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巴什拜羊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巴什拜羊4个品系(红毛、白毛、黑毛和瘦肉型新品系)189个个体进行检测,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巴什拜羊10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为11个;4个群体10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1 4,平均杂合度为0.814 9,说明巴什拜羊4个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绵羊群体的总近交系数为-0.178 2,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211 2,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023 7,说明4个绵羊群体间2.3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7.63%的遗传变异是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8.916 7。聚类分析发现,红毛品系与黑毛品系亲缘关系较近,之后与白毛品系相聚,最后与瘦肉型新品系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品系育成史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9对高度多态的微卫星引物,运用STR自动化分析技术,对浙东白鹅、皖西白鹅、四川白鹅和太湖鹅等4个地方鹅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微卫星分析。根据等位基因频率计算有效等位基因数、群体杂合度等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并与上一世代保种群体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9个座位上共检测到74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5 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3 8。群体间遗传分化差异显著,遗传分化系数为0.043 7。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33 2~0.111 0,基因流动值为5.820~16.703。两世代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差异,表明基因库保种切实保持品种自身的种质特性。  相似文献   

3.
 蓝孔雀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作为特禽来养殖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了进一步了解蓝孔雀群体的遗传变异状况,筛选出10对家鸡微卫星引物,利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西双版纳蓝孔雀群体的59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10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35个等位基因,各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50和3.00个;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33,平均杂合度为0.6168。表明蓝孔雀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4.
绍兴鸭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鸭是我国著名的蛋鸭品种,为进一步阐明其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状况,采用了18个微卫星标记对该鸭种自然群体中30个个体进行多态性屯泳检测.结果表明,18个微卫星座位共检出6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3.3个,基因频率分布在0.017~0.60,绍兴鸭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7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99.表明绍兴鸭群体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5.
野生与家养鹌鹑种群杂交后代遗传变异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种群间的杂交是丰富遗传变异最常见的手段,也是保护野生濒危物种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杂交后群体遗传变异水平和机制对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中国境内分布的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鹌鹑群体及其杂交后代(F1、F2代)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1代鹌鹑群体每个座位平均检测出4.14个等位基因,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834和0.6265,具有比杂交亲本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F2代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平均检测出3.57个等位基因,有4个等位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因遗传漂变而丢失;同时发现F1代、F2代与杂交亲本的遗传分化趋势不一致,F2代鹌鹑与野生日本鸣鹑遗传分化系数最大,为0.0712;而F1与之最小,仅为0.0275,表明鹌鹑杂交后代的遗传分化受分散过程的作用,主要受遗传漂变的影响。表明杂交可能是造成群体无定向分化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灵昆鸡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灵昆鸡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状况,采用23个家鸡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该鸡种自然群体中3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检测其等位基因。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4个等位基因,23个座位都呈现出多态性,23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在3~12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5个。群体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58和0.723。分析结果表明灵昆鸡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7.
版纳斗鸡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版纳斗鸡是我国著名的斗鸡品种之一。利用33个鸡微卫星标记对版纳斗鸡群体的47个个体进行了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23条多态性片段,每个微卫星座位上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在2~6之间,平均每个微卫星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7个和2.95个。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19 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3 3。33个微卫星座位有10个为中度多态座位,其它23个属于高度多态座位。结果表明:版纳斗鸡是一个遗传变异丰富的群体,有较大的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滩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小尾寒羊、宁夏牧区园区白滩羊、保种场滩羊和黑滩羊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根据DC和DA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167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在每个群体均检测到5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座位和群体期望杂合度均在0.8左右;座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22 3~0.838 5;园区白滩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4 6,保种场白滩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78 4,黑滩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72 3,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72 3~0.794 6。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0.089 3,总群体近交系数为0.674 0,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642 0。运用DC和DA遗传距离,分别采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系统聚类图基本一致。综合遗传分化系数、遗传距离及聚类图,结果提示,滩羊与小尾寒羊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最大,黑滩羊与白滩羊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2个白滩羊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6对微卫星DNA标记对福建省4个中华蜜蜂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估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到19不等,所分析位点平均的期望杂合度和PIC值分别为0.6088和0.5629.4个中华蜜蜂群体6个微卫星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8.333,平均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5608、0.4798、0.5738和0.6010,群体分化率为11.3%,4个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较大.4个中华蜜蜂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群体杂合度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3对微卫星标记,对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估其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23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144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为2-13,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26;所有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058和0.5714,说明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东北黑蜂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东北黑蜂(Apis mellifera ssp.)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蜜蜂群体遗传多态性情况。 【方法】采用16个微卫星位点对来自中国黑龙江省饶河县7个不同区域的东北黑蜂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245只东北黑蜂个体在16个微卫星座位上共发现725个等位基因;除A028、A024和A088外,其余的13个微卫星座位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东北黑蜂7组样本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0.05,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2±0.2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5±0.19;除第2组样本外,其它样本的近交系数(Fis)均为正值,表明这些样本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现象;7组样本间的分化系数(Fst)为0.03―0.14,遗传距离(DA)为0.08―0.35;群体的总基因流(Nm)为1.59,总分化系数(Fst)为0.1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黑蜂具有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东北黑蜂群体朝着2个不同的方向进化;总体遗传多态性程度较高;由于群体间的基因交流程度比较频繁,因此目前仅产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本研究结果对东北黑蜂的选育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CDDP标记的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莹莹  郑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739-2750
【目的】在品种群水平和花色群体水平上分析菏泽牡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利用CDDP分子标记技术,对白、粉、黑、红、黄、蓝、绿、紫红、紫和复色系等10个花色群体构成的299份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结果】用18条CDDP引物对10个花色群体共299份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85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8条,特异条带23条,分别占总条带的95.58%和5.97%。在品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648、1.2569和0.2695;在花色群体水平上,上述指标依次为0.1451、1.2313和0.2306。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红色系和紫色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复色系和绿色系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花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平均为0.0271;遗传一致度较高,平均为0.9735;遗传分化系数为0.1252,表明只有12. 52%的遗传分化存在于群体间;群体间还具有较大基因流值(3.4939)。遗传多样性分析和UPGMA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牡丹品种资源的花色演化趋势:以粉色系和红色系为中心,渐渐演化出紫红、紫、蓝和白色系,再进化为黄色系和黑色系,绿色系和复色系属于退化的色系。【结论】CDDP技术可有效揭示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品种群水平上,菏泽牡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高于花色群体水平。花色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结果揭示了牡丹花色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国内外黍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为黍稷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地理来源且性状差异显著的6份黍稷种质资源对来自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的黍稷基因组SSR引物进行筛选,从而获得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63对SSR黍稷基因组引物,利用这63对SSR多态性引物对来自国内外的192份黍稷地方品种和野生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各试材在同一引物中的条带情况,并以此来分析试材的遗传多样性与所在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63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61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个SSR位点2.56个;平均Shannon-Weaver指数(I)为0.6275,平均基因多样度(Nei)为0.3874,平均PIC值为0.4855。10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各群体的有效等位变异变化范围较窄,最小的是南方群体,为1.2407±0.4315;最大的是内蒙古高原群体,为1.8846±0.4892。国内群体Shannon-Weaver指数为内蒙古高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南方地区,而国外Shannon-Weaver指数排序依次为前苏联欧洲蒙古印度美国。从Nei’s基因杂合度分析,观察杂合度(Ho)最小的是印度群体,为0.2372±0.2962,最大的是内蒙古高原群体,为0.3966±0.3250。期望杂合度(He)最小的是美国群体,为0.3114±0.2203;最大的是内蒙古高原群体,为0.4622±0.1862。从国外种、国内栽培种和国内野生种3个大群体来看,野生种质资源有效等位基因数(1.9285±0.5101)、Shannon-Weaver指数(0.6948±0.285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4373±0.1773)远大于国外种和国内栽培种。而对国内外两大群体而言,国内资源的有效等位基因数(1.8145±0.4519)、Shannon-Weaver指数(0.6657±0.2413)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412±0.1574)均大于国外资源(1.6862±0.4527、0.5897±0.2469、0.3652±0.1655)。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个地理群聚为三大类,内蒙古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蒙古地区聚为一类,前苏联、美国、印度、欧洲地区聚为一类,南方地区单独聚为一类。其中,来自东北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泰来小野糜(34号)在截距0.37处被独立分为一支,来自甘肃的野黍子(19号)在截距0.34处被分为独立个体,表明这两个材料与其他材料遗传差异较大。但从整体遗传多样性上来看192份材料国内外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不同群体间材料存在着互相渗透。【结论】内蒙地区、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是遗传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是黍稷起源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5条,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48.53%、57.53%、66.8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291±0.2705、1.2218±0.3284、1.2176±0.3239;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0782±0.1533、0.1337±0.1811、0.1318±0.2025;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199±0.2250、0.1795±0.2626、0.2051±0.2608.3个居群间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9,Nei's基因多样指数为0.190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628,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635,说明3个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系数.58.7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41.2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聚类表明,居群1和居群3先聚在一起,然后和居群2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中国栽培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遗传分化,为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利用40对SSR引物对18个不同地理来源(共272份种质)的绿豆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2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1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23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49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241,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6754,比较发现,河北、山东和安徽是绿豆资源遗传变异较为丰富的地区;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1001,种群内总近交系数(Fis)为0.6759,表明中国绿豆种质间存在一定程度地近交现象;18个参试群体整体水平上的基因流(Nm)值为0.6936,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649,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基于Popgene软件的聚类结果可将272份参试个体聚为2大类,将18个参试群体分为3大类,群体间地理来源越近,亲缘关系也越近。【结论】中国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生态条件等对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影响很大;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地近交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揭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关系,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9对核心EST-SSR标记对广东、广西的105份茶树核心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比较分析;同时对广东和广西资源组群间、组群内白毛茶和茶种群间、种群内进行AMOVA分子方差分析,进一步剖析遗传结构,并绘制群体遗传结构图。【结果】109对核心EST-SSR标记共检测到43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NA)3.9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为2.1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5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6。广东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上述6个参数均小于广西茶树资源。广东白毛茶NA和H低于广东茶,NE、He、Ho和PIC与茶较为接近;广西白毛茶NA大于广西茶,但是NE、He和H低于茶。F-统计量分析表明白毛茶与茶种群内近交系数(Fis)、种群间近交系数(Fit)和种群遗传分化(Fst)都较低,基因流(Nm)都较高。广东白毛茶与广西白毛茶Fst为0.04,基因交流相对较低为6.26。AMOVA分析显示组群间遗传变异为3.09%,组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为2.22%,种群内遗传变异为94.69%。群体遗传结构显示10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由6份选育品种组成;类群Ⅱ由43份广东资源和16份广西资源组成;类群Ⅲ包括广西36份和广东4份资源。【结论】广东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于广西。广东白毛茶遗传多样性比广东茶丰富,种群遗传分化低,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广东白毛茶遗传多样性低于广西白毛茶,遗传分化相对较高,基因流较低。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茶树资源群体内。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烟青虫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贵州省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不同地理种群间是否存在遗传分化及分化程度,揭示遗传分化产生的规律及机理,为指导虫情监测及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为试验材料,从43对近缘种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引物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常规银染法染色。用PopGene Version1.32对各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MEGA5.0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采用Mantel检测法比较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中观测等位基因数为3-8,平均为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8-2.2219,平均为1.859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10-1.0609,平均为0.8423。观测杂合度为0.0260-0.2672,平均为0.1239;期望杂合度为0.3123-0.5520,平均为0.4539;期望杂合度均高于观测杂合度,说明各种群以纯合子为主。烟青虫地理种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FIS为0.0798-0.7906,平均为0.2801,FIT为0.4842-0.9731,平均为0.7809,FIS、FIT均为正数,说明贵州省各烟区烟青虫种群存在近交现象。FST为0.3879-0.9256,基因流Nm﹤1,说明在这6个位点上各种群间极度分化,基因交流水平低。遗传距离(D)为0.0068-2.5193,遗传一致度(I)为0.1051-0.9933,松桃与印江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最大,道真种群与赫章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遗传一致度最小。UPGMA聚类分析表明,贵州省30个烟青虫地理种群大致分为3部分,聚类结果在自然地理分布方面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仅部分种群体现了地理距离和遗传分化的关系。Mantel检测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贵州省烟青虫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种群间极度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地理隔离没有对种群遗传分化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应用等位酶技术对漳浦、连江和温州3个地理群体的中国鲎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6个酶系统的10个位点中有6个为多态性位点,共获得21个等位基因;大部分位点在3个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35,观察杂合度为0.456,期望杂合度为0.306,香侬指数为0.486,表明中国鲎的遗传多样性较高;F-统计量(FST)平均为0.0475,表明中国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遗传一致度平均为0.969,遗传距离平均为0.0315,表明中国鲎群体间遗传分化较低;基因流平均为5.0120,显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由此认为3个群体属于同一个繁殖群体.在进行鲎物种保护的同时,要加强对其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云南川百合DALP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ALP分子标记技术,对10个川百合居群进行DNA指纹检测,结果筛选出5个引物组合,扩增后共产生192条DNA基因片段,其中178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占92.71%;10个居群的总等位基凶数(Na)为1.9271、平均为1.0823,总有效等位基冈数(Ne)为1.4430、平均1.053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73、平均0.0303,总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105、平均为0.0447,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8874.即遗传变异有88.74%发生在居群间、有11.26%发生在居群内,表明川百合居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此外,昆明市西山的川百合野生居群(DC)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居群,这与川百合栽培品种长期人工驯化有直接关系.同时野生居群受到人为活动干扰严重.研究结果表明,DALP分析可为川百合遗传育种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微卫星标记特点,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畜禽保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过程。【方法】选择30个均匀分布于基因组、具有4—10个等位基因的标记位点,位点间无相互作用;模拟产生的畜禽保种群公母比例为1﹕5、随机交配、各家系随机等量留种、群体规模保持世代恒定,世代间无重叠,群体有效大小分别为Ne=10、20、50、100和200,保种繁殖50个世代,1 000次重复。采用多态性位点数(num-p)、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基因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稀有等位基因数(RA)、缺乏丰富位点数(NRP)作为遗传多样性度量指标。【结果】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趋势随保种世代而逐渐降低,不同群体规模遗传多样性的降低速度差异显著,相比基础群,Ne值越大,num-p、Na、Ae、Ho、He和 RA的下降速率越慢,且当Ne=100和200时,num-p基本维持50个世代不变,RA则分别增加0.86%和2.49倍;而Ne值越大,NRP的增加速率越慢。【结论】遗传漂变导致了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小群体中遗传漂变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丢失速度比大群体更高,发生在闭锁群体水平上的有效群体规模的减少将加快基因漂变速度,从而降低保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