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化一放蚕区柞蚕杂交种呼伦贝尔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分离和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二化一放蚕区(主要为高寒地区)放养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伦贝尔一号。经小区试验和农村生产鉴定,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千粒茧重11.24 kg,茧层量1.28 g,平均每把产茧量1461.12 kg,分别比对照种提高8.91%、16.67%和39.87%;茧丝长1246.42 m,解舒丝长656.46 m,分别比对照种增长165.21 m和177.70 m。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高寒地区(主要为二化一放地区)放养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杂一号。经小区试验和农村生产鉴定,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千粒茧质量11.24kg,茧层量1.28g,平均每把产茧量1461.25kg,分剐比对照种提高8.91%、18.52%和39.87%;茧丝长1246.42m,解舒丝长656.46m,分别比对照种长165.21m和177.70m。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5龄幼虫能抵御突变低温(3~8℃)等特点。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杂一号2008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适合在一化性柞蚕产区放养的蛹、丝兼用大茧型柞蚕品种,以河南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河33为亲本材料,以提高千粒茧质量和千克卵产茧量为育种目标,采用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5年15代育成一化性大茧型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并与现行一化性柞蚕品种101组配成杂交组合豫杂5号(豫大1号×101)。豫大1号属黄蚕血统,中熟性品种,全龄经过时间52 d 7 h,千粒茧质量8.55 kg,茧层率11.51%,一粒茧丝长933.60 m,在品种比较试验中的全茧量比亲本品种河33提高14.7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河33增产16.66%。豫杂5号的全龄经过时间为48 d 8 h,全茧量8.43g,一粒茧丝长1 056.15 m,在杂交组合评比试验中的千粒茧质量比对照品种101提高12.0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对照品种101增产18.25%。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及其杂交组合豫杂5号具有产量高、易繁育、茧型大、茧丝品质优等特点,适用于蛹、丝兼用的柞蚕茧生产。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个亲本品种复合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4个夏秋用家蚕新品种,并组配四元杂交组合青·行×进·锦,定名为玉蚕一号。玉蚕一号参加家蚕新品种实验室联合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的实用经济性状优良,表现出抗逆性强、耐高温多湿、产茧量性状稳定、茧丝品质优的特点:4龄结茧率和虫蛹生命率分别为97.16%、94.41%,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相仿;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为1.658 g、0.384 g、23.16%,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3.88%、11.95%和1.67百分点;万蚕收茧量和万蚕茧层量为16.054 kg、3.718 kg,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3.51%和11.55%;干茧出丝率43.74%,比对照品种提高1.09百分点;一粒茧丝长1 119.5 m,比对照品种增加123 m;解舒率77.87%,与对照品种相仿;洁净92.4分,略低于对照品种;张种产茧量33.20 kg,略高于对照品种。新品种已于2013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夏秋用家蚕品种湖·滨×明·光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杂交、回交、系统分离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夏秋蚕饲养的家蚕新品种湖.滨×明.光。经实验室多年夏秋季饲养鉴定,新品种的虫蛹率与对照品种9.芙×7.湘相仿,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万蚕收茧量16.73 kg,万蚕茧层量3.947 kg,分别比对照种提高15.5%和28.4%;一粒茧丝长1153.5 m,解舒丝长932.5 m,分别比对照种增长210.5 m和166.5 m。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新选育的雄蚕品种——雄蚕1号、雄蚕2号进行省级实验室鉴定试验,结果经SPSS软件分析显示:雄蚕1号虫蛹生命率显著高于对照(两广二号),雄蚕2号略高于对照;雄蚕1号和雄蚕2号的全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茧层率分别为21.58%、21.73%,比对照高1.5%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干茧出丝率分别为42.02%、42.32%,比对照高2%以上,显著高于对照。一茧丝长分别为905.0 m、977.5 m,分别比对照长66 m、138.5 m;净度分别为96分、94.75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并组配了一对适合华南蚕区饲养的抗逆性强、耐高温多湿、丰产性能好的家蚕四元杂交种,定名为粤蚕8号。新品种具有优良的实用经济性状:4龄起蚕结茧率99.26%,虫蛹统一生命率97.81%,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相仿;全茧量1.656 g,茧层量0.362 g,茧层率21.90%,万蚕收茧量16.511 kg、公斤桑产茧量53.37 g,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4.81%、8.38%、3.89%、3.57%和4.24%;一粒茧丝长1 007 m,解舒丝长761.5 m,解舒率75.76%,洁净93.06分,清洁99.38分,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8.6%、28.24%、17.99%、1.84%和0.38%;50 kg茧制种量149.8张,比对照品种提高3.52%。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养性状稳定,张种产茧量41.70kg,张种产值620.59元,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10.70%和11.52%。  相似文献   

8.
对引进育成的高品质茧丝蚕品种"蜀绣×渝春"进行春季农村大面积和小区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新蚕品种发育、眠起整齐,抗病性能与对照种"871×872"相仿;茧型匀整,蛹体较小,茧层厚,50g茧鲜壳量12.13g,干毛茧出丝率43.38%,比对照种分别提高6.12%、4.56个百分点,解舒光折222.82Kg,比对照种低4.81%;茧丝长1400m以上,纤度细,茧丝纤度2.245D,比对照种细20.16%,是1对能生产优质原料茧、缫丝效益高的高品质茧丝蚕品种,适宜在茧丝绸一体化经营蚕区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9.
以蚕茧高产、稳产,全茧量雌雄开差小作为柞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及其早熟、大型雄性成虫突变个体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年19代育成了高产、优质,对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耐受性的柞蚕新品种辽蚕582。新品种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秋蚕期的千粒茧质量为11.38 kg,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春、秋蚕季平均为25.37%,比对照品种8821缩小20.42%,平均一粒茧丝长1 219.38 m,解舒率57.98%,生丝回收率为70.13%。新品种感染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的雌蛾产卵孵化的幼虫在室内正常条件下饲养,其结茧率为73.60%,比对照品种青六号提高28.22%;Np对新品种4~5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对照品种8821高2.82倍,比青六号高7.10倍。新品种在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繁种试验中,蚕茧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8821增加9.39%、19.20%。综上认为,辽蚕582是丰产、稳产性好,全茧量雌雄开差较小,茧丝加工工艺性状优良并对柞蚕微粒子病感染有一定耐受性的品种,适合在二化性蚕区放养。  相似文献   

10.
《北方蚕业》2018,(3):10-13
柞蚕新品种高油1号是以"抗大"为基础材料,利用系统选育手段,采用分区饲养、系统分离、定向培育的方法。同时兼顾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平衡,通过8年16代的系统选育,育成的具有高脂肪含量的柞蚕新品种。选育结果:全茧量12.3g,千粒茧重11.8kg,茧丝长1 222m、百粒茧纤维公量125.6g,茧丝纤度6.21dtex,鲜茧出丝率8.48%,虫蛹统一生命率93.2%,单蛾含油量0.55g、含油率56.17%。  相似文献   

11.
柞蚕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柞蚕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述了柞蚕育种研究进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柞蚕育种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利用DNA条形编码探讨云南野柞蚕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1年在云南曲靖发现的野生柞蚕(云南野柞蚕,A.pernyiwild)拥有一些与放养型柞蚕(A.pernyi)不同的特性。测定了云南野柞蚕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8 bp,GenBank:EU532613),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的4个放养型柞蚕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0.003,而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6,小于已确定分类学地位的放养型柞蚕与印度野蚕(A.rolyii)之间的遗传距离(0.028),但与家蚕(B.mori)同其祖先中国野桑蚕(B.mandarinaChina)之间的遗传距离相近(0.015)。NJ树中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也最先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实其仍属于柞蚕种。初步认为,云南野柞蚕可以考虑成为柞蚕种的一个亚种——野柞蚕亚种。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及其研究现状,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防治蚕病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微生物农药在柞蚕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探索柞蚕产卵量的遗传规律,对柞蚕产卵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柞蚕新品种582和宽青为对交亲本分别配制F1和F2,用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法研究其产卵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柞蚕杂交组合582×宽青的产卵量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修饰,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占43.84%,多基因遗传率占5.81%。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对柞蚕产卵量的影响较大,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率达50.35%,因此,环境因素对产卵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结果提示,在排除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固定有利于提高产卵量的主基因,完全可以对柞蚕品种的产卵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6.
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与其他蚕丝纤维的形态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促进彩色蚕丝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了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天然黄色家蚕茧丝的外观形态和截面结构特征,并与普通白色家蚕丝、柞蚕丝和来自柬埔寨的多化性黄茧家蚕丝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主要呈三角形,与普通白色家蚕丝、多化性黄茧家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相似,而柞蚕丝的横截面形态呈长椭圆形。天然黄色家蚕丝的颜色鲜艳,光泽感优于普通白色家蚕丝和柞蚕丝。离子刻蚀显示,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内部的原纤表面组织结构比普通白色家蚕丝紧密。  相似文献   

17.
柞蚕蛹多肽溶液对小鼠免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柞蚕蛹多肽溶液进行了功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柞蚕蛹多肽溶液能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和外周血WBC数;明显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和产生IL-2的能力,说明柞蚕蛹多肽溶液具有免疫活性,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之功效,具有临床应用于治疗易疲劳和免疫力低下等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柞蚕越冬蛹解除滞育后,随着有效积温的不断增加,逐渐向成虫(蛾)发育。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精巢、贮精囊及交配囊内的精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了解有核精子和无核精子的形成过程,为柞蚕转基因育种和良种繁育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和柞蚕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系统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柞蚕遗传学研究、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概述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及基础性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柞蚕种质资源研究今后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珍稀、濒危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柞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利用有益的基因资源;深入研究柞蚕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目标基因分子标记定位、转基因技术等,促进柞蚕传统育种向现代化育种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