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苦豆子是宁夏中部荒漠沙化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豆荚螟是危害苦豆子种子的主要害虫.利用频次分布指标、6种聚集指标以及m*-m回归、Taylor幂法则研究了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苦豆子种子害虫的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Iwao的回归方程m* =0.08513 +0.87461 m(r =0.9694),表明害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lgS2=-0.02854+0.90897lgm(r=0.9915),显示苦豆子种子害虫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苦豆子密度的提高趋于均匀分布.聚集原因分析(λ<2)表明害虫聚集主要是由于苦豆子植株生长状况及环境条件所致.并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计算出了不同密度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2.
花椒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花椒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所有的指标表明,花椒瘿蚊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原因是由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虫口密度在植株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无显著差异;植株中部虫口密度较上部和下部大,差异显著,而上部和下部的虫口密度无显著差异。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模型及一定防治指标下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与2种回归模型,研究栗角斑蚜在锥栗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栗角斑蚜在锥栗林中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其种群聚集受环境因素影响,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同时,确定了栗角斑蚜在不同种群密度与不同精度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研究结果为锥栗林栗角斑蚜的种群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在橘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在柑橘果实上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群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密度越大,聚集度越高,其相关性显著.提出了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6项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对枇杷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聚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在任何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并遵从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是由某些环境因素所致,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几种常见的抽样方法与全查比较,并进行差异性显著测验,表明5点式为最佳抽样方法;通过分析并拟合出枇杷潜蛾幼虫在枇杷园中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桑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对桑园桑粉虱幼虫危害情况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d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桑粉虱幼虫在任何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与昆虫本身聚集习性共同引起,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根据Iwao的m*-m回归关系,确定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  相似文献   

7.
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虫的卵和幼虫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提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集指标、Taylor幂指数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方法对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禾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分布在杂草密度较低时由环境因素造成,在杂草密度较高时由杂草自身特性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成。对其抽样技术进行研究,6种取样方法中平行线式和棋盘式取样误差率较低。同时利用空间分布的有关参数,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给出了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增霞  李建庆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128-1130,1141
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以期指导韭菜迟眼蕈蚊田间防治.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可运用Iwao m*-m回归分析法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确定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0.
油菜田野老鹳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野老鹳草在不同类型油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老鹳草田间分布是以聚集为主,在部分低密度田块呈现随机分布.Iwao的M*-M回归模型和Taylor的b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野老鹳草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有聚集和随机两种分布,且聚集强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其聚集原因,在低密度下为环境因子造成;当密度大于11.2株·m-2时,其本身也可造成聚集.抽样方法以大五点和"Z"型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在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苗圃采用黄色粘虫板和随机抽样法系统调查方法了解主要昆虫种群的季节性动态,监测到的昆虫种群动态有单一的前峰型、中峰型及后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等5种季节性动态格局。主要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ci表现为三峰型、外来入侵生物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为双峰型、桃蚜Aphis persicae则为后峰型。同一露地植株上的主要害虫烟粉虱数量动态与其黄色粘虫板上的数量有很好的一致性。露地和网室内草莓植株上的害虫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有较高数量的烟粉虱,后者则有较高数量的桃蚜。网室环境似乎更有利于蜘蛛类天敌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烟粉虱在番茄地的分布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烟粉虱在番茄地的空间分布型及最适抽样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在番茄地呈聚集分布,而且随着密度的增加,成虫的聚集性增强;烟粉虱成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相似文献   

13.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14.
棉田烟粉虱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烟粉虱成虫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沿江棉区不同棉田(Bt棉和常规棉)的种群空间分布型,指导田间取样,本研究应用5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Iwao回归法及Taylor幂法则),于2008年测定和分析了烟粉虱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种群不论在Bt棉田还是在常规棉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一致,8月1日之前和10月3日以后,烟粉虱成虫在3个不同品种棉田中都呈均匀分布;8月1只至10月3日期间,符合聚集分布的检验标准.本文还探讨了影响其聚集的原因,并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棉田烟粉虱成虫的理论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5.
高萍  胡强  王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37-3239
利用球孢白僵菌菌株Bb-2(Beauveria bassiana Bb-2)活体孢子和代谢产物对2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和桃蚜(Myzus persicae)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b-2在1.1×107、1.1×108、1.1×109个孢子/mL 3个浓度下,对2龄小菜蛾幼虫和桃蚜均表现出较高的侵染力.在高浓度(1.1×109个孢子/mL)条件下,2龄小菜蛾幼虫的4d累计死亡率为75.0%,桃蚜的4d累计死亡率为92.5%.在低浓度(1.1×107个孢子/mL)条件下,2龄小菜蛾幼虫的4d累计死亡率为36.7%,桃蚜的4d累计死亡率为47.7%.菌株Bb-2发酵液对2龄小菜蛾幼虫和桃蚜均有一定的活性,且对桃蚜的活性明显高于对小菜蛾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油菜角果成熟期桃蚜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半变异函数曲线为球型和指数模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范围为0.32~16.43 m;萝卜蚜种群半变异函数曲线也为球型和指数模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0.59~17.39 m。采用GS+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显示桃蚜聚集程度逐渐减小,变程也随之减少;萝卜蚜的聚集程度增加,最终形成一个强聚集中心。  相似文献   

17.
应用检验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方法,得出桃蚜在早熟甘兰田中以疏松的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在一切密度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具密度依赖性。聚集是由桃蚜习性引起的。根据其空间格局,提出了估计田间种群数量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甘蓝生长关键期小菜蛾蛹的空间格局,并建立了南北方向上的半变异函数曲线模型。结果表明, 3个调查时间点(2010年10月9日,10月17日和10月31日)小菜蛾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形,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且空间相关变程分别为7.91,9.10和1.74 m,空间不连续性强度分别为0.5858,0.3987和0.9970。  相似文献   

19.
Q型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基因BtabCSP1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克隆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为深入研究该类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桃蚜化学感受蛋白OS-D2a(ABM5558)的氨基酸序列,借助生物信息学搜索烟粉虱EST序列拼接了1个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基因(BtabCSP1),以烟粉虱mRNA为模板,采用RT-PCR扩增克隆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cDNA。采用半定量RT-PCR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样品中BtabCSP1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BtabCSP1完整阅读框全长为2 626 bp,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131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含有1个CX6CX18CX2结构域,为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特征。BtabCSP1在供试样品中均有表达,并且在2龄、3龄和伪蛹阶段表达量更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与果蝇、桃蚜等物种遗传关系较远,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较为活跃。【结论】从Q型烟粉虱若虫中克隆了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 BtabCSP1,该基因在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中均能表达,推测其对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烟蚜与其捕食性瓢虫在数量及空间格局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地区烟田捕食烟蚜的瓢虫主要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六斑瓢虫3种,其中异色瓢虫占50.3%,七星瓢虫占35.6%,六斑瓢虫占14.1%.烟田烟蚜与瓢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一致,烟蚜与瓢虫数量成明显的正相关(R=0.88**);烟株上、中、下3段及上、中株段烟蚜与瓢虫数量成正相关(R=0.636**,R=0.596**,R= -0.13);用Lloyd的平均拥挤度m(*)和平均聚块性指标(m(*)/m)、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烟田及烟株上、中、下3段不同株段烟蚜和瓢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得到烟蚜与瓢虫在烟田和烟株上、中株段呈聚集分布,证明了瓢虫对烟蚜有明显的追随作用,即烟蚜成聚集分布时3种瓢虫也成聚集分布,借以提高对烟蚜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