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充分利用优良母牛遗传资源,发挥超数排卵技术对改良奶牛品种的重要作用,采用CUE-MATE孕酮栓+FSH+PGF2α法和自然发情+FSH+PGF2α法对酒泉地区饲养的奶牛进行了超数排卵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情法和CUE-MATE法超排回收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分别为4.54枚和4.86枚;上、中、下3等膘情供体牛获得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分别为6.13、5.39和3.29枚,可用胚率分别为58.60%、58.08%和44.66%;采用CUE-MATE孕酮栓+FSH+PGF2α方法进行超排处理,平均可用胚胎数:春季(4.00枚)≤秋季(4.86枚)≤冬季(5.07枚),平均可用胚率:秋季(56.04%)>冬季(50.71%)>春季(43.50%);青年母牛的超排效果略高于经产母牛,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酒泉地区应用推广超数排卵技术,探讨当地供体母牛的选择基本条件及最佳超排季节。采用自然发情+FSH+PGF2α法和CUEMAT孕酮栓+FSH+PGF2α法,研究了不同激素处理、季节、供体母牛体况、胎次等因素对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发情法和CUE-MATE法超排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分别为4.54枚和4.86枚,上、中、下3等膘情获得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分别为6.13枚、5.39枚和3.29枚,平均可用胚数春季(4.00枚)<秋季(4.86枚)<冬季(5.07枚),经产母牛和青年母牛平均可用胚数分别为9.06枚和9.65枚。由此可见,酒泉地区供体母牛可选取膘情体况在中等以上,26胎经产母牛或1.56胎经产母牛或1.52.0岁未产青年母牛为宜,时间在秋、冬两季节进行超数排卵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影响受体牛冷冻移植胚胎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影响受体牛移植冷冻胚胎效果的主要因素,目的是解决胚胎移植产业化中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牛胚胎移植妊娠率。在季节、饲养管理、同期发情处理和胚胎移植技术以及环境条件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结果表明:西门塔尔杂交牛的移植利用率和移植妊娠率高于黄牛杂交牛和黑白花奶牛,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6周岁的受体牛移植利用率和移植妊娠率高于7周岁以上和2周岁以下的受体牛,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产1~3胎受体牛移植利用率显著高于4胎以上的受体牛(P<0.05),而移植妊娠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况上等与中等的受体牛移植利用率和移植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期发情处理时卵巢处于黄体期的移植利用率显著高于卵泡期,差异极显著(P<0.01);左侧卵巢有黄体的子宫角胚胎移植妊娠率显著高于右侧(P<0.05);胚龄对胚胎移植妊娠率高低依次为早期囊胚、桑椹胚和囊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效率,试验分别对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的各个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与优化。结果表明: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处理后供体牛超数排卵,每头牛获得的可用胚胎数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时进行超数排卵,每头牛的可用胚胎数显著高于夏季(P0.05);注射口蹄疫疫苗,使用性控精液输精能显著降低超数排卵后的可用胚胎数(P0.05);31头供体牛经处理后,再次发情受胎的情期受胎率与大群的情期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05),双胎率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数排卵法生产体内胚胎是否会影响到供体牛以后的繁殖性能,一直是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经超数排卵处理的供体牛的继后发情、配种和受胎情况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超数排卵不影响供体牛继后的繁殖性能。1供体牛来源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广州市奶牛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在广州市华美牛奶公司进行了奶牛的胚胎移植及胚胎生产工作。期间,共选择了优质高产的荷斯坦奶牛101头(成母牛13头,育成牛88头)作为供体,并对其中23头第一次反应良好的供体母牛进行了第二次超排。2供体母牛的处理过程2.1根据系谱资料选定供体母牛,对供体母牛阴道放…  相似文献   

6.
在发情周期第10天,对59头婆莫云(BMY)供体牛进行4 d递减剂量的FSH-P超数排卵试验,结果表明:①在超排前3 d(发情周期第7天)卵巢有卵泡(直径≥5 mm)+黄体的牛超排头均可用胚数3.71枚,比只有黄体的牛高2.11枚,差异显著(P<0.05)。②第1次重复超排头均可用胚高达5.57枚,分别比第2、3、4次重复超排高(P>0.05)2.15、3.29、3.15枚,比随机选择供体的超排1组头均可用胚多4.57枚,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提示,超排处理前3 d(周期第7天)复选供体牛时,没有必要淘汰那些卵巢上有黄体但也有卵泡的供体牛;选出超排效果好的母牛进行重复超排是提高超排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牛业科学》2022,48(5):17-21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核心群奶牛超数排卵技术影响因素。[方法]试验使用3个FSH剂量和4 个公牛精液对27头青年奶牛进行超数排卵。对供体牛胚胎生产情况和受体胚胎移植妊娠率进行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供体2次超排获得7.8枚平均可用胚胎显著高于1次超排获得的5.7枚平均可用胚胎(P<0.05);260,280 mg FSH超排供体获得6.0和7.7 枚平均可用胚胎显著高于300 mg FSH超排供体获得的4.6枚平均可用胚胎(P<0.05);供体使用4个公牛精液人工授精后获得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和平均未受精卵数差异不显著(P>0.05);移植前接种疫苗的受体胚胎移植妊娠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核心群奶牛超排适宜FSH剂量为260-280 mg,使用高受精力公牛精液和对超排反应好的供体重复超排能够提高超排效率,受体移植前避免疫苗接种能够提高胚胎移植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超数排卵方法对天祝白牦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天祝白牦牛超数排卵的有效方法,选择54头纯种天祝白牦牛,利用国产促卵泡素(FSH)和进口FSH分别等量法和减量法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比较其超数排卵效果。结果显示,应用等量法注射国产FSH超排的有效率为40%,减量注射法超数排卵的总有效率为50%;等量法和减量法注射进口FSH的超排有效率均为50%;使用大剂量FSH进行超排处理的有效率为50%;而应用FSH重复进行超数排卵处理的有效率为67%。结果表明,国产FSH与进口FSH在处理供体白牦牛进行超数排卵时,其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等量注射法和减量注射法对超排效果也无显著影响(P>0.05)。在同等条件下,使用大剂量的FSH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其有效率与使用正常剂量FSH处理的有效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重复超数排卵处理的效果显著高于一次处理的效果(P<0.05),平均每头牛的排卵数也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胚胎移植后代超数排卵技术,试验使用120,160,200 mg促卵泡素(FSH)对172头和牛胚胎移植后代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并用9头公牛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选择956头青年奶牛和564头泌乳奶牛作为受体进行胚胎移植,对使用不同剂量FSH和不同精液的胚胎生产情况和受体移植妊娠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供体超数排卵获得5. 30枚平均可用胚胎; 120 mg FSH超数排卵供体获得(6. 00±0. 22)枚平均可用胚胎,显著高于160,200 mg FSH超数排卵供体(P0. 05),平均退化胚胎和平均未受精卵数均差异不显著(P0. 05); 015,305号公牛精液人工授精后获得6. 40,7. 40枚平均可用胚胎,显著高于107,003,629号公牛(4. 20,4. 50,4. 70枚,P0. 05);青年奶牛和泌乳奶牛受体胚胎移植妊娠率差异不显著(P0. 05)。说明和牛胚胎移植后代母牛使用低剂量FSH和高活力公牛精液进行超数排卵,可以增加可用胚胎数量,受体移植妊娠率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和胚胎移植以及同期发情方法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婆罗门牛和BMY牛同期发情率和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同期发情后,表观发情牛和表观未发情牛的妊娠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对没有观察到发情症候的母牛实施定时输精是必要的,可以有效提高情期受胎率;体况(4.5)较肥的繁殖母牛可以获得良好受胎率,情期受胎率高达78.9%,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防止体况差影响繁殖率,而不是防止牛体过肥影响繁殖率;同期发情②法比①法能极显著提高胚胎移植受体牛可用率,移植妊娠率差异不显著(P0.05);埋栓时存在优势卵泡或发情,对胚胎移植受体牛可用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日粮中不同水平的大豆凝集素(SBA)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30只19日龄断奶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配到5个日粮处理组中。5个处理组大鼠均采食以玉米淀粉酪蛋白为基础的日粮,每只大鼠均供给7g/d日粮和充足清水,试验进行20d。试验中大鼠的平均初始体重为(77.8±2.6)g,5个处理组的日粮SBA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1.0、1.5mg/g和2.0mg/g。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SBA,大鼠日增重下降(P<0.01),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和细胞因子浓度均下降(P<0.05),另外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表明日粮添加纯化SBA能够影响大鼠生长性能,并能够影响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灌溉次数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青贮玉米产量极显著提高(P <0.01),灌溉3次产量可以增加6倍。灌溉处理青贮玉米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碳水化合物(WSC)和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P <0.05),灌溉处理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MILK 2006奶吨指数8%~11%(P <0.05),与对照相比奶亩指数差异极显著(P <0.01),奶亩指数提高了2.4~5.8倍。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差异不显著。青贮玉米栽培管理中,适当予以灌溉,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3.
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然而因对新孢子虫病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认识较浅,对该病的防制手段较为有限。随着对新孢子虫介导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及虫体抗原等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孢子虫病的疫苗研制不断取得进步。本研究从宿主抗新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及其在疫苗研制的应用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新孢子虫病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评价鸽副黏病毒(PPMV)致弱毒株aYQ的生物学特性,为研制鸽副黏病毒灭活疫苗奠定基础。将PPMV aYQ株经SPF鸡胚连续传代,建立种子批。测定各代次毒种的血凝效价(HA)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并进行纯净性检验;测定毒种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毒种对鸡胚和鸽的毒力、遗传稳定性和抗原相关性。PPMV aYQ株经SPF鸡胚传代至F10,HA效价为1∶256~1∶512,病毒含量为10-8.5 EID50/0.1mL~10-8.9 EID50/0.1mL,毒种各代次均无细菌、霉菌、支原体以及外源病毒污染;PPMV aYQ株的ICPI和IVPI结果均为0,MDT测定结果大于120h;以103倍稀释的PPMV aYQ株病毒液接种10日龄SPF鸡胚96h无死亡,无眼观病变。以106EID50/羽的剂量人工感染鸽,未见异常症状;PPMV aYQ株各代次F基因均未发生基因突变,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112GRQGRL 117-;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PPMV aYQ株与NDV La Sota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鸽副黏病毒弱毒株aYQ能够在SPF鸡胚上稳定传代,且生物学特性稳定,免疫原性良好,可以作为鸽源副黏病毒灭活疫苗的毒种。  相似文献   

15.
养猪生产中产(活)仔数和胎儿初生重是影响母猪繁殖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但产仔数和初生重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母猪繁殖生产的研究重点之一便是如何提高仔猪初生重并降低初生重变异。氨基葡萄糖是一种饲料原料,其制作原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近期研究发现氨基葡萄糖应用于母猪妊娠后期可调控仔猪的胎盘发育和初生重。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能量、功能性添加剂在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简述了氨基葡萄糖的性质、来源及合成方法,重点阐述了母猪妊娠后期使用氨基葡萄糖在维持胎儿果糖浓度稳定、促进母猪胎盘发育和改善胎盘功能等方面的效果,分析了氨基葡萄糖通过促进胎盘基质和胎褶双分子层发育、刺激胎盘滋养层细胞增殖、增强胎盘功能等途径调控胎盘发育、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可能的机理;提出了氨基葡萄糖在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在生产实践中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的繁殖疾病遗传参数。本研究收集了1993-2017年间北京地区27个场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25 026条繁殖疾病记录,统计分析发病规律,采用阈模型和线性模型,以场年、胎次和产犊季节为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为随机效应得到遗传参数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遗传规律,同时尝试单独对子宫疾病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奶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记录占整个泌乳期繁殖疾病记录的54%;使用线性模型和阈模型所得奶牛产后0~35d遗传力分别为0.015 2(0.001 9)和0.094 4(0.01),使用SAS计算两个模型繁殖疾病EBV排名秩相关达95%(P<0.01);在繁殖疾病中,子宫疾病占48%,且主要集中于产后0~35d,利用线性模型估计得到产后0~35d子宫疾病遗传力为0.010 7(0.001 6)。根据线性模型得到的EBV计算繁殖疾病遗传趋势,发现自2000年以来,公母牛繁殖疾病、子宫疾病估计育种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疾病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加工工艺与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3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试验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进行14周的饲养试验(生长期6周、育肥期8周)。对照组饲粮采用普通加工工艺生产,配方中添加正常剂量的复合维生素(生长期350 mg/kg、育肥期20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组饲粮均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其中试验1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0%和40%(试验2组:生长期280 mg/kg、育肥期16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B组;试验3组:生长期210 mg/kg、育肥期12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C组)。结果显示:1)生长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及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及平均日增重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2)育肥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各生长性能指标在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B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生长育肥猪饲粮,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优于普通饲料加工工艺,且配方中减少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亮氨酸对育肥猪氮平衡的影响,以确定低蛋白质饲粮中亮氨酸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取10头初始体重为(70.7±3.1)kg的健康杜×长×大杂交去势公猪,采用5×5拉丁方设计,饲喂5种试验饲粮,包括1个正常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4.5%)和4个添加不同水平(0、0.4%、0.8%和1.2%)亮氨酸的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0.0%)。整个试验期为50d,共分为5期,每期10d,前5天为预试期,后5天为收集期。采用全收集粪尿法测定育肥猪的氮平衡指标。结果显示: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导致育肥猪的氮摄入量显著降低(P<0.05),继而氮排出量和氮沉积量也显著降低(P<0.05),但4个低蛋白质饲粮组的氮沉积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质饲粮组(P<0.05);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4%的亮氨酸时,氮排出量最低,氮沉积量最高;而当亮氨酸添加水平高于0.4%时,氮沉积量显著下降(P<0.05),同时,随着亮氨酸添加水平的升高,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得出,育肥猪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0.0%)中亮氨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4%。  相似文献   

19.
大豆异黄酮是豆科植物中存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类雌激素活性而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应激、抗炎以及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等能力。本文主要从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结构功能及其对奶牛瘤胃发酵、泌乳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增殖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围产期是奶牛泌乳周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奶牛要经历生理、日粮、环境和管理等一系列变化,因此,采食量下降,机体处于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负平衡状态,易诱发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和酮病等。烟酸和胆碱能够调控脂肪代谢,提高产后泌乳性能,改善奶牛健康。本文总结了烟酸和胆碱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其对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的调控机理,为进一步研究烟酸、胆碱在奶牛围产期合理应用及保障围产期奶牛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