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风昌盛。其书院园林自北宋始建,注重建筑与山水的关系、园林与文化的结合,继承了浙江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基于温州书院园林的生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脉络、分布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出温州书院园林的巧借自然、高雅脱俗,布局灵活、礼乐相成,人文构景、意境深邃等营造特色,体现出温州书院园林是清闲旷远造园的典范,加强温州书院园林的保护,对丰富温州园林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藏传统园林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传力  魏琴  蒙乃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42-13044,13121
笔者依据造园规模、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等园林处理方式和西藏特殊的历史进程,尝试将西藏传统园林归纳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3个主要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西藏传统园林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认为西藏园林最终形成了以罗布林卡为典型代表的园林体系,并将西藏传统园林的特色归纳为:①园林选址及布局通常依附主体建筑周围的地势平坦之地,布局疏朗,规整大方,不作故意的曲折变化,林地、建筑、道路关系明确,密度很低,区别于汉地园林迂回曲折、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②造园要素以种植各类植物为主,形成注重绿化的造园特点,与汉地园林注重"理水"的手法相反,淡于"理水";③主要具备休闲娱乐、宗教仪式、政治职能3项园林功能,特别注重宗教仪式功能。  相似文献   

3.
齐廉允  夏季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16-8618,8621
分析了济南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认为济南传统园林呈现出"北人南相"、"北园南风"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其以整座城为园林的宏阔造园格局,解析了其巧借天然并稍加人工修饰的造园手法,与此同时,介绍了园林受城市布局和水环境变迁的影响,以及园林所蕴涵的浓郁人文气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南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价值与启示,认为对传统园林资源的深入调查有助于历史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统园林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传统园林启迪着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手法,有助于打造城市名片,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重庆展园的设计,体现巴渝传统园林特色。通过布局、建筑、理水、植物、山石盆景,提炼巴渝传统园林的造园要点,并结合现代工艺,体现节约、生态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意境的营造是其核心审美范畴和艺术精髓所在。本文从解析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营造的精髓入手,重点分析其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巧于因借的景观布局、精妙得宜的造园手法的借鉴之处,结合西安市丰庆公园设计实践案例总结山水布局、诗画意境、植物造景、建筑景观的意境创作要点,指出必须从继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在传承及解析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弘扬与创作,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独特,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该文总结了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特色,包括以自然为重、人文与自然结合、融合造景四要素、园中有园以及空间艺术多变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园林四大造园要素为建筑、山石、植物与水体,山石这一造园要素往往被忽视。该研究以西蜀园林山石这一造园要素为切入点,分析西蜀园林山石造景的自然特性与文化内涵,展示西蜀园林山石独特的营造手法,探析如何通过山石造园体现西蜀园林文风氤氲、古朴幽秀之园林意境,并借此为今后在地域园林中的山石创作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8.
受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从园林的选址到园林的构建都重视自然,贴近自然,注重园林与整体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是"以和为美"。文章论述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的起源,儒家、道家学派对传统"和合"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和合"文化为锲入点,深入分析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及对现代园林与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柱 《北京农业》2011,(18):47-48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杭州市道观园林的选址、空间组合、植物特色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市道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揭示古人的造园思想,以期对今后道观园林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景观是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景观被同化、被改变、在消失。本文在理解农村文化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特征和类型,进而分柝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建设现状,并提出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书院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授受儒家学说的教学型书院外,佛道的宗教书院、官员休憩的园林书院、宗族的祠堂书院等以不同形式存在。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因社会向慕、威权压力和书院的民间性等原因而发生。认识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对从整体上把握书院发展史,认识书院文化形成的多元取向,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宋文人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传产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它以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这归功于唐宋时期的一大批文人画家,他们直接参与了当时的造园,并将自己的绘画美学思想,画论和画理巧妙地融合贯通于造园艺术中,从而形成了园林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后来的中华造园体系的确立,启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骆永锋  李淑云  罗佩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94-6796
采用数量化研究方法,以自然生态性、美学艺术性和文化历史性3个标准为基础,确立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各层影响因子,建立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求得指标权重;并以浙江师范大学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适用于高校植物景观综合分析评价,尤其是可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校园植物景观优化方案设计,对于定量评价因子则可根据应用校园的特殊性具体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5.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规范的道德体系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调和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显示出对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积淀文化底蕴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启迪,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解决道德困惑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引导,提振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国学经典的传承。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挖掘国学经典宝藏,引导青年大学生探寻文化之根,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精神,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国学文化教育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在现阶段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自身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认识现状,详尽分析了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要通过教学、学生活动和专题讲座等途径在高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传统型向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性,剖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现状及不足,并针对高职院校读者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可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山水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的风景园林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就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人格健康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高峰,其孕育的文化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修养积极和优秀的一面,它蕴藏的生命之心、社会之责、悲壮之感和友爱之情刚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中心环节,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潜力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 效途径。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立足于未来发 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实践意义。基于中西体育比较的视角,以文明基础 不同、适应人群不同、道德取向不同、精神取向不同四个维度分析中西体育的差异性,并研究中西体育的 趋同性,最终探索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人文性、终身化、文化本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