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调查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本试验于2012-2014年从广东地区患病水禽中成功分离鉴定243株大肠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大肠杆菌分离株对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检测耐药株的耐药基因blaCTX-M、blaTEM和blaOX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广东各地区的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80.00%~100.00%;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耐药率较低,耐药率为9.09%~50.00%。PCR检测结果显示,在4种药物的耐药菌株中,耐药基因blaCTX-M、blaTEM和blaOXA的检出率分别为88.46%~90.87%、67.21%~88.52%和51.28%~59.02%。结果表明,水禽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普遍具有耐药性,其中青霉素类尤为严重。blaCTX-M、blaTEM和blaOXA基因为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携带的主要耐药基因,且耐药基因的普遍存在与临床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山西省范围内鸡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及其耐药现状,本试验从呈现典型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的病料中分离、鉴定出68株符合鸡源大肠杆菌生物特性的流行菌株,采用K-B法与双纸片确认法对分离的68株大肠杆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和ESBLs、AmpC酶耐药表型的筛选;采用PCR方法检测了分离株中质粒介导的ESBLs、AmpC酶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分离到的68株菌对22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药谱达7耐以上的有66,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7.06%;呈ESBLs、AmpC酶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菌株数分别为57(83.82%)、19(27.94%)和16(23.53%)株;检测出ESBLs阳性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包括blaTEM、blaOXA和blaCTX-M-1/9,AmpC酶阳性菌株耐药基因型为blaFOX型。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68株鸡源大肠杆菌已对绝大多数种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且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已普遍流行。山西省鸡源大肠杆菌中流行的ESBLs基因型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关报道大体一致,而检测到的blaFOX型AmpC酶基因在国内报道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养殖废水产ESBLs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养殖废水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及其多重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本研究对泰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水中分离的50株产ESBLs大肠杆菌阳性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9种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针对产ESBLs菌株的耐药基因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对ESBLs阳性菌株采用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显示,50株产ESBLs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呈100%的耐药性;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样呈一定耐药性;并且呈多重耐药性。PCR扩增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均含有bla_(TEM)、bla_(CTX-M)基因,有5株含有qrB基因,32株含有qrS基因,有2株不含blaSHV基因,50株菌株均不含qrA基因。本研究表明:养殖场排放的污水已被产ESBL大肠杆菌严重污染,污水是这些耐药基因重要的存储库。且养殖污水中耐药菌通过污水排放最终进入到水环境中,其耐药基因可能在水环境的细菌之间进一步扩散,导致产ESBLs大肠杆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同时这些产ESBL大肠杆菌会反过来再次感染动物,造成耐药菌在动物间的传播,甚至造成严重的感染。本研究对水是这些耐药基因重要的存储库这一结论提供了实验佐证。  相似文献   

4.
新疆猪源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疆某规模化养殖场猪源沙门氏菌对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及β-内酰胺酶、16S rRNA甲基化酶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通过琼脂稀释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PCR方法进行β-内酰胺酶blaTEM、blaCMY-2、blaCTX-M、blaLAP-1、blaKPC、blaOXA和blaSHV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和rmtB及PMQR类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oqxA、oqxB和aac(6')-Ib-cr的检测,确定阳性菌株,分析其携带的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分离的猪源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和安普霉素耐药率最高,均为77.9%(102/131),耐药菌主要以8耐为主(29.0%,38/131)。从被检基因中检测出11种耐药基因,不同基因共存有24种类型,主要以blaTEM+blaOXA+qnrS+aac(6')-Ib-cr+oqxA+oqxB(27.6%,32/116);blaTEM+blaOXA+qnrS+oqxA+oqxB(24.1%,28/116);blaTEM+qnrS(18.0%,21/116)形式共存。该养殖场分离的沙门氏菌耐药现象严重,分离耐药菌株存在β-内酰胺酶、16S rRNA甲基化酶和PMQR类基因共存现象,提示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16S rRNA甲基化酶和PMQR类因子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东湛江地区肉鸡养殖场中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流行与传播特点,从湛江地区的8个肉鸡场分别采集粪便和土壤样品各120份,从中分离鉴定出200株大肠杆菌,药敏纸片扩散试验检测分离菌株对23种抗菌药的耐药情况,并利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携带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从粪便和土壤中分离的200株菌株均对磺胺异噁唑、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等12种抗菌药具有较高耐药率(≥50%),对美罗培南、呋喃唑酮、磷霉素等11种抗菌药具有较低耐药率(≤50%)。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均检出耐药基因,养殖场粪便分离菌中检出耐药基因28种,其中blaTEM、sul2检出率较高;土壤分离菌中检出耐药基因25种,其中blaTEM、int1、sul2、tet D检出率较高。分离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耐药机制复杂,细菌耐药性的传播特点和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食品动物源产CTX-M-14大肠杆菌传播分子机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保存的2002-2009年分离的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挑选16株blaCTX-M-14阳性菌,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编码基因、PMQR耐药基因及其他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rmtB和floR);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种族进化关系分析16株细菌的亲缘关系;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复制子分型和blaCTX-M-14上下游插入元件的检测,分析产CTX-M-14大肠杆菌的传播分子机制。PCR检测结果表明,16株食品动物源产CTX-M-14大肠杆菌大多属于系统发育组A组,其次为B1和D组,没有B2组;PFGE分型结果表明,同一时间内不同动物间存在产CTX-M-14共生型大肠杆菌克隆的扩散传播,但养殖场内CTX-M-14主要是随质粒或其他元件进行水平传播;质粒复制子分型结果表明,携带blaCTX-M-14的质粒属于IncK(3/14)、 IncF(5/14)、 IncHI2(1/14)、IncFIB 和 IncF(1/14)、IncHI1和IncN(2/14)、 IncI1(2/14)等,且随着时间推移,复制子的种类呈增多趋势。2002-2007年的菌株blaCTX-M基因的上下游均检测到ISEcp1和IS903;但2009年菌株除了部分在上下游都可以检测到ISEcp1和IS903外,还有的只检测到上游的ISEcp1或下游的IS903;2002-2009年的菌均未检测到ISCR1。16株产CTX-M-14大肠杆菌除了携带其他ESBLs编码基因,如blaCTX-M79和blaTEM-135外,还携带其他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如oqxA、floR、aac(6')-1b-cr及rmtB,而且2002-2009年大肠杆菌携带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接合转移试验发现,2002-2005年的菌株,blaCTX-M-14往往发生单独转移,而2009年分离菌blaCTX-M-14往往和floR或rmtB位于同一质粒上发生共同转移。这说明养殖场使用氨基糖苷类或氟苯尼考等任何一种抗生素,都可以筛选出产CTX-M-14大肠杆菌并促进其扩散,所以动物养殖过程中要慎用这些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牛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是否发生共转移,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9株牛源非O157 STEC利用"Top six"血清群筛查、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1.03%(9/29)STEC为O145血清群;系统进化分群以A群为主(68.97%);75.86%(22/29)STEC的毒力基因谱为stx1a+stx2a+ehxA。采用K-B法测定STEC的抗生素敏感性,通过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bla TEM、bla CTX、bla SHV、tetA、tetE、tetG、sulI、cmlAI、aadAI和aac(3)-IV,利用多重PCR方法对耐药菌进行质粒分型、接合试验确认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是否发生水平转移。结果显示,29株STEC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13.79%~27.59%,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6.90%~10.34%。共检测出8株耐药菌(27.59%),且均呈多重耐药表型,对4~13种抗生素耐药。8株耐药菌均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未检测出其他耐药基因)和质粒incA/C并可转移至受体菌E. coli J53,其中6株可将毒力基因stx1a、stx2a和ehxA共转移至E. coli J53。以上结果表明牛源非O157 STEC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首次揭示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在非O157 STEC中发生共转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共转移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林芝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为有效控制牦牛大肠杆菌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从565份牦牛粪便样品中分离到488株大肠杆菌,通过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PCR检测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以及筛查含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结果显示,在488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中,31%(152/488)呈现多重耐药;毒力基因omp A、etr 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0.2%、23.1%;耐药基因bla CTX-M、bla TEM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6%、14.4%;此外,在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中未发现SHV型。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地区牦牛大肠杆菌感染较为严重,菌株分离率高达86.4%,但产ESBLs的菌株检出率较低,且菌株耐药性严重,更呈现出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猪鸡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菌株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其优势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对分离自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210株大肠杆菌进行ESBLs表型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CR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采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34.76%,两省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54),鸡源产ESBLs菌株检出率极显著高于猪源(P<0.01)。②210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90.95%)和磺胺异噁唑(80.00%)最为耐药,鸡源大肠杆菌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猪源,吉林省分离菌株对10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黑龙江省;产ESBLs菌株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③210株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率为83.33%,猪源菌株多重耐药率(77.57%)低于鸡源(89.32%),差异显著(P=0.022),但两省之间差异不显著(P=0.360);不同动物来源、不同地区间的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73株产ESBLs菌株主要基因型为CTX-M型(97.26%),其次为TEM型(50.68%),OXA型仅在鸡源中检出,两种来源菌株中均未检出SHV型。结果表明:产ESBLs菌株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猪鸡群中均有流行,且耐药严重,鸡源菌株比猪源耐药严重;CTX-M型和TEM型为两省猪鸡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主要流行基因型。本研究为指导大肠杆菌病防控的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产ESBLs菌株流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现状,并分析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本试验于2018—2019年采集北京地区16只犬和13只猫的符合菌尿标准的尿液样本,以及264株犬源和152株猫源尿液中未鉴定细菌分离株;分离鉴定奇异变形杆菌,检测其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的情况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44株犬源(15.7%)和5株猫源(3.0%)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对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均为98.0%,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为6.1%~73.5%,多重耐药率为79.6%。28株分离株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57.1%,主要基因型为blaTEM型、blaCTX-M-9型和blaOXA-1型;1株分离株携带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型为blaCMY-2型。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耐药情况及蒲公英水煎液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本试验采用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采集到的107份犊牛源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8种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水煎液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将菌株与蒲公英水煎液作用后进行耐药消除试验。结果显示,从107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44株犊牛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为4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8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qnr(S)基因携带率为32%;蒲公英水煎液对筛选出的耐药菌株的MIC为200 mg/mL;经蒲公英水煎液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且更不容易出现耐药。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严重,而蒲公英水煎液对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可降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本...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内蒙古地区羊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内蒙古地区108株羊源大肠杆菌对13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磺胺甲唑、黏菌素的耐药率最高,均达100.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50%~80%之间,对头孢噻肟、美洛培南、新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0%,较为敏感。108株羊源大肠杆菌中耐7种以上药物的菌株占94.4%,其中15.6%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只有1株菌对所有抗菌药物敏感。采用PCR方法对羊源大肠杆菌分离株所携带的6种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种耐药基因中的4种耐药基因blaTEM、proP-2、sul-Ⅰ、ampG检出率超过50%,耐药基因aph(3')-Ⅰ携带率达40%,只有耐药基因aac(3)-Ⅱ检出率仅为5.5%。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羊源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情况,羊源大肠杆菌分离株携带aph(3')-Ⅰ、sul-Ⅰ、ampG、blaTEM、proP-2、aac(3)-Ⅱ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宠物猫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在乌鲁木齐市多家宠物医院采集宠物猫肛拭子样品59份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10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利用PCR方法检测13种耐药基因。结果: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7株,分离率79.7%(47/59)。分离菌对四环素(TET)(83.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C)(66.0%)和磺胺异噁唑(FIS)(66.0%)耐药情况严重;对头孢他啶(TAZ)、头孢曲松(CRO)、恩诺沙星(EN)、庆大霉素(GEN)耐药率在38.3%~48.9%;对环丙沙星(CIP)、阿米卡星(AMK)敏感性较好,未检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菌株多药耐药分布在5~8耐,占比59.6%,耐药表型以1耐TET和6耐A/C+GEN+CRO+TAZ+TET+FIS为主。共检出ant(3″)-Ia、aac(6′)-Ib、blaTEM、blaCTX-M、qnrS、tetA、tetB、tetM、sulⅠ、sulⅡ10种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布在8.5%~57.4%,未检出耐药基因oqxB、bla  相似文献   

14.
旨在了解陕西省部分地区腹泻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本研究从10个养殖场采集54份腹泻羊拭子样品,经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分离得到50株E. coli,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和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达90%以上,且98%(49/50)为多重耐药菌,对8~11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占68%(34/50),仅对美罗培南敏感。所有菌株均携带1~6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Sul1(64%)、TetA(34%)、blaCTX-M(32%)携带率较高,未检测到blaSHV。有5株产ESBLs的E. coli携带mcr-1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8%(49/50)的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其中,etrA检出率最高,为80%(40/50)。综上表明,陕西省羊源E. coli多重耐药情况严峻,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同时,分离菌具有复杂的毒力谱。本研究为陕西省羊源致病性E. coli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采自内蒙古和上海地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乳牛乳腺炎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耐药性和基因型分布,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5年推荐的初筛及纸片确认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的58株和上海地区的22株乳牛乳腺炎大肠杆菌进行了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并采用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方法对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检出6株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10.34%,其中,有1株菌携带TEM-1基因,有1株携带CTX-M-14型基因,而有3株同时携带TEM-1型和CTX-M-14型2种基因,只有1株菌未检出上述基因。上海地区未检出产ESBLs菌株。结果表明,产ESBLs菌株多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牛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分离株在毒力基因分布和遗传进化方面与人源EHEC O157菌株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收集来自江苏某奶牛场的STEC菌株18株以及人源、羊源、猪源、禽源STEC参考菌株9株,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推荐的方法,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同时对部分STEC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经毒力基因检测,不同来源的O157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不尽相同,其中牛源STEC O157与参考株EHEC O157∶H7(EDL933W)的基因排谱最为相近;牛源STEC O18和O26的基因排谱与参考株EHEC O157∶H7(EDL933W)类似,但存在部分基因的缺失。对27株不同来源的STEC分离株进行PFGE,产生了22种不同的酶切图谱。总体来看,不同来源的STEC Dice相似性系数在72%~100%之间。牛源O157分离株与猪源及禽源O157菌株的相似度偏低,而与两株人源O157分离株的相似度偏高,Dice相似性系数在83%~95%之间,牛源O26(克隆群Ⅶ、Ⅷ)与人源O157的相似性系数 > 82%。显然,从牛群中分离到的部分STEC菌株与人源EHEC O157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程度日益严重,已对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2020年山东省某鸭场发生疑似禽大肠杆菌病,大批雏鸭死亡。为精准诊断和了解病原耐药情况,对病死鸭心脏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16S rDNA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CTX-M检测。结果显示:从2只病死鸭心脏组织中分离出CD4-10、CD4-12等2株大肠杆菌;2株分离菌均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呋、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萘啶酸和氟苯尼考高度耐药,对多黏菌素、美罗培南和磷霉素敏感,其中CD4-12菌株还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表现敏感。2株菌均携带blaCTX-M-1G耐药基因,未携带blaCTX-M-9G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该鸭场大批雏鸭死亡是由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且分离菌耐药十分严重,因其携带blaCTX-M-1G基因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本研究为当地禽大肠杆菌病临床用药、疫苗制备及肉鸭科学养殖提供了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采用K-B法对89株兔源大肠杆菌进行了8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敏实验,采用普通PCR法检测全部菌株的ESBLs酶基因和多重PCR法检测AmpC酶基因。结果显示,山东省部分规模化兔场分离的大肠杆菌除对头孢噻肟(CTX)和头孢哌酮(CFP)的耐药率为0之外,对头孢呋辛(CXM)、青霉素G(PEN)、氨苄西林(AMP)、头孢曲松(CRO)、哌拉西林(PIP)的耐药率分别为30.33%、70.79%、65.17%、17.98%和12.36%;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9株大肠杆菌中有38株未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占所检菌株的42.70%;44株仅携带一种耐药基因(23株携带产ESBLs酶基因,占25.84%;21株携带产AmpC酶基因,占23.60%);4株携带产ESBLs酶2种基因;2株同时携带产ESBLs酶和AmpC酶3种耐药基因,仅1株同时携带产ESBLs酶和AmpC酶4种耐药基因。结果提示兔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未产生较为广泛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规模化奶牛场乳房炎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试验对采自河南省部分规模化奶牛场感染乳房炎奶牛的852份乳汁样本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16S rRNA基因PCR鉴定,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224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26.29%。分离菌株对11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其中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四环素、阿莫西林、阿米卡星耐药比较严重,耐药率为63.39%~82.14%;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2.32%、27.67%;对亚胺培南最敏感,耐药率为0。耐3种及以上抗生素菌株有193株,占86.16%。对不同奶牛场的8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共检测到11种耐药基因,未检出耐药基因tetM、blaVIM和blaNDM。酰胺醇类耐药基因floR携带率最高(为61.18%),喹诺酮类耐药基因oqxB(42.35%)、qnrS(44.71%)携带率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30.59%)、tetB(38.82%)携带率相对较高,多重耐药基因检出率为51...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四川地区牦牛源肺炎克雷伯氏菌耐药性并确定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本试验采集了四川地区不同养殖场患呼吸道疾病牦牛肺脏、咽拭子、鼻拭子共127份病料组织,分离得到了4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合PCR扩增法检测4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4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多西环素、磺胺间甲氧嘧啶4种药物耐药率较高,为65.12%~90.70%;对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大观霉素4种药物的耐药率在20.93%~48.84%之间;对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环丙沙星3药物的耐药率在18.60%~25.58%之间;多数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均呈现出多重耐药性,耐9、10种药物的菌株最多,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3.3%和20.9%。通过使用PCR扩增法检测分离菌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结果表明:blaTEM、blaSHV、sul2、sul3、floR 5种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在62.8%~69.8%之间;ant (3″)-Ⅰa、aph (3')-Ⅱa、aac (6')-Ⅰb、aacC2 4种耐药基因检出率较低,检出率在7.0%~20.9%;blaCTX-M、Mcr-1、qnrA、qnrS、rmtB 5种耐药基因未检出。综上所述,本试验中分离得到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并携带有较多的耐药基因,为了更好的促进四川省牦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应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并通过药敏试验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