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鸭瘟病毒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鸭瘟病毒强毒(DPV34)经12日龄鸭胚连续传2代,收获的尿囊液DPV34F2作为细胞培养的病毒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5次。结果,从第2代开始,接种DP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病变,随首代次的增加,细胞病变愈加明显。经电镜观察,第5代细胞培养物中有典型的DPV病毒粒子;将第5代培养物接种鸭胚,出现典型鸭瘟病变;用PCR方法检测培养物,也出现DPV的特征DNA带。  相似文献   

2.
鸭瘟病毒及其核酸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鸭瘟病毒及共核酸进行了电镜观察,纯化病毒经核酸酶降解杂核酸后,加入8.5mol/L的尿素释放病毒核酸,经水相法展开后用碳膜铜网点样,再经染色和真空喷镀,于电镜下观察。鸭温病毒呈典型的疱疹病毒形状,其核酸分子量估算约为91.1×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3.
鸭瘟病毒部分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amH、EcoR、Hind、Pst、Sal 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鸭瘟病毒基因组DNA,回收2~6 kb片段连入pUC19载体,构建了鸭瘟病毒基因组部分文库。选取部分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5个UL片段基因,分别为UL33、UL34、UL45、UL46和UL47。序列比较显示,它们与α-亚科疱疹病毒其他成员相应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这是国内外对鸭瘟病毒以上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报道的鸭瘟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其扩增跨幅为498bp。用这对引物,以采用纯水直接研磨临床病料组织再按常规酚一氟仿抽提DNA的方法制备模板,对2株鸭瘟病毒进行扩增,均获得了与设计大小相符的明亮条带,为阳性;而对其他7株非鸭瘟病毒病料的基因扩增不出任何条带,为阴性;以该PCR方法检测14份DPV临床病料,均为阳性,与病毒分离和血清中和试验的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可检测到10fg的鸭瘟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直接从临床样品微量检测DPV的PCR方法,能达到鸭瘟病毒基因的快速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鸭瘟病毒及共核酸进行了电镜观察。纯化病毒经核酸酶降解杂核酸后,加入85mol/L的尿素释放病毒核酸,经水相法展开后用碳膜铜网点样,再经染色和真空喷镀,于电镜下观察。鸭温病毒呈典型的疱疹病毒形状,其核酸分子量估算约为911×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6.
根据基因库中鸭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UL2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等,初步建立了可同时鉴别鸭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验证和临床样品检测。该PCR检测方法最低能检出1pg的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DNA模板。对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模板的检测,得到了与试验设计相符的827bp(强毒)和299bp(弱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副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Ⅰ型肝炎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说明建立了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鉴别鸭瘟病毒强毒和弱毒的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PCR检测鸭瘟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鸭瘟病毒D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1株鸭瘟病毒疫苗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出预期563bp的目的DNA片段。将扩增出的DNA片段克隆到pMDl8—T载体,经Amp/IPTG/X-gal平板筛选,HindⅢ、XbaⅠ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序列比较,二者同源性为99.3%。小鹩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鹅副黏病毒:PCR扩增均为阴性。用此方法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脑、肝、脾),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8.
通过鸭胚接种,从山东和安徽两地疑似鸭瘟临床病例中分离鸭瘟病毒,分别命名为SD株和AH株。根据鸭瘟病毒疫苗株UL26-UL30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UL27(gB)的全基因,并对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包括完整的gB基因,长度均为3 003 bp,2株鸭瘟病毒分离株与鸭瘟病毒疫苗株的gB基因同源性均为99.8%,并且分别发生4个和2个氨基酸的变异。2分离株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分别为10-4.5/0.2 mL和10-4.35/0.2 mL,动物回归试验可致15日龄雏鸭死亡,鉴定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9.
鸭瘟病毒的PCR鉴定及相关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合成了2对鸭瘟病毒引物,对云南省发现的1例鸭瘟可疑病例(YN-DPV01)进行PCR鉴定,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引物对被检测病料的扩增正确;所扩增的片段经序列测定与参考毒株p481的同源性为99.5%。  相似文献   

10.
应用ELISA检测鸭瘟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粗提鸭瘟病毒经超速离心后作为包被抗原,以健康鸭 IgG 提纯后免疫兔,制备兔抗鸭 IgG,并用改良过碘酸钠法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经对不同血清样品的检测,表明此方法特异性高,操作简便,适于大批鸭群抗体水平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合理免疫和科学预防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渗缓冲液裂解感染鸭瘟病毒的鸭胚成纤维细胞,加入核酸酶消化细胞DNA,再抽提病毒DNA的方法提取鸭瘟病毒基因组,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细胞DNA的污染,得到纯净的病毒基因组DNA.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鸭瘟病毒疫苗株和分离株的基因组进行酶切分析,酶切产物电泳结果表明,Sma Ⅰ、Sal Ⅰ、Pst Ⅰ、Not Ⅰ、Hind Ⅲ、EcoR Ⅴ和BamH Ⅰ 7种限制酶产生酶切图谱二者几乎完全一致,EcoR Ⅰ和Sac Ⅰ仅有个别条带不同,BglⅡ产生的条带迁移率差别较大,但条带数量相同.  相似文献   

12.
用双黄杀毒退烧颗粒剂(简称“双黄”)对8组鸭胚予以不同剂量的抗鸭瘟病毒效力试验,结果表明其在鸭胚中能抑制鸭瘟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13.
鹅的鸭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的/鸭/瘟黄庚明辛朝安(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广州510642)鹅的鸭瘟是由鸭瘟病毒(DPV)引起的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以雏鹅较常见,常呈地方性流行,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近年来,该病的流...  相似文献   

14.
鸭瘟抗体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鸭瘟组提病毒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以健康鸭IgG提纯后免疫羊,制备羊抗鸭IgG,并用过碘酸钠法进行辣极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经对不同血清样品的检测,表明此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适于大批鸭群抗体水平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合理免疫和科学预防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SPF鸡胚进行鸭瘟病毒培养和增殖,采用反复冻融后离心-0.22μm滤膜过滤-差速离心-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sucrose-density-gradient-centrifugation,SDGC),纯化后病毒粒子作为ELISA包被抗原,从而建立了鸭瘟病毒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经对不同血清样品的检测,表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大批鸭群的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合理免疫和疫病预防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明确近年来在四川广汉、华阳等养鸭地区流行的鸭肿头败血症(Duck swollen head septicemia)的病原特征,对分离的鸭肿头败血症病毒(Duck swollen head septicemia virus,DSHSV)XD株、NF株进行培养特性、毒力、形态、理化性质、与鸭瘟病毒抗原相关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证明:该病毒能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不能在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鸭胚半数致死量为10-5.78/0.2 mL。病毒粒子呈球形,大小65~70 nm,无囊膜。核酸类型为ds RNA。基因组大于19 kb。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兔、绵羊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对热有一定抵抗力,对酸碱有较强抵抗力。与鸭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从患病雏鹅的病料样本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小鹅瘟野毒。采用鹅胚扩增病毒。以琼脂扩散试验从感染鹅胚尿囊液中检出小鹅瘟病毒抗原,用感染鹅胚尿囊液人工接种8日龄健康雏鹅,雏鹅表现出典型的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应用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单克隆抗体间接酶标染色法,对人工感染鸭瘟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研究病毒在鸭体内分布,对其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鸭的心脏、肝脏、脾、胸腺、肠、法氏囊、胰、肺、肾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染色的特异阳性反应物。结果表明,鸭瘟病毒广泛分布于感染雏鸭的各种组织器官,并造成一定的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及禽重组干扰素等三种药物体外抗鸭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客观、快速、敏感、高通量等特点;阿昔洛韦能有效抑制鸭瘟病毒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增殖。研究结果为抗鸭瘟病毒药物筛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平台,同时说明阿昔洛韦制剂有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鸭瘟病毒药物用于其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鸭瘟灭活疫苗种毒筛选及生产用种毒种子批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鸭胚(DE)传代,建立了鸭瘟病毒(DPV)AV1221株的鸭胚适应毒.通过与其他2株DPV(AV1222株鸡胚毒和AV18株鸭胚毒)免疫原性、毒力等特性的比较,选择AV1221株DE2代鸭胚毒作为制苗用种毒,NJ株D5代鸭肝组织毒作为检验用强毒.使用鸭胚对AV1221株DE2毒进行了连续6次传代.对DE2代~DE7代冻干种毒的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病毒含量为每0.2 mL含104.38~105.25ELD50;能够被DPV抗血清中和;制成灭活疫苗,免疫成鸭后均能够产生完全保护.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能够满足疫苗生产所需的生产用种毒的种子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