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水温9.0-16.0℃下,将体质量0.5g±0.2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放养在放置了混凝土制的中空型(A类)、楼层型(B类)和井字型(C类)附着基的塑料水槽(45cm×31cm×30cm)中,投喂配合饲料,采用每周清洗一次附着基(A’组、B组’和C’组)和不清洗附着基(A组、B组和C组)的方法饲养80d,研究了3种形状附着基对仿刺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洗对仿刺参特殊增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清洗与附着基形状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特殊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清洗的楼层型附着基组(B’组)特殊增长率最高,不清洗的楼层型(B组)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饲养的前60d,放置不同形状附着基的水槽水中亚硝酸、氨氮和COD等的含量低而稳,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后期各组上述水化学指标急剧上升;定期清洗的水中均低于不清洗组。放置附着基而不清洗的水槽中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YS)的活性分别比冲洗的水槽中高32.28%、9.17%和5.71%。A组仿刺参体腔液中SOD的活性与A’组差异极显著(P〈0.01),B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C组与C’差异极显著(P〈0.01)。文中从生态作用和空间面积比例等讨论了附着基结构与功能对仿刺参生长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1℃~22℃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耳状幼体放养在6个30 L的塑料水槽中,密度为303个.L-1,投喂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的混合液。培育至樽形幼体前,放入10 cm×10 cm的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平板;这些板表面光滑、粗糙(具沟,沟间距为500 um)和较粗糙(沟间距250 nm);或贴上绿、黑、黄、红和蓝5种颜色的聚乙烯贴纸,以无贴纸的透明附着基为对照。结果表明,附着10 d后,波纹板上附着的仿刺参幼体数量比平板上高68.76%,差异极其显著(t=7.131〉2.804,df=23);光滑附着基表面上仿刺参幼体的附着量分别比粗糙和较粗糙附着基高267.42%和32.34%,与粗糙附着基差异显著;红色和黑色附着基的幼体附着量比对照组高84.52%和37.49%,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且随培育时间的延长促附着效果越明显。不同形状、粗糙度和颜色的附着基表面仿刺参幼体的附着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附着后5~6d时最甚。仿刺参刚刚开始附着1~2d未长出管足,附着5d时,大部分只长出1个管足,10d时,大部分生长出两个管足。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9.0~16.0℃下,进行了2个室内受控实验,研究不同强度和颜色的光对仿刺参幼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体质量0.10~0.17 g)聚集行为的影响。实验1:将仿刺参幼参放在覆以黑色塑料布的白色塑料水槽(50 cm×40 cm×30 cm)中,在距水槽7 cm的一端分别放置15 W、25 W、40 W、60 W和100 W的白炽灯泡,连续照射24 h,每隔2 h观察、记录仿刺参在水槽中不同区域的分布。实验2:在微流水的循环水槽中央的大方槽中放50头大小均一的健康仿刺参幼参,水槽底部有1.5 cm高的空隙与两侧的6个小方槽相通。5个小方槽中上方分别放红、黄、绿、蓝、白色的节能灯,波长分别为639、587、548和435 nm,另一个小方槽中无光照作对照。在循环水槽上方加盖不透光的厚纸板,12 h光照+12 h黑暗,每隔3 h观察记录仿刺参在各小方槽中的数量,4 d为一个实验周期,重复8次。结果表明:在实验光照强度下,仿刺参均在距光源最远的Ⅳ区域中数目较多,其中40 W(光照强度为12~19 lx)时聚集的最多。仿刺参在红色光区的聚集数目明显高于其它光色区,其中红光与蓝光、白光差异极显著(P〈0.01),红光与黑暗对照差异显著(P〈0.05),白光与绿光差异显著(P〈0.05)。实验发现,红色光为仿刺参敏感的光色。  相似文献   

5.
2007年5~8月在大连瓦房店市交流岛乡一口面积2.36 hm2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中放置10个200目5m×5m×2.0m和1个长2.0m×宽1.5m×高1.0m的网箱,采用3种方法促进仿刺参繁殖和附着.第一种是让其在室内产卵后发育到耳状幼体初期时,放到室外的大网箱中正常培育.第二种是在室外的小网箱中催熟、产卵,发育至耳状幼体初期放到大网箱中培育.第三种方法是把种参放在大网箱中自然促熟、产卵和培育.经40d的试验,共催产亲参126头,获受精卵1.98亿粒,孵出耳状幼体1.03亿,孵化率52.02%,培育出稚参16.91万头.室内水槽中催产、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与室外网箱差异不显著,但室外网箱催产、受精和孵化操作简单,易于大面积推广和生产绿色稚参.  相似文献   

6.
礁石堆密度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规格相近的8—9块礁石装入渔用网袋中,制成礁堆。在12个50cm×40cm×30cm塑料水槽中,分别放入0,1,2,3个网袋礁堆,礁堆体积分别占水体积的0%、2.12%、4.08%和6.71%,每组3个平行。每个水箱中放入平均体质量为2.0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9头,投喂配合饲料,常规管理,研究了礁石堆密度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156d的饲养表明,夏眠前放置礁堆的水槽中,仿刺参的增重率和特殊生长率均高于未放置礁堆的水槽,其中放置1和3个礁堆的仿刺参增重率和特殊生长率较高。各试验水槽水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随礁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各试验水槽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随礁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夏眠期间,仿刺参减重率和死亡率随礁堆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夏眠后,仿刺参的生长依礁堆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文中讨论了礁堆在仿刺参养殖中的生态作用及其作用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幼体附着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伟  杨治国 《现代渔业信息》2009,24(11):21-22,27
采用梯度试验研究了盐度和密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附着率的影响。试验盐度(‰)为24、26、28、30、32和34,在受精后96h统计各试验组中幼体的变态附着率。结果显示,各盐度组中的幼体均可发育至浮游担轮幼虫,盐度越低,发育速度越快。盐度24组的幼虫不能完成变态继续发育;而在盐度26~34范围内,盐度越高,幼虫的96h变态附板率越高,分别为:5.83±1.12%,12.50±2.33%,16.67±1.87%,16.67±3.33%和18.33±3.12%。密度试验设计5个密度组,选择1、10、100、500、1000只健康浮游幼体分别随机放人500mL水体中,观察密度与九孔鲍幼体附着变态之间的关系,受精后96h的计数。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幼体的附着变态产生影响,1只/500mL密度组中的幼体未完成附着,10~1000只/500mL密度组中,附着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100、500、1000只,500mL三密度组中幼体的附着变态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栖息趋向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Average Gathered Number of Unit Volume,AGNUV)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对10种附着基(石块、三角瓦、U形瓦、遮阳网、网笼附着基、竹制附着基、三孔砖、涡流式异形瓦、大多棱瓦、小多棱瓦)和8种栖息分布区域(池壁面、池棱角、池底面、附着基上、附着基下、附着基棱角凹槽处、附着基内、附着基外)的选择趋向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附着基诱集刺参的效果为:大多棱瓦>石块>三孔砖>小多棱瓦>U形瓦>涡流式异形瓦>三角瓦>网笼附着基>遮阳网>竹制附着基,且大多棱瓦集参效果与三角瓦、网笼附着基、遮阳网、竹制附着基、涡流式异形瓦差异极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刺参在水泥池棱角处的MAR(21.02%)高于池壁面MAR(8.23%)和池底面的MAR(15.68%);刺参在附着基下方和附着基内部的MAR分别高于在附着基上方和附着基外部的MAR。此外,实验结果也表明,1)大多棱瓦附着基对刺参具有最佳诱集效果;2)刺参对栖息位置具有选择趋向性,且不同时间刺参对栖息位置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3)石块、网笼附着基、遮阳网不宜作为附着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采用不同规格的棕绳帘和聚乙烯网片作为墨西哥湾湾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稚贝附着基的附着效果.对变态幼虫至稚贝期的生长和成活稚贝及附着期中间育成率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棕帘附着基幼虫变态附着速度比聚乙烯网片快,变态幼虫至稚贝的附着率及其日生长平均值分别为:采用孔径0.5cm聚乙烯网片附着基,墨西哥湾扇贝稚贝附着率为57.1%,平均日生长为39.2um,孔径1.5cm聚乙烯网片为56.1%,39.0um;直径4mm棕绳帘附着率为59.6%,平均日生长为39.7um,采用直径6mm棕绳帘为63.1%,40.9um;而华贵栉孔扇贝采用孔径0.5cm聚乙烯网片附着基为58.4%,37.95um,采用孔径1.5cm聚乙烯网片为57.5%,36.95um;采用直径4mm棕绳帘为60.8%,38.3um,采用直径6mm棕绳帘为63.0%,39.23um.稚贝中间育成率及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墨西哥湾扇贝采用孔径0.5cm聚乙烯网片附着基为26.2%、50.12万枚/m3,采用孔径1.5cm聚乙烯网片为25.4%、46.02万枚/m3;采用直径4mm棕绳帘为18.56%、37.18万枚/m3,采用直径6mm棕绳帘20.7%、45.17万枚/m3.华贵栉孔扇贝聚乙烯网片分别为24.63%、46.91万枚/m3,25.12%、48.8万枚/m3;棕绳帘分别为17.66%、35.64万枚/m3,19.25%、40.34万枚/m3.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9℃~13℃下,将平均体质量0.745±0.3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随机投放到50cm×40cm×30cm的塑料水槽内,每箱10头,共分为五组,每组3个平行,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投喂每kg添加0.5 mg蛋氨酸硒的饲料:第1、2、3、4组分别间隔0、5、10和15 d投喂一次,第5组投喂不含硒的饲料(对照组)。60d的饲养结果表明:间歇投喂含硒饲料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每隔5 d投喂一次含硒饲料的刺参体腔液中SOD活力(78.34U/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谷胱甘肽的浓度(2.87×10-5mol/L)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连续投喂含硒饲料的仿刺参体内的酸、碱磷酸酶活性(2.42U/ml,5.76U/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建议在生产中宜每日或最多间隔5 d投喂含硒饲料。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浓度的5-羟色胺(5-HT)溶液诱导刺参幼虫附着变态,处理不同时间后,计算附着变态率。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0.001、0.01、0.1和1mmol/L的5-HT溶液诱导刺参幼虫12和24小时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刺参幼虫附着变态率。以浓度为0.1mmol/L的5-HT溶液诱导刺参幼虫24小时效果最好,附着变态率提高12.8%。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仿刺参工厂化养殖策略,于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配有温控设备的室内水泥池中,以波纹板养殖筐作为附着基,开展了小规格仿刺参全年工厂化养殖和大规格仿刺参阶段式工厂化养殖两种模式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小规格仿刺参全年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单位面积产量为6.93 kg/m~2,平均体质量59.2 g,出皮率70.9%;大规格仿刺参阶段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单位面积产量为9.08 kg/m~2,平均体质量118 g,出皮率66.8%。试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了附着基的颜色、规格和放置方式,温度、密度、光照、投饲比例等养殖参数和养殖管理等因素对养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改良威海地区仿刺参的生物性状,在水温20.0~22.0℃,盐度30.0~31.0,幼体密度0.2个/m L的条件下,以中国威海的仿刺参群体(W)和韩国东海岸浦项市的仿刺参群体(P)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WW(W♀×W♂)、WP(W♀×P♂)、PP(P♀×P♂)等3个试验组,并于幼体孵化选育后,先后进行了为期11 d的浮游幼体培育和近1年的苗种中间培育(水温3.0~30.0℃,盐度28.0~31.0),测算了各组浮游幼体、稚参、幼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组间受精率、孵化率、变态附着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浮游阶段,各组在大耳幼体时期的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WW组的体长最大[(1 121.5±68.4)μm],在小耳幼体、中耳幼体、樽型幼体时期各组的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间培育阶段,WP组的苗种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其330日龄苗种的平均体质量最大[(123.6±8.6)mg],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威海仿刺参群体与浦项仿刺参群体的杂交子代在90日龄以前表现为杂种劣势,在90~330日龄表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为31.5%。试验还发现300~330日龄的PP组雄性幼参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14.
僧帽牡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柯才焕 《水产学报》2000,24(3):229-234
采用外加人工化学物质检验对僧帽牡蛎眼点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诱导活性,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野上腺素和L-多巴可有效诱导幼体不固着变态.在药物持续作用下,肾上腺素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0-5mol@L-1(变态率67.4%),去甲肾上腺素的最佳诱导浓度为5×10-5mol@L-1(变态率52.2%),L-多巴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0-5mol@L-1(变态率43.0%),而对照组变态率为0.幼体大多在药物作用12~24h之间完成变态.三种药物诱导的变态个体中有85%以上是不固着变态.比较多种附着基和EPI的变态诱导活性,显示同种贝壳的活性较肾上腺素还高.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幼体变态效应对低盐海水有较强耐受能力,而对高盐海水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刺参(Apoasichopus japonicus)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_(30)、CF40和CF_(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 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_(30)次之,CF_(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F_(30)次之,而CF_(5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养殖用水中4NH+-N、2NO--N和COD随着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并在第50天时分别达到0.53 mg/L、0.28 mg/L、0.18 mg/L。各实验组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变化不明显,而附着基上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CF_(50)组异养细菌总数在第50天时达到1.38×105 cfu/cm2,弧菌数量达到1.5×104 cfu/cm2,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附着基上优势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dyticus)、需钠弧菌(V.natriegens)、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其中,溶藻弧菌为刺参条件致病菌,且一直存在于养殖系统中并逐步占据绝对优势。这与CF_(50)组在实验进行到43 d时开始出现化皮,50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附着基长时间未更换,会滋生大量玻璃海鞘、日本毛壶、内刺盘管虫等敌害生物,争夺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刺参苗种生长减慢。综上,由实验结果显示,在7–9月高温季节每20 d更换一次附着基最佳。考虑到生产成本,附着基更换频率一般为20~30 d为宜。本研究结果为刺参苗种培育工艺的优化及刺参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刺参的规模化生产,调查环境因子对幼参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筛选最佳培育条件。通过比较20、30、40和50头/m2培养密度,以及聚氯乙烯网片、旧PVC塑料管、石块和脊瓦4种不同的附着基对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培养密度中,20头/m2适宜幼参生长,存活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最高为100.0%、163.39%。4种不同的附着基中以石块为附着基较适应幼参生长,相对生长率和存活率也均最高为89.84%、100.0%。因此,在本地进行刺参养殖以20头/m2投播密度及以石块为附着基相结合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金乌贼新型产卵附着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15年6—7月和2016年6—7月在青岛金沙滩水产有限公司室内产卵池中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水深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产卵附着基附卵效果对比实验,以及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的影响实验。实验用产卵附着基为0.33 m×0.33 m×0.33 m的十字形可折叠钢丝框架,上覆黑白2种聚乙烯网衣材料;每个产卵池中金乌贼亲体数量约35只,雌雄比约为1∶1,胴长(139.2±1.1)mm,体重(435.9±8.5)g。同时选用等比例放大的1.0 m×1.0 m×1.0 m钢筋框架与不同颜色网衣制作的十字形可折叠附着基,于2015年6—7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35?36?6?N,119?54?8?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6'6?N,119?50'50?E),以及2016年6—7月在青岛薛家岛近海(35?57?24?N,120?16?22?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5?45?N,119?50?38?E)开展了海区附卵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同一水体环境中柽柳附卵效果最佳,其次是十字形附着基,海参框附卵效果最差;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黑色(P0.05);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有积极影响,加装柽柳附卵器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明显提高;产卵池底层摆放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表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1)。海区附卵验证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海区投放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良好,最高附卵率分别为82.14%和56.72%;海区投放的黑色和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海底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近底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金乌贼产卵繁殖季节,选择其重要产卵场和主要增殖放流海区水深15~20 m的缓流区,底层设置十字形可折叠产卵附着基,可有效进行资源增殖与产卵场修复。  相似文献   

18.
<正>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营养药用价值很高,但是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自然资源已供不应求,这刺激了仿刺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对仿刺参苗种的需求量也与日剧增。而实际生产实践中,幼体附着变态率低以及滑板症等问题制约了仿刺参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底栖硅藻中诱导鲍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金梅  魏东 《水利渔业》2005,25(6):15-17
底栖硅藻不但能提供促进鲍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物质,还能作为鲍鱼幼体的饵料生物为其发育提供营养.底栖硅藻诱导鲍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主要物质有胞外多糖、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对其营养功能和诱导附着变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鲍鱼育苗以及优质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水温13.8~20.0℃下,在容积50L的塑料水槽中,放养体质量为(1.4&#177;0.6)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1个,过量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再分别混养体质量为(3.4&#177;0.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A组)、3(B组)、5(C组)和10个(D组),体质量为(12.4&#177;1.7)g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个,排出水培养底栖硅藻和石纯(Ulva lactuca),用底栖硅藻饲喂仿刺参。77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和海胆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混养组海胆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B、C和D组海胆的SGR分别比单养高9.12%、7.24%和10.06%,各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养海胆的饲料系数(7.28~7.70)分别显著低于单养(9.12)(P〈0.05)组20.29/6、15.5%和18.0%。将刺参的产量计算在内,B、C和D组海胆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1.5%、26.8%和16.0%,但混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胆和仿刺参的适宜混养比例为11:3。蛤仔和石纯生长慢,死亡率高。养殖排水培养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为主,少量舟形藻(Navicula sp.)。混养海胆性腺中亚麻酸、EPA+DHA含量和n-3/n~6比值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混养池水中氨氮含量低而稳,溶氧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