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Carony's液固定,阿尔新蓝-藏红O复染(AB/SO)法,对1~7日龄雏鸡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中肥大细胞(mast cells,MC)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免疫器官中MC集中分布在胸腺髓质内、脾脏红白髓交界处、法氏囊的淋巴小结周围组织内;消化器官中MC密集分布于腺胃固有层和胃腺周围、肠的固有层及黏膜下层、肝脏窦状隙和中央静脉周围.雏鸡主要免疫器官与消化器官MC数量随日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14、18日胚龄鸡胚以及2日龄雏鸡肝脏中瘦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瘦素受体在14、18日胚龄鸡胚以及2日龄雏鸡肝脏中均有表达;随着胚胎及个体的发育,瘦素受体的表达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3.
卵黄总免疫球蛋白Y(IgY)含量可以作为鸡胚健康状态的一种标志。本试验旨在研究孵化期卵黄总IgY动态变化与鸡胚生长发育规律。选取正常孵化的2、4、6、8、10、12、14、16、18、20、21日胚龄种蛋各20个,对胚蛋、胚体、心脏、肝脏、肌胃、肠道等进行分离和称重,构建鸡胚生长模型;采集卵黄并制备卵黄总IgY样品,使用鸡免疫球蛋白Y的ELISA试剂盒检测卵黄总IgY水平。结果表明:孵化期卵黄总IgY水平为47.928~1813.484μg,鸡胚健康状况良好;2~12日胚龄卵黄总IgY水平缓慢下降,12日胚龄后卵黄总IgY水平急剧下降,14~16日胚龄卵黄总IgY水平下降幅度最大,卵黄IgY动态变化与鸡胚生长发育规律吻合;二次、三次、S三种非线性生长模型都能较好描述白来航鸡胚生长规律,3种曲线的拟合度均在0.99以上,其中S模型的拟合度最高,达到0.998;胚体重、心脏重、肝脏重、肠道重和肌胃重随着胚龄的增大而增加,各器官在胚胎发育中期的相对生长强度大于后期,各个器官在孵化期生长发育存在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NBF液固定,阿尔新蓝—藏红O复染(AB/SO)法与吖啶橙染色(Acridine-Orange,AO),对不同日龄鸡免疫器官中肥大细胞(MC)及肝素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NBF溶液固定,AO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肝素阳性细胞,其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胸腺中肝素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髓质;法氏囊中肝素阳性细胞多分布于淋巴小结周围;脾脏中肝素阳性细胞分布在实质,血窦、血管周围偶见;肝素阳性细胞与AB/SO染色显示的MC的分布十分相似;18日胚龄前,免疫器官中肝素阳性细胞的数量与胚龄呈正相关,18日胚龄后肝素阳性细胞数量下降是否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断奶獭兔消化功能的发育变化规律。以美系獭兔为研究对象,从28日龄起,对消化器官质量、小肠各段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肠壁厚度(IWT)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分析,并进行消化器官的Gompertz与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①消化器官发育的拐点日龄出现在30~60 d;快速生长阶段发生在:小肠与大肠35~63日龄、肝脏63~70日龄、胃49~56日龄;最大质量分别为:胃20.619 7 g、肝脏71.9582 g、小肠42.500 3 g、大肠46.905 7 g,分别出现在98、122、1191、20 d。显示消化器官的成熟顺序为:小肠、胃、大肠、肝脏。描述美系獭兔消化器官的发育Gompertz模型优于Logistic。②日龄显著影响小肠各段IWT(P〈0.01),明显影响十二指肠前中部、空肠和回肠的VH(P〈0.05),对十二指肠前中部和空肠CD影响显著(P〈0.05)。③日龄对胃蛋白酶和小肠各段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随日龄的增加酶活性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稳定于60日龄左右。相同日龄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在小肠不同肠段间的活性具有一定差异,表现为空肠最高,回肠居中,十二指肠最小。结论:Gompertz可以较好地用来描述美系獭兔消化器官的发育,獭兔消化器官的发育与日龄密切相关,60日龄是其消化器官发育的拐点日龄,成熟于120日龄;断奶对消化器官形态学发育的影响恢复需要约2周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肉鸡鸡胚肝脏中脂滴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鸡胚肝脏脂滴的发育规律,选取120枚受精蛋,分别在孵化的第7~21天(E7~E21)每天随机选取6枚蛋,收集鸡胚,采集鸡胚肝脏,采用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观察鸡胚肝脏脂滴的形成和发育特点。结果发现:①鸡胚发育到E9胚龄,肝细胞内开始出现脂滴,且随着胚龄增加,脂滴的数量不断增多,脂滴的大小不断增大;②E18胚龄以前,肝脏脂滴的分布从中央静脉开始沿肝索到肝小叶边缘数量逐渐减少,E18胚龄以后,肝脏边缘脂滴数量较肝脏中央的多;③肝脏脂滴的发育分为E9~E14、E15~E17和E18~E21 3个阶段,而且后一个阶段脂滴的数量和体积均显著大于前一个阶段(P<0.05),脂滴的平均大小在E9~E14、E15~E17和E18~E21 3个阶段分别为3.2、5.7和10.8 μm,平均数量分别为67、327、397个/mm2。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鸡胚的发育,肝细胞内脂滴数量增加、体积变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发育阶段死亡鸡胚淀粉酶Amy-1表型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在成年家鸡中,血清淀粉酶Amy-1表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氏平衡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对石歧杂18—21日龄死亡鸡胚Amy-1表型分布调查的结果,肖朝武等(1989)认为这一不平衡现象可能由鸡胚死亡率的不同引起。但鸡胚的死亡不仅发生在18—21日龄这一发育阶段,是否在其他发育阶段死亡的鸡胚也有18—21日龄死鸡胚那样的Amy-1表型分布?仍不清楚。这一问题弄清,对阐明Amy-1AA型纯合子鸡胚死亡具有一定意义,在孵化实践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试验对粤黄鸡和清远麻鸡5—13日龄、14—18日龄、19—19.5日龄未啄壳、啄壳后死亡的鸡胚的Amy-1表型分布作了初步调查。材料与方法 1.死鸡胚样的采集:用干滤纸片吸取较早期鸡胚组织液、中晚期鸡胚血液,肝素抗  相似文献   

8.
从山东潍坊地区以包涵体肝炎为病变特征的发病蛋鸡中采集病料,通过接种7日龄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经PCR检测、测序分析、进化树分析和血清中和试验鉴定,确定为血清8b型禽腺病毒。将该病毒通过肌肉注射接种14日龄SPF鸡,结果仅部分试验鸡出现肝脏轻微坏死变性,这与临床中发病鸡肝脏明显坏死甚至破裂并不相符,分析可能与饲养条件、管理水平、鸡的品种和日龄、药物使用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84-1990
为探讨泰和乌骨鸡鸡胚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取20日龄的泰和乌骨鸡鸡胚的背部皮肤,通过不同的消化酶处理皮肤分离乌骨鸡黑色素细胞,细胞培养于改良型的α-MEM完全培养液中,对黑色素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黑色素细胞的生长情况,用多巴染色和抗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用Dispase+胰蛋白酶消化皮肤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树突状。培养液中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和霍乱霉素(CT)可协同促进黑色素细胞的生长。MTT结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多巴和抗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本试验成功从20日龄泰和乌骨鸡鸡胚背部皮肤中分离得到黑色素细胞,经形态学观察、多巴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为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浓度的5-氟脱氧尿核苷(FUdR)接种10日龄SPF鸡胚,每个浓度分别接种5枚鸡胚,0.2 mL/枚,同时,设接种同剂量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SPF鸡胚5枚,置37℃孵化培养。18日龄时全部打开鸡胚,观察鸡胚变化。将试验组鸡胚与对照组相比较,以接种鸡胚全部不出现任何异常变化的药物浓度确定为最适浓度。试验结果表明FUdR对10日龄鸡胚的最适浓度为250μg/mL,此浓度对禽痘病毒(属DNA病毒)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以10日龄SPF鸡胚作为试验动物,可以用FUdR鉴定病毒的核酸类型。  相似文献   

11.
鸡脾脏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研究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脾脏中的发育过程。研究发现,CD3+和CD8+T淋巴细胞最早出现在18日龄鸡胚,CD4+细胞出现在20日龄鸡胚。随着日龄增长,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在21日龄雏鸡脾脏中达到稳定。CD3+和CD8+细胞在动脉周围淋巴鞘和红髓中大量分布,而CD4+细胞主要分布在动脉周围淋巴鞘中。脾小体中也存在CD4+细胞,但不存在CD8+细胞。CD4+细胞数量始终少于CD8+细胞,两者的比值基本维持在0.3~0.5。结果表明,鸡出壳后初期,脾脏的细胞免疫功能迅速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禽腺病毒(FAV)家禽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病毒凝集试验、电镜观察、细胞病变试验以及接种鸡胚或鸡体,研究了3株A型FAV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具有腺病毒的典型形态,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不引起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可导致鸡胚肾细胞变圆、折光性增强;对SPF鸡胚无明显致病作用;以1.0×1010TCID50的剂量,经皮下注射和口服2种途径接种1日龄的SPF鸡,攻毒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重和免疫器官的重量基本不受影响,除肝脏出现一过性病变,大部分脏器基本无病变。因此,FAV分离株致病性低,生物安全性高,可能是较好的FAV载体。  相似文献   

13.
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引起。为了解该病原的主要致病特点,采用Ⅰ群4型禽腺病毒聊城分离株(SDLC 201601)接种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观察主要病理变化,并采用PCR方法对各脏器进行病毒DNA的检测。结果发现,鸡胚试验组至接毒后第8天鸡胚全部死亡,接毒6 d后死亡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变性或出血及肾脏肿大、出血等典型病变。SPF鸡试验组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第4天全部死亡,死亡率为100%,SPF鸡对照组无发病死亡;SPF鸡试验组死亡鸡主要病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其中肝脏的病变评分最高;死亡鸡的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气管、胰腺、小肠、法氏囊、肌胃、腺胃等脏器均检测到该病毒的DNA。表明该毒株对1日龄SPF鸡感染性强,可侵袭各组织脏器,为全身性感染,致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麒麟鸡卷羽毛囊发育规律及卷羽特点,研究通过采集7~18日胚龄麒麟鸡和怀乡鸡鸡胚背部皮肤,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毛囊形态结构,比较分析麒麟鸡和怀乡鸡胚胎期毛囊发育过程,并于出壳后观察分析麒麟鸡卷羽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卷羽毛囊发育过程在8~16日胚龄,其中12~15日胚龄卷羽毛囊呈弯曲状态,髓质面积大于片羽毛囊,羽枝嵴小于片羽;卷羽羽轴向外弯曲、羽小枝之间不能相互钩连形成闭合羽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肉蛋兼用品种无量山乌骨鸡胚胎期肝脏组织的发育特征,试验同时孵化爱拔益加肉鸡(AA鸡)、海兰灰蛋鸡与无量山乌骨鸡3个品种的种蛋,在10,12,14,16,18,20胚龄(E10、E12、E14、E16、E18、E20)和出壳当日(D0)分别测定胚胎重和肝脏重,比较品种间相对肝脏重;取肝脏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和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中脂质沉积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FAS基因和ATG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E10和E14时,无量山乌骨鸡相对肝脏重分别显著高于AA鸡和海兰灰蛋鸡(P<0.05);在E18时,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红色最深;无量山乌骨鸡FAS基因和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E10、E12、E14、E16、E18时最高且与AA鸡和海兰灰蛋鸡差异显著(P<0.05);无量山乌骨鸡FAS基因和ATGL基因均在D0时达到表达高峰,且与其他胚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无量山乌骨鸡脂代谢活动在出壳后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6.
鸡鼻黏膜及其淋巴组织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不同日龄鸡鼻黏膜及其淋巴组织(NALT)的形态结构,从而了解其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选择不同日龄的鸡胚和雏鸡,每个时期取3只鸡胚或雏鸡的鼻组织制成冰冻切片,片厚5μm,然后进行H.E.染色。结果发现,胚胎18日龄即可辨认鼻腺结构;出壳后1日龄时,鼻内黏膜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表面形成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7日龄时,鼻泪管口处首先出现淋巴集合体(NALT);21日龄时,鼻后孔处呼吸黏膜中也形成了发达的NALT,且初次发现淋巴小结,此外在鼻甲黏膜中也形成明显的NALT;35日龄时,鼻黏膜厚度显著增加,几乎达到成熟水平,鼻腺管周围也出现NALT,而且在鼻腺管上皮下存在大量弥散性淋巴细胞。表明鸡鼻黏膜以及NALT的组织结构随着日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并在35日龄时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7.
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接种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毒株能使鸡胚发育迟缓,胚爪发育畸形,肝脏变绿。分离病毒接种2日龄健康雏鸭进行动物试验,能使雏鸭在2~3 d内100%发生死亡,其发病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的小鸭一致。分离毒对氯仿不敏感。病毒接种于鸭胚成纤维细胞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CPE。血清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病毒能被I型鸭瘟病毒(DHV)标准血清所中和。应用RT-PCR方法对病鸭的肝脏悬液及鸭胚尿囊液进行检测并测序,证明所分离病毒为I型DHV。  相似文献   

18.
选取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GX-08株对26日龄雏鸡和20日龄雏番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体外细胞培养物进行致病性试验,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以105.5EID50的攻毒剂量对26日龄雏鸡和20日龄雏番鸭通过肌注接种,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00%和100%,雏番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0%和70%;通过点眼、滴鼻及口服接种,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和30%,雏番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和20%。感染鸡消化器官和部分呼吸器官病变严重,表现出典型的嗜内脏型NDV感染的病理变化特点;感染鸭则肝脏、脾脏和胰腺等实质器官病变明显,消化器官和部分呼吸器官病变较轻微。以200 TCID50的剂量对单层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接种,结果CEF和DEF均于24 h左右开始出现病变,并分别于96和84 h左右细胞单层完全被破坏。与CEF相比,DEF接种病毒后,细胞坏死、裂解过程迅速,合胞体形成现象显著,合胞体的数量及合胞体平均含有的胞核数较多,病毒接种后培养物上清的HA效价峰值也较高,表明GX-08株均可致CEF和DEF病变,且对DEF有更强的细胞融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寻鸡安卡拉病毒徐州株(FAdV-4 SN2016株)接种SPF鸡胚不同部位后的增殖规律,从而明确该病毒最为适合的接种途径及病毒收获组织,试验采用6~8日龄卵黄囊、9~10日龄尿囊腔以及9~10日龄尿囊膜3种接种途径对SPF鸡胚分别接种,培养数日后均收集接种鸡胚的尿囊液、尿囊膜及肝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尿囊液、尿囊膜及肝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FAdV-4 SN2016株在所收集的鸡胚各组织中均有病毒复制,3种接种途径获得的病毒载量最高的组织是卵黄囊途径接种后收获的肝脏组织,经尿囊腔途径接种鸡胚后在肝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也相对较高,而经尿囊膜途径接种鸡胚后在尿囊膜上的病毒载量也相对较高。说明不同接种途径对FAdV-4 SN2016株在SPF鸡胚中的增殖影响比较大,该病毒经卵黄囊途径接种鸡胚后在鸡胚肝脏组织中的增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贵州省息烽县某养鸡场送检雏鸡病例,为确诊病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变观察,细菌学、PCR检测和鸡胚接种试验。发病鸡多见于12日龄,一侧或双侧跗关节肿胀,患部背侧滑膜囊出现囊肿和跛行。肝脏病料大肠杆菌分离率12.5%(1/8),该菌对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敏感,而对四环素、青霉素、氧氟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均已产生耐药。针对滑液囊支原体16S rRNA基因设计引物能扩增出653 bp的特异性条带,而病毒性关节炎病原S1基因引物未见扩增条带。病鸡关节滑液囊液接种鸡胚见出血水肿病变,死亡鸡胚卵黄囊和尿囊液染色镜检可见直径约为0.2μm多形态的球状体。由此确诊该病例为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继发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