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菌》2016,(5)
正庆元县"野生灰树花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项目课题组自2013年起采集野生灰树花品种,共收集和保藏从百山祖、五岭根、绍兴等地采来的野生灰树花菌株23株。2015年,通过与目前主栽品种进行的出菇对比试验后,从中筛选出8个菌株于2016年开展进一步栽培试验。与常规灰树花品种对比,参试的8个野生驯化栽培的灰树花品种中目前有5个已正常分化或出菇。  相似文献   

2.
灰树花(Grifota frondosa)是一珍稀食用菌,从野生驯化及引进的6株菌中经培养对比研究,筛选出B号菌株菌丝生长旺盛,转化率和产菇量高,可供做生产开发利用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
灰树花优良菌株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是珍稀的食用菌,从野生驯化及引进的6株菌株中经培养对比研究,筛选出B号菌株菌丝生长旺盛,转化率和产菇量高,可供做生产开发利用的优良菌株,并讨论了人工栽培选育优良高产菌株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适宜工厂化瓶栽的灰树花潜力菌株,试验观察比较8个灰树花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单产、出菇率、栽培周期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灰树花菌株GF-1和GF-6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适中,单瓶均产分别为94.56 g、90.96 g,出菇率高,污染率低,栽培周期短,子实体紧凑,品质优良,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优势灰树花菌株。  相似文献   

5.
谢福泉 《食用菌》2005,27(3):14-15
对收集和组织分离的7株灰树花菌株进行了多次栽培对比试验,从中选出4株高产优质菌株,其中:Gh、Gf2、Gf3三株为灰黑色菌株,属中温型,出菇温度16~22℃,结实率86%以上;灰树花Gf6菌株为灰白色菌株,属中高温型,出菇温度18-24℃,结实率为94.1%以上。试验中最高单朵重分别为Gh190.5g,Gf2 153.0g,Gf3161.0g,Gf6 160.0g。  相似文献   

6.
采用ISSR和SRAP综合分析灰树花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菌丝拮抗实验观察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株间拮抗反应及其类型和程度,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分子标记对灰树花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42株灰树花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拮抗实验将42株灰树花分为17组;筛选出的14条ISSR和11对SRAP引物分别扩增出369条和219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率分别为84.01%和81.28%;I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的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较单独分析更准确,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79时,可将42株灰树花划分为6大类群,表明本研究中选取的42株灰树花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集野生红汁乳菇及其近缘种子实体,经组织分离、纯化筛选后获得7个菌株,利用PAuP4.0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组织分离茵株L1、L3、L5、L7为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L2、L6为橙色乳菇(Lactarius akahatsu),IA可能为乳菇属一未知种(Lactariussp.),对4株红汁乳菇菌株用HKY85距离测量法分析遗传距离,结果表明,采自丽水市缙云与丽水城郊百果园的菌株序列完全一致,其遗传距离为0,而湖南的标本与上述标本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从这些结果推测,地理隔离可能会对红汁乳菇遗传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栽培灰树花菌株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研究了11个灰树花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菌丝拮抗性,考察了不同灰树花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差异,并以栽培周期、子实体品质及生物学效率等为指标进行工厂化栽培鉴定,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灰树花菌株。结果表明:11个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菌株G11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适中;栽培周期73 d,为试验菌株中周期最短,子实体品质优良,生物学效率达到35.7%,是适应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挖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从香菇发源地浙江龙泉凤阳山采集分离到7株野生香菇(Lentinus edodes)菌株,ITS序列分析鉴定确定为香菇菌株,并且7株野生香菇之间具有遗传差异性。在菌株的特性和出菇试验中,菌株YS1的菌丝生长最快,菌株YS7的木质素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都相对较高,菌株YS2的抗木霉能力强,菌株YS5出菇耐低温,以上菌株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开发、驯化,以培育出优质的香菇栽培菌种。  相似文献   

10.
以2株野生侧耳属菌株ZY-P和SH-P为试验材料,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设定不同因素对菌丝体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条件,并通过驯化试验探究野生菌株的出菇特性。结果表明,菌株ZY-P和SH-P分别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和哥伦比亚侧耳(Pleurotus columbinus)。菌株ZY-P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7,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株SH-P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甘露醇和酵母膏,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经出菇试验,菌株ZY-P和SH-P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分别达46.36%、49.89%。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省黑木耳优良品种春季选育的基础上对10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24个栽培菌株进行了秋季栽培比较试验。结果从10株野生菌株中筛选出2个较优菌株A15和A6;从24个栽培菌株中筛选出7个较优菌株M4,M14,M8,M15,M25,M3和M37。  相似文献   

12.
以韩引灰树花HH01、HH02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代料和覆土栽培2种试验方法,观察其出菇情况。探讨东北地区栽培灰树花的最适方法,为东北地区灰树花栽培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灰树花的绿色高效栽培,首先对适栽优良品种进行筛选,随后开展温度对菌丝生理成熟度的影响、刺孔对出菇的影响、菌袋摆放对出菇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2个灰树花优良菌株HSH3和HSH4具有易现原基、朵型好、产量高的优点;发菌满袋后在22℃~25℃暗光条件下培养12 d~18 d,菌丝即可达到生理成熟,大量形成原基;通过定位刺孔管理可实现定向出菇,达到出菇整齐、菇质优的效果。相较于单层地面摆放,层架式栽培管理的空间利用率提高近3倍。采用的灰树花层架式栽培模式,具有清洁、绿色、高效的特点,对灰树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猴头菇野生资源丰富,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来源。以采集到的2株野生猴头菇为材料,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分析、驯化出菇试验和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均为猴头菇,蔗糖、酵母粉、KH2PO4 0.15%+MgSO2 0.1%分别为2个菌株通用的最适碳源、氮源和元素,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0~25℃。2株野生猴头菇均可驯化出菇,与栽培菌株相比,2个野生菌株的子实体较大,菇形好,肉质紧密,产量高。其中野生驯化菌株A的平均生物学效率高达110.43%。2个野生菌株的最优栽培模式均为棚内立体床架摆放式栽培。本试验结果可为猴头菇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猴头菇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平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10株耐铜锌木霉菌进行筛选,得到8株抑制率较高的生防菌株,并进行了防治瓜类枯萎病盆栽试验,最终筛选出2株防治效果较好的木霉菌变异株TR123、TR68。结果表明:多数REMI变异株的生防效果优于野生菌株,其中以TR123、TR68生防效果最好,野生木霉菌株中T36生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研究收集的17株秀珍菇菌株为材料,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及RAPD、ISSR、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株供试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627菌株、野生对照菌株秀2与其余15株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而其余15株供试菌株间亲缘关系均较近.在亲缘关系较近的供试菌株中,P605和P625,P916...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2021,(5)
为筛选出适合福建南平及周边地区栽培的卵泡长根菇菌株,进行4株卵泡长根菇菌株菌丝培养及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N-1菌丝生长速度快,袋产量最高,但菇盖厚大、柄短,市场认可度不高。菌株HG-1表现优良,菌丝生长速度快,袋产量高,菇形好,符合市场需求,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以引进和自有保藏的猴头菇菌株共8株,在江苏地区进行品比试验。通过进行猴头菇菌株的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菌丝液体发酵生物量以及出菇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比较.筛选到一株产量较高性状较好的猴头菇品种(中国农科院保藏号CAHHFT一7010),为进行适合本地栽培的猴头菇新菌株诱变选育提供了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9.
山东地区野生柳松菇资源丰富,尤其沿黄两岸的柳树丛中多发柳松菇,夏秋季节村民多沿黄采摘,或鲜食或晒干,视为难得美味。笔者采摘后进行分离、筛选,对5株菌丝表现较好的进行比较试验,从中选出了一株菌丝粗壮浓密、出菇效果好的菌株,命名为“鲁柳一号”;近年在山东等地进行了推广性试验,结果证明,生物学效率一般在90%以上,最高者可达132%,商品率80%左右。现将其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野生分离得到的8个羊肚菌(Morchella)菌株在菌丝生长、菌核产生、出菇产量和子囊果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主产区的栽培品种——川羊1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本地日光温室栽培的羊肚菌菌株M-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