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于2010年对昆明市近郊大棚和露地辣椒植株上的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棚内更适合西花蓟马生存,降雨可明显降低露地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辣椒开花期,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迅速上升,成虫数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为平均735头/朵花,而若虫数量在末花期达最大(79头/朵花);西花蓟马成虫在辣椒上部叶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中、下部,而其若虫数量以辣椒中部叶片最多。运用聚集度指标、Taylor方法和Iwao的M-m方法进行空间分布检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主要集中在辣椒花朵,其成虫、若虫的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其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某花卉基地大棚非洲菊不同花期、不同时间西花蓟马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的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和Taylor回归方程进行了其空间分布图式的测定。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为非洲菊上蓟马优势种,盛花期共数量占蓟马总数的96%,成虫数量随非洲菊开放花朵的增加而增加,到盛花期达最高密度15头/朵,而若虫主要集中在即将凋谢的花朵中,最高密度达36头/朵。5月中旬为蓟马的危害高峰期,且蓟马的总量随温度的增减变化明显。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在非洲菊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和自身的习性,而若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利用Iwao回归法中的α,β参数计算出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为田间调查取样提供了有效方法,并为西花蓟马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昆明大棚月季上西花蓟马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蓟马对昆明切花产业造成了很大危害,西花蓟马近年来已成为昆明切花上蓟马的优势种.本文对昆明市大棚切花月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生育期蓟马若虫、成虫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西花蓟马数量随花朵开放增加,最多为花中期16头/朵,西花蓟马在蓟马中所占比例在大棚内6月份可达100 %.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Iwao和Taylor幂法则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蓟马成虫、若虫和西花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随其密度的升高分布越聚集;蓟马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如温度、湿度、寄主养分、杀虫剂施用频率等)共同作用所致,而西花蓟马成虫聚集行为则更多由环境因子造成.  相似文献   

4.
非施药植物上蓟马种群动态及优势种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杀虫剂非施用环境中入侵西花蓟马和本地蓟马的种群变化情况,明确主要蓟马种类,对白车轴草、粉花绣线菊和紫苜蓿3种植物上的蓟马种群动态、空间分布和时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夏季3种植物上蓟马的种群动态出现6月初和8月末2个发生高峰,成虫整个发生期内最高值为白车轴草上达8.3头·株~(-1),若虫为8.8头·株~(-1)。采用5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函数法则检测3种植物上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发现蓟马成虫在3种植物上均为聚集分布,蓟马的聚集原因主要由自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3种植物上的蓟马优势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花蓟马、黄蓟马和棕榈蓟马是3种植物上的共有优势种,且在夏季不同时期内不同植物上的蓟马比例存在差异,以夏初各种蓟马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冬季作物上主要蓟马的组成及吡虫啉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冬季作物花期主要蓟马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吡虫啉对其的毒力情况,采用5个聚集度指标、Iwao和Taylor模型对云南省砚山县冬季常见作物花期的主要蓟马种类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浸液饲喂法测定吡虫啉对主要蓟马的毒力。结果表明,冬季花期3种作物上主要蓟马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黄蓟马(Thrips flavus)、烟蓟马(Thrips tabaci);不同作物上蓟马的组成比例存在差异,豌豆上的优势种为西花蓟马,萝卜和油菜上的优势种为黄蓟马;黄蓟马在萝卜上的种群密度最高(14.356头/株),花蓟马在豌豆上的种群密度最低(1.889头/株)。聚集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4种蓟马在不同作物上均为聚集分布,且蓟马个体间表现出相互吸引;单种蓟马种群密度与聚集度呈正相关性,即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聚集度增大,蓟马成虫的聚集主要是由自身习性造成。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蓟马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依次为黄蓟马(LC_(50)=174.263 mg/L)烟蓟马(LC_(50)=203.089 mg/L)花蓟马(LC_(50)=263.104 mg/L)西花蓟马(LC_(50)=390.132 mg/L),西花蓟马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抗药性。蓟马在常见作物上能安全越冬和危害,成为翌年春季农作物上的虫源,应加强对这些冬季作物上越冬蓟马虫口数量的控制,同时需重点监测西花蓟马对吡虫啉抗药性增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控制木瓜秀粉蚧的扩散蔓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虫口密度高的果园,主要分布于叶片下层(成虫5头/株、幼虫4.4头/株),显著高于其它的冠层;虫口密度低的果园,叶片下层(成虫1.5头/株、幼虫1.3头/株)和中层(成虫0.9头/株、幼虫1.2头/株)显著高于顶层和果树上的虫口;5种聚集度指标分析证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减少;木瓜秀粉蚧平均密度4.6头/株的果园存在扩散作用,而密度1.6头/株的果园粉蚧种群仅在一个方位集中。研究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扩散分布受其种群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棕榈蓟马在温室茄子为害时期和为害部位,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的日光温室内对茄子棕榈蓟马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日光温室内茄子自2015年9月下旬定植到2016年6月底拔秧,期间都有棕榈蓟马为害。从定植开始到5月下旬,即使在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棕榈蓟马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达到种群高峰期,单叶若虫数达54头;6月底拔秧期,农户采用高温闷棚等措施使棕榈蓟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弃棚后数量会上升,对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危害。日光温室北侧靠近墙体植株上的棕榈蓟马数量偏多;东西方向棕榈蓟马数量呈现规律性波动;茄子上部幼嫩叶片上的棕榈蓟马数量较多,中部、下部数量较少。棕榈蓟马主要在叶背面为害,3、4、5、6月棕榈蓟马在叶片背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63%、73%、71%;09:00—11:00和15:30—18:00,叶片上若虫与成虫的比例不同,上午若虫与成虫数量的比例为5∶1,下午为3∶1。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茄子叶片上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并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棕榈蓟马的防治适期为1月初结果期;棕榈蓟马成虫在傍晚比较活跃,施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农药,重点喷施温室的北侧及幼嫩叶片,茄子拉秧后及时防治,降低虫口基数,防止其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或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县四季豆西花蓟马的危害情况进行研究,为四季豆西花蓟马的防治提供依据。为了更加了解西花蓟马在四季豆叶片上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8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回归方程对四季豆叶片上的西花蓟马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花期和成熟期以及叶片在绿色和浅绿色两种生长情况时,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四季豆叶片上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成虫主要分布在四季豆上部,若虫分布在下部;若虫数量在各个时期均多于成虫数量,成熟期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普遍高于开花期叶片上的种群;绿色叶片上的种群数量要多于浅绿色叶片上的种群数量。四季豆西花蓟马呈聚集分布,在田间防治四季豆西花蓟马时,应该注意对若虫以及绿色叶片上的蓟马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 3 种药剂在广西区域控制番茄烟粉虱的效果及其施用 方法,为广西番茄烟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露地和温室比较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 3 种药剂 通过喷雾和灌根施药对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在露地番茄试验中,药后 3~21 d 不同处理间烟粉 虱成、若虫虫口密度无显著差异,均低于 0.53 头 / 叶;而药后 42 d,溴氰虫酰胺喷雾处理烟粉虱成虫虫口密度为 0.63 头 / 叶,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的 1.41 头 / 叶。药后 28~42 d,不同处理间烟粉虱若虫虫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呋 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喷雾及溴氰虫酰胺 3 倍药量灌根处理烟粉虱若虫虫口密度均低于 0.31 头 / 叶。在大 棚温室内,使用溴氰虫酰胺或螺虫乙酯喷雾后 28、42 d 成虫和若虫的虫口密度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其药后 28 d 若虫虫口密度分别为 0.33、0 头 / 叶,而空白对照若虫虫口密度达 2.85 头 / 叶。【结论】溴氰虫酰胺对烟粉虱种 群有较好且稳定的控制作用,呋虫胺在露地番茄上喷雾处理对烟粉虱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而螺虫乙酯在大棚 温室喷雾处理对番茄烟粉虱防治表现出较好的长效作用。在相同剂量下,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采用喷雾施药对 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比灌根施药效果好;加大溴氰虫酰胺灌根药量可提高其对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11.
大豆田豆黄蓟马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不同时期大豆田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的虫口量的调查,分别计算了5种聚集度指标,并进行了Iwao回归分析,Taylor幂的法则分析和频次拟合度分析。结果表明蓟马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个体间存在相互吸引作用,分布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且种群聚集度对种群密度有依赖性。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方程为p=0.7595 4.0197m(r=0.9394**)。  相似文献   

12.
蓟马的种类很多,危害蔬菜和瓜类的主要是棕榈蓟马,别名瓜亮蓟马。据调查,该虫在我地区1992年局部发生危害,1994年为大暴发年份,据1995年9月虫情调查结果,虫口密度仍较高,在茄子、丝瓜上百株有虫量达3543头。由于秋冬气温偏高,有利于该虫生长繁殖,故预测今年将为偏重发生年份。该虫以成虫和若虫锉吸蔬菜、瓜类的嫩梢嫩叶、花和幼瓜的汁液,造成落花、落瓜,严重影响产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桑蓟马种群动态,抽样技术及危害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桑蓟马种群时、空动态及危害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桑蓟马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虫口密度持续增长,高峰虫量叶随叶位上升而上升,具显著的分层危害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虫的抽样技术,给出了理论抽样公式和防治阈值确定上序贯抽样的应用实例。首次提出了危害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谷地区越冬后稻水象甲种群田间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代在返栽田和移栽田的种群扩散能力,为稻水象甲的有效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点、目测调查,摸清越冬代稻水象甲在早移栽稻区和晚移栽稻区的发生、分布和危害.[结果]同一移栽期的返栽田越冬后成虫取食斑与移栽田无显著差异性(P>0.05);早、晚移栽稻区,越冬成虫扩散种群密度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早移栽田和晚移栽田越冬代稻水象甲虫口密度与距离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分别符合曲线方程y=-0.004 7X2-0.805 8X+ 41.679,R2=0.9738和y=-6E-05X2-0.364 4X+ 46.115,R2=0.966,其中X表示距离,Y表示虫口数量.5月下旬晚移栽稻区,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在较短时间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直至消亡.[结论]在伊犁河谷稻水象甲发生区,早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于田埂,稻水象甲种群密度呈现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趋势,从5月上旬开始扩散至5月下旬迁飞高峰;晚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早移栽田,其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随即出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6月上旬消亡.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约90;分布于距离田埂(越冬后水稻移栽前主要活动场所)40m以内的距离,表明其种群扩散距离有限,扩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7.
宁夏辣椒花期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了解该虫的发生、危害、扩散行为及探讨西花蓟马的监测、诱杀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拟合、聚集度指标检验等方法,对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次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分布数量为0~7头/朵,其中0和1头/朵的频次较高,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频次明显递减。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拟合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更符合奈曼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设施蔬菜辣椒花期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较大,聚集原因是环境异质性所致。【结论】明确了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发更有效的西花蓟马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辅助调查方法,研究了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茶园小绿叶蝉在崂山茶区1年发生9代,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进入7月份,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全年虫口数量的最高峰,从10月上旬开始,田间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到11月份,成虫全部进入越冬状态。从全年种群消长规律来看,小绿叶蝉在该茶区1年出现1个危害高峰,即为单峰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滇西南3个不同海拔高山茶园中茶黄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检叶数虫法对云南省陇川县3个不同海拔(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高山茶园中的茶黄蓟马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并应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Lloyd幂法对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茶黄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主要分布在茶树的嫩芽部位.茶黄蓟马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喜食茶叶的幼嫩叶片引起.低、中和高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t2/D2(1.006m +0.367)、N=t2/D2(21.509m +1.083)和N=t2/D2(-21.107m +1.223);序贯抽样模型分别为T0(n)=2n±7.1488、T0 (n)=2n±6.8811和T0(n)=2n±1.8655;当茶黄蓟马成虫的密度为100.0头/叶时,3个不同海拔茶园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9、32和36片.累计虫量达2.4头/叶时,在低海拔和中海拔茶园均应继续进行观察,而高海拔茶园需进行防治.[结论]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均主要聚集在嫩芽部位,累计虫量2.4头/叶可作为高海拔茶园防治茶黄蓟马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提出根据公式λ=1.7156[-ln(1-p)]1.0921,由有虫株率估计麦蚜种群密度,并给出了以有虫株率来确定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