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德镇水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约1000hm^2,但农民种植单季稻还沿用连作晚稻的大秧龄、密植等技术,导致单季稻产量水平没因季节延长而提高,单产一直徘徊在7500kg/hm^2左右。为探讨单季稻生产技术,提高其产量,增加种粮效益。2006年,在建德市农业局粮油站指导下,在本镇的珏塘村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以探索单季稻超高产生产技术和栽培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气候适宜三熟制,是浙江省农业高产区之一。水稻种植原先以种植1季为主,后发展种2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发展为以种植单季稻为主,而单季稻直播技术以其省工、省本、产量高的特点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该文简述了东阳市水稻种植演变历史,重点介绍了单季稻直播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比较了气候对单季稻和双季稻的影响,特别是台风对其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水稻季节台风频繁,单季稻生育中后期正值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导致产量损失重或严重的比例比双季稻高。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单季稻高99.5%。双季稻生产成本较单季稻低,双季稻生产效益高于单季稻。浙南沿海的双季稻生产具有气候和产量优势。提出了恢复和扩大种植双季稻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是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中的重要作物,我国主要种植水稻的地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带,分别是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带、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和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我国水稻种植方法主要有水直播、旱直播和水移栽,目前旱移栽的稻种在我国较少,东南亚一带较多,从这些稻作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知,水稻的直播和移栽不可能在我国得到统一,必须根据种植水稻地区  相似文献   

5.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对单季稻在陕西省的种植分布和适宜性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单季稻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系数P≥0.69)面积为8 949.24km2;适宜种植区(0.38≤P0.69)面积为21 637.68km2;边缘适宜区(0.07≤P0.38)面积为73 351.66km2,不适宜区(P0.07)面积101 804.22km2,陕西省单季稻生长区域狭窄,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其中适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南的河谷川道、关中盆地的渭河冲积平原区域,适宜区内土层肥沃、水土资源好,土壤pH为弱酸性到中性,地形平坦、海拔高度为230~800 m。ROC曲线的AUC=0.916,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高。影响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要环境指标有≥10℃积温(贡献率28.97%)、年降水量(贡献率25.99%)、年平均气温(贡献率16.87%)、海拔(8.27%)、年日照时数(5.66%)和年湿润指数(4.12%),陕西省单季稻最适宜区环境参数为≥10℃积温4 865℃·d、年降水量762mm、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6m、年日照时数1 573h和年湿润指数1.6。结果显示基于最大熵模型与ArcGIS构建的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可以准确地对陕西单季稻的种植适宜性做出科学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春马铃薯早播、早出苗、早结薯、早收获,可提早上市,经济、社会效益高。平阳县推广春马铃薯、单季稻种植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收成。笔者介绍了春马铃薯、单季稻种植模式在平阳县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受当地单季稻感病品种比例高、种植面积大、异地迁入传毒介体白背飞虱迁入峰出现早迁入量大、单季稻移栽期与传毒介体迁入期吻合度高等因素共同影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台州市偏重发生,未来几年有发病流行范围继续扩大、危害程度进一步加重趋势。在分析其发病流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试行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单季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红壤单季稻区种植荷兰豆,是提高红壤单季稻区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红壤单季稻区芬兰豆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近年来实践的秋种荷兰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和探讨,主要包括选好品种、适时播种、单垄高畦种植、合理密植、强化田管、适时采收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阐述了金衢地区主要稻作模式,以常规的单季稻、早--晚双季稻种植模式作对照,对早稻--鲜食大豆,单季稻--马铃薯轮作新种植模式进行投入成本和产品收入的比较分析,客观地评价了不同模式的种植经济效益,指出了不同种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规模经营主体组织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紫云英翻压后轮作单季稻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种植和不种植单季稻的条件下,以紫云英为单一肥源,研究了翻压75 000 kg·hm-2高量紫云英鲜草后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动态变化和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腐解后不轮作单季稻条件下,养分释放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动态变化影响结果不一,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时间最短,一般不超过20 d,对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影响时间较长,分别达到120和150 d左右。种植单季稻后,水稻根系吸收养分对土壤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的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大。以紫云英为单一肥源与不施化肥处理比较,收获期单季水稻稻秆和稻谷产量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香菇与单季稻轮作,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对香菇和单季稻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同时对废物进行了生态循环利用,起到了增效稳粮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千斤粮、万元钱"栽培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与种植粮食矛盾的有效途径,其关键技术是选好香菇和单季稻品种,掌握好轮作时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丽水山区单季稻面积约5.33万hm2,占全区水田面积的50.2%.农田大多分布在海拔400~1100m山谷中,山区气候特殊,山高、多雾、湿度大,对稻瘟病菌发生、蔓延有利.原有品种因多年种植,抗性丧失,导致稻瘟病大暴发,不能再生产.后用抗病的汕优64和汕优63代替,近年来已在不少地方发现这些品种抗性逐渐衰退,特别是汕优64更为严重.因此,筛选适宜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种植的单季稻区抗病虫品种,为山区有效合理利用单季稻品种提供依据.1996年起,我们在景宁、缙云、云和等山区综防基点不同海拔高度稻区进行了单季稻新组合(品种)的田间抗病虫鉴定及适应试验.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9、2010年引进甬优9号在闽中仙游县作单季稻试种和生产,其表现出高产优质、适应性较强、抗逆性较好等特性。为促进该品种的进一步扩大种植,介绍甬优9号在仙游县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近年随农业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我镇水田由三熟制改为“春粮、单季稻”二熟制,春粮有麦、蚕豌豆、马铃薯等,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单季稻成为农民口粮的主要来源。但农民种植单季稻还沿用连作晚稻的大秧龄、密植等技术.结果单季稻产量水平没因季节延长而提高。为探讨单季稻生产技术,提高单季稻产量,增加粮食总产,2003~2004年笔者在括苍镇前王桥村开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以探索单季稻超高产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金汇镇开展了卷心菜-单季稻一年两熟茬口的生产示范,为农户秋季种植卷心菜以及后茬种植水稻提供了有效方法,实现了水旱轮作,增强了土壤肥力,减少了病虫害危害,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现对秋季卷心菜-人工直播单季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出一套单季稻与春季西兰花轮作栽培模式,能有效地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壤有机肥源,培肥了地力,节约了生产成本,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并详细介绍了轮作茬口安排和种植模式,以及单季稻和西兰花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单季稻是青田县近年来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3万亩,但是,产量水平比较低,平均亩产仅400公斤左右。经调查,制约我县单季稻单产提高比较明显的是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和密植程度不合理两大因素。为此,笔者于2009年在青田县阜山、石溪、季宅、舒桥等地进行了单季稻增施有机肥和合理密植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8.
鲜食玉米市场需求大,种植效益高,与单季晚稻搭配种植,可实现“钱粮双收”。本文介绍了鲜食春玉米一单季稻种植模式在平阳县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单季稻的分类及其适应性,阐述了温度、降水等农业气象条件对单季稻生产的影响,总结了影响泾县单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对2016年发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高温热害、洪涝、病虫害)进行分析,以期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当地单季稻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单季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单季稻生育期长,而农民的施肥方法仍然按照双季稻模式进行,前期肥量过多,后期缺肥,制约了单季稻产量进一步提高,为探索免耕直播单季晚稻最佳施肥方法,我们特进行本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