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失业人员、被征地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快速增长,宁波市江北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形式日趋严峻。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特点和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措施。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既要统筹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又要兼顾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平竞争的、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重点转变的重要内容。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和稳定的转移。本文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针对政府在统筹城乡就业中职能缺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冰 《河南农业》2006,(2):31-31
解决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立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政策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用五个统筹的理念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对农“民少取”“和放活”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多予”的长效支持机制。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能广泛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直至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生产链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以保证农…  相似文献   

4.
充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就业的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全方位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最近,通过我镇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调查显示,我镇农村总劳动力有16 500个,但仍5 146个一产劳动力,1 044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仍相当过剩,处于供给高峰.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是事关我镇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与中国重庆市的现实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对美国、法国、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经验进行梳理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其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重庆市发展实际,认为重庆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与农村金融、土地管理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我国农民扩大就业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就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跳出了传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模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新农村"和"劳动力对外转移"两种方式实现就业,并产生了农民扩大就业的"二重效应"。本文将就正、负效应作出分析,并针对农民扩大就业的负效应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所带来的如促进农民增收、抑制城乡差距扩大、减轻对土地的压力、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分析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水平低下、城镇化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保守的文化、政策和体制的制约等。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劳动力转移市场、加快制订劳动法、进行体制创新等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各级政府应综合考虑城乡就业问题,将农村就业与城市就业一并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及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改变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刘易斯模型,采用调查问卷、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当前的农业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个体特征、农业就业的时间分布、农业就业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矛盾与问题。其成因,既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性原因;又有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原因。要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对农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变就业观念方面,寻求根本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就业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城乡统筹的原则和国情,从三个方面探索促进农民就业的途径:加强社会宏观环境建设;培育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就业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门头沟区就业情况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全区2 600名城乡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详细分析了当前门头沟区城乡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劳动力市场、全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解决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从加强政府领导、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培训及完善就业政策等6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4.
基于黑龙江省城乡劳动力一体化现状,对存在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关系需求进行分析,并为黑龙江省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统筹提供对策和建议,以期调整和优化黑龙江省现有劳动力市场状况,消除城乡差距,改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最近,通过我镇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调查显示,我镇农村总劳动力有16500个,但仍5146个一产劳动力,1044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仍相当过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筹城乡就业视角的农民平等就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大晴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232-234
在我国,农民平等就业除了具有平等就业的一般含义外,还包括消除农民就业中的身份歧视和当地市民的就业特权等特殊内涵和要求。当前,促进农民平等就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和稳定转移、加快统筹城乡就业进程的要义和实质所在。因此,必须以统筹城乡就业为契机,确立农民与市民就业权平等保护的理念,坚持以农民就业机会平等为保护重点,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平等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农家顾问》2010,(10):7-7
我国在27个城市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基础上,下一步将扩大试点范围,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结了近段时间采取的措施。一是努力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审要措施之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适应现代产业的生产技能和业务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积极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财政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进程中实行城乡统筹,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从建设新农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一系列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问题不仅在城市存在,而且在农村也严重存在。解决农村中的农民工问题,不仅是解决好城市中的农民工问题的客观要求,而且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必须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农民工问题,使城乡劳动力流动既有利于城市发展,又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