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干扰素因其抗病毒、抗肿瘤、抗寄生虫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兔干扰素的研究与其他动物干扰素的研究相比较为落后.文章综述了兔干扰素的分类、原核表达、真核表达、抗病毒活性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兔干扰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是一类抗病毒的细胞因子。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的来源不同和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白细胞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和 T 淋巴细胞干扰素。前两种属Ⅰ型干扰素,T 淋巴细胞干扰素属Ⅱ型干扰素。干扰素的作用1.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非其本身直接杀灭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糖蛋白,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一般情况下,干扰素基因抑制物(IFN surpressor)与干扰素基因上游的操纵基因区域结合,阻止了启动基因位置上的RNA多聚酶活性的发挥,使干扰素基因处于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作为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已经在人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兽药行业,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干扰素激活免疫系统快速、广谱的有效性,但干扰素蛋白的活性和使用成本一直是制约其在兽药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索人工重组的干扰素在兽医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应用果蝇胚胎细胞表达系统筛选出了稳定表达猪干扰素α(rPIFNα)的细胞系,利用Western blot分析了细胞筛选前后的分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稳定表达细胞系的rPIFNα表达量较高,通过细胞试验证实,分泌表达的rPIFNα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首次利用果蝇胚胎表达系统稳定表达猪干扰素,对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家禽干扰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7年从鸡胚中发现干扰素以来,家禽干扰素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由于家禽干扰素对禽病防控具有良好作用,近来已愈来愈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叙述了干扰素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禽干扰素对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鸭肝病毒的体内外抑制作用以及在防治上述疾病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马飞 《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2):36-38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素除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广泛调节功能,如调节和控制细胞复制、增生及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在恶性肿瘤、免疫疾病、血管增生性疾病和纤维化疾病等病理状态中发挥作用.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抗肿瘤、病毒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所以,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将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其它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它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自1957年A.Issacs和J.Lindenman在研究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干扰素以来,许多学者对干扰素的本质、生物学特性、产生机理、作用、作用机理及干扰素的体外制备、干扰素诱生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就干扰素的性质、作用及制备、干扰素诱生剂等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是一种诱生性糖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当畜禽感染病毒时,干扰素是最先发挥作用的抵抗分子.干扰素参与早期黏膜免疫并通过产生一系列与免疫调节相关的细胞因子来活化机体的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干扰素因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流行性病毒病防治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本文从不同...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α干扰素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提取黄牛血液中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出α干扰素基因,并与pMD18-T克隆载体相连.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含有498个核苷酸,编码166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与已报道的牛α干扰素C亚型最相近,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获得BoIFN-α成熟蛋白基因,为重组牛干扰素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γ干扰素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是干扰素的一种,又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是动物机体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是主要的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crophge-activating factor,MAF),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目前,干扰素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已被应用于人类疾病临床治疗和动物疾病防控研究.文章就IFN-γ的基本特征、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是在病毒及其他诱导剂的作用下,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是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通过激活细胞一系列抗病毒蛋白的表达,多环节阻断病毒的复制,从而使细胞建立起抗病毒状态。利用基因工程表达生产干扰素,为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干扰素诱导剂促进机体内源性干扰素水平的提高,是干扰病毒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是在病毒及其他诱导剂的作用下,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是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通过激活细胞一系列抗病毒蛋白的表达,多环节阻断病毒的复制,从而使细胞建立起抗病毒状态。利用基因工程表达生产干扰素,为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干扰素诱导剂促进机体内源性干扰素水平的提高,是干扰病毒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功能,对一些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笔者对干扰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简述     
早在1957年,艾萨克斯(A.Isaacs)和林德曼(J.Lindenmann)在发现干扰素的同时,就详细谈到了它的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因它有抗病毒作用而负盛名。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干扰素对某些癌症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研究者们发现,干扰素与其它抗癌剂相比,对人类几乎可以说是无毒的,故有希望成为防治癌症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实际上是最早被认识的细胞因子,最早获得cDNA克隆,最早用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最早用于临床治疗病毒病与肿瘤.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干扰素可以通过导人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酵母菌、哺乳动物细胞等)中,经大规模细胞培养发酵技术获得.干扰素已在兽医临床方面,特别是在猪、鸡、犬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就近年来兽用干扰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的发现源于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的一次实验,它是一种特殊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病毒、抑制细胞分裂等多种功能.在对猪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上,干扰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它可以用于治疗猪瘟、蓝耳病、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等病症,并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干扰素对治疗猪病毒性疾病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为主题,试图深入系统地探究干扰素在猪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引起同行注意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IFN)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就家禽IFN的产生、分类、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人β- 干扰素重组基因注射到家兔受精卵雄前核内,共注射受精卵265枚,获仔兔35只.通过打点杂交及Southern杂交检测,2号(?)、6号(?)、9号(?)、11号(?)与~(32)P-α-dATP标记的β-干扰素探针呈现阳性杂交;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血清中的干扰素活性,其中2号兔β-干扰素效价较正常兔高1000U/mL,9号兔较正常高3000U/mL.该结果表明,整合于兔体内的人β干扰素基因于机体水平获得了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9.
梅花鹿γ干扰素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取经植物血凝素诱导培养的梅花鹿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梅花鹿γ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梅花鹿γ干扰素成熟蛋白序列,与GenBank上发表的干扰素序列同源性为100%.将其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His-Tag融合蛋白的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32.6%.用镍亲和层析法对蛋白进行纯化,并利用VSV-MDBK/IBRV细胞系统分析其生物活性,重组梅花鹿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分别约为7.25×104 U/mL和4.61×104 U/mL.结果表明,重组梅花鹿γ干扰素特异性好,而且抗病毒活性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     
干扰素的发现是二十多年前的事,1957年A.Isaacs和J.Lindenman在研究病毒干扰现象时获得了一次新的重要发现。他们将加热灭活的流感病毒培养于鸡胚绒毛尿囊膜后,察见该细胞能产生并释放一种可抑制病毒增殖的物质,名之为干扰素(Interferon)。以后许多学者陆续发现多种的灭活或未活病毒接种某些宿主细胞或机体后,在胞浆内均能诱生干扰素或类似干扰素物质。干扰素的发现引起了兽医界的十分重视,干扰素的研究不仅为解释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的机理找到了物质基础,并且对病毒在细胞内繁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