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瓯江彩鲤生殖周期内卵巢成熟系数及脂类、脂肪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的成熟系数及卵巢脂类、脂肪酸含量与组成,旨在了解瓯江彩鲤卵巢中脂类、脂肪酸的变化与卵巢发育及卵细胞成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卵巢中总脂含量在产卵前最高,占干重17.62%,产卵后显著下降到12.84%(P<0.05),到快速生长期又出现稍微下降,之后在越冬期开始呈上升趋势。4个时期中,C16∶0(软脂酸)、C18∶1n-9c(油酸)、C18∶2n-6c(亚油酸)均是卵巢中的主导脂肪酸,其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脂肪酸(P<0.05);产卵前,卵巢中脂肪酸含量高,但种类较少,产卵后,卵巢中脂肪酸含量低,但种类较多;随卵巢的发育,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从快速生长期到产卵前,C20∶4n-6(ARA)与C22∶6n-3(DHA)的含量逐渐上升,最高分别达11.63 mg/g、17.80 mg/g。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卵巢中脂类含量与成熟系数呈正相关,卵巢成熟需积累较多脂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ARA对卵巢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1、C22∶6n-3(DHA)和C20∶5n-3(EPA)。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3系列和n-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饱和脂肪酸被作为胚胎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被作为仔鱼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C18∶3n-3(亚麻酸)和C18∶2n-6(亚油酸)被用于合成DHA、EPA和C20∶4n-6(AA)。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中的脂类以2种形态存在,即脂肪滴(L)和卵黄体(Y)。脂肪滴为中性脂,卵黄体主要是磷脂。成熟卵巢的总脂含量约占卵巢湿重的17.78%,且中性脂(NL)大于磷脂(PL)。成熟卵巢的NL依次主要由甘油三酯(TG)、胆固醇(SL)和胆固醇脂(Es)组成;PL主要由卵磷脂(PC)和脑磷脂(PE)组成,且PC含量高于PE。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NL和PL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PL短链的饱和与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低于NL(p<0.01),长链的多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高于NL(p<0.01),而一烯酸含量在这2种脂类中基本上无大变化。PL和NL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皆为:C16∶0、C16∶1、C18∶1、C18∶2、C20∶4、C20∶5和C22∶6。  相似文献   

4.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相似文献   

5.
成体瘤背石磺脂类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和比较了成体瘤背石磺的肌肉、肝胰腺、两性腺和卵黄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TL)含量、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为57131%,显著高于其他3种组织(P〈0.05);肌肉和两性腺中的水分含量为80%左右,肝胰腺中的总脂/湿质量含量为8.23%,显著于其他3种组织(P〈0.05)。(2)成体瘤背石磺各种组织总脂主要由磷脂(PL)、胆固醇(Cho)、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酰(TG)和甘油-酰(MG)组成;肌肉中的PL/TL高达85.24%,显著高于其他3种组织(P〈0.05);肝胰腺中PL/TL含量仅为41.77%,显著低于其他组织(P〈0.05);肝胰腺中的FFA/TL达44.99%,显著高于其他组织。(3)成体瘤背石磺肝胰腺中的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达34.93%,显著高于其他3种组织(P〈0.05);两性腺中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仅为18.96%,显著低于其他3种组织,总多不饱和脂肪酸(EPUFA)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两性腺(40.60%)、卵黄腺(33.21%)、肌肉(30.85%)、肝胰腺(21.00%)。肌肉中C20:4n6(A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两性腺中的C22:5n3(DPA)含量高达10.34%,4种组织中的C20:5n3(EPA)含量均显著大于C22:6n3(DHA)含量。由此可见,PL和PUFA对于瘤背石磺的两性腺发育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肝胰腺中高含量的FFA可能与其旺盛的脂类代谢有关,肌肉、卵黄腺和两性腺具有较高的脂类营养价值。[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1-438]  相似文献   

6.
近江牡蛎等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以期为贝类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近江牡蛎、波纹巴菲蛤和马氏珠母贝中的脂质成分,分析脂质中的胆固醇和磷脂含量,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中性脂和极性脂,并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3种贝类的粗脂肪含量基本在1%左右;脂质成分中胆固醇含量在0.07~0.12 mg/g;脂质中磷脂含量在14%~34%,极性脂含量在27%~45%;脂质中EPA和DHA总含量在12%~22%,近江牡蛎和波纹巴菲蛤脂质中EPA含量高于DHA,而马氏珠母贝脂质中DHA含量高于EPA。  相似文献   

7.
硼对肉仔鸡脂类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爱娟  吕林  王鹏  袁缨 《畜禽业》2002,(10):Y014-Y015
选用168只1日龄健康的艾维茵肉仔鸡(公母混养),采用单因子随机化试验设计,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其中第2~7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0、40、60、80、100、120mg/kg无机硼,第1组为对照组,研究不同水平的硼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的硼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总脂、甘油三酯的含量,其中以20mg/kg添加量对0~6周龄肉仔鸡的效果最显著(P<0.05);(2)不同水平的硼添加均有促进生长的效果,其中以60mg/kg添加量对0~6周龄肉仔鸡效果最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在Banta液(牛粪1.5 g 干稻草2 g 沃土20 g 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 20∶5(EPA)和C 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 16∶1(n-7)和C 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锯缘青蟹幼体饵料的营养强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翁幼竹 《水产学报》2001,25(3):227-231
用酵母、水球藻、鱼油强化和豆油强化四种不同方式培养轮虫,再分别投喂锯缘青蟹幼体,分析测定轮虫和体的生化组成,结果显示,(1)不同方式培养的轮虫之间以及摄食这些轮虫的锯缘青蟹幼体之间的蛋白质含量都没有显著差异;(2)轮虫的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与培养方式密切相关,小球藻轮虫的脂类含量最高,20:5n-3(EP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也最高 ,为18.05%,鱼油轮虫则含有最多的22:6n-3(DHA),占总脂肪酸3.16%,脂类含量仅次于小球藻轮虫;(3)锯缘青蟹幼体的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受相应饵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另外,幼体培育实验也发现,饵料营养成分影响幼体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提高轮虫的EPA和DHA含量,尤其晨DHA含量,将有利于锯缘青蟹幼体的存活和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浙江南部近海常见海洋生物脂肪酸的特点, 采集 31 种海洋生物, 包括海鱼类 20 种, 甲壳类 9 种, 头足类 2 种, 每种 3 份样品, 共 93 个样本, 采用 Folch 法提取脂肪酸, 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脂肪酸构成及含量。 分析不同海洋生物间总脂(T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 DHA)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EPA)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 海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总脂含量范围分别为 18.74~153.90, 24.65~62.81, 37.23~92.18 mg/g; DHA+EPA 含量范围分别为 4.32~38.31, 7.22~22.86, 12.48~49.61 mg/g。浙江南部近海 31 种海洋生物的 n-3 PUFA、EPA 和 DHA 含量均与总脂含量呈正相关(P<0.01), 主要脂肪酸构成具有种属差异, PUFA 和 n-3 PUFA 百分含量与物种食性有关, 摄食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的物种高于摄食鱼类等游泳动物的物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阶段(9-12月初),经三个月饥饿后,卵巢指数从平均3.23增加到8.19,卵巢总脂含量略有增加,绝对脂肪含量每只蟹从开始的191mg增加到513mg。但饥饿后的卵巢与正常的成熟卵巢指数及脂肪含量相比,显著降低,这说明饥饿较大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发育和成熟;肝胰腺指数从5.85~7.48降为0.75~4.13,其绝对含量也显著降低,每只蟹平均降低1270mg,大大高于卵巢在饥饿时增加积累的脂肪,说明肝胰腺的脂肪除了转运到发育的卵巢中去以外,大部分脂肪应作为能量被消耗。饥饿期间卵巢对来源于肝胰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C20:5和C20:4优先选择利用,暗示这些脂肪酸是卵巢发育必需的脂肪酸,但对来源于肝胰腺的C18:3利用最低,显示C18:3不是卵巢发育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鲑鳟鱼类脂肪储存的部位、脂肪酸组成的特性以及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合成与利用进行简述,依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总结出鲑鳟鱼类对脂类和脂肪酸的需求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脂类营养需求与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河蟹脂类营养代谢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总胆含量的需求,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胆固醇含量的需求与代谢,并针对当前河蟹脂类生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仍须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不同脂肪源对褶皱臂尾轮虫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为实验动物并设计不同脂肪源饵料,分别为: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ce(对照组),微绿球藻Nannochlorpisis oculata(A),5%大豆磷脂 5%鱼油 90%面包酵母(C)。结果表明:(1)接受不同脂肪源的轮虫的脂肪酸组成显著不同,尤其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20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饵料中HUFA含量对轮虫体内相应脂肪酸的含量有显著影响。投喂饵料C使轮虫的脂类HUFA水平得到了强化,提高了轮虫的营养价值。(2)轮虫脂类的HUFA水平不仅由饵料中脂类的相应脂肪酸组成决定,而且轮虫脂类HUFA的提高和强化效果与饵料中HUFA的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甘油三酯型饵料HUFA的强化轮虫效果高于磷脂型的HUFA。(3)将富含HUFA的鱼油直接添加在干性饵料如面包酵母中,而不是通过对鲁油乳化后直接强化轮虫,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强化效果,且操作简便、不易污染水质,适用于轮虫的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封闭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养殖的较大型(≥2 kg)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各可食部的脂肪酸特征,利用索氏抽提法获得各部位的粗脂肪,以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标准品为标准,气相色谱外标法检测脂肪酸的组成。检测结果显示,鱼皮中粗脂肪含量最高为26.96%,鱼肉的粗脂肪含量为10.36%;不同可食部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似,饱和脂肪酸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间的比例大约都为1∶3∶1,三大类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分别为软脂酸C16∶0、油酸C18∶1n9c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油酸在不同可食部中均超过20 g/100 g总脂,C22∶6n3(DHA)在不同可食部中含量在4.42~5.59 g/100 g总脂之间。研究表明,较大型花鳗鲡是人体所需脂肪酸的良好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7.
以筒柱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氮磷营养盐饥饿时间(0、1、2、4、6、8d)对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干质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半饱和光照度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说明该藻的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细胞密度分别在氮饥饿的第6d和磷饥饿的第8d达到最大值,但总体升高幅度不大。氮饥饿和磷饥饿条件下,干质量和总脂含量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脂含量分别在氮饥饿的第8d(35.3%)和磷饥饿的第6d(28.9%)达到最大值。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的脂肪酸组成也有显著影响,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0:4n-6、20:5n-3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磷饥饿时间对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上述指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为筒柱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受精卵和鱼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 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而C20:4n6(AA)和C22:6n3(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测定和评估了青岛地区5种底栖型海水鱼[(黄鮟鱇(Lophius litulon)、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长绵鳚(Zoarces viviparu)、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和带纹条鳎(Zebrias zebrinus)]的形体指标、肌肉和肝脏的粗成分,以及肌肉、肝脏、脑、眼、皮肤、肠道等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以全面评估底栖型代表鱼类的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特征。实验鱼每种鱼9尾,3尾一组混样作为一个重复。结果显示,在5种鱼中,肌肉脂肪含量整体偏低,黄鮟鱇和带纹条鳎肌肉脂肪含量尤其低(0.3%~0.4%),但黄鮟鱇、鲬和角木叶鲽具有较高的肝脏脂肪含量(19%~29%),而带纹条鳎和长绵鳚肝脏脂肪含量偏低(4%~5%)。脂肪酸组成方面,黄鮟鱇肌肉中n-3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尤其以DHA最为明显。黄鮟鱇背肌中还具有最高含量的18:1n-9。长绵鳚背肌脂肪酸组成最明显的特征是较低的16:0含量和较高的20:4n-6及EPA含量。肝脏脂肪酸中,鲬和角木叶鲽具有显著高的18:1n-9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其DHA含量较低。在黄鮟鱇、带纹条鳎和长绵鳚的大多组织中均有较高的DHA、20:4n-6和22:5n-3,但EPA含量较低。研究表明,即使同为底栖型鱼类,不同种类间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差异也非常显著。黄鮟鱇具有显著高的n-3 LC-PUFA含量,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南极磷虾粉脂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南极磷虾粉的脂质成分,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分离制备不同脂质组分,通过酸甲酯化衍生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脂质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①南极磷虾粉中脂质丰富,总脂含量高达11.37%,且以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为主,胆固醇含量较低;②总脂脂肪酸主要为C16:0、C18:1n-9、C18:1n-7、C20:5n-3和C22:6n-3,且C20:5n-3和C22:6n-3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67%,表明南极磷虾粉在脂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潜力.③不同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和磷脂(P<0.05);而游离脂肪酸和磷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两者含量分别为48.50%和49.96%,远高于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的13.11%和24.36%,具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