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重要细菌性病原,每年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疫苗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选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 Mh422株和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 PmCQ2株作为疫苗菌株,分别制备了2种菌体浓度的Mh和Pm单价灭活菌苗及3种菌量配比(1∶1、2∶1和3∶1)的Mh-Pm二联灭活苗,以小鼠为模型,皮下多点免疫(0.2 mL),加强免疫2次,免疫剂量均为首免的一半。首免后第7天及其后每隔5 d,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三免后第20天,分别以Mh422或PmCQ2进行腹腔攻毒测定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所有小鼠接种疫苗均无不良反应,二免后第10天抗体达较高水平,三免后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15天到达高峰,其后25 d维持高水平,后缓慢下降。Mh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Mh42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均为0,而Pm单菌苗的2种免疫剂量对PmCQ2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全为100%;Mh和Pm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3种菌量配比的Mh-Pm二联疫苗对Mh422株和PmCQ2株攻毒的各自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3%~71%和100%。该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h422单菌苗对同型攻毒无免疫保护作用,在诱导机体抗体产生方面,Mh和Pm间无相互抑制作用,PmCQ2株具有促进Mh422株灭活疫苗对Mh422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为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重庆市某牛场运输后的牛的鼻拭子进行病原分离,对其进行培养形态及染色、动物致病性情况观察及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PM)。利用PM种特异性引物及荚膜血清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均得到目的基因条带。由此确定分离菌株为牛荚膜A型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3.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PCR方法配合生化鉴定,从有肺炎症状猪的肺脏及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PAR)症状猪的鼻拭子中分离出6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然后做了药敏试验,并用PCR方法对这66株Pm进行分型及毒素基因的检测,用豚鼠皮肤坏死试验及小鼠致死试验对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e Pasteurella multocida,T^ Pm)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PCR鉴定与生化鉴定Pm结果完全一致;PCR分型表明有46株为D型Pm,18株为A型:Pm,1株为B型Pm,1株无法定型;有8株用PcR检测为T^ Pm;豚鼠皮肤坏死试验及小鼠致死试验对这8株T^ Pm的进一步鉴定也表明均为产毒素菌株。所鉴定的8株T^ Pm都为D型,都分离于有严重PAR症状的猪。  相似文献   

4.
用北京、山东两奶牛场疑似牛出败的病死牛组织感染小鼠,小鼠死亡后取组织染色镜检、接种血清TSA和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到2株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Pm1和Pm2。经细菌培养特性及形态检验、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PCR、荚膜A、B血清群特异性PCR、脂多糖基因分型PCR、荚膜A群透明脂酸抑制试验鉴定其为荚膜血清A群、脂多糖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将Pm1和Pm2回归小鼠证明有强毒力。本试验为国内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增添了一些新数据。  相似文献   

5.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引起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原体,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引起牛肺炎和乳房炎,牛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引起牛出血性败血症。以往,牛出血性败血症给我国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今,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在我国报道逐渐增多,表现出了散发和地方流行的特征,再一次对我国的肉牛养殖业和奶牛养殖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亟待研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对其进行防治。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外膜蛋白(outer manbrance proteins,0MPs)的研究将对后期研制相关疫苗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外膜蛋白及其基因分析等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疑似病例中分离的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流行的血清型、ST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分离的17株牛源Pm为研究对象,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法、脂多糖多重PCR分型法(LPS-mPCR)、多位点序列分型法(MLST)及PCR方法检测17株Pm分离株的荚膜型、脂多糖型、MLST型及7类共25个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3株Pm的荚膜脂多糖型为A∶L3型,ST型均为ST1型,4株Pm荚膜脂多糖型为B∶L2型,ST型均为ST44;17株Pm毒力相关基因(exbB、exbD、fimA、fur、hgbA、hsf2、nanB、oma87、ompA、ompH、plpB、psl、ptfA、sodA、sodC、tonB和tbpA)的检出率高达100%,toxA基因的检出率为0。结果表明,从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牛场疑似病例中分离的Pm主要血清型为A∶L3∶ST1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在我国牛群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4年~2019年在东北部分地区采集健康牛、患病牛的鼻拭子和肺脏样品进行细菌的检测、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牛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采集样品的总检出率为23.5%(28/119),其中健康牛的检出率为13.46%(7/52),明显低于临床发病或死亡牛样品的检出率31.34%(21/67)。采用特异性分型PCR检测发现,Mh分离株分为A1、A2和A6三个血清型,从健康牛分离的Mh株的主要血清型为A2型,而从发病或死亡牛主要分离的Mh是A1和A6型。遗传进化分析表明,A1和A6型分离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菌株间16S rDNA和lktA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均为100%;而它们与A2型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远,16S rDNA和lktA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9.9%和85.8%~86.7%;此外,A1和A6型分离株的lktA同属于lktA1等位基因亚型,而A2型分离株属于lktA2和lktA8亚型,与A1和A6型相比呈现出较强的序列多样性。综上所述,Mh在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牛群中的存在较为普遍,且A1和A6血清型是牛群中Mh的主要致病血清型。本研究获得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我国牛群中溶血性曼氏杆菌的病原学以及疫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患病牛中分离的两株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WC1654株和LD01株分别进行生化试验、PCR鉴定、LD50测定、细菌灭活、疫苗配置、小鼠免疫和攻毒保护试验。PCR结果显示,两株多杀性巴氏杆菌WC1654株和LD01株均含有5种毒力基因。攻毒试验结果灭活疫苗对免疫小鼠保护率为60%。为巴氏杆菌病高效疫苗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为防治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提供一种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菌体脂多糖(LPS)含量及各菌株灭活菌苗免疫小鼠和家兔后的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Pm2、Pm3、Pm5生长速度较快、毒力较强、LPS含量较多,均含有与毒力和免疫相关的ptfA和fimA基因;免疫小鼠及家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二免后14d血清抗体达1∶64~1∶128,强毒攻毒后全部存活,而PBS对照组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Pm2、Pm3、Pm5均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候选菌株,其中Pm3作为首选株。  相似文献   

10.
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石河子6个规模化奶牛场相继出现出生1~9周龄的犊牛发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以肺部感染为主,部分犊牛发生腹泻的疾病,造成90余头犊牛因肺炎死亡.从其中2个发病牛场死亡犊牛采集痛料,经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动物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142-x-3、Pm142-x-4、Pm149-xby、Pm149-x,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l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和fcbD序列,合成引物,进行PCR扩增.选取Pm149-x-3的目标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m149-x-3的kmtl基因片段全长为460 bp,与GenBank中各血清型kmtl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4%;荚膜血清型A菌株特异性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7%;而扩增其他荚膜血清型B、D、E、F的型特异性基因均未获得目的条带.由此确认,分离的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2021年四川省甘孜州某藏绵羊养殖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病因,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送检的5份深部鼻腔棉拭子进行了“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冠状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绵羊肺炎支原体、丝状支原体簇成员”等常见呼吸道病原的检测。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为阳性,其他病原为阴性;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成功获得5株溶血性曼氏杆菌和5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结果显示5株溶血性曼氏杆菌为A2型,5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为D型。结合临床症状,确诊该场藏绵羊的呼吸道疾病是由A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12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12株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altocida,Pm)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和6种毒力基因(tbp A、hgb A、hgb B、ptf A、pfh A、tox A)的检测,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100%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hgb A毒力基因和pfh A毒力基因;41.67%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nan H毒力基因;58.33%的荚膜血清A型Pm携带ptf A毒力基因;而对于tbp A与tox A两种毒力基因在12株牛源荚膜血清A型Pm中均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13.
从石河子及附近地区规模化牛场死于肺炎的犊牛肺脏中共分离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为了确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别进行了多重荚膜特异基因PCR检测、脂多糖多重PCR(LPS-m 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8株分离菌中,7株为荚膜A型,1株为荚膜B型;LPS-m PCR结果显示其中7株菌为L2,1株为L3基因型;MLST技术将8株细菌中的7株分为ST1型,1株分为ST44型,且两者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表明8株Pm以荚膜血清A型为主,根据LPS基因特异性将其分为2个基因型,基于管家基因的MLST将8株Pm分为两种ST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菌体脂多糖(LPS)含量及各菌株灭活菌苗免疫小鼠和家兔后的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Pm2、Pm3、Pm5生长速度较快、毒力较强、LPS含量较多,均含有与毒力和免疫相关的ptfA和fimA基因;免疫小鼠及家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二免后14 d血清抗体达1:64~1:128,强毒攻毒后全部存活,而PBS对照组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Pm2、Pm3、Pm5均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候选菌株,其中Pm3作为首选株。  相似文献   

15.
PRRSV感染猪体内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方法和PCR技术,对来自安徽肥西、庐江、肥东、定远、桐城5个地区猪场检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阳性的肺脏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分离及其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49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7株Pm,且均属于A型,分离率为14.3%,高于其他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的检出率。表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患猪继发或混合感染Pm的比率较高,而且A型Pm是安徽省感染猪群中的主要血清型。  相似文献   

16.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疑似病例中分离的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流行的血清型、ST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分离的17株牛源Pm为研究对象,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法、脂多糖多重PCR分型法(LPS-mPCR)、多位点序列分型法(MLST)及PCR方法检测17株Pm分离株的荚膜型、脂多糖型、MLST型及7类共25个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3株Pm的荚膜脂多糖型为A:L3型,ST型均为ST1型,4株Pm荚膜脂多糖型为B:L2型,ST型均为ST44;17株Pm毒力相关基因(exbB、exbD、fimA、fur、hgbA、hsf2、nanB、oma87、ompA、ompH、plpB、psl、ptfA、sodA、sodC、tonB和tbpA)的检出率高达100%,toxA基因的检出率为0。结果表明,从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牛场疑似病例中分离的Pm主要血清型为A:L3:ST1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m)特异性基因kmt1,进化保守基因16S rRNA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A、B、D、E和F型对应的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bcbD、dcbF、ecbJ和fcbD,设计特异性PCR扩增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相应基因和进行序列测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分离菌株均含有Pm种特异性基因kmt1、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和16S rRNA基因。不同地区的分离株,kmt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同源性大于99.9%;与国外牛源分离株的hayD-hayC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8%;不同地区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为100%,而与英国牛源分离株Pm338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9.93%。这些结果表明,在我国6个省市流行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由同一来源的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与英国牛源A型分离株Pm338具有共同的进化来源。  相似文献   

18.
2022年3月冬春换季期间,宁夏某肉牛场暴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为了解造成此次病情的病原,采集12份发病牛的鼻腔深部棉拭子样品,采用PCR和RT-PCR方法,分别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病毒(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细小病毒(BPV)、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共10种BRDC相关病原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4种病原,其中BAdV-3和Mh的检出率均为100%,BCoV和BVDV检出率均为66.67%,其他病原均未检出;在12份牛鼻拭子样品中,存在BAdV-3+Mh、BAdV-3+Mh+BVDV、BAdV-3+Mh+BCoV和BAdV-3+Mh+BCoV+BVDV共4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7%、16.67%、25.00%和41.67%。对Mh和BVDV进行分型鉴定发现,该场流行的Mh为荚膜血清型A1型,BVDV为基因1a亚型。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生的BRDC是由BAdV-3、BCoV、BVDV 1a亚型和Mh A1型等病原以不同组合形式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牛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生呼吸困难、咳血及颈胸部气肿等症状的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牛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无菌采集发病牛的鼻拭子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毒力测定,并进行PCR检测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的水滴样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球形或短杆状的阴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为阳性,荚膜血清分型鉴定为A型,经16S rDNA测序鉴定分离的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3个菌/m L。本研究为该牛场发病牛的防治提供了依据,也为研制高效疫苗提供了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防控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引起的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以及B型Pm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本研究制备了牛Pm病二价灭活疫苗(A型Pm-TJ株+B型C45-2株),并将疫苗分别以0.3 m L和4 m L接种小鼠和兔后,所有接种动物均健活;分别以单剂量(2 m L)、单剂量重复、超剂量(4 m L)接种肉牛和奶牛后,接种牛均无不良反应,而且接种疫苗对肉牛增重和奶牛产奶量均无影响,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以不同的免疫剂量接种牛后,分别采用A型和B型Pm强毒菌液对免疫牛进行攻击,结果显示,疫苗能够对攻毒牛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并且疫苗的免疫效力呈现剂量依赖性,最小免疫剂量为1 m L (对A、B型Pm攻毒牛的保护率分别达到75%与100%)。此外,犊牛接种疫苗10个月后攻毒,对A、B型菌攻毒牛的保护率仍分别能够达到75%与100%,表明该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至少可达10个月。综上所述,该牛Pm二价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和牛出血性败血症,该疫苗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牛Pm病的防控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