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为建立一种快速测定副鸡禽杆菌菌液浓度的方法,本研究选取副鸡禽杆菌血清A、B、C型代表性菌株(CVCC254株、CVCC257株和CVCC256株),培养制备菌液,分别在450nm、540nm、600nm、650nm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值(OD值),同时测定活菌计数值。回归分析两组数据,获取回归方程及标准曲线,分析回归方程的测定系数(R2)和标准曲线的点线离散度,确定最适测定波长。再选取不同培养时间点(10h、12h、14h、16h、18h、20h)的菌液,在最适波长下测定其OD值并代入回归方程获取活菌数,同时采用活菌计数法获取活菌计数值,将两组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分光光度法与活菌计数法测定菌液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株菌液在600nm波长测定的OD值与活菌计数值之间均呈最佳的线性关系,确定其菌液浓度最适测定波长均为600nm,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4.302x-0.1441(R2=0.9962)、y=14.464x-0.2746(R2=0.995)和y=14.681x-0.01326(R2=0.9989),y为活菌计数值(×108 CFU/mL),x为OD600值。3株培养至衰退期前的菌液在600nm波长测定的OD值代入回归方程计算获得的活菌数值与其活菌计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衰退期前副鸡禽杆菌菌液的分光光度法与活菌计数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该分光光度法可用于快速测定衰退期前副鸡禽杆菌菌液浓度。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范围的致病力及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综合应用分光光度法和平板计数法绘出禽巴氏杆菌生长曲线,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菌液OD600nm值范围。序贯法测定禽巴氏杆菌半数致死量(LD50),急性毒试验检测白头翁汤中药方剂安全性,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发现菌液OD600nm值与活菌数存在的相关性不高,仅在稳定期以前存在增长趋势的正相关。试验筛选出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OD600nm值范围是0.30~0.55。序贯法测出禽巴氏杆菌的LD50值为5.0×10~7CFU/mL。急性毒试验发现白头翁汤中药方剂LD50大于5 000 mg/kg,说明该中药方剂无毒。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为3.91 mg/mL,表明禽巴氏杆菌对白头翁汤中药方剂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中添加酿酒酵母6×1011 CFU/kg和5种水平的地衣芽孢杆菌[0(C1组)、1×1011(C2组)、2×1011(C3组)、3×1011(C4组)和4×1011CFU/kg(C5组)],并且设置空白对照组(两种菌均不加)(C组),制成6种发酵底物。测定体外发酵48 h产气参数、CH4浓度、培养液发酵指标和饲料养分消失率。结果显示:①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24、48 h累积产气量、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慢速发酵部分产气量、潜在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在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产气量和各项产气参数均达到最大值。②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pH影响不显著(P>0.05),但可显著影响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产量(P<0.05)。当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NH3-N浓度最小,MCP含量最大。③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作用对干物质消失率(DMD)、有机物消失率(OMD)和代谢能(ME)影响显著(P<0.05),对中性洗涤纤维消失率(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失率(ADFD)无显著影响(P>0.05),且DMD、OMD、NDFD和ME在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最大,ADFD最小。综上所述,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联用能促进绵羊瘤胃体外发酵,整体来看,当酿酒酵母的添加量为6×1011 CFU/kg和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为2×1011 CFU/kg时,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畜禽粪便引发的恶臭气体污染,本研究选用具有除臭功能的贝莱斯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干酪乳杆菌4种微生物菌种作为Box-Behnke设计的4个因素,将4种菌种经活化后接入粪便中,以对应活菌数1×104、1×105和1×106 CFU/g作为Box-Behnke设计的3个编码水平。利用响应面设计构建得到29种复合微生物菌株组合,以其对猪粪中吲哚、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作为参考指标,优化得到了4株除臭菌种的最优添加比例。结果表明,当菌液浓度为1×108 CFU/mL的贝莱斯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干酪乳杆菌分别以0.47%、0.05%、0.01%和1.00%的比例加入猪粪便中,堆积发酵7 d后对猪粪便中的吲哚、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分别为73.59%、63.60%和70.29%。由此可见,经响应面设计优化后的除臭微生物菌种组合具有良好的除臭效果,对控制畜禽粪便恶臭污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筛选一株地衣芽孢杆菌M109(Bacillus licheniformis M109)进行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筛选出最佳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并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其最佳的碳氮比。为了继续提高地衣芽孢杆菌M109的发酵水平,研究其在发酵过程中的生长曲线、pH和溶氧(DO)水平的变化曲线,通过对发酵过程中生长参数的测定,优化了地衣芽孢杆菌M109最佳的接种量和最适pH。结果发现,溶氧限制是地衣芽孢杆菌M109生长的关键因素;在限定通风量的条件下,通过调节搅拌转速的方法来提高培养基中的溶氧水平,提高发酵密度;通过流加培养基的方法也能提高地衣芽孢杆菌M109的发酵水平。因此,通过对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使地衣芽孢杆菌M109的发酵水平由最初的1.0×109 CFU/mL提高到1.2×1010 CFU/mL,芽孢形成率为88%。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乳品中大肠杆菌PMA-qPCR活菌检测方法.优化qPCR检测方法,探究菌浓度为1×108 CFU/mL的大肠杆菌活菌悬液、热致死菌悬液细胞数来确定不同的PMA剂量、暗孵育时间、曝光时间对死菌抑制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PMA处理方案.结果表明,qPCR检测可特异性扩增大肠杆菌,1×108 CFU/mL的大肠杆菌经90 ℃水浴30 s全部致死后,采用10 μg/mL的 PMA暗孵育15 min后冰上曝光10 min为最佳处理方案,这种处理方案可最大程度抑制死细胞信号,而对活细胞几乎没有影响,样品中微生物初始浓度不低于1×108 CFU/mL时较稳定,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3.356x+47.413,R2=0.9989,最低检测限为103 CFU/mL,加标样本检测结果与实际相符.该方法为利用PMA-qPCR检测食品中的活大肠杆菌杆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血清1型、2型贵州流行株制备二价灭活疫苗,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研究资料。【方法】以血清1型RA(RA-G06株)、血清2型RA(RA-HS01株)地方流行株为菌种,通过涂板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利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菌株对鸭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将2株菌培养至终浓度为1×1010 CFU/mL后等比例混合,以卡波姆为佐剂制备二价灭活疫苗,经疫苗质量检验后进行雏鸭免疫试验;通过检测免疫鸭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攻毒保护试验评价疫苗的保护率,对攻毒试验鸭心脏、肝脏、脾脏和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RA-G06株和RA-HS01株均在培养12 h时到达峰值,活菌数分别为2.1×1011和3.3×1011 CFU/mL,LD50分别为1.44×1010和2.63×108 CFU/mL;制备的疫苗安全性良...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陕西青脚麻肉鸡肠道定殖菌的生活状态及分布,试验采用梯度稀释和组织培养方法对青脚麻肉鸡肠道定殖菌进行培养并计数。结果表明,芽孢菌在青脚麻肉鸡小肠中后段达到最大值,菌体总数达6.5×105 CFU/mL;酵母菌在盲肠中的菌体总数仅为6.8×104 CFU/mL;乳酸菌在十二指肠后段的菌体总数仅为8.6×104 CFU/mL。综上所述,陕西青脚麻肉鸡肠道中定殖有芽孢菌的分布,酵母菌和乳酸菌定殖甚少。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评价1株从杜仲中分离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试验从菌株溶血性、氨基酸脱羧和明胶液化试验、抗菌药物敏感性、腹腔注射、经口灌胃、抑菌活性等进行安全性综合评价。腹腔注射试验分为腹腔注射组(1.0×1010 CFU/0.3 mL)和生理盐水组,一次性注射,连续观察5 d。经口灌胃试验分为高剂量组(1.0×1010 CFU/0.2 mL)、中剂量组(1.0×109 CFU/0.2 mL)、低剂量组(1.0×108 CFU/0.2 mL)和生理盐水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28 d。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小鼠均健康存活,未见临床变化,试验期间体重正常增加,各组小鼠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未发生易位,氨基酸脱羧和明胶液化试验均为阴性。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对所测的8种抗菌药物均表现敏感。除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外,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上清液对其余6株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对动物饲料中添加的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正交试验对两种杆菌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并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5%、蔗糖1.5%、淀粉0.5%、牛肉粉0.5%、蛋白胨1.5%、酵母粉1%、硫酸铵0.5%、培养时间18~20 h,活菌数可达1.3×1012CFU/mL,较优化之前的8×1011CFU/mL提高了62.5%。嗜酸乳杆菌最佳生长条件为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大豆蛋白胨、2%葡萄糖、20%番茄汁、发酵时间22 h,最大活菌数达1.9×1011CFU/mL,较优化之前的1.3×1011CFU/mL提高了46.15%。使用优化的条件进行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进行发酵,可以极大地提高发酵水平和活菌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生防菌株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ZA1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氯化铵14.25 g、玉米粉19 g、马铃薯237 g、水10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7、培养温度28℃、转速180 r/min及发酵时间36 h,ZA1优化后活菌数为4.12×1010 CFU/mL。通过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ZA1在10 L发酵罐中的最佳溶氧量为60%和转速为180 r/min;最优条件下,发酵ZA1的放罐时间确定为36 h,活菌数达到1.59×1011 CFU/mL。该结果为利用ZA1开发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分段式补料批次发酵技术对1株畜禽用凝结芽孢杆菌的发酵水平进行了研究,对数期补料促使菌体量大量积累,稳定期补料促进芽孢大量形成,从而达到高菌体量和高芽孢率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对数期补加淀粉量为总淀粉量的10%,豆粉和鱼粉(质量比为2:1)补加量为总豆粉和鱼粉量(质量比为2:1)的5%,补加方式为2次等量补加(间歇10~12 h),发酵水平由分批发酵6.80×109 CFU/mL提高到8.30×109 CFU/mL;稳定期最佳补料浓度为0.10 g/L碳酸钙、0.156 g/L磷酸二氢钠、0.30 g/L蛋氨酸,最佳补料方式为1次性补加,经稳定期补料优化,芽孢率由分批发酵的75.78%提高到85.63%。因此,采用分段式补料批次发酵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发酵液的菌体数和芽孢率。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1株产纤维素酶的解淀粉芽孢杆菌SSY1株的安全性,本试验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细菌易位、代谢产物及药敏等安全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分为高剂量组(1.30×1010 CFU/mL)、中剂量组(0.90×1010 CFU/mL)、低剂量组(0.65×1010 CFU/mL)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一次性灌服后观察14 d,处死存活小鼠,剖检。慢性毒性试验分为高剂量组(0.65×1010 CFU/mL)、中剂量组(0.65×109 CFU/mL)、低剂量组(0.65×108 CFU/mL)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灌服1次/d,连续灌服30 d。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的精神、食欲、行为、粪便等均未见异常,试验鼠全部存活,剖检未见病理变化;慢性毒性试验小鼠均无异常临床变化,剖检小鼠也未见病变,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间小鼠增重、饲料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SSY1菌株在小鼠体内未发生易位,氨基脱羧酶、吲哚试验均为阴性,在测定的24种常用药物中,除林可霉素耐药外,菌株对其余23种药物均敏感。试验证实,解淀粉芽孢杆菌SSY1株的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的影响,用2种不同浓度的赤霉酸溶液单独添加饲料乳酸菌(A4+A7)和纤维素分解菌(Nf+Y6)进行培养52 h,其中每4 h作一个单位测定出OD600 nm值并绘制生长曲线,分析不同浓度的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酸浓度为10 mg/L时,各组OD600 nm值分别为0.64、0.70、0.84、0.78、0.72,其中试验组2的OD600 nm值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相比有明显增高,总活菌数高达11.6×108 CFU/mL,比对照组(1.63×108 CFU/mL)高7倍以上;当赤霉酸浓度增加到20 mg/L时,各组OD600 nm值分别为0.64、0.60、0.59、0.59、0.63,其中各试验组的OD600 nm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活菌数(1.60×108 CFU/mL)与对照组相比(1.63×108 CFU/mL)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试验数据和生长曲线得知赤霉酸浓度在10 mg/L时能促进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繁殖;赤霉酸浓度为20 mg/L时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综上提示,适当添加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赤霉酸浓度过高则饲料添加菌的生长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鼠李糖乳杆菌GR-1(L.rhamnosus GR-1)在大肠杆菌感染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过程中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本试验将BEECs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加入5 mL培养基)、E.coli攻菌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L.rhamnosus GR-1单独处理组(提前3 h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和L.rhamnosus GR-1保护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孵育3 h后去掉上清液,再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E.coli对BEECs形态的损害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2和NF-κB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li攻菌6 h后,与E.coli攻菌组相比,L.rhamnosus GR-1保护组BEECs形态保持完整,且TLR2、TL...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扁瓶固体培养法、摇床液体培养法和10L发酵罐培养法制备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子液,采用细菌比浊法和活菌计数法,计算高密度发酵菌液浓度,比较3种方法制备的种子液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抗原生产的影响。经过3批次试验,扁瓶固体培养法制备的种子液经高密度发酵培养后测得的活菌数为1.56×1010~1.65×1010 CFU/mL,比浊计数为2.10×1010~2.59×1010 CFU/mL;而摇床液体培养法制备的种子液经高密度发酵培养后测得的活菌数为1.54×1010~1.74×1010 CFU/mL,比浊计数为2.10×1010~2.45×1010 CFU/mL。发酵罐培养制备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子接种200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培养后测得的活菌数可达1.85×1010~2.05×1010 CFU/mL,比浊计数为2.45×1010~2.80×1010 CFU/mL。结果表明,10L发酵罐培养制备的种子液优于扁瓶固体培养法和摇床液体培养法制备的种子液,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别;从3批次平均值看,前者比后两者活菌计数结果提高约21.60%,比浊计数结果提高约15.52%。说明采用10L发酵罐培养制备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子进行高密度发酵培养可显著提高菌液浓度,增加单位抗原含量(P0.01)。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在疫苗研制过程中牛支原体抗原收获时间及抗原定量替代方法,将牛支原体08M株接种于含10%马血清的Thiaucourt's培养基,在110 h内同时监测其颜色变化单位(color change units,CCU)、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菌体蛋白浓度和核酸含量的变化,绘制相应曲线。活菌计数结果(CCU和CFU)显示,牛支原体生长可分为明显的4期,10 h进入对数期,30 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最高可达1.0×108 CCU/mL和7.7×107 CFU/mL,75 h进入衰亡期;蛋白浓度从15 h开始迅速增长,至35 h蛋白浓度最高,为72.06 μg/mL,此后维持在58.38~70.65 μg/mL;核酸含量从15 h开始增长,至25 h后Ct值维持在15.32~17.84。结果表明,牛支原体蛋白含量在稳定期初期与活菌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在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生产中,稳定期初期是最佳抗原收获时间,可用蛋白浓度法代替活菌计数法进行抗原定量。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为了降低枯草芽孢杆菌SR096的工业生产成本和提高发酵液的芽孢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对菌株SR096的培养条件和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7.5 g/L、玉米粉15.7 g/L、黄豆粉45.0 g/L、柠檬酸钠4.5 g/L、碳酸钙2.0 g/L、硫酸镁1.0 g/L,经验证在5 L发酵罐中以接种量3%、37℃、250 r/min条件下培养30 h,枯草芽孢杆菌SR096发酵液的活菌含量为1.67×10^10 CFU/mL,芽孢含量为1.56×10^10 CFU/mL,芽孢率为93.3%,为枯草芽孢杆菌SR096后期的产业化放大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法优化地衣芽孢杆菌A2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地衣芽孢杆菌A2(Bacillus licheniformis A2)发酵液的活菌含量,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先用Phckett-Burman设计从8种原料中筛选出对活菌含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再用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MgSO4·7H2O、酵母粉和尿素是影响发酵液活茵含量的显著因素,优化后的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5g/L,尿素1.29 g/L,K2HPO4 6 g/L,KH2PO4 3 g/L,MnSO4·H2O 0.2 g/L,MgSO4 ·7H2O 0.41 g/L,豆粕10 g/L和酵母粉0.99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A2的活菌含量可以从优化前的4.73×1010CFU/mL提高到1.30×1011CFU/mL.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分批培养及分批补料培养方式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的发酵培养,以提高其菌体生物量。本试验首先分析了副猪嗜血杆菌分批培养的发酵过程,然后采用分批培养、恒速流加分批发酵、pH反馈流加分批发酵3种培养方式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发酵培养。结果显示利用恒速流加分批发酵方式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发酵时活菌数最高,为1.6×1010 CFU/mL,表明采用分批补料培养方式可明显地提高副猪嗜血杆菌的活菌数,且为分批培养的3~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