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猪饲料效率的测定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猪饲料效率的选择,本试验测定一些与猪饲料效率相关的生产性状并进行遗传评估。方法:测定60头军牧1号白猪后备公猪的采食量、体增重、背膘厚等生产性状,用猪剩余采食量(RFI)和饲料转化率(FCR)作为评价饲料效率的两个指标,并对其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测定期内军牧1号公猪群体FCR均值为2.61,RFI的标准差为77.52。RFI与FCR的遗传力分别是0.35、0.33,RFI与ADFI(日采食量)、ADG(日增重)、BF(背膘厚)的遗传相关分别是0.89、0.12、-0.05,FCR与ADFI、ADG、BF的遗传相关分别是0.55、-0.65、-0.11。结论:军牧1号白猪品种内饲料效率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由于RFI与ADG遗传相关很低,因此用RFI作为选择性状可有效提高猪的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6,(5):875-879
猪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是一个有效评价生猪饲料效率的新性状,用剩余采食量来提高生猪饲料效率是当前养猪界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试验测定了2个世代198头军牧1号公猪的周采食量、日增重(ADG)和背膘(BF)等性状,和母猪453头母猪日增重(ADG)和背膘(BF)等性状,然后建立了饲料效率育种值估计模型,以剩余采食量(RFI)为主选性状,ADG和BF为辅助约束性状,通过遗传评估按育种值高低分为高RFI和低RFI 2个群体。在这2个分化群体内进行同质选配2个世代后计算其遗传进展。结果显示,RFI、ADG、BF的遗传力分别为0.15、0.22、0.28。G0代选择群体高、低RFI之间,RFI、ADG、BF性状的育种值差异分别是1.48、0.40、0.56个标准差;G1代高、低RFI测定群体之间3个性状的育种值差异分别是1.52、0.56、0.18个标准差。原始群体与G1代测定群体相比,高RFI群体的RFI、ADG、BF的遗传进展分别是0.732、-0.274、0.101个标准差,低RFI群体的RFI、ADG、BF的遗传进展是-0.788、0.283、-0.079个标准差。此外,肉质检测结果显示2群体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用RFI作为主选性状可有效改变猪的饲料效率,建立饲料效率分化品系,遗传进展良好。  相似文献   

3.
剩余饲料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是动物实际的饲料摄入量减去预期动物用于生长的饲料消耗量后得到的一个差值。利用1 642头(380头公猪、868头后备母猪和394头阉猪)并历经7代杜洛克猪测试所得到的数据,对剩余采食量(RFI)、采食量利用(RFI)、采食量(Feed Intake,FI)、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背膘(Back Fat,BF)和眼肌面积(Loin Eye Area,LEA)进行遗传参数的估(Feed Intake,FI)、日增重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和相关计算。采用4种模型评估RFI。RFI1:包括了入试期、体重和ADG;RFI2:包括了入试期、体重、ADG和BF;RFI3:计和相关计算。采用BF;RFI3:包括了入试期、体重、ADG和LEA;RFI4:包括了入试期、体重、ADG、BF和LEA。然后再用最大似然法(REML法)对上述包括了入试期、体重、ADG对上述的动物模型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RFI的遗传力处于中等(范围在0.22~0.38)。相应对于FI,ADG和LEA的遗传力也处于中等(范围在0.45~0.49),但BF的遗传力较高(0.72)。FI与ADG的遗传相关较高,为0.84;FI与BF的遗传相关也较高,为0.67。LEA围在0.67。LEA与FI的遗传相关-0.42,LEA与ADG的遗传相关为-0.11,LEA与BF的遗传相关为-0.44。当BF没有包含在RFI的模型中时,BF与RFI的遗传相关较高(BF与RFI1的遗传相关为0.77,与RFI3的遗传相关为0.76);而相比之下,BF与RFI2的遗传相关为0.11;与RFI4的遗传相关为0.07。LEA与RFI的遗传相关都为负(范围为-0.30到-0.60)。与-0.60)。对ADG、LEA和肌内脂肪含量进行选择,当对RFI进行评估时,会得到比较小但与意愿相符合的遗传进展。4个RFI之间对之间的表型相关为0,遗传相关较低(0.17~0.23)。FI与所有的RFI都存在强相关,不管是遗传相关(0.56~0.77)还是表型相关的表型相关为还是表型相关(0.56~0.66)。结果显示:对RFI进行选择也许会导致FI的降低,BF也会变薄,LEA会增加。至于BF或LEA的改变量将相对(0.56的改变量将相对取决于RFI是否对BF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用法系(A群体)和托佩克(B群体)的杜洛克猪290头、长白猪178头、大白猪634头为实验对象,对不同遗传背景猪群体的饲料转化效率(FCE)相关表型性状包括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率(FCR)、剩余采食量(RFI)、100 kg背膘厚(BF)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并对3个生长阶段(30~70 kg、70~100 kg、30~100 kg)的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0~70 kg阶段猪的生长速度小于70~100 kg和30~100 kg,在B群体的3个生长阶段中,杜洛克猪的ADG高于其他猪种,而FCR低于其他猪种;大白猪的ADG低于其他猪种,而FCR高于其他猪种。3个品种中,30~70 kg阶段杜洛克的FCE在B群体中最高,长白猪的FCE在A群体中最低;在70~100 kg阶段中,大白猪的FCE在B群体中最低;在30~100 kg阶段中,杜洛克猪的FCE高于长白猪和大白猪。在杜洛克猪和长白猪中,低RFI的猪具有更薄的背膘厚。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究快速型黄羽肉鸡饲料利用效率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不同方法所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本研究以自主培育的快速型黄羽肉鸡E系1 923个个体(其中公鸡1 199只,母鸡724只)为研究素材,采用"京芯一号"鸡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分别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一步法(SSGBLUP)3种方法,基于加性效应模型进行遗传参数估计,通过10倍交叉验证比较3种方法所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研究性状包括4个生长性状和4个饲料利用效率性状:42日龄体重(BW42D)、56日龄体重(BW56D)、日均增重(ADG)、日均采食量(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剩余采食量(RFI)、剩余增长体重(RG)、剩余采食和增长体重(RIG)。结果显示,4个饲料利用效率性状均为低遗传力(0.08~0.20),其他生长性状为中等偏低遗传力(0.11~0.35);4个饲料利用效率性状间均为高度遗传相关,RFI、RIG与ADFI间为中度遗传相关,RFI与ADG间无显著相关性,RIG与ADG间为低度遗传相关。本研究在获得SSGBLUP方法的最佳基因型和系谱矩阵权重比基础上,比较8个性状的估计育种值准确性,SSGBLUP方法获得的准确性分别比传统BLUP和GBLUP方法提高3.85%~14.43%和5.21%~17.89%。综上,以RIG为选择指标能够在降低日均采食量的同时保持日均增重,比RFI更适合快速型黄羽肉鸡的选育目标;采用最佳权重比进行SSGBLUP分析,对目标性状估计育种值的预测性能最优,建议作为快速型黄羽肉鸡基因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估计了杜洛克猪新品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生长性状平均日增重(ADG)、100Kg体重日龄(AGE)、达100Kg体重背膘厚(BF)和料重比(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8、0.30、0.21、0.57。各性状均存在明显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5-0.51。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长、肋皮厚、肋膘厚、眼肌面积、腿臀比、屠宰率和瘦肉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7、0.49、0.58、0.19、0.76、0.50、0.48、0.55和0.37。生长性状ADG/AGE、ADG/BF、ADG/FCR、AGE/BF、AGE/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5、0.33、-0.70、-0.38、0.25和-0.12。胴体性状屠宰率和瘦肉率与胴体重呈较强的正相关,分别为0.575和0.498;肋膘厚与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直长呈正相关,与肋皮厚、眼肌面积、腿臀比、屠宰率和瘦肉率呈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高。屠宰率和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687和0.558。  相似文献   

7.
应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对湖北白猪优质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湖北白猪优质系生长性状平均日增重(ADG)、90 kg体质量日龄(AGE)、达90 kg体质量背膘厚(BF)和饲料转化率(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2、0.34、0.22和0.48。各性状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9~0.31。胴体性状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13~0.72,其中瘦肉率、胴体直长、肋膘厚、腿臀比、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65、0.72、0.48、0.67和0.32,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生长性状ADG/AGE、ADG/BF、ADG/FCR、AGE/BF、AGE/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2、0.25、-0.48、-0.17、0.55和-0.04。胴体性状肌内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腿臀比与脂肪含量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28、-0.15和-0.23,眼肌面积、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62、0.59。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针对猪育种中重点考虑的窝产活仔猪数(NBA)、达100 kg体重日增重(ADG)、饲料利用率(FCR)、达100 kg体重的背膘厚(BF)、肌内脂肪含量(IMF) 5个性状,利用连锁平衡(linkage equilibrium,LE)、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标记和直接标记(direct marker,DR)3种类型的分子遗传标记,设计了3个规模不同的基础群,母猪数分别为100、200、300头,公猪数都为10头,基础群个体间无亲缘关系,育种群实施闭锁繁育。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MAS的5个世代选择试验。育种值估计采用标准BLUP(Standard BLUP,SBLUP)模型(此育种值作为对照)、QBLUP模型(使用DR标记)、MBLUP模型(使用LD和LE标记)。结果表明,利用DR标记在各种情况下都比利用LD和LE标记获得的选择效率高;5个性状中,MAS对低遗传力、限性性状NBA的选择效率最高;当性状的QTL方差占遗传方差基本相同时,中等遗传力性状FCR的选择效率比高遗传力性状BF的更高;当性状的遗传力差异不大时,QTL方差占遗传方差比例大的性状FCR的选择效率比QTL方差占遗传方差比例小的性状ADG的更高。当利用QBLUP模型时,MAS对NBA的选择效率最高,ADG的选择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中国南方高温高湿环境对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猪在生长育肥期采食量、采食时间等采食行为和饲料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猪在FIRE测定站的998 195条采食记录为基础,使用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圈舍温度和湿度。采用R 3.5.1软件统计猪群昼夜采食节律,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温湿度水平采食行为和饲料效率的差异,并尝试建立扬翔华系杜洛克生长公猪实际采食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扬翔华系杜洛克生长猪的采食行为呈昼夜节律变化,受日温度变化影响;当环境温度在20~24℃,温湿指数(THI)在66~71时,生长猪的饲料转化率(FCR)和剩余采食量(RFI)均较低;当环境温度超过25℃,THI超过74时,FCR最高可提高13.98%,RFI最高可提高182.92%。综上可知,在华南地区湿热环境下,当环境温度控制在18~22℃、THI在65~70时,扬翔华系杜洛克生长公猪的采食量较高,FCR和RFI较低,饲料效率较高。THI可作为监测生长公猪热应激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估计了湖北白猪优质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生长性状:平均日增重(ADG)、90 kg体重日龄(DAYS)、达90 kg体重背膘厚(BF)和饲料转化率(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2、0.34、0.22和0.48。各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9~0.31。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肋膘厚、腿臀比、胴体直长、肋皮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13、0.21、0.32、0.45、0.67、0.52、0.48、0.65、0.72和0.32。生长性状ADG/DAYS、ADG/BF、ADG/FCR、DAYS/BF、DAYS/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2、0.25、-0.48、-0.17、0.55和-0.04。胴体性状眼肌面积、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62、0.59,肌内脂肪含量与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腿臀比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28、-0.15和-0.23。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MAP3K5基因多态性与杜洛克猪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利用Illumina SNP60芯片测序结果比较发现了MAP3K5基因的4个SNPs位点(Ssc1:30769583 A>C;Ssc1:30781169 A>G;Ssc1:30940839 A>G;Ssc1:30962276 G>A)。统计获得MAP3K5基因的4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发现4个SNPs为低度-中度的多态突变位点。对MAP3K5基因多态性与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洛克猪Ssc1:30769583 A>C位点CC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相比剩余采食量(RFI)性状降低了133.08 g/d(P<0.05);Ssc1:30781169 A>G位点的GG基因型个体与AG基因型个体相比RFI性状降低了116.18 g/d(P<0.05),ADFI性状降低了0.23 kg/d(P<0.05);Ssc1:30940839 A>G位点的GG基因型个体与AG基因型个体相比饲料转化率(FCR)性状降低了0.10%(P<0.05);Ssc1:30962276 G>A位点的AA基因型个体与GG基因型个体相比ADG性状降低了0.04 kg/d(P<0.05)。试验初步认为MAP3K5基因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对杜洛克猪的RFI、ADFI、FCR和ADG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利用高通量芯片数据对温氏集团某核心场3334头美系杜洛克猪的生长性状和体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以期为杜洛克猪的生长性状和体尺性状遗传评估和改良提供参考。利用GCTA软件的REML方法对上述杜洛克种猪个体的50 k SNP芯片数据和达100kg体重日龄(AGE)、达100kg日增重(ADG)、达100kg体重背膘厚度(BF)、达100 kg瘦肉率(LMP)、体长(BL)、体高(BH)、管围(CC)、腹围(AC)、胸围(CHC)和腰围(WAC)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分析,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固定效应包括场、年、季节和性别。结果表明:AGE、ADG、BF、LMP、BL、BH、CC、CHC、AC和WAC的遗传力分别为0.40、0.41、0.31、0.39、0.16、0.17、0.16、0.05、0.03和0.14。此外,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变化范围介于-0.98~0.99,部分性状间呈强相关性,可对美系杜洛克种猪的相关性状进行协同选择,进而加快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杜长大三元杂猪肉质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选取419头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其中阉公猪209头,母猪210头。所有试验猪在相同环境下统一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分析不同日增重(ADG)、日均采食量(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对肉质性状(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电导率、水分含量、pH值)的影响及性状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杜长大猪肉质性状的变异系数比生长性状高,其中电导率、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提示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不同生长性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日增重组(ADG>1 000 g)猪的pH值和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日增重组(ADG≤900 g)(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随日增重的增加而下降;高日均采食量组(ADFI>2 400 g)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中、低日均采食量组(2 2000.26、2.4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析母猪的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初生重、开测日龄等固定效应对长白、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并对目标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遗传力、遗传方差、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为猪的遗传改良提供基本依据。本试验利用GLM模型分析试验猪群(398头长白猪和1 176头大白猪)的固定效应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并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目标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目标生长性状包括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to 100 kg,AGE)、达100 kg背膘厚(backfat to 100 kg,BF)、100 kg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to 100 kg,ADG)。研究表明,在大白和长白猪中,猪的出生年、出生季、初生重以及开测日龄对生长性状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长白猪的AGE、ADG和BF的遗传力分别为0.321、0.327和0.324,大白猪对应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454、0.469和0.408;长白猪的ADG和AGE之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别为-0.990、-0.995,大白猪的ADG和AGE之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别为-0.993、-0.998,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长白、大白猪的生长性状(AGE、ADG、BF)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其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初生重和开测日龄对猪的生长性状影响较大。在遗传参数估计分析时,提高样本数量并提升表型数据质量,可以增加遗传参数估计的可靠性。本研究中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较为可靠,可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油鸡剩余采食量(RFI)与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的关系。试验测定了400只北京油鸡70~98日龄的RFI及98日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并对RFI与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试验公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饲料转化率(FI/GW,FCR)极显著低于母鸡(P<0.01)。公鸡半净膛率、腿肌率和胸肌红度(a*)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公鸡的RFI与FCR、ADFI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腹脂率显著正相关(P<0.05),与胸肌率和腿肌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母鸡RFI与FCR和ADFI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DG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腿肌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公鸡RFI与胸肌亮度(L*)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色度(C*)显著正相关(P<0.05);母鸡RFI与胸肌a*和C*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色调(H*)和pH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L*和黄度(b*)显著正相关(P<0.05)。由以上结果可见,北京油鸡公鸡的饲料利用效率优于母鸡,且部分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与RFI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估计杜洛克猪(Duroc,DD)、长白猪(Landrace,LL)、大白猪(Yorkshire,YY)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不同年份育种值变化的遗传趋势,为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性能测定数据为研究材料,其中繁殖性状数据10 963条,包括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born,TNB)、产活仔数(number born alive,NBA)、出生窝重(litter born weight,LBW)和21日龄窝重(litter weight at 21 days,LW21);生长性状数据25 257条,包括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at 100 kg live weight,AGE)和达100 kg体重背膘厚(backfat adjusted to 100 kg,BF)。采用基于动物模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方法,使用ASRem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育种值估计。【结果】TNB、NBA和LBW的遗传力在0.08~0.20之间,LW21的遗传力在0.02~0.05之间;AGE和BF的遗传力在0.22~0.37之间。繁殖性状TNB、NBA、LBW、LW21的遗传相关系数总体分布在0.20~0.97之间,呈中等偏上正相关;生长性状AGE和BF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布在-0.07~-0.03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杜洛克猪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上升幅度较大,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上升幅度较小;生长性状中AGE的遗传趋势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BF的遗传趋势变化幅度较小。【结论】本研究对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遗产趋势进行了准确的评估,结果可为该育种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MTDFREML法估算杜洛克猪遗传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MTDFREML法,对两种猪场的杜洛克母猪1998-2005年间繁殖母猪1147胎次繁殖记录和575头后备猪的测定记录进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4个繁殖性状遗传力范围为0.12~0.22,W160、BF180的遗传力分别为0.48.0.43,W120.BF120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29。6月龄体尺性状的遗传力为0.39~0.44。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存在一定的窝效应,估计范围为0.02~0.26。繁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为0.35~0.82。永久环境相关为0.62~0.86。表型相关为0.33~0.68;生长发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为0.50~0.84,永久环境相关为0.27~0.67,表型相关为0.61~0.84。遗传参数估计为杜洛克猪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探讨北京鸭剩余采食量(RFI)与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关系。以408只北(FCR)和剩余采食量(RFI),并分析了高、低RFI组与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低RFI组FI和FCR显著低于高RFI组。低RFI组的胸肌重和胸肌率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而高RFI组的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高于低RFI组(P0.05)。其他屠宰性状(P0.05)。综上所述,RFI的选择可以提高北京鸭的饲料转化率并且对屠宰性能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评估蛋鸡群体哈氏单位遗传潜力,比较分析不同动物模型获得的遗传参数、育种值排序。以东乡绿壳蛋鸡与白莱航鸡构建F2资源群体,采集哈氏单位数据18 401条,应用约束最大似然法(REML)解析方差参数、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蛋鸡资源群体32~60周龄哈氏单位遗传力为0.14~0.30;遗传相关系数为0.54~0.96,表型相关系数为0.16~0.38;多性状动物模型与单性状动物模型预测的育种值排序相关系数较低。结果显示蛋鸡选育群体哈氏单位遗传力属于中等偏下,若想获取遗传进展需要长期选择;多性状动物模型能够获得性状间遗传相关信息,估计的遗传参数误差较小,提示选育哈氏单位时宜选择多性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饲料加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对饲料成品的质量、饲料加工效率以及动物的生长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42 d的笼养试验考察了不同水分含量的颗粒料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240只雄性罗斯334×708型肉鸡进行了单因素完全随机的笼养代谢试验,试验用育雏料、育成料和育肥料的水分含量13%、14%、15%和16%。结果表明:在0~14 d育雏阶段,颗粒饲料含水量对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率(FCR)没有显著的影响。在15~35 d育成阶段,随着饲料水分的增加,肉鸡的ADG、ADFI降低,FCR升高,14%水分含量以上的颗粒料对肉鸡的ADG、AD-FI影响显著(P0.05),对于FCR影响不显著(P0.05)。在36~42 d育肥阶段,随着饲料水分的增加,肉鸡的ADG、ADFI降低、FCR升高,14%水分含量以上的颗粒料对肉鸡的ADG、ADFI影响显著(P0.05),15%水分含量以上的颗粒料对FCR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