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鸡脂肪性状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肉鸡肉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适量的皮下脂肪可改善胴体外观,但皮下脂肪和腹脂太多则不好;而较高含量的肌内脂肪(IMF)能改善肉品质。近年来,从DNA水平上研究家禽肉质的报道相对较少,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改善肉质已成为养殖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肉质的研究成为动物遗传学者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把对影响肉鸡肉质脂肪性状主要基因的研究状况做一论述,为今后培育低脂肪优良肉鸡品种的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肉质性状与肌内脂肪含量紧密相关。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成为布莱凯特黑牛分子育种改善肉质性状的研究重点。作者就H-FABP对脂肪酸转运的调控机理、H-FABP基因定位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在不同畜禽上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分析,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布莱凯特黑牛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畜禽脂肪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脂肪不仅是动物能量的来源 ,也是影响肉质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研究脂肪性状是畜禽肉质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与畜禽脂肪性状密切相关的肥胖基因 (ob)、肥胖受体 (OBR)、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脂蛋白脂酶 (LPL)、激素敏感脂酶 (HS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黑素皮质素受体 (MCR)和解偶联蛋白 (UCP)等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肉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畜禽肉质性状改良已经成为畜禽种业关注的热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研究手段,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等优势,现已成为畜禽肉质性状育种研究的有力工具,其目的是在分子层面上深入研究生物特性改变的根源。本文综述了组学技术在畜禽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鸡肉肉质风味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刚  余冰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12):53-5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的消费大量增加。肉的数量已基本满足需求,而肉的品质也逐渐得以改善。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对各种畜禽肉质风味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的不少科研工作者都对畜禽肉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动物营养学者从营养的角度研究饲料、添加剂等对畜禽肉质的影响;生化学者从生化的角度研究畜禽肉中生化指标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动物遗传育种学者从遗传育种的角度对畜禽肉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其他一些学者也对肉质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目前畜禽肉质的研究仍然比较滞后…  相似文献   

6.
脂肪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及microRNA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其肉质的好坏,而脂肪分化则是一个由许多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了解脂肪分化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其miRNAs的调节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脂肪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在对6个重要的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别对8个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和8个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的miRNAs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其靶基因在脂肪形成中的作用。有关miRNAs及其靶基因的研究为畜禽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洲鸵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的畜禽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并进行产业化饲养,使其得到迅速发展,现存栏驼鸟数已达到20万只.研究结果表明,鸵鸟在全身肌肉分配上胸肌极少,所有的肌肉几乎全部集中于两只大腿上,腹肌很薄,脂肪含量远低于猪和鸡,且全身脂肪沉淀集中于腹部,皮下脂肪少,肌间脂肪极少.以往的研究及产品加工现状已不能满足鸵鸟的生产需要,因此,研究其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畜禽肉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禽的肉质特性已经成为动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影响肉质特性的蛋白质和脂肪构成,蛋白质组学和基因表达谱等高通量研究方法在肉质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以及通过研究影响肌肉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的结构基因和microRNA以阐明肉质特性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生物信息学将在肉质形成机理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动物肌内脂肪对肉质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肉质的主要因素,生产优质肉的畜禽品种是当前的育种目标之一,通过选育可以提高动物IMF含量。本文综述了IMF含量对肌肉嫩度、大理石纹等肉质性状的影响,对影响IMF含量的相关候选基因和非编码RNA调控机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肌内脂肪是影响动物肉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肌内脂肪形成的大理石花纹是消费者评价动物肉质的最直观指标之一。肌内脂肪含量直接影响肉的口感、嫩度和风味,是动物肉质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定动物肉质的关键指标,受品种、性别、年龄、日粮组成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引进国外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改良并研究肌内脂肪沉积分子机制可以改善肌内脂肪含量。因此,动物肌内脂肪沉积及特异性调控因子的作用机制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国内外运用转录组学探寻畜禽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畜禽产肉与肉质性状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猪肉质性状基因及其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永玉  张勤 《养猪》2003,(2):27-3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猪的肉质问题已引起消费者和养猪生产者的重视。遗传因素是改善肉质品质的关键。对猪的肉质性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是当前国际畜禽遗传育种的一个热点。介绍有关肉质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基本明确的主效基因: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肌肉脂肪的候选基因及基因扫描定位结果;以及肌纤维、嫩度、多汁性、失水率、pH和肉色的定位;同时讨论了所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杜洛克猪新品系肉质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杜洛克猪新品系1-4世代同胞测定猪各项肉质性状的测定研究表明,其PH值为6.4,系水力为89%,肌内脂肪含量为3.96%,色值为15%。各项肉质指标均在育种目标规定的正常范围内,且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说明该品系具有良好的肉质;世代选育未导致肉质下降,还相应改善了肉质;性别对肉质无明显影响;肉质性状间的相关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肌肉PH值、系水力和色值是衡量肌肉品质优劣的主要指标,而水份与脂肪含量是反映肉质风味的重要指标;随着胴体品质提高呈现肉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鸡肌内脂肪性状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在追求肉品高瘦肉率的同时,对其香味、感观满意程度以及保健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肌内脂肪不仅是畜禽机体能量贮备物质,而且与肌肉的风味品质和食用价值有很大的关系,是影响肉质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肌内脂肪性状的研究,是改善快大鸡种肉质和保持地方鸡种特殊肉质风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鸡的脂肪主要由腹部脂肪、皮下脂肪及肌内脂肪组成,其中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鸡肉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的重要因素,而适量腹部脂肪有利于家禽能量储存。然而,绝大部分脂肪沉积并非机体生理所必需,脂肪的过度沉积会直接影响畜禽肉类产品的质量,还会降低屠宰率,同时会对生长和生产造成负面影响。鸡的脂肪代谢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遗传因素、营养水平、酶、激素、自身肠道微生物和环境等。文章对影响鸡脂肪代谢的多种因素进行综述,并对鸡脂肪代谢分子机理研究展望,以期为鸡脂肪代谢研究及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脂肪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白色脂肪组织,而另一类则是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BAT)呈棕色,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内分散着大量小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细胞中央有圆形的核。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棕色脂肪对扩大动物生态位和增强动物适应外界环境突然改变的能力以及保障幼畜的成活具有重要作用。它还可为治疗人类肥胖以及调节畜禽动物肌内脂肪含量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棕色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发现过程、调控因素和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棕色脂肪在未来对人类健康以及动物在肉质和生长代谢方面的育种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lncRNA)是一种转录本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分子,可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及表观遗传水平调控基因表达。lncRNA功能复杂,其作用范围几乎涉及整个生命活动的范围,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脂肪作为肉质性状的关键指标,选择性脂肪沉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lncRNA与畜禽脂肪沉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深入开展lncRNA与脂肪沉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猪的肉质性状是猪的主要经济性状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营养及管理、屠宰程序等.矿物质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代谢紧密相关,是畜禽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此外,矿物质还可以改善滴水损失、肉色等肉质指标.因此,研究选取了5个猪品种,测定了背最长肌矿物质含量,并对其与肉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婷  金娉  申远航  周琳 《猪业科学》2022,39(1):78-81
脂肪作为神经、皮肤、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于猪只全身,可分为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肌内脂肪3部分.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单位,在猪只生长发育过程中、猪肉肉质风味、饲料营养组成及猪产品加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第一,猪肉中肌内脂肪的组成、含量和沉积是影响猪肉品质和加工风味的重要因素.第二,皮下脂肪可以防止过多热...  相似文献   

19.
牛肉因其高蛋白、低胆固醇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脂肪组织是畜禽肉类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肪是影响生长发育和肉质等经济性状的关键因素之一。肉牛脂肪沉积受到多种细胞因子调控。除蛋白质编码基因外,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也是影响脂肪沉积的重要调节因子。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脂肪沉积过程,综述了目前发现的与肉牛脂肪生成相关的lncRNA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的优质肉牛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被认为与肉质及口感呈正相关,因为它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特别是肉的多汁性。当肌束和肌纤维间沉积一定脂肪时,肉的断面大理石状评分较高,不仅鲜嫩.而且柔软多汁,是理想的鲜食肉品。Patricai等人对丹麦商品猪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和多汁性随IMF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增高IMF将会产生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相应改进。众多的研究结果认为2.5%~3%的IMF含量是新鲜猪肉产品的一个理想标准。近20年来,IMF含量受到许多猪育种专家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就IMF形成的细胞学、组织化学及影响IMF的基因等方面作了深人研究。因此,寻找影响IMF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主效基因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外育种专家研究发现,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是IMF的候选基因。因此,研究H-FABP基因对猪肉质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