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红阳”“海沃德”“黄金果”3个猕猴桃品种为试材,设置常温贮藏、常温苹果混贮、4℃冷藏3种贮藏方式,测定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硬度及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不同贮藏方式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的贮藏、运输和货架期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方式对猕猴桃品质影响较大。常温贮藏、常温苹果混贮、4℃冷藏时,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3个品种在常温贮藏、常温苹果混贮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冷藏时均呈上升的趋势。3种贮藏条件下,“黄金果”和“海沃德”维生素C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但“红阳”先上升后下降。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值依次为“黄金果”>“红阳”>“海沃德”,可滴定酸含量降幅依次为“海沃德”>“红阳”>“黄金果”,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值依次为“红阳”>“黄金果”>“海沃德”,果实软化后维生素C含量平均值依次为“黄金果”>“红阳”>“海沃德”。“海沃德”耐贮藏性最好,“红阳”次之,“黄金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金优2号"板栗果实为材料,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浸果处理对板栗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P处理可维持板栗果实贮藏期较高的好果率,其中SNP 0.4mmol/L处理贮藏效果最佳,冷藏180d时好果率为81.11%,显著高于对照(56.67%),且延缓了果实淀粉含量的下降,贮藏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维生素C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和含水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猕猴桃新品种晚红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红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红阳品种优良变异,于2002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党家堡村九组蔺多卯园中发现。果实长椭圆形,平均单果重91g,最大单果重132g。果肉黄绿色,红心,质细多汁,味甜爽口,风味浓香,品质优。在陕西宝鸡地区10月上中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60d左右。采收时果实硬度为13.3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4%,100g鲜果含维生素C97.2mg,总酸含量1.19%,总糖含量12.05%。后熟期20~30d,较耐贮藏。  相似文献   

4.
以沙田柚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低温和薄膜贮藏对沙田柚果实外观、失重率、还原糖、总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指标和商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贮藏的果实还原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最低,低温贮藏和室温贮藏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低温贮藏果实有机酸含量最高,糖酸比最低。3种贮藏方式相比,不包膜室温贮藏果实失重最快,贮藏30d,失重率为11.42%;低温贮藏果实在贮藏后60d果顶部开始转绿,沙田柚采后贮藏方式以薄膜室温贮藏最佳,但贮藏时间不宜超过75d。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猕猴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PBO、碧护和喷旺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猕猴桃产量、品质及贮藏性能的综合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BO 300倍液处理调控作用较好,能提高猕猴桃产量18.77%、维生素C含量16.4%、可溶性总糖含量20.22%、干物质含量12.6%、粗蛋白质含量26.92%、还原糖含量25.92%,及降低可滴定酸含量25.66%、失重率3.72%、9百分点的坏果率,且能延长贮藏时间29d,适合在猕猴桃栽培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叶面喷施硒肥对“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年生的"红阳"猕猴桃为试材,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猕猴桃硒含量、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猕猴桃硒含量为0.081~0.397mg/kg,较对照提高2.0~13.7倍,效果显著。喷施适量硒肥可增加猕猴桃单果质量,降低果形指数;显著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综合分析得出叶面喷施硒肥可有效提高"红阳"猕猴桃硒含量和品质,最佳用量为4~6g/667m2。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地区栽培的红阳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无纺布果袋与黄纸袋套袋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果实套袋后比未套袋成熟期提前,且外观品质好于未套袋果实;采用无纺布果袋套袋后,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软化后)、维生素C、总糖、总酸含量高于黄纸袋,内在品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华丰板栗为试材,研究柔性气调贮藏中不同浓度的CO2对板栗果实呼吸强度、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栗实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0.5~±1℃,O2浓度为2%~3%条件下,库中CO2浓度1%~2%、3%~4%和5%~6%时均可有效降低板栗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淀粉的转化,显著降低板栗果实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延长果实贮藏期,其中柔性气调库中CO2浓度3%~4%时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金艳”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为“金艳”猕猴桃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以“金艳”猕猴桃果实为试材,采用1μL/L 1-MCP熏蒸处理12 h,将果实置于常温(20±1)℃贮藏,不做处理为对照组,比较分析1-MCP对“金艳”猕猴桃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呼吸强度,延缓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延缓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1-MCP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H2O2含量的上升,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从而维持果实较好的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在“金艳”猕猴桃果实贮藏期间,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果实后熟软化,同时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维持较高的果实品质,从而达到较好的贮藏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鸡心黄皮果实为试材,研究了自发气调袋包装对其贮藏期间(6~8℃、相对湿度80%左右)营养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气调包装可明显抑制黄皮果实的呼吸强度、质膜相对透性、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同时减缓黄皮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的损失,抑制有机酸含量升高,延缓果实采后衰老速度,有利于延长黄皮果实贮藏期和保持黄皮果实固有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1.
鉴评红肉猕猴桃品种红阳杂交F_1代3个新品系SF-F0809、SF-F0807、SF-F0810花、叶、果特性。结果表明,新品系SF-F0809果皮更粗糙,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干物质含量、红肉的红色品级均高于红阳,总酸含量低于红阳,有望选为优良红肉猕猴桃新品种;SF-F0807果皮更粗糙,抗病虫害和耐碰撞,总糖含量和干物质含量高于红阳,总酸含量低于红阳,贮藏期斑点果率和腐烂果率低于红阳,可作为选育红肉猕猴桃品种亲本;SF-F0810单果重和干物质含量高于红阳,腐烂果率低于红阳,可作为选育大果型红肉猕猴桃品种亲本。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成熟度“红阳”猕猴桃为试材,采用生理生化试验分析,研究了4℃贮藏条件下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抗坏血酸含量、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呼吸强度、腐烂率、失重率变化,并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贮藏品质,以期为适时采摘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低温贮藏过程中,不同成熟度猕猴桃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进入稳定状态,抗坏血酸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硬度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腐烂率和失重率逐渐增加,其中,成熟度Ⅱ猕猴桃贮藏品质相对较好。主成分分析评分结果表明,成熟度Ⅱ猕猴桃贮藏97 d时综合评分最高。综合来看,成熟度Ⅱ猕猴桃表现出更佳的耐贮藏性,建议在生产实践中将成熟度Ⅱ的猕猴桃在4℃条件下贮藏90 d时进行出库,同时确保贮藏时间不超过97 d。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曲江栽培的“红阳”猕猴桃为试材,同期从市场上购买“黄金果”“楚红”“徐香”“亚特”4个品种作为对照,对存放过程中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黄酮、还原糖、总糖、总酚等指标进行测定,以研究“红阳”猕猴桃存放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存放期间,与口感相关的硬度、固形物、还原糖、总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与功能相关的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且中华系列品种“红阳”“楚红”“黄金果”的下降幅度较美味系列品种“徐香”“亚特”高,表明在中华猕猴桃系列品种的采后、销售过程中,冷链的采用非常必要,即使是在食用阶段,冰箱冷藏是避免有效组分降解的有效手段。结果同时表明,从营养、口感综合角度讲,当猕猴桃果实达到熟化食用阶段时,应尽快食用,否则会影响其营养价值。在未来的猕猴桃品质选育中除注重风味、口感指标外,培育高含量功能物质降解缓慢品质将是一个重点。此外,应加强储藏过程中避免有效保存功能物质的降解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眉县猕猴桃上对沃丰新型肥料配套施肥与本地习惯施肥进行比较,沃丰新型肥料配套施肥对猕猴桃提早萌芽、开花、授粉和促进果实膨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延长果品贮藏性等效果显著,且减少化肥用量32.03%,减少氮肥用量48.06%,增产16.2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71%,维生素C含量提高13.03%,果实密度增加7.05%,贮藏期延长15~20 d。该系列产品可以作为绿色猕猴桃生产的施肥措施,在猕猴桃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钾对猕猴桃果实品质与贮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提高猕猴桃果实品质与耐贮性,以7年生美味猕猴桃品种米良1号(Actinidiadeliciosacv.Miliang-1)为试材,进行果实生长发育期施钾处理对果实品质与贮藏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钾能提高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含量,降低果实含酸量,提高果实耐贮性。在0-4℃贮藏条件下,以株施纯K2O80g+叶面喷施0.3%硫酸钾处理果实贮藏效果最佳,贮藏73d时,其软果率最低(15.56%),果肉硬度最高(0.27MPa)。同时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果实贮藏寿命延长。贮藏6个月时,株施纯K2O80g+叶面喷施0.3%硫酸钾处理的果实好果率(68.89%)明显高于对照果实(0)。  相似文献   

16.
试验对常规与有机栽培的"脐红"猕猴桃进行研究,从刚采收的鲜果(可溶性固形物6.5%)在常温条件下贮存到腐烂,每间隔7d测定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固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分析脐红猕猴桃在后熟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动态,有利于指导人们在果实营养品质最佳时食用。结果显示,该猕猴桃果实从采收成熟度向生理成熟度过渡时,果实硬度和总酸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维生素C先升高再降低;有机栽培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贮藏品质都优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17.
以引种的11株‘Hort-16A’黄金猕猴桃和4个野生猕猴桃株群为试材,研究果实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期改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有果形、被毛量、果脐性状3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果实糖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小,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且维生素C含量与糖含量呈负相关;不同的野生型植株在不同的营养品质中其变异系数不一样。野生型猕猴桃和变异株猕猴桃在维生素C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但随果实在树上蓄留时间的延长维生素C含量均会降低,可以明显发现变异株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下降的速度比较快;野生型猕猴桃和突变型猕猴桃总酸含量变化差异较小,成熟后均随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利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果实性状简化成相对独立的2个主要因子,这2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可以达74.5%。第1主成分为营养品质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4.84%,第2主成分定义为外形指标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9.65%。  相似文献   

18.
亚精胺对猕猴桃采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亚精胺处理对猕猴桃采后抗氧化酶活性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猕猴桃果实采后(8 ±2) ℃条件下贮藏12 d , SOD 活性达到高峰; POD、CAT、ASP 活性高峰相对SOD 推迟约13 d。不同亚精胺处理均不同程度地延缓了SOD 活性高峰的出现, 提高了SOD、CAT 的活性, 减少了MDA 的积累,降低了POD、ASP 的活性峰值, 延长了猕猴桃的贮藏保鲜期, 其中以Spd 与NAA 结合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晚红是我们从1998年猕猴桃品种红阳高接园中选出的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果实长椭圆形,平均单果重91.0 g,最大单果重132.0 g,果实绿褐色,果皮厚,熟后果肉黄绿色,红心,肉质细,汁液多,香气浓,风味甜,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4%,总糖含量12.05%,总酸含量1.19%,维生素C含量972.00 mg/kg;后熟期20~30天,在0.5℃可贮藏4个月;较抗猕猴桃溃疡病;在陕西省宝鸡市,果实10月中旬成熟。2009年3月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确定广西桂林地区‘红阳’猕猴桃最佳采收期,分别于8月13日、8月21日、8月28日、9月5日采收果实进行冷藏和常温贮藏,比较了各采收期果实在采摘时、贮藏期间、后熟软化后的品质,以及其贮藏寿命和货架期。结果表明,8月21日采收的果实单果重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在冷库贮藏4周时硬度接近4 kg/cm2,在常温下货架期接近1周,为‘红阳’猕猴桃在桂林地区的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