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存子  刘旭  刁丽丽  刘振生  张明明 《野生动物》2011,32(4):191-193,227
2008年11~12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小熊猫1d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56.2%),其次是运动(25.1%)和采食(9.9%),其余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除9:00~9:55外,其余时间均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为,出现4个休息高峰,分别为8:00~8:55、11:00~11:55、14:00~14:55和17:00~17:55,在9:00~9:55出现极低值16.3%,此时是运动和采食的高峰;运动行为在9:00~9:55、13:00~13:55和15:00~15:55形成波峰;采食有2个高峰,分别为9:00~9:55和19:00~19:55;标记行为在9:00~9:55、10:00~10:55和13:00~13:55出现频率较高,超过5%,修饰行为在9:00~9:55超过5%,其余时间标记和修饰行为均低于5%;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2%;幼年在休息、运动和标记行为上略高于成年;成年的修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2.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长光周期(long-day photoperiod)对锦江牛行为和活动量的影响,选用锦江公牛(311.17±18.04)kg和母牛(152.78±21.15)kg各18头,按体重相近原则将试验牛分为长光周期LD组(16L∶8D)和等光周期对照SD组(12L∶12D),每组有公牛和母牛各9头,试验期间观察锦江牛的采食行为、趴卧行为和反刍行为并计算趴卧率和活动量。结果显示:光照前期LD组锦江牛站立时间比SD组降低35.1%(P0.01),趴卧休息时间增加41.5%(P0.01),趴卧反刍时间增加24.7%(P0.05),母牛采食时间比公牛提高52.3%(P0.01);光照前期LD组公牛的趴卧休息率在11:00显著提高(P0.05),LD组母牛的趴卧休息率在11:00和13:00显著提高(P0.05);光照后期LD组锦江牛站立时间降低28.6%(P0.01),趴卧时间提高20.9%(P0.01),母牛趴卧反刍时间比公牛提高44.6%(P0.01),母牛采食时间增加22.3%(P0.01);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聚类分析表明LD组锦江公牛静止行为占比提高11.4%(P0.05)。提示:长光周期下锦江牛可减少站立时间,增加趴卧休息时间,减少其活动量。  相似文献   

4.
从第四周到第六周,试验选择200只海兰白羽蛋鸡雏,按照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0组,每组5只鸡。试验鸡只被饲养在14%、17%和19%共3个不同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水平条件下,研究观察鸡只啄羽、采食、寻食、趴卧、站立、走动、饮水和修饰等行为。研究发现蛋白质质量分数对育雏期蛋鸡啄羽、采食、寻食和趴卧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蛋白质质量分数对育雏期蛋鸡站立、走动、饮水和修饰行为的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蛋白质质量分数水平的上升,育雏期蛋鸡的趴卧行为逐渐增多,啄羽、采食、寻食、站立和走动等行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李叶  丁新民  郝建新  史军  时磊 《野生动物》2011,32(6):299-301
为了解散放情况下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时间分配规律及游人活动的影响,2009年5~6月,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用直接观察法对909头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散放情况下盘羊夏季昼间活动规律性较强,从8:00~13:00活动频率较高,之后活动频率逐渐降低,在14:00~15:00降至最低值20%,后逐渐回升,至18:00活动频率达98%。在8:00~10:00和17:00~18:00采食频率较高;11:00~12:00警戒频率较高。昼间各类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从大至小为:采食41%,休息27%,移动16%,警戒10%,其他行为6%。  相似文献   

6.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在22日龄到42日龄期间对随机选取的120只AA商品肉鸡从降低不同幅度饲养温度的角度施加低温冷刺激,试验组比对照组的饲养温度分别降低3、5和7℃,冷刺激时间均为3 h,冷刺激结束后鸡只仍然在正常的饲养温度条件下饲养。该试验通过行为方面来鉴定肉鸡育雏过程中低温冷刺激的效果,并从中找到有益的刺激手段。行为指标主要包括趴卧、采食、站立、饮水、走动和修饰等。结果显示,冷刺激降低温度对走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对采食、趴卧、修饰、饮水和站立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养猪》2021,(5)
随着智能饲喂系统的应用,哺乳母猪精细化饲喂成为可能。研究选取了461头大白猪母猪在智能饲喂条件下的采食信息数据,以探讨哺乳母猪采食行为规律,优化哺乳母猪饲喂策略。试验结果表明,哺乳母猪一天有6个采食高峰,分别为6:30~7:00、8:30~9:00、11:00~11:30、14:30~15:00、17:30~18:00、22:00~22:30,每个采食高峰的采食量占全天采食量的比例分别为20%、15%、10%、15%、20%、20%。  相似文献   

9.
将150只9周龄海兰白蛋鸡随机分2组,每组5只鸡。试验组鸡被饲养在15只/m2和30只/m~2两个不同的饲养密度条件下,观察鸡的啄羽、采食、趴卧、修饰、寻食、饮水、站立和走动行为。研究显示:饲养密度对育成期蛋鸡啄羽的影响很大(P0.05);饲养密度对趴卧行为、寻食行为和走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育成期蛋鸡的啄羽、趴卧、饮水和站立行为逐渐增加,采食、修饰、寻食和走动行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第4周到第6周,将320只海兰白羽蛋鸡雏,按照试验设计采用4个水平随机分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并将其饲养在5、10、15、20lx4个不同的光照强度条件下。观察鸡只的啄羽行为、采食行为、趴卧行为、修饰行为、寻食行为、饮水行为、站立行为和走动行为。试验发现,光照强度对育雏期蛋鸡啄羽的影响很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育雏期蛋鸡的啄羽、修饰、寻食、饮水、站立和走动行为呈增加趋势;采食和趴卧行为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13.
动物在分娩前后其行为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其行为可以对其分娩状况进行评价。为提高母羊的福利水平、持续改善饲养管理措施,试验在自动识别母羊分娩前后不同时期的行走、站立、趴卧、刨地4种运动行为及采食和饮水行为的基础上对以上行为的时间分配及其节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母羊分娩前后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别。怀孕期母羊趴卧行为发生的频次较少,每次持续时间都较长,随着产期的接近,母羊趴卧行为所分配的时间呈递减趋势,分娩后昼间趴卧行为分配的时间依然会减少;随着产期的接近,母羊的站立及行走行为分配的时间呈增长趋势,发生的频次逐渐减少,但在分娩当天站立及行走行为时间明显增加,产后站立及行走的行为比产前会增长,但幅度很小;母羊分娩前其采食及饮水行为会呈现增长的趋势,但从产前第5天开始直至分娩该行为发生的时间会缓慢减少,在分娩当天母羊采食及饮水行为的时长降到最低,分娩后又呈现出增长趋势;母羊产前及产后刨地行为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在分娩当天刨地行为发生的时间及频率明显增加。说明母羊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研究可以为分娩及产前疾病预警。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冷刺激时间对肉鸡行为指标的影响,试验从22~42日龄对随机选取的120只AA商品肉鸡从冷刺激时间角度施加低温刺激,试验组(Ⅰ、Ⅱ、Ⅲ组)冷刺激时间分别为1、3和6 h,冷刺激温度比对照组降低3℃,冷刺激结束后鸡仍然在正常的饲养温度条件下饲养。通过行为方面来鉴定肉鸡低温刺激的效果,并从中找到有益的刺激手段。行为指标主要包括趴卧、采食、站立、饮水、走动和修饰等。结果:冷刺激时间对采食和趴卧行为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修饰、饮水、站立和走动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表明:冷刺激时间影响AA肉鸡的采食和趴卧行为。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野化牦牛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化牦牛的冬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内野化牦牛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的分配比例为移动17.31%、站立16.15%、取食34.93%、反刍5.58%、卧息16.53%、其他9.52%。野化牦牛的取食行为在1d内有2个高峰期(9:00~11:00、15:00~17:00),而野化牦牛的卧息行为的高峰期则出现在13:00~15:00,反刍行为的高峰期在13:00~14:00,牦牛的卧息和反刍行为有部分重叠。牦牛的其他行为在1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对野化牦牛冬季昼间的各种行为影响不显著,性别因素对牦牛冬季昼间取食行为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对其余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宋洋  韩晶晶  王超  许青 《野生动物》2013,(4):195-197,218
利用样线法调查了鸡西机场周边苍鹭的分布及数量,对栖息在机场西南穆棱河旁的苍鹭进行了活动规律和行为节律的观察,在2011年10月3~7日,通过定点连续观察法记录苍鹭的日活动节律。研究结果显示,苍鹭飞行行为高峰值出现在6:00~8:30、12:00~13:00和15:30~17:00,苍鹭日常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站立行为和理羽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最高,为82%,晒翅行为在9:00~10:00达到高峰,为31%,其平均飞行高度为65 m,即对机场航班有一定威胁,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17.
采用行为学方法研究大棚饲养条件下风扇降温和水帘降温以及舍饲、35日龄开放运动场、70日龄开放运动场对黄羽肉鸡采食、饮水、修饰、站立、运动、觅食、攻击、休息、沙浴,栖架10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帘降温组鸡群采食和修饰行为的百分比极显著高于风扇降温组(P〈0.01);而饮水、站立和觅食行为的百分比则极显著低于风扇降温组(P〈0.01);沙浴行为百分比也显著低于风扇降温组(P〈0.05),其他的行为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2)放养措施可以极显著增加鸡群的采食、饮水、修饰、运动、觅食、休息以及沙浴等7种行为的百分比(P〈0.01),极显著降低鸡群的栖架行为及站立行为的百分比(P〈0.01);其他的行为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不同降温措施和不同时间放养措施显著影响肉鸡采食、饮水、站立、修饰、觅食和沙浴行为百分比,上述6种行为指标可作为评价黄羽肉鸡福利养殖水平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斑嘴野鸭在圈养模式下的行为习性,制订福利式的饲养方法,合理开发利用这一优良品种,研究采用Media Record进行跟踪记录,并用Observer XT(11.5)行为学软件对斑嘴野鸭的行为进行定义,对行为时间分配和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斑嘴野鸭白天主要以站立(0.297 8)为主,其次是卧立(0.275 1),插翅(0.154 3)、理羽(0.072 2)、摆头(0.066 3)、伸头(0.057 1)、采食(0.024 9)、行走(0.018 8)、饮水(0.009 9)和摆尾(0.001 4)、爪抓(0.004 6)等行为所占比例较少。休息时间在12:00—13:00达到明显峰值,9:00—10:00和15:00—16:00是全天活动高峰期。理毛高峰出现在13:00—16:00,采食高峰出现在13:00—14:00。饮水曲线趋于平缓,饮水高峰出现在8:00—9:00和14:00—15:00。站立高峰在9:00—10:00和15:00—16:00,11:00—12:00达到峰谷。对28种行为类型之间的逻辑紧密度转换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摆头与插翅和理羽有一定相关性,卧立与站立、站立与行走、伸头与摆头具有相关性,其他行为之间没有逻辑转换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戏水与快走、饮水与警觉以及摆爪与连续点头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981,R=1.000,R=1.000;P0.01),卧立与站立和点头以及采食与飞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996,R=-0.895,R=-0.965;P0.01)。  相似文献   

19.
旧式牛槽设计大都采用70cm宽×50cm深长方形红砖、水泥结构。使用时间一长很容易藏污纳垢,对采食卫生不利。牛槽过高,牛床势必加长,以适应牛体趴卧的需要(牛床长度200~220cm)。但牛站立采食时,影响牛体卫生。新的牛槽设计为慢凹锅底形,牛趴卧时头部可以占据牛槽部位,牛床长度180cm即可满足站立和趴卧的需要,粪便排泄物直接自然地落入粪尿沟,牛床干净,有利于牛体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7月在上海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鬃狼的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运动(33.67%)和休息(27.06%)是鬃狼花费时间最多的行为类型,其次分别是站立(15.96%)、其他(14.21%;包括标记、追逐、搔痒、嗅闻、饮水和排便等)和取食(9.10%);夏季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43.55%)和运动(29,41%).春季鬃狼的运动行为在1d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即9:00~11:00和13:00~14:00,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其他行为的高峰期则与运动相反.在夏季,鬃狼1d中运动有3个高峰期(9:00、10:00~12:00和13:00~15:00),休息在下午是所有行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圈养鬃狼的站立和休息行为在春季和夏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3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