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野化牦牛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化牦牛的冬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内野化牦牛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的分配比例为移动17.31%、站立16.15%、取食34.93%、反刍5.58%、卧息16.53%、其他9.52%。野化牦牛的取食行为在1d内有2个高峰期(9:00~11:00、15:00~17:00),而野化牦牛的卧息行为的高峰期则出现在13:00~15:00,反刍行为的高峰期在13:00~14:00,牦牛的卧息和反刍行为有部分重叠。牦牛的其他行为在1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对野化牦牛冬季昼间的各种行为影响不显著,性别因素对牦牛冬季昼间取食行为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对其余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圈养麇鹿冬季昼间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在济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9只圈养麋鹿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麇鹿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6.45%±7.34%)、取食(24.79%±8.11%)、运动(18.67%±5.93%)、反刍(17.50%±5.52%)、其他(2.59%±0.87%)。在冬季麋鹿的卧息在1d内有1个高峰期(12:30~14:30),取食在1d中有2个高峰期(8:30~9:30和17:30~18:30),占糜鹿各种行为比例最多的2种行为在1d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10:30和15:30各有1个较为明显的高峰期,反刍在1d中有1个高峰期(9:30~11:30),其他行为在1d中发生的较为随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年龄因素对糜鹿冬季昼间的卧息、取食和运动行为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其他行为影响显著(P〈0.05),对反刍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性别因素对糜鹿冬季昼间的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圈养马鹿阿拉善亚种冬季昼间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2007年1月在银川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5只圈养马鹿阿拉善亚种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鹿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3.12%±8.91%)、取食(26.78%±9.15%)、运动(21.33%±6.50%)、反刍(16.24%±4.07%)和其他(2.53%±0.30%,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马鹿的卧息在一昼夜中只有1个高峰期(12∶00~15∶00),而取食在一昼夜中有2个高峰期(8∶00~10∶00和17∶00~18∶00),且这2种行为在1 d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8∶00~10∶00和16∶00~18∶00较多,而反刍在11∶00~15∶00较集中;其他行为发生的较为随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年龄因素对马鹿冬季昼间的取食和其他行为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运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性别因素对马鹿冬季昼间的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圈养条件下盘羊的行为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直接观察法、全事件取样法在新疆喀什市动物园对三只盘羊帕米尔亚种(O.a.polii)在圈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动物园圈养条件下的盘羊行为分配时间比例依次为休息59.63%、取食18.26%、运动17.67%、反刍11.40%、其它4.52%(包括排便、嗅闻、修饰、饮水、发声、搔痒等)。昼间休息行为有3个高峰期(11∶00~13∶00、14∶00~17∶00和18∶00~19∶00);取食行为出现了2次高峰期(13∶00~14∶00和17∶00~18∶00)。运动行为在11∶00~13∶00和18∶00~19:00出现较多。反刍行为出现3次高峰期(11∶00~12∶00、14∶00~15∶00和18∶00~19∶00),而且反刍高峰期往往在取食后的1h左右出现。其它行为占昼间行为的比例最小,无明显高峰期。性别因素对盘羊的休息、运动、取食和其它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反刍行为有极显著影响(P0.01),雌性成体盘羊反刍所占时间明显高于雄性成体。年龄因素对盘羊的休息、运动和其它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取食行为有显著影响(P0.05),并对反刍行为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雌性亚成体盘羊的取食和反刍所占时间明显低于雌性成体盘羊。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番薯秧和苜蓿饲喂下小尾寒羊行为日节律,以8月龄小尾寒羊公羊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取样法对苜蓿、番薯秧饲喂下小尾寒羊日常行为分配及行为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小尾寒羊全天各种日常行为不受粗饲料种类的影响;小尾寒羊采食、观望、反刍有两个行为高峰期,但随着时间变化,采食和观望行为呈早晨和傍晚2高峰的规律,而反刍在傍晚呈低谷的规律,且以上行为的高峰期随饲喂苜蓿或番薯秧有所不同;在12:30~14:30,小尾寒羊卧息行为呈单峰规律,而移动行为呈单谷规律;小尾寒羊的移动和卧息行为在6个时间段下不受饲喂苜蓿或番薯秧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小尾寒羊在长期舍饲的环境下全天的日常行为已形成了特定的行为规律,但其行为日节律会因采食的粗饲料种类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延长茸鹿种用和生产利用年限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的种用年限与生产利用年限不同,种用年限要明显短于生产利用年限。梅花鹿的生产利用年限为10~12年,马鹿的生产利用年限为12~15年。梅花鹿和马鹿种公鹿的种用年限都明显短于种母鹿,而梅花鹿种公、母鹿的种用年限又短于马鹿,其中人工授精种公鹿的种用年限已反映出短于本交种公鹿。  相似文献   

9.
蛟河市某集体鹿场在锯茸期间,发病并死亡了三头公鹿,这三头公鹿都是在锯茸后2~3d内死亡的。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综合诊断为梅花鹿恶性水肿病。现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的特点 该场梅花鹿存栏405头,其中新生仔鹿和2岁幼鹿占鹿群30%左右,这些幼鹿和仔鹿无发病和死亡,母鹿群也无发病和死亡,而发病死亡的都是经注射麻醉剂锯茸的公鹿。2 临床症状 该三头鹿均在锯茸后48h左右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卧  相似文献   

10.
1发病情况调查2012年1月31日,东辽县疫控中心接到本县某鹿场成年鹿突然大批死亡的疫情报告。该鹿场存栏梅花鹿168只。其中,成年鹿122只,育成鹿46只;成年公鹿73只,经产母鹿55只,膘情较好。1月30日夜至31日,死亡成年鹿32只,其中公鹿23只,母鹿9只。据饲养员和管理人员介绍,1月29日鹿群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和饮水正  相似文献   

11.
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清 《野生动物》2011,32(5):249-251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行为(3.53%)和修饰行为(2.45%)较少,其他行为仅占0.31%,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赤斑羚一般在7:00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采食和站立是主要的3种行为。趴卧行为在11:00~11:55和15:00~15:55处形成波峰,在8:00~8:55和14:00~14:55处形成波谷。在9:00~9:55和14:00~14:55是采食高峰,在11:00~11:55是采食低峰。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均在8:00~8:55形成波峰。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在一天中分布的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13.
李叶  丁新民  郝建新  史军  时磊 《野生动物》2011,32(6):299-301
为了解散放情况下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时间分配规律及游人活动的影响,2009年5~6月,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用直接观察法对909头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散放情况下盘羊夏季昼间活动规律性较强,从8:00~13:00活动频率较高,之后活动频率逐渐降低,在14:00~15:00降至最低值20%,后逐渐回升,至18:00活动频率达98%。在8:00~10:00和17:00~18:00采食频率较高;11:00~12:00警戒频率较高。昼间各类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从大至小为:采食41%,休息27%,移动16%,警戒10%,其他行为6%。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daytime behavior patterns of 19 captive tigers (Panthera tigris tigris) housed in Nandankanan Zoological Park, Odisha, India.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of 1254 hours were analyzed for target behaviors using instantaneous sampling and 1-minute sample periods. We found that these captive tigers spent about 23% of the daytime exhibiting stereotypic behavior, that is, pacing, with a biphasic peak at 10:00 to 11:00 am and 16:00 to 17:00 pm. The incidence of stereotypic pacing behavior appears high, warrant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 of this stereotypic behavior and whether an effect of behavioral enrichment is required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lfare implications on the animals.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S100A16基因序列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牛、绵羊S100A1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梅花鹿鹿茸顶端组织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成功获得梅花鹿S100A16基因的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梅花鹿S100A16基因CDS区全长312 bp,编码103个氨基酸;蛋白含有11个磷酸化位点,有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为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稳定蛋白;蛋白仅在C端含有S100蛋白家族经典的EF螺旋结构域,由12个氨基酸组成,N端EF螺旋结构域由15个氨基酸组成;蛋白C端含有FGF-1蛋白结合位点;梅花鹿S100A16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显示该蛋白有2个Ca2+结合位点;梅花鹿S100A16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东欧马鹿同源性最高,为100%,与其他部分物种S100A16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100A16基因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符合功能基因的特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梅花鹿S100A16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testes from 15 adult male Hokkaido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yesoensi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rutting season (October and November). We investigated the localization of 4 kinds of steroidogenic enzymes (P450scc, 3betaHSD, P450c17 and P450arom) immunohistochemically in these testicular samples. The specific immunoreactivities to these enzymes were detected only in the cytoplasm of Leydig cells. This differs to the enzyme distributions reported previously in Japanese black bear, Japanese raccoon dog, Hokkaido brown bear and American black bear, in which the same immunoreactivities were detected in Leydig cells, Sertoli cells and/or spermatogenic cells. 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s that in the testes of the Hokkaido Sika deer, testosterone and estradiol-17beta may be synthesized in the Leydig cells only.  相似文献   

17.
东北梅花鹿优化育种规划中育种目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东北梅花鹿依据经济指标确定育种目标的问题 ,以及在东北梅花鹿育种规划中 ,应如何挑选在综合育种目标中的生产性状及其对应的选择性状。并着重介绍了应用综合育种值作为数量化育种目标的方法。指出在确定以茸用为主的东北梅花鹿育种目标时 ,除了主要考虑茸用性状外 ,还应适当地考虑繁殖和使用寿命等性状 ,同时对于直接影响茸鹿生产效益的直接性状和次级性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