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正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广泛用于大鲵的人工养殖过程,亲本的繁殖能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于大鲵而言,雌性的繁殖性能对于养殖场养殖规模的发展和壮大尤为重要,雌性大鲵的繁殖性能是决定大鲵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雌性大鲵繁殖性能高,可在短暂的2~3年内增加养殖场的饲养规模,进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影响雌性大鲵繁殖性  相似文献   

2.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珍稀的特种经济动物。近年来由于人工大量工厂化养殖,大鲵暴发了各种疾病。2014年6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以大鲵出现"大脚病"、腹部和背上出现"打印"为特征的疫病。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物种。近年来,大鲵人工繁殖和生态繁殖获得突破,不少地区开展人工养殖,种群数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病害种类增多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湖北一家大鲵养殖场遇到大鲵幼苗(幼鲵)暴发水肿病,进行了诊疗研究,现将情况作一介绍。一、养殖场基本情况该大鲵养殖场面积5亩,室外生态繁殖池3亩,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9月,重庆某大鲵养殖场大量出现"烂脚"症状,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患病大鲵四肢先出现小红点,接着开始演变为多个刀切一般的小伤口,随即开始逐步溃烂,最终直至将整个肢体腐烂脱落,而此时,大鲵也将近死亡(图见彩中插2)。发现症状到大鲵死亡仅短短的7~10小时,期间,广谱性的抗生素以及伤口消毒药物对此症状没有任何治疗作用。近些年来,中草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  相似文献   

5.
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对2016年陕西凤县泓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大鲵养殖场的大鲵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总结,该次共催产大鲵雌性68尾,雄性70尾,可用繁殖雄性19尾,有效产量时间产卵雌性30尾,获得卵子9 953粒,获得受精卵7 937粒,授精率80.3%,孵化出苗3 539尾,出苗率28%。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介了大鲵集约化养殖的养殖场地选择、设施建造、苗种放养、饵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实例简要分析了大鲵集约化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洛阳市大力发展大鲵养殖,截止2016年底该市共有大鲵养殖企业公司及养殖场30余个,养殖大鲵30余万尾,年繁殖幼苗6万~8万尾,20kg以上的亲鱼1万~2万余尾。2016年的经济效益4亿~4.5亿元。大鲵仿生态繁育技术关键是通过生态模拟建造大鲵繁育池,辅以相应的管理技术,为大鲵自然繁殖提供所需温度、水、营养等生态因子,使性成熟大鲵顺利实现性周期的变化,并成功地自然繁殖,具有建设成本低、  相似文献   

8.
2002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里人声鼎沸,黄金游道金鞭溪旁,省市领导、大鲵研究专家和渔政人员一道,将150尾人工增殖并经过微码数码标记的大鲵轻轻放入金鞭溪。它们很快就随着欢快的溪水,回归到大自然中。湖南张家界是国务院1996年确定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建有全国第一家大鲵救护中心和全国最在种群的大鲵养殖场,是大鲵资源的集中产地。为纪念此次大鲵规模放流活动,宣传保护大鲵资源,经省人大同意,在张家界黄金游道金鞭溪,设立了纯自然形态的大鲵资源重点保护溪流标志碑…  相似文献   

9.
成鲵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有,故又称为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珍贵两栖动物。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导致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同时随着矿场的开采、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大鲵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量极少。因而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人工养殖娃娃鱼,到2000年底,已取得丰硕成果。一、养殖场地的建设1.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场的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2.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我们是用模拟生…  相似文献   

10.
凡从事养殖水产动植物的场地都被称之为养殖场。这里,主要指的是以人工开挖的池塘来养殖淡水鱼类的养殖场,也包括分别以珠贝,蟹类,龟,鳖,大鲵,………等为主要养殖对象的养殖场。  相似文献   

11.
大鲵幼苗饲养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养殖大鲵幼苗100尾,分5组每组20尾,饲养时间从稚鲵开食至1龄末,共一年时间。在适宜的饲养环境下,幼鲵体重从出膜的0.27-0.33g经过1年的饲养达24.68~30.42g,1龄净增重达24.41~30.09g,1龄增重率达8826%~9118%。1龄内的幼鲵生长态势极为迅速,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具有极高的产业开发价值,但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大鲵人工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大鲵虹彩病毒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病理症状及诊断防治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大鲵病毒性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s food and medicinal product has been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object in China. Study of gene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equires accurate normalization though the use of appropriate reference genes. In this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ree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 including β‐actin, GAPDH and cytb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were evaluated by qPCR. The stabilities of these three reference genes were analysed by geNorm, NormFinder and BestKeeper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APDH was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β‐actin and cytb in four tissues and at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ompared with GAPDH and cytb, β‐actin was the most stabl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reated with LPS or GSIV. Therefo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GAPDH was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he β‐actin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gen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hallenged with LPS and GSIV. This study provides convincing information for the GAPDH and β‐actin as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水)幼鲵(P<0.01);第一阶段1号点日平均水温极显著高于2号点(P<0.01),最低温度较河水高6.95℃,且1号点水温变化较小。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鲵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大鲵自华中地区引进至华南地区,并驯养成功后,在特殊人工生态条件下,其性腺发育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大鲵性腺成熟系数最大值,由大鲵自然产区的8月中旬提前到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用大鲵周年性腺成熟积温推算,大鲵性腺成熟期亦为每年的6月中旬。1999和2000年的人工催产繁殖实践结果也显示大鲵在华南地区最佳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鲵皮肤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立新  郑尧  艾闽  刘宏社  杨辉  张莹莹 《淡水渔业》2011,41(1):92-95,91
采用常规方法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氨基酸以及Ca、P、Zn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新鲜大鲵皮肤水分含量为77.84%,粗蛋白含量25.45%,粗脂肪含量1.23%,灰分含量0.82%;矿质元素中Ca含量101.20 μg/g、P含量730μg/g、Z...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鲜鲢鱼肉对不同规格大鲵生长的影响,于2010年4月到2010年5月采用饲喂鲢鱼肉对两种不同规格的大鲵苗种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月的饲养,两种规格的大鲵苗种增重明显,大规格苗种增重更快,大规格体重增加到(304.49+29.54)g、小规格增加到(66.3+10.30)g,增重率大规格为13 1%,小规...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和治疗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疾病,针对已知的大鲵细菌性疾病的致病病原菌、发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利用Cytodex 3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规模化培养大鲵肌肉细胞(GSM)和大鲵虹彩病毒(GSIV),研究了微载体培养GSM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同时测定了病毒在培养系统中的增殖动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Cytodex 3微载体培养系统中,将GSM细胞在贴壁期以转速30 r/min,每静置40 min搅拌2 min的方式间歇搅拌,10 h后贴壁率可达95%,培养基中最适血清浓度为10%,最适微载体浓度为2 g/L,最适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2×10~5 cells/mL;增殖期以25 r/min的连续搅拌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细胞生长效能。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GSM细胞呈长梭形,紧密贴附在Cytodex 3微载体上,生长良好。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培养GSM细胞,以感染复数(MOI)为0.5的剂量接种GSIV至规模化培养的GSM细胞,48 h后GSM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72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TCID_(50)=10~(–8.50±0.20)/mL。本研究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大鲵养殖业中的疫病困扰,经过近两年的健康养殖研究,探索了一种疫病预警预报及防控体系建设的方法,在此做一介绍,以期推动大鲵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