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毒疫苗(DLA—EIAV)、DLA—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vOK8226)以及强弱毒嵌合毒(vOKVltr)分别接种健康马,并于接种后第220d,用EIAV强毒辽宁株(L-EIAV)攻击,观察临床变化,并测定接种后各结构蛋白的抗体变化。结果发现,攻毒后,2匹非免疫对照马和克隆衍生毒接种组中的1匹马体温均出现典型的稽留热并死亡,死亡马呈现典型的马传染性贫血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其他免疫马未见任何临床变化;在攻毒后第450d剖杀所有存活马,也未见任何病理组织学变化。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接种后攻毒前各组p11和p9抗体均检测不到,嵌合毒接种组p15、p26和gp45抗体水平高于其他组。攻毒后非免疫对照马体内抗p9、p11、p15、p26和gp45抗体均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死亡;嵌合病毒接种马体内各结构蛋白抗体水平与攻毒前没有显著变化,克隆衍生毒接种马体内各结构蛋白抗体水平比攻毒前有所升高。通过临床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测以及攻毒后各结构蛋白抗体记忆反应情况分析,置换了强毒LTR的DLA—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强弱毒嵌合病毒)免疫马能够抵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强毒的攻击,获得完全保护,而DLA—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衍生毒免疫马未能完全抵抗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观察了4匹马传贫云南强毒接种马和13匹用云南强毒攻击的弱毒苗接种马的形态学改变。4匹强毒马均出现急性型马传贫病理变化,但免疫器官中免疫活性细胞的坏死程度远不及我国辽毒急性型传贫马那样严重。甚至较美同Wyoming株毒也差。13匹接种弱毒苗的攻毒马形态学有三种类型变化。第一类型具有铁逆转,组织球,淋巴样细胞反应和网内系增生等较典型的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少,且变性,坏死。第二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铁反应增强,脾铁反应明显增生。第三种类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依此衡量,10~(-3)lml攻毒试验马中出现Ⅰ型变化的占4/7,显然弱毒苗保护效果不够理想。10~(-4)2ml攻毒马Ⅰ、Ⅱ型变化的占5/6,表明我国研制的弱毒苗对云南毒有预防作用,可用于云南马传贫防制工作。但其中Ⅱ型变化的占3/5,Ⅲ型变化在各弱毒接种马中仅占1/3,比辽毒和Wyoming株毒攻击的弱毒接种马出现Ⅲ型反应的比数均低,结果很不一致。显然云南分离到的马传贫强毒接种马的病理变化及再攻毒马形态学改变与辽寝和Wyoming株毒有差异。本试验对这种差异进行了讨论,认为云南马传贫毒可能是又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们对中国马传贫病理解剖学、免疫形态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所用的强毒株均为国内分离株。应用国外马传贫强毒感染中国马尚属空白。为了探讨国外毒株与国内毒株在引起病理变化上的异同,开展了此项工作。材料和方法一,试验马:共27匹,年龄4~6岁,人工接种Wyoming株(剂量为原液~10~(-5))20匹,接种中国辽毒株(10~(-6))7匹,根据其临床表现,按中国传贫马、驴病理分型标  相似文献   

4.
选接种马传贫弱毒疫苗并经强毒攻击后有三种形态学类型马各二匹,对其脾脏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其中Ⅱ、Ⅲ型马脾内以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为主,且与单核-巨噬细胞构成“免疫岛”;而Ⅰ型马脾内免疫活性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变性、坏死性病变为主.从而进一步证实是T、B 和单核-巨噬细胞三种细胞协同免疫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马传贫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耐热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2匹弱毒疫苗免疫马跟踪检测17个月,在接种3周后ELISA检测均呈阳性,其中一匹马ELISA抗体阳性持续到接种后10个月,另一匹马ELISA抗体阳性可持续到接种后一年.对两匹马的所有不同时期采集的血清样品经75℃加热5 min处理后,用ELISA检测均为阴性.另选6匹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且ELISA检测抗体呈阳性的30个样品,经75℃加热5min处理后,均由阳性转变成阴性.4匹经马传贫病毒辽毒株(LN-EIAV)实验感染马且ELISA检测抗体呈阳性的血清样品,经75℃加热5 min处理后,结果仍为阳性.23匹ELISA检测抗体呈阳性的自然感染马血清样品,经加热处理后,19匹马血清样品仍为阳性,4匹马血清样品由阳性转变成阴性.结果表明弱毒疫苗免疫马较自然感染马血清抗体耐热性稍差.  相似文献   

6.
以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S6标准菌株不同浓度接种16日龄雏鸡,5d后用鸡新城疫疫苗(I系)诱导发病,对以鸡新城疫为诱导因子的鸡毒支原体野外环境病理模型复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鸡毒支原体S6攻毒菌液浓度为109CCU/mL,攻毒后第5天,用鸡新城疫疫苗(I系)喷雾,5羽份/只,进行激发,可成功复制出鸡毒支原体感染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制成功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在现地广泛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免疫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人们对马传贫的免疫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肘接种马传贫弱毒疫苗马进行了外周血TB淋巴纠胞的动力学观测,以期为  相似文献   

8.
对接种EIAV阿根廷毒株的10匹马进行了病理解剖,病理组织和病毒抗原分布的观察,结果表明,接种阿根廷毒马出现黄染,出血素质,裨脏器肿大与渐进性坏死,胸腺萎缩,出血与水肿,股骨红髓区扩大与稀薄,铁逆转,淋巴样细胞反应,网内系活与增生,免疫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及肝脏的库氏细胞有病毒抗原存在等EA共有的证病性病理变化,同时,在接种阿根廷毒的马也观察到出血性素质变化不十分严重;脏器淋巴结肿大,出血,水肿十分明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46例马传贫白细胞弱毒接种后3~55个月的马用中国马传贫强毒辽系和美国马传贫强毒Wyoming株攻击,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剖检、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基本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Ⅰ型有典型的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减少,其变性、坏死程度较强毒攻击对照马略轻;Ⅱ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Ⅲ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疫苗接种马经两强毒株攻击后出现各型变化的马匹比例数有一定差异,但80%以上疫苗接种后强毒攻击的马均呈Ⅱ、Ⅲ型形态学改变,即这些马均处于免疫状态,从而对攻毒马建立了病理形态学和免疫形态学相结合的检测手段。此外,本研究也提出了马传贫白细胞苗的免疫持续期可长达3年以上的形态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1日龄伊莎珍珠鸡和对照组红波罗雏鸡经腹腔用鸡马克强毒攻击,另设不攻毒珍珠鸡作对照,分别卫离饲养至10周龄。对试验期死亡的鸡及试验结果时扑杀的鸡及珍珠鸡剖检,用肉眼观察大体病变及病理检查。结果表明,红波罗鸡于试验期内死亡率为40%,并均可肝、肠、睾丸、卵巢等处到肿瘤,珍珠鸡则无一死亡,也不表现肿瘤。病理切片观察到攻毒珍珠鸡部分器官只出现少量的淋巴细胞炎性浸润。初步认为这是珍珠鸡对马立克病毒的一种防御  相似文献   

11.
试验主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时辅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健康的、人工感染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和接种了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的马和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根据其表面形态,正常马的淋巴细胞基本可分为两群:第一群细胞是能形成EAC玫瑰花的淋巴细胞,多为表面有绒毛型的淋巴细胞——B细胞;第二群是能形成E玫瑰花的淋巴细胞,体积较第一群的稍小,表面相对光滑,有少数突起或管状物——T细胞。 在用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免疫后数月,产生较为坚强免疫力的阶段中,可见到绒毛型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光滑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细胞表面的突起或管状物增多,因而变得较为粗糙。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EIAVDLV121的S2基因在马体内的变异规律,本研究选用4匹成年马,其中2匹(#1、#2)接种EIAVDLV121,另外2匹作为对照.免疫后监测马体温、血小板含量以及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免疫马未出现马传染性贫血体征.通过RT-PCR方法检测病毒S2基因在感染马体内不同时期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免疫马体内EIAVDLV121 S2蛋白的突变主要发生在氨基酸第17位、22位、39位、41位、51位和55位.另外,#1马免疫后70 d以及#2马免疫后第14 d和第28 d检测疫苗毒S2蛋白序列与EIAVDLV121亲缘关系较近,而#1马免疫后第42 d、第112 d和第140 d的疫苗毒S2蛋白序列与EIAVDLV121的致病性亲本强毒株EIAVDN40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EIAV及EIAV疫苗株在马体内感染进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马传贫强毒急性感染马的外周血白细胞、血浆、血清中可检出马传贫病毒抗原;从亚急性感染马外周血的白细胞、血浆中可检出马传贫病毒抗原;从无症状慢性马外周血的白细胞中偶尔能检出马传贫病毒抗原。对9匹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连续跟踪3个月,从外周血的白细胞、血浆、血清中均未检出马传贫病毒抗原。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3种商品化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15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攻毒对照组、乾元浩疫苗组、梅里亚疫苗组、瑞普疫苗组和空白对照组5组,并按厂家说明剂量进行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8日龄时进行马立克氏病超强毒Md5株攻毒,每天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根据免疫攻毒后的临床观察、剖检病变和病理切片等综合分析,梅里亚疫苗组的保护指数略高于乾元浩疫苗组和瑞普疫苗组,差异不显著(P > 0.05),说明不同厂家生产的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对Md5超强毒株的攻击具有相似的保护效果。因此在生产中使用国产马立克氏病疫苗或进口马立克氏病疫苗均能对我国当前流行的马立克氏病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测定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与传贫病马琼脂扩散沉淀抗体(沉淀抗体)及补体结合反应抗体(补反抗体)活性的耐热曲线。证明免疫马的抗体较传贫病马的耐热性差。64℃水浴15分钟后,免疫马血清沉淀抗体完全丧失反应活性,而传贫病马血清一般多能保持阳性反应。用65℃水浴15分钟处理琼扩阳性反应血清,结果传贫病马血清142份中的128份仍为琼扩阳性,传贫病马注苗后的血清5份均呈琼扩阳性;免疫马血清37份则全部转为阴性反应。65℃水浴15分钟后,免疫马血清补反抗体完全丧失反应活性,而传贫病马血清仍可呈阳性反应。用65℃水浴15分钟处理补反阳性血清,结果传贫病马血清40份、强毒接种马血清2份的补反仍保持阳性;免疫马血清42份则均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6.
用灭活马立克氏病病毒和火鸡疱疹病毒混合制备了一种双价疫苗。给不分性别的日龄白来航鸡接种,21日龄时用感染强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家禽血液攻毒。分别与火鸡疱疹病毒和灭活马立克氏病病毒进行比较,研究了这种疫苗的效力。双价疫苗明显推迟由马立克氏病引起的死亡。按马立克病特异性死亡和病变发生的百分比判定诱发出最高的保护效力。双价疫苗接种鸡各器官的眼观淋巴肿瘤和淋巴组织增生病变的发生率、范围和严重程度均低于其他攻毒鸡。此外,双价疫苗接种鸡的病毒血症水平始终显著低于其他鸡。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探讨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保护机理,本实验以马立克氏病弱毒814株接种SPF雏鸡,接种后不同时间以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胸腺、外周血CD4+、CD8+及CD3+T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病毒10天测定,脾脏和外周血CD4+T细胞略有下降,但以后逐渐升高,在24~31天测定时,外周血和脾脏CD4+T细胞均明显增高;而CD8+T细胞在接种后10天在脾脏和外周血中明显增高,以后下降恢复于正常水平,在整个试验期间,CD3+T细胞在脾脏和外周血中均保持较高水平,胸腺中各亚群T细胞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1日龄雏鸡同时免疫新流法三联疫苗与马立克氏病活疫苗对马立克氏病活疫苗免疫效果是否有干扰,试验将1日龄雏鸡分为5组,第1组商品蛋鸡不免疫,第2组SPF鸡不免疫,第3组商品蛋鸡仅免疫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第4组商品蛋鸡同时接种新流法三联疫苗与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第5组空白对照鸡不免疫,于雏鸡8日龄时对第1~4组用马立克氏病超强毒Md5株进行攻毒,攻毒后90 d内连续观察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第1,2组鸡出现精神沉郁、肢体麻痹等临床症状并有部分鸡死亡,对死亡鸡只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肿大,全身器官出现肿瘤;对剖检鸡只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典型的马立克肿瘤病变。而第3~5组鸡则无任何临床病症出现。说明无论是单独免疫马立克氏病活疫苗或是与新流法三联疫苗同时免疫,均能对鸡只提供良好保护,同时免疫新流法三联疫苗与马立克氏病活疫苗不会影响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1997年3~4月,在我乡某自然村的成年马中,发生了一种以消化障碍和消瘦为主的疾病。该病经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后诊断为马胃蝇蛆病。病马经治疗后,全部治愈。现介绍于后。1发病情况1997年3月发病21匹,4月又发病14匹。共发病35匹,死亡12匹,死亡率为34.3%。2临床症状病马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易出汗、腹痛、消化不良、进行性消瘦。3病理剖检剖检9匹病死马均见其胃及十二指肠内有大量马胃蝇蛆的第三期红色幼虫,有的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4治疗方法对患病23匹成年马,用敌百虫片按0.5g/kg·w投喂2d,每天1次;用2%的敌百虫水喷洒畜体,连续4d…  相似文献   

20.
在Ⅰ型马立克病病毒(MDV)基因组中针对132 bp串联重复序列的两侧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对临床病例采集的疑似马立克病肿瘤病变鸡肝组织和1日龄接种CVI988弱毒疫苗的健康雏鸡羽髓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临床病例采集的10份肝脏组织,7份扩增出一条314 bp的条带,相当于2个拷贝数的132 bp串联重复序列;在接种疫苗健康雏鸡的羽髓样本中,扩增出与CVI988弱毒一致的PCR图谱,相当于6个~8个或更多拷贝数的132 bp串联重复序列。根据PCR图谱的差异即可鉴别MDV强毒株与CVI988疫苗弱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