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起源 樱桃谷鸭是英国樱桃谷农场引入我国北京鸭和埃里斯伯里鸭为本、杂交选育而成为配套系种鸭,又名"快大鸭"、"超级鸭",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鸭.  相似文献   

2.
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3,25(12):8-11
1"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 1.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粪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3.
鸳鸯鸭是一种集肉用、药用、滋补、观赏于一体的禽类,番鸭属,因其公鸭在繁殖季节散发出浓烈麝香气味而得名"麝香鸭".原产南美和中美州热带地区,我国叫"洋鸭",国外名为"火鸡鸭".  相似文献   

4.
正贺州市八步南乡鸭喝着"矿泉水"长大,素有"宫廷御鸭"之美称,但由于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混乱,严重影响八步南乡鸭品牌形象和农民养殖效益,八步南乡鸭的品牌效应有待提升。1基本情况"八步南乡鸭"2018年1月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主产区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辐  相似文献   

5.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引起雏鸭的一种致死性高和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病鸭常呈"角弓反张"的特异姿势,俗称"背脖病",剖检主要见肝脏肿大、"刷"状出血或出血斑,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是严重危害养鸭业重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症状鸭眼结膜角膜发炎,潮红、流泪,鸭精神委顿,不愿下水,体表头部被脏物污染,产蛋率下降15%以上,可连续发生蛋鸭死亡。预防清洁消毒鸭舍及饲槽。鸭舍用0.1%的"大毒杀"消毒液消毒,饲槽、饮水器用0.05%的"大毒杀"  相似文献   

7.
《北方牧业》2013,(6):10
<正>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云梦县吴铺镇秀才村三组的一处塘堰里,鸭农黄丰成的3000多只麻鸭成群结队,在水面上追逐撒欢。据了解,这些野外放养的鸭长得慢,是"慢生鸭",也是生态鸭、健康鸭,早就被周黑鸭公司订购了。一般情况下,麻鸭用浓缩饲料喂40多天就达2公斤,可出栏上市。但黄丰  相似文献   

8.
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以感染发病,在华北地区多发生在3~6周龄的中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以侵害鸭的小肠而引起出血性肠炎的疾病。成年鸭感染多呈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和重要的传染源,3~6周龄的中鸭可引起大批发病和死亡,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20%~60%不等。耐过的病鸭生长发育缓慢,对养鸭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原因本病的病原是鸭球虫。引起鸭致病的球虫种类较多,其中以"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为主,其中前者致病力较强,后者较弱。病鸭粪便中含有很多球虫的卵,叫做卵囊。  相似文献   

9.
<正>一、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由鸭疱疹病毒工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发病鸭常见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任何品种、年龄的鸭都能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但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时有发生,流行期比较长,可达15~30d,死亡率在90%以上。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接触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能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建立快速分离鸭早期胚胎的方法,并观察鸭早期胚胎体节、神经系统、心脏、肢芽与胚胎外部轮廓发育特点,为以鸭胚胎为模型开展相关生物学研究提供资料。通过分离鸭早期不同阶段的胚胎、制作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了解鸭胚早期发育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鸭的卵裂为盘状卵裂;体节形成开始于孵化后27h左右;心脏从原基经发育成外形呈"S"型,直至心脏随躯体翻转完全向左;胚胎外部轮廓的变化依次为:长条状、头颈部开始弯曲,整体呈"C"型,整体呈"O"型。研究初步整理了鸭早期胚胎发育形态特点,并建立了以滤纸为载体分离鸭早期胚胎的方法,该方法对胚胎的损伤小,更易清理胚胎上的残余物质。  相似文献   

11.
旨在从mtDNA水平探讨我国家鸭的遗传多样性及家鸭与野鸭间的亲缘关系.运用DNA测序方法,测定了不同地域、水域和表型性状的9种家鸭(北京鸭、高邮鸭、巢湖鸭、绍兴鸭、连城白鸭、吉安红毛鸭、文登黑鸭、云南麻鸭、建昌鸭)80个个体、4种媒鸭(西湖野鸭、钱江野鸭、枞阳媒鸭、媒头鸭)26个个体和斑嘴鸭8个个体,共计114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667 bp序列.9种家鸭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250 00~0.607 14和0.000 38~0.001 18;9种家鸭、媒鸭、绿头鸭和斑嘴鸭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15;39种单倍型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表明,9种家鸭主要属于A1亚簇(绿头鸭单倍型簇).我国家鸭遗传多样性中等丰富,母系起源主要是绿头鸭,极少量个体含有斑嘴鸭血统.  相似文献   

12.
“强力星”对实验性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观察了6种抗菌药对鸭疫里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强力星”、氯霉素、甲砚霉素、先锋霉素、阿米卡星、氨苄青霉素对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10、30、20、10、30、96μg/mL;“强力星”对实验性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试验,皮下注射治愈率为87.5%,口服为77.5%。结果表明“强力星”注射液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建华 《中国家禽》2003,25(12):2-7
人们在对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追根穷源后发现,自然植被的破坏、工业三废、农牧业生产中施用的药物,都会造成动、植物乃至微生物的生态失调,造成生态的退行性变化和地表裸露。因此,今天的人们一方面对“安全”、“绿色”、“生态平衡”表现出空前的警醒,一方面对“安全”、“绿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与樱桃谷鸭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追溯两个品种鸭在不同人工选择下的基因组变异机制,以此阐明优异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方法】 选择樱桃谷鸭商品代和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商品代各16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过滤掉高缺失率与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较低的位点,获得高质量SNPs用于后续分析;对两品种的基因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确定其遗传分化情况;采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群体核酸多样性比值(Pi)两种分析方法综合筛选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和樱桃谷鸭的受选择信号。【结果】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和樱桃谷鸭分化显著。以10 kb窗口5 kb步长分别计算FstPi分析值,取前1%作为阈值(Fst>0.177,Pi>0.885),在两种分析方法的信号重叠区域共筛选到410 kb候选区域,共注释到21个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12个基因显著富集到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两大类中(P<0.05),2个基因显著富集到代谢相关通路(P<0.05)。这些基因中,与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免疫调控相关的基因包括PDE3APRKAR2BSEMA5ASHANK2、STXBP6与LOC101803508(GOLGB1)受到了强选择。【结论】 虽然樱桃谷鸭与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均源自北京鸭,但经过不同强度、不同方向持续的人工选育,2个品种明显分化,且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态性。筛选到了2个品种间一系列遗传分化候选基因,并重点挖掘了参与白羽肉鸭风味肉品质调控的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不同白羽肉鸭品种特征、筛选品种特异性分子标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京鸭和樱桃谷鸭填饲条件下脂肪沉积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相同方式填饲的北京鸭和樱桃谷鸭的脂肪沉积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填饲北京鸭的腹脂重极显著大于填饲樱桃谷鸭(P<0.01),皮脂厚和皮脂重略大于樱桃谷鸭,差异不显著。填饲北京鸭的皮脂率、腹脂率均大于樱桃谷鸭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填饲条件下,北京鸭的胸肉粗脂肪、总脂肪酸百分含量均高于樱桃谷鸭,差异不显著;北京鸭的脂肪酸C22∶0的百分含量高于樱桃谷鸭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饱和脂肪酸C14∶1、C24∶1 C22∶6的百分含量北京鸭显著高于樱桃谷鸭(P<0.05);其余各类脂肪酸含量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从长春地区某鸭场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采取病鸭肝脏分别进行细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1株病毒,经病毒回归试验及血清学试验等方法,鉴定该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但与标准株接种鸡胚产生的病变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引起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复杂,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 400多个血清型,而感染禽类的主要有鼠伤寒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几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vir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a mixed flock of ducks and geese following detect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antibodies in domestic geese. Low pathogenic H7N1 was found in both domestic and wild birds, indicating that transmission of virus was likely to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these.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and maintaining appropriate biosecurity measures is re‐emphasiz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