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试图寻找参与布鲁菌胞内感染相关的宿主相关基因,为从感染宿主角度阐述布鲁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布鲁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筛选小鼠巨噬细胞感染布鲁菌16M株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经GO Term、KEGG分析,识别感染后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在感染后4h,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 576个,其中58%的基因表现上调.并且NOD凋亡信号通路、溶酶体信号通路、NOD受体信号通路、FcγR-介导的吞噬通路、p53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处理相关通路被显著富集.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成功分析巨噬细胞感染布鲁菌后转录组学变化,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的逐步阐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RT-PCR鉴定布鲁菌16M在模拟胞内条件下BSR1955的转录,利用TargetRNA2预测BSR1955的靶基因;然后采用融合PCR构建BSR1955缺失株;将BSR1955插入pBBR1-MCS4质粒并电转入16M构建过表达株16M-BSR1955;分析缺失株和过表达株在模拟胞内环境和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BSR1955在布鲁菌16M中存在转录且在不同刺激条件下转录水平不同;共预测出BSR1955的靶基因45个;BSR1955缺失或过表达影响布鲁菌16M在体外的生长能力,缺失BSR1955后在高盐、高渗环境中生存能力提高,第28和45天在小鼠脾脏内的细菌数量显著增加,表明BSR1955影响了布鲁菌的毒力。非编码小RNABSR1955影响布鲁菌16M在胞内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曾被用作生物恐怖战剂。本研究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对布鲁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转录组学轮廓进行了描述。在感染后4h,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576个,其中58%的基因表现上调;在感染后24h,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962个,其中45%的基因表现上调。并且在感染后24h内,变化显著的基因都是与炎症、免疫、吞噬、凋亡紧密相关的。进而我们分析了在感染后24h内显著变化的代谢途径,这些代谢途径包括内质网代谢途径、溶酶体代谢途径、及与凋亡相关的代谢途径;及被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包括凋亡通路、NOD受体信号通路、Fc γR介导的吞噬通路、溶酶体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内质网相关蛋白的通路;并且发现B细胞受体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在感染后24h与感染后4h相比被显著富集。本研究建立的巨噬细胞感染布鲁菌后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库,将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的逐步阐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牛布鲁菌S2308(简称S2308)的铁转录调控因子rirA基因突变株(S2308ΔrirA),探讨该基因对自身生长的影响以及其对不同类型细胞黏附侵袭和胞内繁殖的作用。利用同源重组和抗性替换的方法,以卡那抗性基因替换rirA基因,获得突变株S2308ΔrirA。将亲本株S2308、疫苗株RB51和突变株S2308ΔrirA在相同营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其振荡培养时的生长变化趋势和静置培养时的聚集状态。将各菌株侵染人胚胎滋养层细胞(HPT-8)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别检测其黏附侵袭能力和胞内生存能力。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布鲁菌rirA基因突变株且10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与亲本株相比,S2308ΔrirA在相同体外培养条件下其生长趋势未发生明显改变,且其凝集状态与亲本株类似;黏附侵袭试验显示,S2308ΔrirA对HPT-8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显著强于亲本株,而其对RAW264.7的黏附侵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亲本株;布鲁菌胞内生存试验发现,布鲁菌侵染HPT-8细胞24h后,其胞内细菌数量显著升高,而侵染巨噬细胞24h后,S2308ΔrirA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亲本株。这些结果表明,铁转录调控因子rirA基因参与了布鲁菌胞内寄生的过程,并与菌株的毒力强弱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二元调控系统TcfSR在布鲁菌胞内存活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和抗性替换的方法,利用卡那基因替换TcfSR启动子,构建布鲁菌16M株的突变株16MΔTcfSR,并利用亲本株和突变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比较两者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能力及其胞内存活相关毒力基因的转录情况。同时在各种逆环境下刺激亲本株和突变株,比较两者在逆环境中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16MΔTcf SR在小鼠巨噬细胞和逆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均比亲本株下降,并且突变株的胞内存活相关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较亲本株具有差异。表明TcfSR在布鲁菌胞内存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初步阐明了TCRS Tcf SR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TCRS在布鲁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布鲁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兼性胞内寄生,无典型毒力因子,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对阐明布鲁菌持续感染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流产布鲁菌S2308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流产布鲁菌LysR家族转录调控子基因bab_RS24670缺失株ΔlttR8,基于广宿主质粒pBBR1MCS构建成互补株ΔlttR8-Com。免疫印迹试验表明:ΔlttR8为光滑型菌株;体外培养分析发现lttR8缺失不影响布鲁菌的生长;细胞感染试验发现lttR8缺失不影响布鲁菌黏附、入侵细胞和胞内存活的能力。耐受性试验分析发现:lttR8缺失不影响布鲁菌对过氧化氢(H2O2)和多粘菌素B(polymyxin B)的敏感性。小鼠感染试验分析发现lttR8缺失显著减弱流产布鲁菌的毒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一个新的与流产布鲁菌致病性相关的转录调控子,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布鲁菌感染动物后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长期存在,并严重侵害动物生殖系统。赤藓醇是布鲁菌的一种优势碳源,对布鲁菌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布鲁菌基因组中已经鉴定出6个与赤藓醇代谢相关的基因,布鲁菌的赤藓醇代谢途径也基本研究清楚。缺失布鲁菌赤藓醇代谢相关基因会造成布鲁菌在多种感染模型中的生存能力不同程度的改变。论文从布鲁菌对赤藓醇的亲嗜性、赤藓醇代谢通路及转运、赤藓醇代谢的基因调控、赤藓醇对布鲁菌毒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布鲁菌病(布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菌作为布病的病原可以导致患病动物的流产及人类的马耳他热。群体感应系统对布鲁菌在胞内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细菌的Ⅳ型分泌系统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在布鲁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论文对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究热激蛋白在布鲁菌酸压力条件下发挥的作用,对其编码基因之一的BMEⅡ0042基因在酸压力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方法]提取正常培养条件下及酸性培养条件下布鲁菌16M株总RNA,先将其反转录为cDNA,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布鲁菌热激蛋白编码基因BMEⅡ0042在酸压力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酸性条件下,布鲁菌BMEⅡ0042基因相对表达量为16S rDNA的6.20倍,表明该基因表达上调。[结论]布鲁菌热激蛋白编码基因BMEⅡ0042在酸压力条件下上调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热激蛋白在布鲁菌酸调控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呈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布鲁菌是一种兼性胞内菌,感染宿主依赖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近年来,胞内菌的碳代谢与致病力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前期研究发现碳代谢相关的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与布鲁菌毒力相关。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流产布鲁菌ppdk基因缺失株,通过环境压力因子耐受性实验、胞内存活实验和动物致病性实验等探讨ppdk基因对布鲁菌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pdk基因缺失能减弱布鲁菌对多粘菌素B和大牛血清的抵抗性,减弱细菌胞内存活的能力和对小鼠的致病力,表明ppdk基因与流产布鲁菌的毒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表观调控机制,在哺乳动物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印记基因是仅一方亲本来源的同源基因表达,而来自另一亲本不表达的一种基因。近年来,印记基因被广泛研究。印记基因分为父系印记基因和母系印记基因,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而且在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也具有一定差异,胚胎期的营养水平也影响印记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在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影响细胞核移植过程细胞的表观重编程,并影响胎盘及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基因印记模式的改变也可以引起甲基化的改变进而导致基因印记的丢失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牛的印记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为印记基因的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缺陷株曾证实,腺病毒Ⅱ(Ad_2)的早期基因1b(E1b)的功能是抑制宿主DNA复制。本文首次将Ad_2 E1b克隆到pBR322中,发现在通常条件下,Ad_2 E1b能够抑制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E.Coli)中的复制,并摸索出了重组质粒的制备方法。还发现Ad_2的30558~32891号硷基片段(部分E3)同样可以抑制pAc610重组质粒的复制。对两个重组质粒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孔雀源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流行特征,从昆明动物园采集孔雀粪样,从中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并对12种毒力基因及22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孔雀粪样中共分离鉴定出38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菌traT基因携带率为100%;tsh基因携带率最低,为2.63%。未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aac(3)-Ia、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OXA、SHV,其余耐药基因均呈阳性,其中磺胺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7.89%~34.21%,四环素耐药基因阳性率为50%~57.89%,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10.53%~50%,氯霉素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42.11%~71.05%,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42.11%~63.1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13.16%~68.42%。研究结果可为孔雀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市售猪肉中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用PCR方法对分离的22株沙门氏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后完成PFGE分析,再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严重,耐药率为72.73%,其次是对氟苯尼考,耐药率为68.18%;在10种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检出9种;除喹诺酮类药物外,分离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95%,其中88%的分离菌株携带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I)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lapsE-1/blaCMY-1/blaoxA-1)。在14种毒力基因检测中,共检出13种;所有分离菌株均携带mgt C和bcfA毒力基因,其次是mogA、araB、stn、fimA毒力基因,携带率均为95.45%;22株沙门氏菌共分为10个群,包括8个带型,菌株相似度为60%~100%。结果表明:市售猪肉中的沙门氏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须采取措施防止沙门氏菌污染猪肉产品。  相似文献   

15.
乳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概述了乳蛋白基因及其mRNA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特征及实际应用情况。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乳蛋白基因和cRNA,证实了它们的进化突变速率很高,但是其总体组织形式却是保守的。对乳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有可能从遗传上改变乳汁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纤维素酶应用广泛,但因受到酶活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受到限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获得高活性、高产量的纤维素酶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基因的克隆、原核与真核表达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构建纤维素酶酵母表达系统、木霉表达系统以及多个纤维素酶基因共表达系统是未来纤维素酶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具有染色体和质粒毒力基因。毒力岛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编码毒力相关基因的特定区域,SPI含有许多与毒力有关的基因,其中,SPI1含有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毒力基因,含有这些基因编码型分泌系统的成分;SPI2编码细菌含有在吞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复制的相关基因。除染色体上的毒力岛编码的毒力基因外,还有小部分毒力基因位于毒力质粒上。论文就沙门菌毒力岛、毒力质粒上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Kano  R.  Kubota  A.  Nakamura  Y.  Watanabe  S.  Hasegawa  A.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1,25(8):615-622
Using cDNA from a CRFK cell line as a template, PCR amplific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the Ub1S and poly(dT) primers to isolate feline ubiquitin genes. Sequencing of the 495 bp PCR fragment revealed that the putative amino acids induced by this fragment gave a fusion protein consisting of a ubiquitin polypeptide (76 amino acids) and an extension protein of ribosomal proteins L40 (52 amino acids). The putativ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ubiquitin was identical to those of humans, rats and pigs.The recombinant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feline ubiquitin fusion proteins were produc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purified. The fusion proteins had a molecular weight of about 42 kDa and were detected by immunoblot assay with rabbit anti-ubiquitin antiserum.The mRNAs from heat-shocked and non-heat-shocked cells were subjected to RT-PCR (Ub1S and poly(dT) primers) analysis. 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ubiquitinated proteins in heat-shocked CFRK cells were between 18 kDa and 24 kDa by immunoblot assay.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more ubiquinated proteins in the heat-shocked CRFK cells than in the pre-heat-shocked cells.  相似文献   

20.
蜜蜂是继果蝇后的一种重要经济模式昆虫,其典型的单双倍体性别决定机制一直受众多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就近年来对蜜蜂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相关基因csd、fem、tra2、dsx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