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型职业农民是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的新一代农民,他们的素质将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辽宁省昌图县毛家店镇兴源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应用现状,随后提出了通过搭建远程教育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技术来提高辽宁省昌图县毛家店镇兴源村新型职业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信息化的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文章分析了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针对一些问题积极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基于此,课题组聚焦乡村振兴大背景,详细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现状展开研究,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创新创业、整合教育资源、增加培训投入等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完善培训方案,加大宣传力度以及组建高素质培训队伍等方式,可以切实改善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现状,增强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4.
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分析大数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若干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农村的逐步发展,新农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房地产和旅游业的融合,需要鼓励新型的"田园综合体"的探索,对培养新时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适宜的农业技术,是促进农村社会广泛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三农问题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目前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新发展理念,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上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改革进程。文章阐释了当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与特点,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视野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杭州市富阳区结合当地实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进行有益探索,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借鉴经验。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1.1健全机制体制,构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1)划分层次,分类指导与实用性相结合。根据对  相似文献   

8.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非常重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育新型农民。论述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思路,并就如何创新培训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近期笔者以凤翔县为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1.1培育职业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当前,凤翔县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赵铁军 《南方农机》2019,(3):53-53,67
农机化是培育职业农民的起点,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节点。在农业兼业化和农村空壳化的背景下,探索一条新型职业农机手的培育路径对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丹阳市农民素质现状,对如何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展开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促进农民提升致富本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形态、新阵地和新课堂要适应当前的形势的发展,首先要构建规范化的培训制度,为培训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多样同步进行,使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3类新型职业农民在丹阳市稳步快速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2.
1 准确把握农广校面临的大好形势 1.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保障。李克强总理强调,农业科技成果最终是由农民使用的,要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下功夫;要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建立有效的农民免费培训制度;加大对大中专院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更多青年人学农务农,使农业后继有人。2014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6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都对大力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农业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农业部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相似文献   

13.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队伍,需要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农广校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其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其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归纳和概括出最适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方法,为农广校教师及其他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更好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4.
魏彦梅  丁燕  肖敏  贾建英  赵仁娜 《南方农机》2023,(24):113-115+130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实施力量,具有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基于此,课题组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困境,包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引进和留住难度大、培训资源不足、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等;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引进和留住政策、拓展培训资源、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措施。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才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是一种社会化特征明显新型农业,它能将现代科技、先进生产资料、科学管理方法高度整合并有效利用于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先导性、集约性、多元性、一体性和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为传统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构建现代农业建设中资金投入、激励、教育培训、安全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有利于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的转型升级,是党中央新时期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农民致富、农业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就是要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文明"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联重科与易中联集团在湖南长沙签署"智库科教联合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共谋发展,寻求在"职业农民"培育领域的合作新模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中联重科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具有AI背景的智能农机装备提供商与智慧农业生产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目前,公  相似文献   

18.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类特定人才。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与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农业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议,以使农业职业院校更好地承担其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在我国经济领域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培训政策,强化对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文章阐述了我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农民培训内容进行创新和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传统的农民群体相比能够发挥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和理念优势,对于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类型与特点出发,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优势,总结了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果,并强调了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发展中的能力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