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第三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具有丰富度高、密度大、稳定性强、共显性等特点,成为目前虾、蟹等经济甲壳动物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技术。本文对经济甲壳动物中SNP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经济甲壳动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DNA分子标记是以脱氧核糖核酸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本文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等我国海水养殖动物中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亲缘关系鉴定、品系家系鉴别、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数量性状定位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目前DNA分子标记在海水养殖动物遗传改良和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海水养殖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RAPD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甲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优点,并综述了近几年RAPD技术在甲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水产科技情报》2022,49(4):245-248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富花和李新正课题组合作破译了国际上首个深海甲壳动物——深海水虱(Bathynomus jamesi)的基因组,并揭示了深海水虱体形巨大化和深海寡营养环境适应的独特分子遗传机制。该研究是继深海软体动物和深海管虫等深海物种之后首次报导深海甲壳动物基因组,为揭示甲壳动物独特的深海环境适应性进化和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2月7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承办的第九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在广东湛江隆重召开。此次盛会吸引了虾、蟹产业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等,逾600人参与,座无虚席,大腕云集。会议主要围绕虾、蟹健康养殖的新模式与新技术,虾、蟹产品的食品安全,提高虾、蟹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展开。会议开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教授相建海首先阐述了我国目前虾蟹遗传育种技术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发  相似文献   

6.
对虾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前言对虾类是甲壳动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类群,也是世界各国水产增养殖业的重要对象。据统计,1990年世界对虾养殖总产量达66.3万吨。我国是养虾大国,对虾养殖年产量已达到30多万吨,在现有的养殖条件下,如何提高养殖产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对虾的品质,是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利用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进行对虾的品种改良,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系,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在鱼类起步较  相似文献   

7.
<正>(上接2015年第6期)(三)杀寄生甲壳动物药由甲壳动物寄生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统称为寄生甲壳动物病,杀灭这些水生动物寄生虫的药统称为杀寄生甲壳动物药。杀寄生甲壳动物药绝大部分直接作用于水生动物和寄生其体表的虫体,不仅具有较大的毒性,而且直接影响着水环境,所以使用时应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次数。  相似文献   

8.
冷水性鲑科鱼类肉质鲜美,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无肌间刺、易加工,是世界性养殖鱼类,其中大西洋鲑、虹鳟和红点鲑属鱼类等主要养殖鲑科鱼类,一直是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简要叙述了鲑科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介绍了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估计、选择育种、分子遗传与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鲑科鱼类遗传育种工作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的一类由单个碱基转换或颠换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微卫星标记(SSR)之后的新一代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QTL定位、关联分析及研究群体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SNPs的概念、特点及检测SNPs的主要方法,综述了SNPs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将SNPs更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动物群体遗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物进化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SNP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磊  岳文斌 《畜禽业》2007,200(3):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新的遗传标记,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传育种、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对SNP的概念、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综述了SNP在动物遗传育种和家畜繁殖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Shinji  Junpei  Nohara  Setsuo  Yagi  Nobuyuki  Wilder  Marcy 《Fisheries Science》2019,85(6):1055-1065
Fisheries Science - Crustacean aquaculture is a multibillion-dollar industry worldwide that continues to show significant growth. Shrimp farming has been intensified for decades, and...  相似文献   

12.
十足目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生化特性及生物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生力  刘红 《水产学报》2017,41(1):150-158
十足目在甲壳动物中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分为枝鳃亚目(对虾类)和腹胚亚目(真虾、螯龙虾、蟹类)两大类。十足目种类卵黄蛋白原基因c DNA全长基本都在8 kb左右,编码2500~26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高度保守性。然而这两类生物的卵黄发生机制却存在显著差异。人工育苗过程中,对虾类卵巢不易发育,通常需要切除眼柄促熟,而腹胚亚目种类容易成熟甚至需要控制早熟。对虾类的卵黄蛋白原由卵巢和肝胰腺共同合成,一般卵巢贡献更大。尤其在卵巢发育前期,卵巢合成卵黄蛋白原较肝胰腺显著旺盛,具有"卵巢内源基因表达型"的特征。在真虾等腹胚亚目种类中,卵巢虽然也参与合成卵黄蛋白原,但以肝胰腺为主,绝大多数种类肝胰腺的贡献率超过90%。本文探讨了两类甲壳动物在卵黄发生机制中的显著差异与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性腺发育的不同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口虾蛄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肌球蛋白(TM)是甲壳类动物的主要过敏原,其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本研究以口虾蛄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TM是否是其主要过敏原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利用过敏患者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确定口虾蛄的主要过敏原分子量约为36ku。通过制备丙酮粉、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及加热等方法纯化了该主要过敏原。采用抗中华绒螯蟹TM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性质分析表明该蛋白为TM。抑制性免疫印迹和抑制性ELISA实验表明口虾蛄TM与凡纳滨对虾和锯缘青蟹等甲壳类动物的TM具有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但与贝类动物杂色蛤的免疫交叉性较低。通过ELISA方法对甲壳类动物的TM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口虾蛄肌肉中TM的含量约只有凡纳滨对虾TM含量的1/45,但仍具有一定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法(RP-HPLC)分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上神经节中的性腺抑制激素,收集在高血糖激素家族区域内出峰的洗脱液组分,得到7组单一的样品组分。通过活体注射的方法,观察和统计每一组分对去眼柄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直径大小的影响,以检验每个分离组分的性腺抑制活性。结果发现,其中的第7组分对中华绒螯蟹的卵巢发育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推测这一组分为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抑制激素。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2年1-4月、7-12月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闽南近海定置张网甲壳类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定置张网甲壳类有25种,隶属于2目8科15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7种、虾蛄类2种.种类组成以对虾科最多,有5属9种.甲壳类占定置张网渔获物总重量的30.1%,总数量的84.0%.虾类在重量和数量上均占甲壳类的第一位.虾类在3-7月占甲壳类产量的76.7%以上;蟹类在8-11月占甲壳类产量的64.7%~ 88.0%;虾蛄盛产期为12月至翌年2月.甲壳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以12月最高,4月最低,周年多样性指数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Crustacean wast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carotenoids. Carotenoids in shrimp waste occur as a complex with proteins.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hydrolyzing shrimp waste with different proteases on the subsequent recovery of carotenoids in vegetable oil. Hydrolyzing the shrimp waste with the bacterial protease alcalase gave higher extraction yields in oil (28.6 μg/g waste) compared to hydrolyzing with the plant protease papain (24.8 μg/g) or the animal protease trypsin (25.3 μg/g). Optimized conditions for alcalase treatment and extraction of carotenoids was determined to be hydrolysis of shrimp waste with 0.75% of alcalase at 37°C for 150 min, adding sunflower oil to hydrolyzed waste in a ratio of 2:1, and heating at 70°C for 90 min. Prior hydrolysis of waste considerably reduced the heating time required for maximum extraction of pigments, which may help in preventing the carotenoid degradation during prolonged heating in oil.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commercial trawling on the malacological communities (except for the Cephalopoda) were examined, based on a study undertaken between 1996 and 2000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slope of southern Portugal. More than 50% of species caught by trawling in southern Portugal were discarded, with molluscs representing about 19%. Forty-four species of molluscs (15 bivalves, 28 gastropods and one polyplacophoran)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discarded specimens. Crustacean trawlers accounted for 34 molluscs species, and fish trawlers for 24. Twenty species were only caught by the crustacean trawl, compared with 10 species by the fish trawl, and 14 species were common to both trawls. The bivalve Venus nux Gmelin was the most numerous species discarded in the fish trawl, accounting for 42.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followed by the gastropods Ampulla priamus (Meuschen) (7.8%) and Ranella olearium (L.) (7.3%). In the crustacean trawl, the most numerous species discarded were the bivalve Anadara diluvii (Lamarck) (19.4%), the gastropod Calliostoma granulatum (Born) (15.5%), and the bivalve V. nux (15.1%). The third most discarded species from fish trawls in Algarve waters, the gastropod species R. olearium , is a species listed in Annex II of the Bern Convention. The difficulties of managing the real impact of fisheries on the molluscan populations and in defining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3种育种模式的BLUP遗传评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3种育种模式,精细育种模式(A)、全同胞育种模式(B)和群组育种模式(C),分别利用不同的系谱信息(所有系谱、全同胞、群组),考虑不同的遗传力水平,在家系和个体水平上进行选择效果的对比分析。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考虑各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为协变量,通过BLUP法估计个体体重育种值。家系选择水平上的结果表明,利用全同胞育种模式选取的家系(50%的淘汰率)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一致率在90%以上,估计的家系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相关程度高。在个体选择水平上,全同胞育种模式与精细育种模式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以10%的留种率为标准,前者留取的个体与后者的一致率在68.61%~83.21%。全同胞育种模式估计的个体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770~0.935之间,低于家系选择水平的相关程度。群组水平上的比较分析表明,利用群组育种模式选取的群组(50%的淘汰率)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除C5为90.91%外,其余模式一致率均为100%。群组育种模式估计的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98以上,相关程度高。这说明通过群组育种模式选取的群组,准确可信度高。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较,在个体水平上群组育种模式估计的个体育种值和其排队顺序是存在较大差别的。以10%的留种率为标准,群组育种模式与精细育种模式相同留种个体的百分比在57.66%~85.40%。群组育种模式估计的个体育种值与精细育种模式间的相关系数在0.772~0.941之间。相对于精细育种模式,采用群组育种模式进行个体选择的可信度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19.
分别对大鲵(Andrias davidanus)自然产苗点和鱼类和两栖类仿生态培育产苗点进行生境水温研究。自然产苗点水域中的鱼类和两栖类饵料丰富,常随季节、天气、河水流量的变化而波动。各出苗点水体有浊度和微量溶解固体,溶解氧含量高,水质可满足大鲵的生长繁育条件。选择连续多年批量出苗的仿生态培养池为监测对象,经过连续1年不间断的水温测定,查明了适于大鲵繁殖的水温条件。水温变幅为6.023~24.195℃,平均水温13.718℃,全年最高水温出现在秋季,最低水温出现在冬季;白昼温差较大,黑夜温差较小;全年的昼夜温差相当,适合大鲵生长,表明人工仿生态养殖环境也可实现大鲵的繁殖。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中国对虾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的育种效果,利用2005年评估的个体育种值,组建3个高育种值家系为实验组,3个平均值育种值家系为对照组,进行了生长对比测试。2006年,6个家系的苗种经过独立培育、中间暂养,体重达到1g左右时用荧光标记进行了标记,标记后的幼虾同时放养于对虾养殖池中。在生产养殖池中养殖63d后进行生长性状的测定。BLUP法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对虾一代选育后的预期遗传进展为0.78g,相对于选育前全群的平均值6.68g提高了约11.68%。实际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高育种值家系后代平均体重为21.55g,平均育种值家系的平均体重为19.03g,选育一代的体重提高13.28%。结果表明,BLUP育种技术对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的选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