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鸡支原体疾病治疗方面的广泛和不合理应用,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规范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鸡支原体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耐药现象的产生,有必要制定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标准。本文以耐药判定标准为中心,介绍了其定义和制定流程;阐述了国内外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判定标准的相关研究,包括野生型临界值、药效学临界值和临床临界值的相关研究。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以期为减缓鸡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沙门氏菌对六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鸡源、猪源、人源、食品源的沙门氏菌进行了鉴定,对敏感菌株进行了耐药性诱导;并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和体外诱导的68株沙门氏菌的MIC,结果表明临床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61.8%(37/60),而且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现象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3.
广东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单位,从鸡场病死鸡分离细菌,选取经生化和动物试验证明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共115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72.2 %的试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抗药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交叉耐药严重,恩诺沙星与氟罗沙星交叉耐药率高达99%.  相似文献   

4.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80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监测,大多数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表现出高耐药率(52.9%~93.30%)并呈多重耐药性。提取各菌株染色体DNA,对gyrA基因QRDR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氨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68株耐药菌株的第83位的氨基酸均发生了变异,由丝氨酸(S)变为亮氨酸(L);对4种以上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的107株分离株除第83位氨基酸发变异外,第87位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异,88株由天冬氨酸(D)变为天冬酰氨(N),13株为酪氨酸(Y),5株变为甘氨酸(G),1株变为丙氨酸(A),由此表明鸡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类药物的耐药程度与gyrA基因QRDR的变异密切相关,第83位氨基酸变异是大肠杆菌现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鸡源性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病原微生物对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0%~70%。很多资料表明,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象也很严重,且耐药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本试验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样本进行分离、鉴定,经过筛选,得到9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较高的鸡源性沙门氏菌,分析了它们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研究和探讨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乌鸡是我国特有的地方鸡种,具有特殊种质性状和经济价值的品种资源,是药、肉、蛋、观赏兼用型多用途鸡种。但近些年日常监测显示,乌鸡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超标较为严重,影响了乌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收集了2016年-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乌鸡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超标的监测结果,对不合格产品的分布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氟喹诺酮类在乌鸡体内的残留监管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确保乌鸡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鸡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重耐药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药敏试验监测系统分析了71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对沙拉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二氯沙星、单诺沙星、奥比沙星和萘定酸呈现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69%、69%、55%、76%、69%、76%和99%;对盖特沙星和左氟沙星有轻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11%和13%。在71株分离菌株中,只有1株没有耐药性,对3种以上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占74%(52/70),对6种以上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占70%(49/70),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对耐药菌株GyrA基因QRDR氨基酸变异分析表明70株耐药菌株的第83位氨基酸均发生了变异,由丝氨酸(Serine)变为亮氨酸(Leucine)。对6种以上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的49株分离株除了83位氨基酸发生变异外,其87位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异,41株87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为天冬酰胺(N),6株87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为酪氨酸(Y),由天冬氨酸(D)变为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各1株;对3种以下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的21株87位的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异。由此表明鸡源大肠杆菌GyrA基因QRDR区的变异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程度密切相关,83位的氨基酸变异是大肠杆菌呈现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键氨基酸。  相似文献   

8.
鱼源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了解北京地区鱼源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提供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防制鱼类疾病上合理规范使用的依据。从北京地区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脏器或病灶分离出16株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对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表型,运用PCR法分析病原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qnrA和qnrS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鱼源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耐药表型检出率,可能耐药基因检测比耐药表型检测更能推测病原菌的耐药现状。50%的病原菌至少耐受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87.5%的病原菌至少携带1种喹诺酮耐药基因,显示北京地区鱼源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已在基因水平呈现出严重的耐药,有必要严格控制此类药物在鱼类养殖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萄球菌氟喹诺酮的耐药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它可以对氟喹诺酮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NorA蛋白介导的药物主动外排成为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利血平等作为NorA外排蛋白抑制剂,可有效降低其耐药性的产生。CCCP等能量抑制剂可加强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摄取量。文章从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耐药抑制剂作用途径和能量抑制剂影响等方面,简要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氟喹诺酮的耐药抑制剂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沈阳及其周边9市县分区分离培养出34株鸡大肠埃杀氏菌,研究其培养、染色形态,生化等特性;并用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完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地区来源不同的菌株对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氧氟沙星抗菌效果最佳,高度敏感率达88.95,均无耐药,环丙沙星和洛美沙星较好;培氟沙星和双氟沙星欠佳,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4株鸡毒支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法对鸡毒支原体DNA回旋酶编码基因gyrA、gyrB及拓扑异构酶Ⅳ编码基因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4株分离鸡毒支原体对泰乐菌素、泰妙林、沃尼妙林和替米考星有很高的敏感性,对四环素和红霉素中度敏感,对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4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鸡毒支原体均在GyrA和ParC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发生氨基酸的改变,GyrA的氨基酸取代模式有两种,分别为Ser81→Gly和Ser83→Ile,ParC仅在80位发生氨基酸取代(Ser80→Leu),GyrB和ParE均未发生氨基酸改变。  相似文献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是一族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的总称。自20世纪80年代上市以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对该类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简述了对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检测研究以及细菌耐药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牛支原体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靶位的突变情况,对分离自我国多个省份的牛支原体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和耐药株筛选,通过对临床分离敏感株、耐药株及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中有19%(6/3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QRDR中均存在gyr A(Ser83Phe)或par C(Ser80Ile)的氨基酸突变;但在体外诱导的高度耐药株中QRDR突变类型则以gyr A(Ser83Phe/Tyr或Glu87Lys)和par C(Ser80Ile或Asp84Asn/Tyr)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为主,以上靶位突变在介导牛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方面是否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4.
超高效液相法检测鸡蛋中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样品经1%甲酸乙腈提取后,荧光检测器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9。在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添加浓度为10、100、200μg/kg和达氟沙星添加浓度为2、20、40μg/kg的情况下,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回收率为73.4%~99.1%,各药物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适用于鸡蛋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淄博地区鸡源耐氟喹诺酮大肠杆菌的耐药特点及其耐药基因携带特点。本研究于2016年5月对淄博地区两个鸡场粪便棉拭子采集,分离耐头孢噻肟大肠杆菌,并对15种抗生素进行药敏检测。PCR检测qnr A、qnr B、qnr S、aac-(6’)-Ib-cr耐药基因。共收集34份粪便棉拭子,分离14株耐喹诺酮大肠杆菌,分离率47%。所有耐喹诺酮大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但都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12株菌携带qnr S基因,携带率最高为85.7%。鸡源耐喹诺酮大肠杆菌分离率高耐药谱广,给临床中应用抗生素的治疗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6.
<正>喹诺酮类药物(FQNs)是一类化学合成的具有喹诺酮环基本结构的杀菌性抗菌药,现共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第一、二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窄,内服吸收差,不良反应多,已基本淘汰。第三代又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喹诺酮环上加入氟原子增强了抗菌活性和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少。近年来研究发现,氟喹诺酮也出现了抗药性,为降低抗药性风险,6,7位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如加雷沙星、奈诺沙星等抗菌谱广,对耐药菌株有效且不良反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胶体金标记的抗氟喹诺酮类单克隆抗体制备了氟喹诺酮类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对牛奶中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双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氟甲喹、达氟沙星检测限为20g/L。对依诺沙星、恶喹酸检测限为40g/L,检测时间5min,与三聚氰胺、磺胺类药物、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在500g/L浓度时,不发生交叉反应。试纸条的检测结果与仪器检测结果一致,重复性较好,在4℃条件下可以保存12个月,所以该研究制备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试纸条可用于牛奶中1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宠物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方法 :采用荧光测定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在临床分离的宠物源大肠杆菌敏感株及多重耐药株菌体内的蓄积量及葡萄糖与能量抑制剂氰氯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菌体内的影响。结果:能量依赖性是大肠杆菌敏感菌株与多重耐药菌株中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浓度主要是通过能量依赖性进行降低,其中主要是多重耐药株菌浓度下降较快。结论:能力以来主要是大肠杆菌耐药原因之一,积蓄量减少将会导致耐药菌株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中难以生存。  相似文献   

19.
喹诺酮类药物是兽医临床治疗动物细菌性疾病一类常用抗菌药物,此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性也随之逐渐上升[1].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染色体介导的靶位改变、膜通透性改变和主动外排.近年来,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qnrA[2],qnrB[3]、qnrS[4]相继出现,aac(6’)-Ib-er和qepA这两种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也被证实[5-6].本试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009年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耐喹诺酮类药物的菌株,采用PCR方法检测PMQR基因,以了解不同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中PMQR基因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20.
动物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是一族化学台成的抗菌药物的总称。自20世纪80年代上市以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痫的常用药物。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对该类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