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用马传贫驴白细胞123代弱毒通过 LP 继代细胞传代获得的 LP 继代毒制备了6、8、10、13及15代 LP 继代细胞疫苗,然后分别用10倍稀释及原液疫苗2 ml/匹皮下接种马进行效力试验。结果,在10倍稀释疫苗免疫组中,6代疫苗及15代疫苗保护率均为50%,10代疫苗保护率为100%;在原液疫苗免疫组中,6代疫苗保护率为50%,8、10、13及15代疫苗保护率均在90%以上。为此,该疫苗使用最佳代次为8~13代。  相似文献   

2.
将马传贫弱毒通过LP继代细胞传代研制成LP继代细胞疫苗,接种马匹,血清阳转率可达80%以上;用L系传贫血清强毒攻击,可保护75%以上;免疫持续期至少16个月。该苗10~(-4)1ml接种马,保护75%;10~(-5)1ml接种驴,保护50%。按1:1加入牛驴清制成的冻干疫苗,与湿苗一样对马有较好的免疫力。用异源传贫强毒(Wyoming株及云南株)攻击疫苗接种马,表现有交叉免疫性。疫苗现地区域试验的结果,与试验室结果一样,对马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免疫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制成功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在现地广泛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免疫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人们对马传贫的免疫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肘接种马传贫弱毒疫苗马进行了外周血TB淋巴纠胞的动力学观测,以期为  相似文献   

4.
应用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株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斑点试验(DB)与免疫扩散试验(ID)相结合的方法,已成功地用于马传贫自然病马与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的鉴别诊断。为方便推广应用,我们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诊断试剂盒,经与原法比较,结果稳定,方法简易,适于现地使用。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5.
马传贫弱毒LP继代细胞疫苗冻干后置于-40℃及冷库保存18个月,其毒价为10^-7/ml,与冻干前温苗的毒价一样,用冻干疫苗免疫的马其免疫期可达25个月。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观察了4匹马传贫云南强毒接种马和13匹用云南强毒攻击的弱毒苗接种马的形态学改变。4匹强毒马均出现急性型马传贫病理变化,但免疫器官中免疫活性细胞的坏死程度远不及我国辽毒急性型传贫马那样严重。甚至较美同Wyoming株毒也差。13匹接种弱毒苗的攻毒马形态学有三种类型变化。第一类型具有铁逆转,组织球,淋巴样细胞反应和网内系增生等较典型的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少,且变性,坏死。第二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铁反应增强,脾铁反应明显增生。第三种类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依此衡量,10~(-3)lml攻毒试验马中出现Ⅰ型变化的占4/7,显然弱毒苗保护效果不够理想。10~(-4)2ml攻毒马Ⅰ、Ⅱ型变化的占5/6,表明我国研制的弱毒苗对云南毒有预防作用,可用于云南马传贫防制工作。但其中Ⅱ型变化的占3/5,Ⅲ型变化在各弱毒接种马中仅占1/3,比辽毒和Wyoming株毒攻击的弱毒接种马出现Ⅲ型反应的比数均低,结果很不一致。显然云南分离到的马传贫强毒接种马的病理变化及再攻毒马形态学改变与辽寝和Wyoming株毒有差异。本试验对这种差异进行了讨论,认为云南马传贫毒可能是又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用水牛血清培养驴胎继代细胞生产马传贫琼扩抗原的试验研究。驴胎继代细胞在含10~25%水牛血清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培养2~3天形成单层。单层细胞接种马传贫病毒,换入含5~20%水牛血清的维持液,培养12天收获,生产出沉淀扩散环14~18mm的马传贫琼扩抗原,从而证明水牛血清可代替黄牛血清用于细胞培养和生物制品生产。  相似文献   

8.
马传贫弱毒LP继代细胞疫苗冻干后置于-40℃及冷库保存18个月,其毒价为10~(-7)/ml,与冻干前湿苗的毒价一样。用冻干疫苗免疫的马其免疫期可达25个月。  相似文献   

9.
应用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株系特异单克隆抗体酶结合物的免疫斑点试验检测证明,自28份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均检出与单抗呈阳性反应的相应抗原,持续期达51个月以上;自19份人工感染传贫马、自然感染传贫马、弱毒疫苗免疫后攻毒马及42盼健康马血清中均未捡出单抗相应抗原。病理学检查表明,弱毒疫苗免疫马无马传贫病理学改变。以弱毒免疫马肝、脾、骨髓材料进行生物学试验表明,弱毒免疫马体内不存在致病性病毒。这为阐明该弱毒疫苗的免疫本质提出一个非常值得今后深入加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应用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株系特异单克隆抗体酶结合物的免疫斑点试验检测证明,自28份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均检出与单抗呈阳性反应的相应抗原,持续期达51个月以上,自19份人工感染传贫马、自然感染传贫马、弱毒疫苗免疫后攻毒马及42份健康马血清中均未检出单抗原,病理学检查表明,弱毒疫苗免疫马无马传贫病理学改变,以弱毒免疫马肝、脾、骨髓材料进行生物学试验表明,弱毒免疫马体内不存在致病性病毒,这阐明该弱毒疫苗的免疫本质提出一个非常值得今后深入加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对用三个代次马传贫皮肤细胞苗免疫的12匹攻毒马和2匹强毒对照马进行了病理与免疫形态学检查.试验马出现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第Ⅰ种类型,出现马传贫规律性的病理变化和免疫器官严重损伤性病变,是一种不保护的形态类型,这种类型马在本试验中占1/12;第Ⅱ种类型,呈现以免疫应答反应为主的改变,无马传贫规律性病理变化,仅肝内有轻度反应,这种类型马占2/12;第Ⅲ种类型,具有显著的免疫应答反应而无任何传贫病变,这种类型马占9/12.第Ⅱ、Ⅲ种类型是耐受了强毒攻击的免疫马,即属不同程度保护的形态学类型.这种马在试验中超过90%,从而为皮肤细胞苗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本试验还依其上述形态学三种类型的划分计算了各代次每种类型马匹出现率,并用保护最好的Ⅲ型作为标志,绘制三个代次出现率的抛物线,结果表明,第10代继代毒免疫效果最好,8~11代75%以上马匹可以出现Ⅲ型免疫形态学反应.同时也根据三种类型形态学变化的观察,讨论了马传贫皮肤细胞苗的免疫性质,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联合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测定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与传贫病马琼脂扩散沉淀抗体(沉淀抗体)及补体结合反应抗体(补反抗体)活性的耐热曲线。证明免疫马的抗体较传贫病马的耐热性差。64℃水浴15分钟后,免疫马血清沉淀抗体完全丧失反应活性,而传贫病马血清一般多能保持阳性反应。用65℃水浴15分钟处理琼扩阳性反应血清,结果传贫病马血清142份中的128份仍为琼扩阳性,传贫病马注苗后的血清5份均呈琼扩阳性;免疫马血清37份则全部转为阴性反应。65℃水浴15分钟后,免疫马血清补反抗体完全丧失反应活性,而传贫病马血清仍可呈阳性反应。用65℃水浴15分钟处理补反阳性血清,结果传贫病马血清40份、强毒接种马血清2份的补反仍保持阳性;免疫马血清42份则均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注射马传贫弱毒疫苗后的马(骡)50匹,分别进行了体温、血液学、血清抗体及血液中T淋巴细胞等项目的检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注苗后马(骡)免疫反应及其动态规律。提出注苗马(骡)在T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前,仍有感染强毒的可能,因此对马(骡)仍需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共用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驴10头,马14匹及健康对照驴7头,马2匹,马传贫强毒对照马2匹,进行了免疫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免疫动物的主要反应出现在免疫器官。与健康动物相比,胸腺体积与重量增大4.5倍以上,脾脏滤泡增大1.5倍以上。以及淋巴结的淋巴小结扩大均为实质性增殖的结果。在骨髓、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淋巴结副皮质区等,亦有免疫活性细胞增多的现象。在肝脏见到细胞性小结节。其它变化极其轻微。与健康马、驴及各型传贫病马的病理变化规律有明显差异。 免疫动物各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均明显增多,并且骨髓中的巨噬与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密切联系形成“浆细胞岛”。在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区也有巨噬细胞与母化的T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的现象。胸腺皮质区细胞母化显著,胸腺髓质区胸腺小体及特殊细胞增多等马传贫免疫形态学的变化。 用组化法显示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动及分布状态的观察表明,在免疫形成过程中免疫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从疫苗注射一开始就十分活跃,免疫后3个月内,外周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有减少的趋势,但免疫3个月以后外周器官中的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出现了新的平衡。甚至在淋巴结的髓索,脾脏小淋巴管及窦周围等部位见有几种主要免疫活性细胞同时增殖的现象,且持续很久,未出现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ious Anemia)病毒经盐酸羟胺诱变通过鸡胚卵黄囊继代的研究中,测定鸡胚中经盐酸羟胺诱变后的EIA病毒及抗原性变化,按常规需接种马匹。为减少对本动物的回归试验,加快研究工作的进度,开展荧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嵌合毒、克隆 毒、疫苗毒分别接种健康马,接种后7个月,用马传贫 强毒攻击。攻毒后对发病死亡马和未死亡迫杀马做 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研究不同毒株对试 马的免疫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致病机制的研究模型,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坦布苏病毒Du/CH/LSD/110128株原代毒CF1及其鸡胚传代致弱毒CF100在不同物种细胞中的增殖情况,并将CF1与CF100分别在鸭胚中传代以检测病毒对鸭胚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CF1可在禽类细胞、哺乳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细胞损伤,CF100在禽类细胞、哺乳类细胞中不能增殖,只能在Vero细胞中增殖,且不引起细胞损伤;CF1和CF100在鸭胚中传代发现,传代CF1的鸭胚全身出现明显的出血,但传代CF100的鸭胚未见出血。说明相对于原代毒CF1,鸡胚传代毒CF100对细胞、鸭胚的损伤均降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作为坦布苏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8.
猪细小病毒S—1毒株的分离和鉴定(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一1毒株在猪肾原代细胞第1~10代之间共进行36次传代,培养物的平均HA价>384,第6代以后对细胞的最小感染量稳定在10~(-6)~10~(-7)之间,第5代PK细胞传代毒在-25℃~-30℃保存180天毒价保持10~(-5)不变,死产胎猪组织(S—1毒株分离猪)在用同样温度保存300天能重复分离到病毒,S—1毒株PK传代毒能适应于胎猪睾丸细胞株(ST)增殖,毒价达1O~(-7),以比利时荧光抗体柒色ST细胞培养物和用比利时PPV阳性血清对ST细胞传代毒作HI测定,进一步证实分离物的特异性。用PK细胞传代毒感染HI抗体阴性怀孕头胎母猪能产生明显的抗体反应。3头感染母猪中,1头(用口服途径攻毒)在感染后2~4天间出现排毒现象;从另一头母猪(用肌肉注射途径攻毒)的胎儿中分离到病毒,证实经胎盘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对46例马传贫白细胞弱毒接种后3~55个月的马用中国马传贫强毒辽系和美国马传贫强毒Wyoming株攻击,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剖检、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基本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Ⅰ型有典型的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减少,其变性、坏死程度较强毒攻击对照马略轻;Ⅱ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Ⅲ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疫苗接种马经两强毒株攻击后出现各型变化的马匹比例数有一定差异,但80%以上疫苗接种后强毒攻击的马均呈Ⅱ、Ⅲ型形态学改变,即这些马均处于免疫状态,从而对攻毒马建立了病理形态学和免疫形态学相结合的检测手段。此外,本研究也提出了马传贫白细胞苗的免疫持续期可长达3年以上的形态学根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的流行地区,马属动物普遍进行了马传贫免疫注射,有效地控制了马传贫的流行。而应用哪种检验方法更能准确、有效地测定免疫效价、抗体维持时间?为寻求答案,我们应用目前常用的补体结合反应(CF)、琼脂扩散反应(ID)、斑点试验(DB)等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动物 用吉林九站生药厂生产的马传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