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洪泽县水稻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和磷肥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苏省洪泽县水稻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和磷肥效应,以淮稻5号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不施磷相比,增产率达13.2%~ 40.6%;磷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磷肥极限用量为113.7 kg/hm2,经济用量为107.5 kg/hm2;水稻土壤有效磷含量的临界值为28.6 mg/kg,每提高1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需施12.7 kg/hm2磷肥.  相似文献   

2.
麦稻轮作体系中磷素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高肥力土壤施用磷肥对冬小麦/水稻轮作周期中作物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磷养分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当季作物有增产效果,而磷肥残效对后茬作物增产明显。1个轮作周期一次性施磷(P2O5)45kg·hm-2即可保持麦稻两季作物高产;磷肥施用在小麦季水稻利用其后效,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6%~13.6%,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3%~12.2%,累积利用率为14.9%~25.8%;磷肥施用在水稻季小麦利用其后效,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9%~12.7%,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8%~12.2%,累积利用率为15.7%~24.9%。1个轮作周期后还有74.2%~85.1%磷积累在土壤中。磷平衡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经过3个轮作周期后,不施磷处理磷素亏缺144.73~145.22kg·hm-2,施磷(P2O5)45kg·hm-2亏缺磷素(P2O5)41.82~41.83kg·hm-2,施磷(P2O5)90kg·hm-2磷素盈余(P2O5)77.42~78.85kg·hm-2,施磷(P2O5)135kg·hm-2磷素盈余(P2O5)200.78~201.77kg·hm-2。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呈明显递增趋势,小麦—水稻轮作高肥力土壤水稻季施用(P2O5)45kg·hm-2就可以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从磷素平衡角度来说,施入的磷肥量应大体上等于作物吸收带走的量,土壤施用磷肥(P2O5)45~90kg·hm-2之间就可以维持土壤-作物体系中磷素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3.
麦稻轮作高产条件下施磷对土壤速效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磷量较高的土壤条件下(速效磷在25mg*kg-1以上),随着施磷量的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在土壤中有累积现象.后作利用前茬磷肥后效,土壤速效磷有降低趋势.水稻施磷,当季产量具有明显增产效果,而且磷肥残效亦可满足后茬小麦对磷的需求,产量亦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根据施磷后土壤速效磷的变化规律及作物产量结果分析表明,在麦稻轮作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季施P2O590kg*hm-2为宜,小麦季施P2O5135kg*hm-2为宜,每年一次性施磷即可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水稻季施磷可降低磷肥用量,并能保持稻麦两作较高的产量水平;根据北方稻区小麦播种采取带稻撒播而不利施肥的耕作特点,认为水稻季施磷在北方麦稻轮作区是一项有利的、可行的高产低耗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沿江潮土稻麦轮作下磷素临界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15-217
为了明确沿江潮土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速效磷临界值和磷肥效应,进行了小麦、水稻轮作周期的磷肥临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总体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表现为低施磷量水平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缓慢;在施磷量达90 kg/hm2以上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快速增长,在水稻、小麦上的趋势一致。土壤速效磷临界值,小麦为18.5 mg/kg,水稻为15.8 mg/kg;磷系数,小麦为15.8kg/hm2(P2O5),水稻为25.6 kg/hm2(P2O5)。  相似文献   

5.
采用2年大田试验,研究低镉(Cd)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地上部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低Cd磷肥显著增加水稻稻谷和稻秆产量,但不同施磷量间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磷量的增加,稻谷Cd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均在国家粮食卫生控制标准0.2 mg·kg-1规定内。当施磷(P2O5)量为63 kg·hm-2时,稻谷Cd含量及稻谷、茎叶和地上部Cd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但施磷量增至252 kg·hm-2时,稻谷Cd含量与对照相当,而茎叶Cd含量显著下降。水稻对磷肥中Cd的吸收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磷量低于81 kg·hm-2时,水稻地上部对磷肥中Cd的吸收率超过100%。指数回归方程表明,随磷肥进入土壤的Cd含量基本被水稻地上部完全吸收时的磷肥施用量早、晚稻分别为116.6、174.6 kg·hm-2。因此,生产上按当前适宜施磷量施用,既能兼顾水稻产量,又能保障稻谷和土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如皋市小麦磷肥效应及其适宜用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如皋市主要土壤类型上,小麦施用磷肥的土壤有效磷临界值为10.81~14.79 mg/kg,平均为12.80 mg/kg,磷系数在1.33~1.63 kg/667 m2,平均为1.48 kg/667 m2;小麦产量达到最高时的施磷量(P2O5)为8.45~8.70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磷肥农学效率与土壤有效磷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磷肥农学效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函数关系,回归方程y=-0.659 3x+32.05。冬小麦磷肥农学效率理论最大值可达32 kg/kg;当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48 mg/kg以上时,冬小麦磷肥农学效率理论值接近于0。当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40 mg/kg时,施磷的经济投入与产出达到平衡临界值。  相似文献   

8.
寒地水稻磷素适宜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对比方法,随机区组设计,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研究寒地水稻磷肥施用效果及适宜的施用量。结果表明:试验区速效磷含量为22~26 mg.kg-1,土壤供磷量为58.7 kg.hm-2,可以满足水稻常规生产的需要,磷肥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产投比低;两年最佳产量需P2O5量分别为19.4和26.4 kg.hm-...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有机肥添加对不同磷肥用量新疆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磷吸收和分配、产量构成和棉田磷平衡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磷肥用量(0、50、100、150 kg·hm-2,以P2O5计)基础上,设置未施有机肥对照处理和添加有机肥处理(有机肥4500 kg·hm-2),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植株吸磷量和磷分配比例、籽棉产量,计算了棉田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平衡状况.结果 表明:棉田土壤有效磷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添加有机肥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呈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施磷水平为150 kg·hm-2时,植株累积吸磷量整体较高.籽棉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趋势,添加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总体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处理,且在施磷量100 kg·hm-2时最高,为5642 kg·hm-2.磷肥利用率在施磷量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时达到最优,为37.24%;随施磷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增加的趋势,在施磷量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时,棉田磷素收支开始出现盈余,盈余量为16.82 kg·hm-2.综上,在磷肥减施条件下有机肥添加可通过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调节棉花磷素吸收和分配来影响棉籽产量;在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棉花磷素吸收和产量、磷肥利用率和棉田磷素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建议新疆棉田磷肥施用量为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以及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油菜的后效大小,探讨周年轮作内磷肥的分配,为水稻-油菜周年轮作体系下油菜季磷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稻-油菜周年轮作田间试验,前季水稻包含4个不同的磷肥水平,分别为P0(0 kg P2O5•hm-2)、P30(30 kg P2O5•hm-2)、P60(60 kg P2O5•hm-2)和P90(90 kg P2O5•hm-2),后季油菜在水稻季试验基础上采用裂区试验,每个小区裂区为施磷(60 kg P2O5•hm-2)和不施磷(0 kg P2O5•hm-2)2个副区,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以及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后季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引入“后效磷量”的概念评估水稻季磷肥后效。【结果】水稻季施磷60 kg P2O5•hm-2时水稻产量最高,磷肥当季利用率最大,分别为9 694 kg•hm-2和19.2%,施磷不足或者过量均会降低油菜的产量和磷肥当季利用率。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相比,油菜当季施磷60 kg P2O5•hm-2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量765-1 195 kg•hm-2,其中油菜籽增产427-503 kg•hm-2;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也受到水稻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水稻季施用磷肥后季油菜干物质量显著增加212-816 kg•hm-2,其中油菜籽粒增产136-409 kg•hm-2,磷素吸收量增加0.4-4.9 kg•hm-2。水稻季残留在土壤中磷肥可以供后季油菜吸收利用,增加油菜当季磷肥的农学效率和磷肥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后效。水稻季磷肥当季利用率16.3%-19.2%,残留利用率为5.4%-7.3%,累积利用率为21.8%-25.6%,磷肥的后效与磷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水稻季磷肥后效相当于油菜当季施磷2-9 kg P2O5•hm-2的增产效果。水稻季磷肥后效也受到油菜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油菜季施磷处理水稻磷肥对油菜磷素吸收增加作用低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结论】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合理的施用磷肥能明显提高两季作物的产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水稻季施用的磷肥残留在土壤中可以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显著地增加油菜的产量和磷素吸收量,对后季油菜具有明显的后效,其后效的大小与施磷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水旱轮作体系中,在兼顾“重旱轻水”的磷肥管理策略下,油菜季应该充分考虑前茬作物水稻季磷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磷肥管理。  相似文献   

11.
张剑  章明奎 《农学学报》2022,12(8):43-47
施用磷肥是调节土壤有效磷和农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区域土壤有效磷状况可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反映该地区磷肥施用的合理性。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2015—2020年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研讨了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与空间分异特点,剖析了磷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土壤有效磷平均水平来看,浙江省农田土壤有效磷显著地提高,总体提高幅度约85.0%;但省内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有效磷分布极不平衡,无论是大的空间尺度还是小的空间尺度中,农田土壤有效磷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效磷数据呈偏态分布,体现在有效磷含量为10~30 mg/kg的土壤占比过低、有效磷缺乏(<10 mg/kg)的占比过高,并存在一定比例的农田有效磷过度积累问题(>50 mg/kg)。究其原因是许多地区在磷肥施用上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复合肥料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地貌、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效磷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认为,在磷肥施用上需强化测土配方工作,并基于土壤有效磷水平实行分类施磷。结果也表明,几何平均比算术平均更能体现区域有效磷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2.
磷肥施用对红壤有效磷含量和易流失磷含量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好气培养条件下,不同磷肥施用量的红壤中,应用Olsen法和Bray-1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应用CaCl2法测定的土壤易流失磷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为红壤区的磷素管理及磷素流失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6个土样处理,室内好气培养后测定各土样中Olsen-P、Bray-1P和CaCl2-P含量。[结果]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施用不同量磷肥的红壤中Olsen-P含量逐渐降低,Bray-1P含量逐渐升高,CaCl2-P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Cl2-P含量与Olsen-P含量和Bray-1P含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肥料磷进入红壤Bray-1P库的比例高达62%,进入Olsen-P库的比例为14%,进入CaCl2-P库的比例为0.12%。[结论]好气条件下施用磷肥造成红壤磷流失的风险不大,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流失潜能仍会升高,且在施磷初期流失潜能最高。  相似文献   

13.
磷肥施用对红壤有效磷含量和易流失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好气培养条件下,不同磷肥施用量的红壤中,应用Olsen法和Bray-1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应用CaCl2法测定的土壤易流失磷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为红壤区的磷素管理及磷素流失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6个土样处理,室内好气培养后测定各土样中Olsen-P、Bray-1-P和CaCl2-P含量。[结果]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施用不同量磷肥的红壤中Olsen-P含量逐渐降低,Bray-1-P含量逐渐升高,CaCl2-P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Cl2-P含量与Olsen-P含量和Bray-1-P含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肥料磷进入红壤Bray-1-P库的比例高达62%,进入Olsen-P库的比例为14%,进入CaCl2-P库的比例为0.12%。[结论]好气条件下施用磷肥造成红壤磷流失的风险不大,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流失潜能仍会升高,且在施磷初期流失潜能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动态变化与周转特性,探究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磷转化与供应能力的影响。【方法】依托贵阳黄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有机肥(M)、1/2有机肥+1/2氮磷化肥(0.5MNP)、全量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化肥(MNPK)6个处理,在玉米播种前、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收获后分别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有效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计算微生物量磷周转期和周转量。【结果】与NK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和微生物含磷量(MPC)分别显著提高了123.9%—446.2%和85.0%—268.2%,均以MNPK处理增幅最大。施磷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M和0.5MNP处理MBP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26.7%—32.7%;NK处理MBP和MPC含量均在开花期最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MBP含量在玉米生长期均较高,MPC含量则随生育时期变化呈“双峰”曲线,苗期和开花期最高;与CK相比,NK处理MBP周转期缩短了405 d,MBP周转量提高了50.9%。与NK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MBP周转量提高了19.2%—156.4%,MBP周转期延长了248—391 d,说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不同程度增加MBP库容并降低其周转速率;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吸磷量分别是NK处理的3.63—7.27倍和1.77—1.97倍;各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NK处理>M、MNPK处理>CK、NPK、0.5MNP处理,NK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1.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是MBP及其周转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是MBP周转期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结论】MBP可反映黄壤磷素的供应水平,MBP含量及其周转对于提高黄壤潜在供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提高土壤MBP周转库容,增强土壤磷素转化和供给能力,提高玉米植株吸磷量。  相似文献   

15.
在盆栽模拟条件下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液体磷肥和固体颗粒磷肥及其不同施用方法对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加工番茄磷素营养效应对不同磷源进行了肥效验证.结果表明,液体磷肥追施可以保持土壤中较高的Ca2-P和Ca8-P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磷肥向Al-P和Ca10-P的固定(P=0.05),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液肥追施处理的加工番茄生物量、吸磷量分别比固体肥料的高17.4;和64.4;,液肥追施处理的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比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处理分别提高29.1;、22.2;和8.3;(P=0.05).通过液肥追施可减少磷的固定,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的生物量、磷素营养和加工番茄品质.因此,在石灰性土壤条件下酸性液体磷肥随水施用比固体传统的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磷肥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基施等量磷肥(P2O5150 kg/hm2)和钾肥(K2O 360 kg/hm2)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80、160、240 kg/hm2)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费乌瑞它磷钾利用和土壤磷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干物质、全磷及全钾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但施氮量达160 kg/hm2以上时再增施氮肥增加不显著;增加施氮量,磷肥和钾肥的肥料效率略呈上升趋势,但磷肥和钾肥的收获指数、经济效率及生理效率略呈下降趋势。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地土壤尤其是0~30 cm土层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但各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施氮量还影响干物质、全磷及全钾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因此,本研究条件下,N、P2O5、K2O施用量可在160、150、360 kg/hm2基础上适当减量。  相似文献   

17.
菜心土壤速效磷丰缺指标及合理施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东赤红壤地区不同土壤磷含量的菜园土进行菜心磷肥田间试验.根据18个试点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质地为中壤土的菜园种植菜心的土壤速效磷丰缺指标,菜心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抛物线相关.施磷肥增产显著的菜田占68%,增产率为28%~51%;适宜的土壤速效磷(P)为54.6~87.8 mg.kg-1;低于此范围应补充磷肥,超过此范围应控制施磷肥.不同磷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菜心产量与施磷肥量呈抛物线相关,在低、中、高肥力水平的菜园土种植菜心,要求菜心产量达到6 441~6 515、6 542~6 693和6 880~7 189 kg.hm-2时,推荐磷肥(P2O5)用量分别为50.0~76.5、50.0~72.6和50.0~64.1 kg.hm-2.  相似文献   

18.
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土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6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紫色土不施磷或单施猪粪土壤磷亏缺,单施猪粪不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而每年施150 kg/hm2 P2O5(66 kg/hm2 P)土壤磷累积盈余191.3 kg/hm2,速效磷增加9.2 mg/kg,全磷增加111.2 mg/kg。且以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的处理增加积累的最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过磷酸钙(TSP)和聚磷酸铵(APP)6个处理,研究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磷库转化特征及其与植株体内磷素累积利用的关系。【结果】砂姜黑土施用磷肥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94%—662%,不同磷肥处理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为APP>TSP>DAP>FMP>SSP>CK处理。施用磷肥显著提升了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砂姜黑土中H2O-P和NaHCO3-Pi含量,降低Residual-P含量,其中H2O-P和NaHCO3-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SP和APP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对NaHCO3-Pi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较不施磷提升了41.0和36.0 mg·kg-1。红壤施用磷肥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84%—791%,其中DAP和TS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红壤中根际土壤NaHCO3-P...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磷素盈亏及其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2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不同处理土娄土磷素去向和盈亏(平衡)及其对耕层土壤全磷、Olsen P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吸磷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作物对磷的利用有奢侈吸收现象;土壤耕层全磷、Olsen P及其增加量与土壤磷素盈亏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随肥料施入土壤的磷主要累积在土壤耕层(0~20 cm),施肥过高,特别是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会引起磷向土壤剖面下层淋移,M1NPK、M2NPK、SNPK、NPK和PK处理分别有34.7、33.0、2.2、8.8和6.4%的磷在100 cm土体内去向不明,有可能被淋洗到更深的土体中。长期不平衡或大量施磷,磷累积表观利用率低于15%,而平衡施肥,可以达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