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影响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8):96-99
猪肉质性状的选育改良是当今生猪选育改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猪肉品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重点对PPARG、FABP、FTO、FASN等肉质相关基因的研究展开综述,旨在为我国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相关分子标记以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猪肉品质的好坏受到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笔者着重论述了遗传因素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并且综述了运用品种、与肉质性状有关的基因、基因技术来改良猪肉品质。连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猪的肉质品质,而且可以降低个体间的差异.即提高个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藏猪是分布在我国西藏高原极其宝贵的猪种资源。围绕藏猪体型小、适宜高原山区放牧的体型外貌;耐受高原缺氧、极为低劣饲养条件的组织器官;极强的抗寒、抗逆性能;极优的猪肉品质.肌纤维细、肌间脂肪多、色泽鲜艳、肉质好等特征特性进行探讨。提出在未来猪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用藏猪上述优良性状.改良、提高猪肉品质,增强猪的适应性,培育微型试验猪等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猪肉品质是影响养猪产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提高产肉性能的同时,确保肉质性状遗传改良是当今全世界猪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从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应用和品种选择生产优质肉猪两方面,总结了国家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在猪肉品质遗传改良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近几年猪肉质性状方面遗传研究进展,综述了候选基因法、转录组、蛋白组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不同研究方法对影响猪肉品质基因的挖掘,分析了现有遗传研究工具在肉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肉质性状分子遗传研究前景提出展望,为进一步促进分子遗传标记在猪肉质性状中的遗传改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技     
正牧医所发现猪肉品质靶标蛋白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发现猪肉品质靶标蛋白,为宰后肉质性状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及研究饲料营养组分对钙平衡及肉质性状的影响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肉质问题已引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重视。介绍有关肉质基因的情况,包括基因明确的主效基因:氟烷基因、酸肉基因和其他肉质性状的基因。以往对猪的遗传改良集中于增加瘦肉率和提高生长速度,取得了明显的改良效果,育种计划非常成功。但是忽视了肉的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的品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猪肉的质量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以及生产者的广泛关注。因此,肉质性状在猪的育种目标中越来越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较高密度猪基因图谱的构建,从DNA水平上研究控制肉质性状已成为遗传领域的新热点。本文把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和侯选基因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运用PCR RFLPs法对新荣昌猪I系群体中兰尼定受体(RYR1)基因分布及其对肌纤维面积、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荣昌猪肉质优异,保持了原有地方品种肉质优良的特性。猪群中存在T基因的分布,且其遗传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T基因表现出显著增加肌纤维面积、提高胴体品质和降低肉质性状表现的遗传效应。但RYR1基因在新荣昌猪中的外显率不完全,并证明肌纤维面积的增大与胴体品质间具有正相关,而与肉质性状间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猪肉质性状基因及其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猪肉品质改良是当今遗传育种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候选基因策略寻找影响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并将MAS和MAI策略应用于猪的肉质改良 ,从遗传基础上讲是可行的。本文概述了与猪肉质性状有关的基因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基因座的定位及其近期研究进展 ,介绍了基因遗传标记的研究与应用策略 ,同时探讨了猪肉质性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2):108-10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猪的肉质性状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但遗传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不同的品种、基因、性别以及不同屠宰体重都会对猪肉品质产生影响,文章就近几年国内外对肉质性状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各种遗传因素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优质猪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猪肉品质日益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猪育种学家的关注,肉质性状选育成为2l世纪猪育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育种学家们期望在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获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进一步改良肉质。中国地方猪种肉质优良,肌内脂肪含量达3%以上,有的品种甚至达6%~7%;国外瘦肉型猪种生长速度快,但肉质欠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猪肉的色泽、嫩度、大理石纹、pH值、系水力及脂肪酸含量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并与国外猪种肉质性状进行比较,为更好的利用我国地方猪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野家杂种猪与家猪胴体性状及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在长期进化和人为选育过程中,一些良好特性和优良基因逐步退化,猪肉品质呈现明显下滑趋势.研究表明,由于猪肉肉质性状的遗传力偏低,通过直接数量遗传来改进肉质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利用杂交途径却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猪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贺佳伟  王众  程怡秋 《猪业科学》2022,39(5):122-122
地方品种猪遗传肉质性状特点鲜明在肌间脂肪丰富程度、必需性脂肪酸、氨基酸含量以及肉品风味优于国外品种猪,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百姓对猪肉品质的要求提高和个性化选择趋势增强,地方品种猪迎来了发展利好期而且前景广阔,地方品种猪肉走品牌路线也是必经之路,因为有市场溢价和市场垄断性是利润的保证,虽然这条路艰辛,但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猪品种众多、数量多且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遗传资源,也关系着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肉质性状作为生猪生产的重要性状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文章主要就中国地方猪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对我国地方猪肉质性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外品种猪的肉质性状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品质是猪的重要经济性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良的猪肉品质越来越重视,优良肉质性状形成与营养调控已成为畜牧学研究的热点。影响肉质性状的因素较多,且中外品种猪之间的肉质性状差异很大,这为研究肉质性状差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比较了中外品种猪的肉质性状差异,并对其形成的遗传机制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生产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的优质肉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湘白猪Ⅱ系、Ⅳ系肌肉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白猪Ⅱ系、Ⅳ系肌肉组织学观察谢菊兰孙宗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长沙410131)当前,我国销售量最多的肉类仍是猪肉,猪种的改良已不仅是着眼于提高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性状,猪肉品质也日益受到重视。湘白猪是用外来瘦肉型猪种与优良地方猪采用杂交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猪种资源丰富多彩,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地方品种具有产仔数多、肉质好、适应性强等特性,但还存在着生长缓慢、耗料多、瘦肉率低等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养猪生产和猪肉市场的需求。现代猪种的遗传改良集中在少数瘦肉型种猪上,世界各国都以很大的比例逐渐取代了地方猪种,占据了世界养猪生产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养猪生产的集约化,饲养的只是少数生产性能与经济价值高的瘦肉型猪种及其配套杂交组合。目前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们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猪肉品质在猪宰后才被确定的特殊性 ,从猪肉品质的定义出发 ,综述了猪肉品质指标的评定 ;并根据猪肉品质性状的中低遗传力特点 ,整体阐述了其遗传改良途径、现状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猪的遗传改良趋势及育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改良方向1.1 瘦肉生长效率 过去几十年间 ,猪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瘦肉率、降低背膘厚 ,现在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因此 ,未来的猪育种方向是瘦肉生长效率而不仅仅是瘦肉率。1.2 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猪优良的肌肉品质 我国地方猪肌肉品质享誉世界 ,深受各地华侨的喜爱 ,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同行的重视 ,他们认为尽管中国猪种的胴体过肥 ,但肉质好。法国自 1979年引入中国猪种后 ,一直坚持试验 ,结果表明 ,50 %梅山或50 %嘉兴杂种猪肉质的嫩度、多汁性和味道均明显高于皮特兰猪或大白猪 (郑丕留 ,1987)。因此中国地方猪种的这一特性可以为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