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测定了长江支流贵定与干流合江和宜都3个群体57尾中华倒刺鲃细胞色素b基因5'端971 bp序列以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发现21个变异位点和13个简约信息位点,检测到1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7820和0.0025,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合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36),宜都其次,贵定最低.在NJ系统树上没有出现明显的谱系结构和地理聚群,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群体内的个体间(61.16%).宜都和合江群体间的Fst和Nm值分别为0.0974和4.6329,但贵定群体与合江和宜都群体间的Fst值分别为0.4549、0.4875,Nm值分别为0.5991、0.5256,表明长江干流2个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低,可视为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群体;而支流群体没有遗传变异,且与长江干流群体间出现高度分化,可能是由贵定特殊地理条件使基因交流受阻所致.中性检测表明,宜都群体在约为7.6万~3.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的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2.
对长江水系中江西都昌和闽江水系中福建建瓯2 个群体23 尾长体鳜细胞色素b 全基因的1 141 bp 序 列进行分析,发现15 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7 个,共有13 个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态 度(Pi)分别为0.933(依0.030)和0.00241(依0.030),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中性检验结果显 示Fu爷s Fs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现单峰分布,表明长体鳜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推测扩张年代 约为6 万年前,为更新世晚期。在邻接树和简约性网络图中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交错分布,群体间的Fst 和Nm 值 分别为0.06667 和3.5。AMOVA 分析表明,长体鳜群体内遗传差异(95.17%)大于群体间(4.83%)遗传差异,遗传变异 主要是集中在群体内部,表明都昌和建瓯的长体鳜群体间没有出现明显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珠江水系的广西桂平、广东英德和钦江水系的广西钦州3个群体共计34尾白肌银鱼细胞色素b的5'端1023 bp序列,发现43个变异位点和28个简约信息位点,共19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88和0.00990,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一水系的桂平、英德群体间分化程度很低,Fat和Nm 值分别为0.053 69和8.81,而珠江水系2个群体与钦江群体间的Fst值分别为0.380 46、0.395 88,Nm值分别为0.81、0.76,不同水系间的群体呈高度分化.在邻接树上出现2个无明显地理聚群的较弱谱系分支,表明正处于谱系拣选状态;估算分歧时间大约在4000年前,为全新世时期;中性检测表明3个群体在过去没有发生种群的快速扩张;AMOVA 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群体内的个体间(89.8%);表明珠江水系的白肌银鱼可以视为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而钦江水系群体则由于琼州海峡阻隔而与珠江群体出现明显遗传分化.建议将珠江和钦江群体应作为不同的管理保护单位(MUs)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联系,分析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方法】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技术,扩增并分析了河西走廊8个地理种群132个苹果蠹蛾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片段,应用DnaSP 5.10计算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甘酸多样性指数(Pi)和Tajima’s D值,采用ZT软件包进行Mantel检验,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利用软件Arlequin 3.11计算成对种群间的固定系数(Fst)。【结果】在获得的132条序列中共发现了8个变异位点和5个单倍型,其中3个单倍型为种群共享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578,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为0.000~0.700。各种群的Tajima’s 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河西走廊苹果蠹蛾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Fst值表明,河西走廊苹果蠹蛾种群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而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遗传多样性较低,且地理种群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广东清远、惠州、韶关、广州与广西河池、南宁、崇左的7个掌肢新米虾(Neocaridinapalmata)野生群体的97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研究掌肢新米虾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掌肢新米虾在624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8%、33.17%、20.99%、18.85%,AT含量(60.15%)高于CG含量(39.84%),表现出较强的AT偏倚性;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总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5种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以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611、(0.557±0.025)、(0.00098±0.00007),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7个自然群体的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2;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遗传分化系数(F_(st))结果揭示,掌肢新米虾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掌肢新米虾7个自然群体遵循群体扩张模式,发生了历史扩张事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广东4群体与广西3群体形成姐妹支,表明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可作为单独的管理单位进行保护,Hap1与Hap4分别是广东4群体与广西3群体和惠州群体的共享单倍型,其余单倍型为各群体所独享。  相似文献   

6.
为对新疆不同水系(开都河、玛纳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4个野生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提取了新疆裸重唇鱼线粒体DNA 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利用生物学软件对获取的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74个样品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变异位点15个,在开都河(21尾)、巩乃斯河(27尾)、喀什河(2尾)、玛纳斯河(24尾)的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11、5、1个变异位点;新疆裸重唇鱼群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10和0.005 9;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显示,玛纳斯河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分化(FST0.15),而其他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0.05FST0.15);基因流Nm值显示,巩乃斯河群体与喀什河群体间存在极大的基因交流;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新疆喀什河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单倍型关系较远,而其他群体间单倍型关系较近。研究表明,新疆裸重唇鱼4个群体鱼类种质资源均遭受极大破坏,应加强渔业管理措施,设立专门的机构,保护新疆裸重唇鱼及其他土著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亲本、放流和自然捕捞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运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测定了三角鲂2个亲本群体、3个放流群体和1个自然捕捞群体共计6个群体224尾样品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661 bp序列中共检测到192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29.05%),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5%、28.0%、29.0%和16.5%,A+T含量(54.5%)高于G+C含量(45.5%);共检测到31个单倍型,其中,6个为至少2个群体共享的单倍型,hap9和hap2为第一、二优势单倍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8.66%和22.32%,25个为仅1个群体享有的特有单倍型(占总样本数的13.4%),这与基于单倍型的网络结构图得出的hap9为最原始单倍型的结果一致;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10~0.848(平均值0.705),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307~0.00840(平均值0.00578),其中,景山亲本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余杭放流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934~0.19355(平均值0.09909),基因流(Nm)>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遗传变异为90.09%,群体间遗传变异为9.91%,6个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为0.003~0.009.研究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多,部分群体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自然捕捞与养殖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
珠江水系特有卷口鱼遗传变异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广西合山、柳州、桂平和广东郁南等4个地理群体43尾卷口鱼线粒体Cytb基因1041bp,结果检测到8个单倍型,7个多态位点。4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248~0.7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22~0.00070,表明所分析的卷口鱼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低。在分子系统树上,不同地理来源的卷口鱼混杂分布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谱系结构和地理聚群;4个群体两两间的Fst值为-0.028~0.116,但均不显著(P0.08);AMOVA分析表明1.70%(P=0.21)的分子差异来自群体间,而98.3%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内部;表明4个地理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图呈星状结构,中性检测Tajima’sD和Fu’sFS均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对称分布分析呈单峰模式,表明珠江卷口鱼可能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推测在晚更新世(1.5~3.9万年前)出现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太湖、鄱阳湖和兴凯湖3个种群共计129个秀丽白虾样品的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486 bp序列中,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占所测序列的2.06%;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太湖种群5种,鄱阳湖种群4种,兴凯湖种群1种;单倍型Ⅰ为太湖和鄱阳湖种群共有,单倍型Ⅳ为鄱阳湖和兴凯湖种群共有,3个种群未有共享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91 00和0.002 46,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3个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9.5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70.42%,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5 8,基因流(Nm)为0.595 2,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秀利白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mtDNA Cyt b基因探讨黔东南小香羊系统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小香羊和贵州白山羊之间的遗传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为此,对黔东南小香羊16个个体和贵州白山羊13个个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黔东南小香羊系统地位.结果表明:在2个贵州山羊群体中共观察到8种单倍型,2种单倍型共享,其中,贵州白山羊有7种单倍型,黔东南小香羊有3种单倍型;黔东南小香羊单倍型多样性(Hd)为 0.625,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89,贵州白山羊的Hd和Pi分别为0.923 和0.00324,贵州白山羊遗传多样性比黔东南小香羊丰富.结合从GenBank 中检索获得的野生山羊、岩羊、绵羊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黔东南小香羊和贵州白山羊与胃石山羊亲缘关系最近,与我国野生岩羊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对凤鲚Coilia mystus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线粒体DNA(m itochondrial DNA,m tDNA)的12SrRNA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排列比对后,获得该基因365 bp的一致序列。在所测得的4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其中长江群体有2种,珠江群体有4种。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63和0.610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44%和0.192%。凤鲚长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珠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0.5%,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8%~1.4%。邻接树显示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各自形成一个单系类群。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80%,提示两者可能有相互隔离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长江下游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进化历史,为其育种及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方法】在长江下游水域(淀山湖、高邮湖、太湖、长荡湖及长江江苏段)设点捕获收集翘嘴鲌野生样本,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用DNASPv5计算群体单倍型并进行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运用Arlequin 3.5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计算遗传距离和基因流(Nm)。【结果】 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197个个体的COII基因序列有效长度为425 bp,存在31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7.29%;其碱基含量排序为T (29.61%) >C (28.03%) >A (24.19%) >G (18.17%),AT含量为53.8%,CG含量为46.2%。31个变异位点在197个个体中共定义出13种单倍型(hap1~hap13),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273~0.603,以长江群体和长荡湖群体的最高,太湖群体的最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 为0.001~0.017,以长荡湖群体的最高,淀山湖群体的最低。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5,即群体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群体间的Nm为2.443~54.325,以太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大(54.325),长荡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小(2.443); AM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0.47%,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9.53%。在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中,仅长江群体的Tajima’s D和Fu’Fs均为负值且具有显著意义,故推测该群体曾发生过群体扩张现象。【结论】长江下游翘嘴鲌群体表现出低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后续研究应增加野生翘嘴鲌群体的样品数量和调查水域,全面而系统地评估长江下游各水域翘嘴鲌的种质资源状况,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文俊  李强  钟良明  桂林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1):3121-3129
【目的】明确珠江和长江水系不同光倒刺鲃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及进化关系,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珠江水系(增江、流溪河、北江、连江、漓江、柳江和郁江)和长江水系(阊江、赣江和湘江)的10个支流(群体)采集347尾光倒刺鲃样本,扩增并测定其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通过MEGA 6.0、DnaSP 6.10和Arlequin 3.5等在线软件统计序列碱基组成、变异位点、遗传距离、核苷酸多样性(π)、单倍型多样性(Hd)及遗传分化系数(Fst),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中性检验,以及构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网络结构图。【结果】光倒刺鲃mtDNA控制区序列长度为519 bp,其中T、C、A、G占比平均值分别为32.57%、19.16%、32.16%和16.11%。在所有mtDNA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62个变异位点,34个单倍型;10个光倒刺鲃群体的Hd平均为0.917,π平均为0.0359,遗传距离为0.0018~0.0790,Fst为-0.0007~0.9978。光倒刺鲃mtDNA控制区序列63.46%的分子遗传变异来自各地理分组间;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10个光倒刺鲃群体聚类为三大支系,除了有个别交集外,东江水系、西江水系、赣江水系+湘江水系的光倒刺鲃群体分布在3个不同的独立分支上,而北江+流溪河水系群体分别与东江水系群体和西江水系群体有较多交集。10个光倒刺鲃群体的Fu’s Fs为-1.339~23.759,平均为9.857,但P均大于0.05;Tajima’s D为-2.613~2.824,仅有3个群体的Tajima’s D为显著性负值(P<0.05);其核苷酸错配分布图谱呈多峰形式,即珠江和长江水系光倒刺鲃群体尚未发生过种群扩张。【结论】珠江和长江水系光倒刺鲃群体遗传多样性总体上偏低,应加强其种质资源保护,尤其是北江水系群体野生资源相对较丰富宜作为重点保护单元。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珠江和长江水系光倒刺鲃群体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群体间已发生明显分化,且受各种人为活动干扰导致其种群收缩,因此亟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保证光倒刺鲃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安徽长江水系黄鳝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长江水系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测定了其6个地理群体(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共178尾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其长度为556~558 bp的控制区同源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1个(变异率7.35%),单倍型56种.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94~0.954、0.00237~0.01382.群体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1974~0.87529、0.07124~24.82928,分子变异分析(AMOVA)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61.72%,表明黄鳝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基于单倍型或群体间遗传距离的分子系统进化树均显示,6个地理群体分为两支:当涂与繁昌群体聚为一支,其余4群体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珠江和长江水系共29个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线粒体DNA D-loop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对599 bp的D-loo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4个单倍型,25个单突变位点,39个简约信息位点。在81个突变位点中,转换位点50个,颠换位点14个,插入或缺失位点17个;A+T的含量(68.8%)明显高于C+G的含量(31.2%)。5个水域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率在0到6.03%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为0.977 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SD)为17.271 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9 7。对5个群体D-loop序列进行分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而同一水系内的不同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显示:两大水系5个不同水域赤眼鳟29个个体的系统树明显分为两支:珠江15个个体聚为一支,长江14个个体聚为另一支,且都有较高的置信度。可见,长江和珠江群体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变异,是因珠江和长江的地理隔离导致的生殖隔离。但在同一水系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群体内的遗传差异不显著,系统树也是两大水系内的不同水域混杂在一起,说明同一水系不同水域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分属"长江群体"或"珠江群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南海北部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遗传多样性,明确其群体演化历史和分布动态,为金钱鱼养殖育种及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自福建东山(DS)、广东阳江(YJ)、海南海口(HK)、广西北海涠洲岛(BH)、广西钦州(QZ)、广西防城港(FC)及越南清化(TH)等南海北部的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分析,利用DnaSP 5.10统计南海北部金钱鱼群体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遗传多样性指数(π),通过邻接法(NJ)构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以Network 4.6中的中介连接网络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并综合Tajima’s D检验、Fu’s Fs检验及核苷酸错配分布等方法分析金钱鱼群体的历史动态。【结果】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的291条Cyt b基因序列定义为33个单倍型(Hap1~Hap33),其中单倍型Hap1、Hap2和Hap7是南海北部金钱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优势基因型。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的Hd为0.54103~0.77436,π为0.00112~0.00171,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113~0.00171,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734~0.00364,基因流(Nm)为137.03888~inf。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均无规律地散布在单倍型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不存在与地理群体明显对应的系统分支,也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群分布特征。金钱鱼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00.74%,说明遗传变异全部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即南海北部金钱鱼群体既无群体分化,也无以琼州海峡分隔的组群分化。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结果均为显著负值,且核苷酸错配分布呈单峰分布,推测南海北部金钱鱼群体发生过群体扩张,且扩张事件约发生在3.4万年前,属于更新世晚期。【结论】南海北部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符合高单倍型多样性低核苷酸多样性类型,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分化不明显,且群体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具有高度的遗传同质性,符合南海北部金钱鱼是一个随机交配种群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王红莹  黄文清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146-148,160
为了对长江中长吻鮠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为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鱼类资源保护提供有效的遗传背景资料,选用8对长吻鮠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上游及长江中下游的长吻鮠4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对长吻鮠微卫星引物在长吻鮠4个群体共86个样本中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且个体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长吻鮠4个群体(重庆、石首、武汉、九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3、5.6、4.8、3.3,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32、0.312、0.681、0.877。同时基于遗传距离所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长江中下游的石首、武汉和九江群体关系较近,而长江上游的重庆群体与中下游的3个群体关系较远。综合来看,长江水系中长吻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贫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鳞鳜不同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鳞鳜为东亚特有鱼类,为了解中国少鳞鳜在我国不同水域内的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长江、钱塘江、西江、南渡江34尾样品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38 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67%;定义了4个单倍型,每个群体仅发现一个单倍型,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每个群体都有鉴别位点。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在0.360%-8.043%之间,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1.000(P〈0.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树中,4个群体分为两支,一支为南渡江群体,另一支为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这些表明中国少鳞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9.
少鳞鳜为东亚特有鱼类,为了解中国少鳞鳜在我国不同水域内的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长江、钱塘江、西江、南渡江34尾样品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38 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67%;定义了4个单倍型,每个群体仅发现一个单倍型,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每个群体都有鉴别位点。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在0.360%-8.043%之间,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1.000(P〈0.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树中,4个群体分为两支,一支为南渡江群体,另一支为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这些表明中国少鳞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