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小尾寒羊骚痒病单抗制备及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表达羊PrPc核心片段、单抗制备,最后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羊痒病方法。【方法】用PCR方法从小尾寒羊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PrPc核心片段DNA, 并克隆到硫氧还原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T-32a(+)上,转化至E.coli BL21,IPTG诱导融合表达。以纯化的重组小尾寒羊PrPc核心片段免疫PrPc基因敲除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羊核心片段单克隆抗体。【结果】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 kD的重组小尾寒羊PrPc核心片段,筛选出六株能稳定分泌针对小尾寒羊PrPc核心片段特异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组化试验表明,其中4株可特异性识别羊痒病脑组织切片中耐PK酶消化的PrPsc,经5次重复试验表明:所制备单抗与对照单抗F89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利用原核表达,单抗制备等技术制备出Pr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笔者自己研制的单抗作为核心试剂初步建立了羊痒病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抗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间接免疫荧光(IFA)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制备MDRV抗原,用之免疫Babl/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采用IFA和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其生物学特性,应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MDRV IFA快速诊断方法。【结果】筛选到237-11,45-12和3-H3 3株特异性好并能稳定分泌抗MD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45-12株单抗为IgM亚型,237-11和3-H3株单抗为IgG3亚型。45-12和3-H3 2株单抗具有ELISA特性,效价分别为10-4和10-5;237-11株单抗具有IFA特性,效价达103。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仅与MDRV反应,而与正常细胞培养物(MDEF)、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禽呼肠孤病毒(ARV) 、鸭副黏病毒(PMV)和鸭肝炎病毒(DHV)均无交叉反应。应用抗MDRV单抗建立的IFA方法与病毒分离法(VI)的符合率为91%。【结论】筛选到2株具有ELISA特性、1株具有IFA特性且能分泌抗MD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MDRV IFA快速诊断方法,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抗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NS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将实验室保存的PET28a-NS5载体转化入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NS5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淋巴瘤细胞杂交技术结合有限稀释法制备单抗,并对单抗的特异性、反应性及其抗原表位和亚类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针对DTMUV的NS5蛋白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A4D1和B4B8。此2株杂交瘤细胞诱导BALB/c小鼠的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64 000。间接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结果表明,所获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DTMUV及纯化的NS5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经鉴定2株单抗的亚类均为IgG1型,通过叠加ELISA方法,初步判定2株单抗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结论】成功获得了抗鸭坦布苏病毒NS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研究NS5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和鉴定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五邻体(pento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深入探究penton蛋白在FAdV-4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为抗原检测试剂研发提供抗体材料。【方法】以原核表达的FAdV-4 penton重组蛋白免疫6~8周雌性BALB/c小白鼠,加强免疫3次后,取鼠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细胞融合,通过penton-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和FAdV4 virus-ELISA方法分别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对筛选出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进行亚类鉴定、特异性和广谱性鉴定及间接免疫荧光和稳定性试验。【结果】亚类鉴定结果表明,筛选获得7株能稳定分泌抗FAdV-4 penton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1D11、2B3、2C4、2C9、6B3、8F12和8G11),其轻链均为Kappa链,重链3株为IgG1,4株为IgG2b;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7株单克隆抗体只与FAdV-4反应,不与其他11种血清型FAdV及NDV、ARV、EDSV和IBV等常见禽病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广谱性鉴定结果表明,7株单克隆抗体均可与19株FAdV-4分离株结合,广谱性好;间接免...  相似文献   

5.
为了制备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刺突(Spik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将大肠杆菌表达的截短Spike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来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并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单抗的鉴定;采用ELISA技术进行单克隆抗体亚型、抗体效价的测定;同时根据GAstV XX株Spike蛋白序列合成重叠的多肽库进行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鉴定。共获得3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A5、2B4、12E6;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均与Spike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其中2B4、12E6可与GAstV发生反应;亚型鉴定结果显示单抗12E6、2B4为IgG2b亚类,单抗1A5为IgG2a亚类;轻链均为κ链;敏感性结果显示,抗体效价都在1∶51 200以上;抗原表位的鉴定结果表明单抗1A5识别的抗原表位为(EP16)ELRNRLNIADGDYVI,单抗2B4识别的抗原表位为(EP21)AGDSNPGETFQNFKM。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针对GAstV Spike蛋白的单克隆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抗鸭副粘病毒(DPMV)的单克隆抗体,为鸭副粘病毒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差速和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DPMV,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株SP2/0融合,采用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等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筛选到7株能稳定分泌抗D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J28、F4、B3、E39、E41、A12和A30。这7株单克隆抗体都具有ELISA和1FA特性,其中J28和F4还具有HI和中和特性。免疫球蛋白亚类测定结果显示,J28和F4均为IgG1,其他5株均为IgM。相加ELISA试验结果显示,单抗B3,J28与F4,A30与E39/E41/A12分别识别3个不同的抗原位点。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7株单克隆抗体与雏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鸭肝炎病毒(DH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及正常细胞均无交叉反应。【结论】筛选出了7株具有ELISA、1FA等特性且分泌抗D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明确了各株单克隆抗体的特性,为鸭副粘病毒病的免疫治疗和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可阻断IBDV感染的抗CEF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及细胞免疫组化方法,筛选可特异性阻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的抗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膜蛋白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IBDV的CEF受体奠定基础。【方法】用CEF细胞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上清。单层CEF用杂交瘤细胞上清孵育2 h后接种IBDV,病毒感染后固定细胞,先后与F22-EA6-Biotin及Streptavidin-HRP进行反应,最后用AEC染色,显微镜下计数,统计感染细胞减少的百分率以判定单抗上清阻断IBDV感染的效果。【结果】利用细胞组化的方法,共计检测了768株杂交瘤细胞上清,6株(1A5、1H11、2B12、3G1、4D10和4B8)显示有阻断IBDV感染的效果,其中4B8可完全阻断IBDV对CEF的感染,该单抗针对的CEF膜蛋白很有可能是IBDV的细胞受体。【结论】筛选到的抗CEF膜蛋白的单抗可以阻断IBDV感染CEF,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些单抗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IBDV的CEF细胞受体。  相似文献   

8.
将猪肺炎支原体168株全菌蛋白免疫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3次亚克隆后,获得了4株针对168株全菌蛋白的单抗,分别将其命名为2F5、2G7、4F5、5E9。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2G7、4F5与猪肺炎支原体具有特异性反应条带,不与猪鼻支原体、大肠杆菌反应。亚型鉴定结果表明,两株特异性单抗(2G7、4F5)的亚型属IgG1,轻链为κ型,2F5、5E9亚型属IgG2a,轻链为κ型。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4株单抗均与猪肺炎支原体168株有特异性荧光反应,特异性单抗的获得为猪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将提纯的感染红螯螯虾的WSSV,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融合.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7株针对WSSV的特异性单抗,分别命名为E2、C2、E3、G3、C4、D5以及F10.细胞上清ELISA效价为1:1600—1:6400.抗体亚类鉴定结果表明:E2、G3、C4属于IgG1,C2、D5、F10属于IgG3,E3属于IgG2a亚类;单抗热稳定性试验表明7株单抗均是热稳定的.选取单抗G3和F10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抗原浓度下,两株单抗均有较好的中和能力.选取单抗G3作为一抗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通过对人工感染红螯螯虾WSSV的测定,初步证实该单抗可用于WSS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盖塔病毒(GETV) E2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重组E2蛋白,经过镍柱吸附、切胶纯化,获得E2蛋白,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加强免疫,细胞融合,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最终筛选出1株针对GETV E2蛋白的阳性杂交瘤细胞9E8,将该杂交瘤细胞注射入小鼠腹腔内生产腹水。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鉴定,该单抗可与GETV发生特异性反应。经IP试验证明,该单抗可识别天然结构的GETVE2蛋白。对E2单抗进行抗原表位鉴定,确定其所识别的多肽序列为66KIRYIAGHD74。与GenBank上登录的其他GETV毒株序列对比,发现该段序列高度保守。综上,E2单抗9E8免疫学反应特性良好,为研究该病毒提供了有效的免疫学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麦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鉴定抗体类型及亚类;间接ELISA测定抗体特异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确定抗体结合蛋白。【结果】制备出2株高度特异性的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EGA-1E8和EGA-4H11,分别属于IgM亚类和IgG2b亚类。麦长管蚜抗原由多种多肽组成,其中单克隆抗体EGA-4H11与麦长管蚜抗原54.2 kD的多肽结合。特异性试验表明,这2种抗体不与麦田中其他种类的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成功地制备了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麦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膜联蛋白B3(Annexins B3)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研究以beta-Tubul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四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头节、幼节、成节、孕节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标准曲线分析显示,Annexins B3和beta-Tubulin基因的Ct值与阳性质粒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溶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膜联蛋白B3基因在虫体个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丰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孕节、头节、成节、幼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技术建立一种相对定量检测坦布苏病毒的方法。【方法】针对坦布苏病毒NS5、E基因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同时设计1对扩增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将PCR扩增的片段分别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纯化后,倍比稀释作为质控样品,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NS5、E基因及内参基因β-actin标准曲线的构建,并进行反应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值均在0.99 以上, 检测极限约为1.0E+01拷贝数质粒DNA;特异性结果表明只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的扩增曲线;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5%;用已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3次重复检测,病毒RNA的检出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坦布苏病毒NS5、E基因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为养鸭场诊断和监测坦布苏病毒提供了一种新的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体细胞杂种山融3号耐盐相关SSR标记的筛选和初步定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寻找并定位与小麦耐盐性有关的SSR标记。【方法】选取耐盐性强的体细胞杂交新品种山融3号为试验材料。以山融3号为母本,盐敏感的常规品种济南1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01组合)。利用SSR-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对01组合F2代分离群体苗期耐盐性进行鉴定,并结合小麦SSR图谱分析,标记其耐盐相关位点。【结果】通过遗传分析和χ2检验表明:01组合中的耐盐性状可能由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应用SSR标记技术,筛选到了与山融3号耐盐性状连锁的SSR标记Xgwm304。【结论】SSR标记Xgwm304位点与主效耐盐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24.41 cM,该主效耐盐基因定位于5A染色体的短臂上。  相似文献   

15.
运用杂交瘤细胞技术,以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免疫Balb/c小鼠,用其超声波裂解液筛选杂交瘤细胞,得到了2株能稳定分泌抗牛型结核杆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5D4和4C3,并对它们的特性作了初步鉴定.经鉴定,2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1亚类.腹水经ELISA检测,效价可达1∶1×104~1∶1×105,同时分析了2株单抗的抗原位点,结果表明2株单抗针对不同的抗原位点.单抗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单抗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没有反应,但都与人型结核分支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并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制备牛结核杆菌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条做应用性鉴定.该试纸条只与结核杆菌发生反应,而不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李氏杆菌等发生交叉反应.该试纸条最低能检测出浓度为1×106个/mL的牛结核杆菌菌液,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山羊PRNP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旨在筛选调节朊蛋白表达水平的关键区域或转录因子,为阐明山羊PRNP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从遗传学角度降低朊蛋白病的发生提供思路。【方法】以山羊PRN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EU870890)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山羊PRNP基因5′侧翼区片段,并将扩增片段克隆至pEASY-T3载体,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在线工具进行启动子区域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利用缺失突变技术扩增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的片段11个,并克隆至pEASY-T3载体后,鉴定为阳性的质粒和pGL3-Basic载体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lu I和Bgl II进行酶切,并回收酶切产物;利用T4连接酶进行目的片段与pGL3-Basic连接,鉴定为阳性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并提取无内毒素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至SH-SY5Y细胞,转染48h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进行各缺失突变重组质粒在细胞内的启动活性检测。【结果】成功克隆了山羊PRNP基因5′侧翼区片段,长度为2 332 bp,且该片段含有预测的启动子活性区域、保守的motifs和多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成功克隆了11个含有不同长度启动子的片段,并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连接,并构建了目的片段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时脂质体与DNA的比例为1﹕0.5,萤火虫荧光素酶载体与海肾荧光素酶比例为50﹕1;山羊PRNP基因5′侧翼区存在着核心启动子,启动子活性最强的区域为-519-+82 bp,且在-220-+59 bp这一区域存在着正调控元件,外显子1对启动子活性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4个motifs可能为正调控元件结合位点;在强启动子活性区存在10个Sp1结合位点,2个AP-2 alpha结合位点和1个AP-1结合位点;山羊PRNP基因motif 3和motif 4分别预测为转录因子Foxp3和COE 1的结合位点。【结论】确定了山羊PRNP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域(-519-+82bp),外显子1对启动子活性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诊断致犊牛腹泻冠状病毒。【方法】采集石河子、沙湾、奎屯等10个规模化奶牛场141份腹泻犊牛粪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冠状病毒检测,PCR方法进行核酸复检。同时根据GenBank登录的牛冠状病毒 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Mebus分离株N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到PMD 19-T载体后,将测序正确的基因片段经EcoRI和HindIII双酶切后连接到PET-28a和PET-32a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N和PET-32a-N,进行测序,亚克隆入BL21(DE3)表达载体,用IPTG进行诱导重组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所采集141份腹泻犊牛粪便中,用ELISA检测阳性率70.21%;再用RT-PCR检测出阳性率为61.7%同时,克隆了牛冠状病毒N基因,片段大小为1 400 bp,双酶切鉴定目的条带正确,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的进行比对同源性达到98.22%,通过SDS-PAGE分析证实表达的重组蛋白PET-28a-N-DE3相对分子质量为54KD;重组蛋白BCV-32a-N-DE3相对分子质量为70KD,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BCV-32a-N-DE3和BCV-28a-N-DE3和可以与牛冠状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犊牛冠状病毒是导致石河子、沙湾、奎屯等10个规模化奶牛场和部分肉牛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ELISA方法和RT-PCR方法结合应用检测犊牛冠状病毒效果具有参考意义。获得的牛冠状病毒N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反应性,为牛冠状病毒诊断试剂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禽流感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鉴别诊断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适合养鸡业基层生产人员使用的便捷的快速诊断禽流感病毒感染鸡群的方法。【方法】将含禽流感病毒非结构基因ns1的表达载体KG-NS1转化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GST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和Western-blot分析;以NS1重组蛋白为诊断抗原,抗鸡IgFc的单抗标记的胶体金为示踪物,结合免疫层析技术,组装禽流感病毒NS1抗体的免疫胶体金鉴别诊断试纸条,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对试验感染和临床采集的血样进行检测。【结果】NS1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2 kD,具有免疫学活性。在25 min内用肉眼观察到禽流感病毒感染鸡血清和NS1蛋白免疫鸡血清在试纸条的检测线处出现明显的棕红色,呈明显的阳性反应,而其它病原的血清在试纸条的检测线处不出现任何颜色,呈阴性反应。而且感染鸡群的NS1抗体在感染后3 d即可检测到,感染后1~2周为高峰期,维持时间约1周,检测阳性率为80%左右。临床样品的阳性率为9.1%。【结论】试纸条使用方便,操作简单,25 min内可以用肉眼判断结果,可区分禽流感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家禽,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