3 mg/100g和27 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1.1%和0.6%,落果率分别降低6%和1.2%。  相似文献   

19.
以‘Unique’、‘Coolidge’、‘Gemini’、‘Mammoth’、‘Triumph’ 5个费约果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品种费约果引种绵阳地区后所产生的果实品质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单株平均产量最大为‘Unique’,5125.86g; ‘Gemini’ 平均坐果率最高,为53.06%;单果重由大到小依次是‘Coolidge’ 25.84g >‘Gemini’25.67g>‘Triumph’25.44g>‘Mammoth’ 22.23g> ‘Unique’ 18.26g;平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Gemini’和‘Mammoth’较高,分别达到605.01 mg/g和556.72mg/g, ‘Unique’最低仅为253.83 mg/g;平均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的是‘Unique’为14.93%, ‘Triumph’ ‘Coolidge’次之,‘Mammoth’最低为5.10 %;‘Unique’、‘Coolidge’和‘Mammoth’的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达到12.00%以上,最低的是‘Gemini’为10.90%。总体来看, ‘Unique’单果重和可溶性蛋白次于其他品种,但其可食率最高,单株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酸比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综合比较,在绵阳地区‘Unique’品种为优质高产品种,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红肉枇杷‘早钟六号’为母本、‘东湖早’为父本进行等量花粉混合授粉,从而获得大量F1代杂种,从中选育获得优质早熟白肉枇杷品种 ‘榕早3号’(系谱代号:ZDF1-3)。其主要特征为:果实椭圆形,果皮淡黄色,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味浓甜,有香气,较易剥皮。母树和子代历年种植结果显示,优株‘榕早3号’的无性后代保持了母树优良性状,丰产性表现稳定,平均单果重51.2g,纵径4.99cm,横径4.48cm,果形指数1.1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可滴定酸含量为0.16%,固酸比84.7,每个果实有果核4.18枚,可食率72.6%,成熟期在4月上旬至4月中旬。与亲本‘早钟6号’相比,‘榕早3号’具早熟早产、丰产稳产、果大味甜等优点。经所在省市专家现场多次检测,优株‘榕早3号’表现突出,现已在福州、莆田、泉州等地进行中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