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铁粳11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2011和2014年分别通过辽宁省和国家审定,米质达到国家1级优质稻谷标准,获2015年全国优质食味粳米"特等奖"。文中简要介绍了铁粳11的特性和关键生产技术,对其A级绿色稻米生产所需的产地、肥料和农药等提出了特殊要求,对有效提高铁粳11稻米的安全性和商品附加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铁粳11号是以辽粳294为母本,以长粒优质品系9621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201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05.5 kg/667m2,比对照沈稻6号增产5.7%,米质优,抗稻瘟病,抗寒性好,适宜在辽宁省中、北部的中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铁粳6号(铁8880)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成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铁粳6号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于1988年以引入的78-T37品系为母本,以自选后代品系8739为父本,有性杂交的第80号组合,组合代号8  相似文献   

4.
选择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北粳1号和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铁粳11作为试材,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7.5 t/hm2和15 t/hm2)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北粳1号和铁粳11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重;施用7.5 t/hm2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为7.7%和6.6%,但对铁粳1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分别提高9.8%、4.7%和11.2%,铁粳11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6.0%、6.1%和7.4%。生物炭能够促进北粳1号和铁粳11干物质积累并提高产量,但存在差异性,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比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对生物炭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中早粳晚熟稻区粳稻产量,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1A和恢复系津恢1号;在此基础上组配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A/津恢1号。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10—2012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1号平均单产9.71t/hm2,比对照津原85增产11.5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1.93%。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中熟中粳水稻连粳11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粳11号(H05-13)水稻新品种由江苏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中野/HA20于2008年育成,属中熟中粳.201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03),品种权保护申请号为20121079.6.其特点是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分蘖力强、茎秆粗壮、丰产稳定、穗大粒多、落粒性好,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结合连粳11号的特征特性介绍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连粳11号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嘉科优11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籼粳杂交稻,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及对稻瘟病抗性良好等优点,2020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介绍嘉科优11籼粳杂交稻的选育经过、基本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几年的筛选试验和示范推广,连粳11已成为全县水稻主推种植品种,适合在江苏淮北地区种植。连粳11优质高产全程机械化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省投资,并能获得高产的新技术。实行优质水稻新品种连粳11号全程机械化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规程规定了连粳11号的品种特征与特性、壮秧标准、育秧准备、播期确定、播种程序、秧田管理、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收获及记录档案。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新疆农业科学院温宿水稻试验站培育的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系)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进行试种,以新稻11号作为对照品种,通过对新品种(系)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适合喀什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系),以满足当地优质稻米品牌创建和当地稻农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新粳2号、新粳4号、新粳10号、新稻49号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新稻11号,适合在喀什推广种植;新粳6号比对照早熟18天,建议作为当地中熟品种进行种植,或在5月底6月初进行育苗,用于冬麦收割后复播移栽;新粳伊20号作为香型品种,可作为当地的特色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华粳8号(原名华0556)由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410413/华粳6号//淮稻11配组,后代按系谱法进行人工选择,于2011年育成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2016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优质、多抗、高产、分蘖性强、熟相好、易栽培等特点,适宜江苏省苏中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于2020年在扬州市公道镇河东村进行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应于该地丘陵地区的高产、优质品种,以促进水稻丰产增效。结果表明,13个优质粳稻品种中,宁香粳11的产量最高,达1.21万kg/hm2,其次为武粳7375、武香粳5245、南粳9036,均达到1.05万kg/hm2。从穗型来看,宁香粳11穗粒数最高,达158.4粒;金香玉1号次之,153.1粒;武香粳113与武粳7375穗型较大。从结实率来看,南粳5718结实率最高,达97.8%;其次是泗稻301与武粳7375,均为95.0%以上。从千粒重来看,泗稻301最高,为31.90 g;其次是南粳5718和扬辐粳11号,均在30.0 g以上。综合比较显示,宁香粳11、武粳7375、武香粳5245与南粳9036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可以进一步示范种植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吸氮量无显著影响,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叶吸氮量和铁粳11的穗吸氮量提高,导致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增加4.2%和6.8%。施用7.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明显改变,但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8.1%、18.0%和6.5%,而铁粳11只有氮素回收率显著增加9.6%;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氮素回收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9.0%、20.7%、31.1%和11.2%,铁粳11的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3.3%、20.1%和7.4%,氮素生理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施用生物炭能...  相似文献   

13.
铁粳7号(原代号铁9466)是铁岭市农科院最新选育,并经国家审定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中熟品种。  相似文献   

14.
华粳11号系由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以华粳0556为母本、淮稻5号为父本开始杂交配组,连续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叶形态好、分蘖性强、熟相好、优质、综合抗性好等特点,于202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在寒地水稻种植过程中,优质品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水稻高产、稳产。庆丰分公司2015年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水稻品种,对当地主栽11叶品种10个龙粳26、龙粳29、龙粳31、龙粳39、龙粳40、龙粳43、龙粳45、龙粳46、垦稻26、垦稻27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生育时期、分蘖能力、抗病能力、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庆丰分公司龙粳39、龙粳31、龙粳29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稳定,建议继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粳超级稻"淮稻11号"的育种分析与总结,并结合"淮稻11号"近几年在区试和大面积生产的表现,探讨了今后粳稻优质高产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盐粳11号为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等特点.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栽培的群体构成及产量表现,研究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对其茎蘖动态、产量构成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提出了盐粳11号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条件下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农家致富》2006,(4):24-24
扬辐粳7号(扬辐粳492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粳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苏审稻200413)。  相似文献   

20.
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吉粳88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产优质新品种吉粳88特点是半直立穗型、少蘖大穗、高产、优质、抗病、抗冷、耐肥抗倒伏,属晚熟品种。2004年在前郭县新立乡20hm2连片地块上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秋季经国家专家组现场实地测产验收,产量为11 160.0kg/hm2,达到国家北方粳型超级稻产量水平,通过国家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