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型标志牌标记牙鲆苗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以牙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规格的T型标志牌(T-A、T-B、T-C和T-D)对全长5、7、9和11cm苗种的标记效果,确立了适宜标志的牙鲆苗种规格,筛选了适宜于不同规格牙鲆苗种标记用的T型标志牌。全长5cm的苗种不宜使用这4种规格的标志牌标记;T-A和T-B标志牌适宜于全长7~11cm的牙鲆苗种,标记后脱牌率为2%~8%,存活率为90%~100%;T-C标志牌适宜于标记全长11cm的苗种,成活率为94%,脱牌率为5%,对全长7~9cm苗种的标志效果不佳,成活率为85%~87%,脱牌率为9%~11%;T-D标志牌不适宜于全长11cm以下牙鲆苗种的标记,脱牌率为11%~26%,成活率为51%~89%。2011~2012年,利用T-B标志牌在北戴河开展了牙鲆大规模标志放流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标记效果。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12日至10月21日和2010年5月1日至11月6日,水温23~31℃范围下,在3口2.72m×1.55m×0.72m、水深0.62m的水泥育苗池和3口1.2m×1.0 m×1.0 m、网目20目/英寸的小网箱中,分别放养100尾体长0.7~1.9㎝的新吉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苗,投喂含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EB)激素的饲料,以获得用于生产YY超雄鱼的XY转化雌鱼。结果显示,用100 mg.kg-1EB饲料投喂26d、36d、46d、59d和饲养102d后,实验鱼的雌性率分别为80.0%、93.4%、93.9%和94.0%,分别比对照鱼(54.8%)高25.2%、38.6%、39.1%和39.2%;用200 mg.kg-1EB饲料投喂24d和饲养188d后,实验鱼的雌性率为83.1%,比对照鱼(46.9%)高出36.2%。经Χ2检验,两次试验的雌性转化率差异均极显著(P<0.001)。实验鱼和对照鱼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未见畸形现象。实验结束时两批实验鱼的体质量和全长均显著小于对照鱼(P<0.01和P<0.05),未转化的实验雄鱼与对照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50)。综合分析认为,用EB诱导新吉富罗非鱼苗雌性化的适宜剂量为200 mg.kg-1饲料,投喂35d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外市场对泥鳅产品需求量的与日俱增,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仅赣榆县养殖面积就达220 000×667m2.但是,苗源供应不稳定,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泥鳅养殖业发展的瓶颈.2006-2007年进行了规模化泥鳅苗种繁育技术研究,2006年使用面积为20×667 m2、2×667m2的土池和225 m2的水泥池,2007年选择了2×667 m2的土池和225 m2的水泥池.两年共孵化鱼苗7 300万尾,培育全长3.5 cm鳅苗2 950万尾.  相似文献   

4.
2010年3月至6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进行了舟山褐牙鲆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水温16.0~23.0℃,盐度26~27,溶解氧5.0~6.0mg/L的条件下,历经60d的培育,累计育成平均全长3.6cm以上的牙鲆鱼苗80×104万尾,受精率87.9%,孵化率90.9%,全长3cm~5cm的鱼苗培育成活率32%。  相似文献   

5.
林丽芬 《水产养殖》2006,27(5):41-42
在面积为1公顷的池塘投放全长为2.5~3.0cm的大弹涂鱼苗60000尾,养殖密度为6尾/m2。经过1年的养殖,共收获成鱼1147.5kg,成活率达85%,体长9.30~14.50cm,平均体长11.80cm,体重11.2~38.3g,平均体重22.50g。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繁殖时期对人工鱼巢的偏好性, 2018年6—7月开展了不同水温条件下黄颡鱼对不同鱼巢颜色和材质产卵偏好性的对比实验。实验用产卵鱼巢为半球形棕榈空鱼巢(直径25 cm,深12 cm);同规格内部放置4~6枚碎石块的棕榈鱼巢和塑料鱼巢;折叠6层尼龙渔网(30cm×40cm)和棕榈片(30cm×40cm)鱼巢,于水泥池(290 cm×120 cm×100 cm)内开展两种温度区间条件下产卵偏好性实验。实验用黄颡鱼亲本雌雄比例为1:1,雌鱼体长(167.8±19.0)mm,体重(99.9±21.7)g;雄鱼体长(235.1±18.8)mm,体重(188.5±38.1)g。结果表明,在24~26℃水环境下,半球形棕色棕榈(无石子)鱼巢内个体平均附卵量为628.49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2.77%;28~32℃水环境下,半球形棕榈(无石子)个体平均附卵量为225.48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1.40%。结果分析发现, 24~26℃是黄颡鱼产卵的最适水温区间;黄颡鱼对棕色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灰色、粉色、黄色和绿色无明显偏好;黄颡鱼对半球形棕榈(无石子)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其他材质鱼巢的偏好性依次为:半球形棕榈(有石子)平铺棕榈片悬挂棕榈片半球形塑料水泥池。可见,黄颡鱼产卵的最佳偏好为24~26℃水环境下棕色半球形棕榈鱼巢。本研究结果对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产沉黏性卵鱼类产卵场的修复和资源增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开口饵料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25℃下,将刚开口摄食的5日龄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饲养在60cm×50cm×50cm玻璃缸中,密度为300尾/缸,投喂淡水轮虫(10ind./mL)、水蚯蚓浆(过150μm筛网)、蛋黄(250μm纱布揉洗)、鱼苗开口料和虾奶粉,以筛选半刺厚唇鱼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22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不同饵料的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淡水轮虫组初次摄食率最高(98.89%),生长速率最快(日增全长0.43mm),存活率97.33%;水蚯蚓浆组初次摄食率亦达到95.56%,平均日增全长为0.36mm,存活率为85.44%;蛋黄组虽然初次摄食率(90.00%)较高,但其生长速率(日增全长0.13mm)和成活率(57.00%)均较低,显著低于淡水轮虫组和水蚯蚓浆组(P0.05);而开口饲料组和虾奶粉组的初次摄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总之,淡水轮虫是半刺厚唇鱼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水蚯蚓浆为适宜开口饵料,缺乏淡水轮虫时可用其替代作为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8.
鱼感鱼水花在5万尾/667m2 ̄10.6万尾/667m2的密度下,经过25d ̄30d的培育,鱼苗全长由0.7cm ̄0.8cm增长到2.5cm ̄3.0cm,成活率为66.6% ̄82.6%;同在池塘条件下,全长2.5cm的鱼感鱼苗以0.2万尾/667m2 ̄0.4万尾/667m2的密度经25d的培育全长达到6.5cm ̄8.0cm,培育成活率达85.0% ̄88.3%。本试验通过对人工繁殖的鱼感鱼水花进行池塘专池培育,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规模化生产鱼感鱼苗种找到有效途径,为鱼感鱼商品鱼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2003、2004年不同日龄虹鳟仔鱼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6~17.5℃水温下,破膜仔鱼的平均全长1.382 cm,6日龄上浮,上浮仔鱼平均全长2.090 cm,14日龄平均全长达3.905 cm,平均日增长0.180 cm。日龄与全长的关系呈线性正相关,2003、2004年的表达式分别为:L=0.1324T 1.2812(R2=0.9854)、L=0.1364T 1.3523(R2=0.9814)。24~日龄的全长特定生长率较高,5~11日龄的全长特定生长率较低,12日龄以后的全长特定生长率又升高。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雌、雄裙带菜克隆配子体切割扩大培养的藻丝适宜长度平均分别为172μm和104μm;分离的雌、雄配子体在设定的10、15、20、25℃的培养条件下,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作为经济浓度0.5×10-6的GeO2不仅可以杀除杂藻(硅藻),同时能有效抑制配子体的性发育;用克隆配子体经组织捣碎机捣碎后进行采苗育苗,1996~1999年培育出的裙带菜苗平均长度分别为 4、5、2~3和 2~3 mm,平均密度分别为58株/cm、170株/cm、152株/cm和 136株/cm,裙带菜苗绳总长分别为17×62.5 m、679×62.5m、1200×62.5m和 2745×62.5m。  相似文献   

11.
放养平均全长(29.95±2.51)cm、平均体重(357.00±8.31)g和平均全长(11.63±1.13)cm、平均体重(19.85±1.23)g两种规格的云龙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鱼种进行深海网箱养殖试验。试验期水温为14.2~29.2℃,投喂含46%~48%粗蛋白的石斑鱼配合饲料,经12个月饲养,大规格云龙石斑鱼平均体重达(1 650.22±20.23)g、平均全长达(44.72±3.73)cm,小规格云龙石斑鱼平均体重达(480.20±22.32)g、平均全长达(32.41±3.53)cm,饲料系数为1.22。大规格云龙石斑鱼体重和全长的最优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W=0.001L~(3.667),小规格云龙石斑鱼体重和全长的最优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W=0.011L~(3.142)。云龙石斑鱼深海网箱养殖最适水温为21.2~28.7℃。试验结果表明云龙石斑鱼适合福州深海网箱养殖。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培育方法,在岩虫亲体3种培育密度(100、200、300尾/m2)于水温(25±0.6)℃、盐度(31±0.5)条件下,获得幼体0.58×104~1.5×104尾;由3种幼虫培育密度(0.2×104尾/m2、0.5×104尾/m2和1.0×104尾/m2)经50 d后获得幼虫0.09×104~0.43×104尾/m2,幼虫体长2.10~2.68 cm,成活率达42%~57%。  相似文献   

13.
大弹涂鱼池塘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口面积为0.1ha的池塘,投放全长为2.5~3.0cm的大弹涂鱼鱼苗6000尾,养殖密度为6尾/m^2。经过一年的养殖,共收获成鱼116kg,单位面积产量为1160kg/ha,全长10.80~17.20cm,平均全长13.81cm;体长9.00~14.10cm,平均体长11.46cm;体重11.0~37.9g,平均体重21.77g。  相似文献   

14.
探讨在自然条件下 ,培育中华倒刺鱼巴鱼苗的因素。设计了不同的放养密度 ,观察记录了鱼苗在不同温度、不同体长阶段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中华倒刺鱼巴苗种培育的水花放养密度以 1 50尾 /m2 左右为宜 ,仔鱼早期生长较慢 ,2 0cm后生长较快 ,养殖水温以 2 8~ 32℃为最佳。试验共用鱼苗 5万多尾 ,通过 50天的培育 ,鱼苗体全长从 1 0cm长至 7 5cm ,尾重达 5 3g ,平均成活率达 96 8%。  相似文献   

15.
红枫湖鱼类资源及空间分布的水声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9月~12月和2011年3月~6月对贵阳市红枫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捕获鱼类28种,分属于4目6科;鱼类的体长为5.68~116.41 cm,优势体长组为11.00~30.00 cm,其中小型鱼体和中大型鱼体占多数。2011年6月运用BioSonics DT-X(200 kHz)鱼探仪对鱼类密度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平均密度为(51.64±36.49)×10-3尾.m-3,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有显著性差异,最大值出现在将军湾[(97.25±12.35)×10-3尾.m-3],最低值位于红枫湖大坝[(14.90±2.56)×10-3尾.m-3],从大坝到将军湾鱼类资源量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红枫湖鱼类分布水层主要在6~15 m,不同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牙鲆秋繁苗种网箱快速养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威海华信海珍品有限公司针对近几年牙解工厂化养殖中暴露出的成本高、病害多等问题,结合牙解苗种的秋繁,大力开展网箱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生产情况总结如下:1海区的选择网箱养殖区选择在威海市环翠区蒿泊镇杨家滩湾。风浪很小,潮流平缓(流速10~18cm/s),无大量淡水和工业污水注入,盐度28~32,pH值7.8~8.2。年表层水温1.2~28℃,养殖适温期约180天。水深7~9m,透明度3~4m。2材料与方法2.1网箱结构网箱规格6m×6m×3m,网片规格为12合聚乙烯线2cm网目和15会聚乙烯线4cm网目。框架用锚固定,由木板对…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19.
游克仁 《齐鲁渔业》2002,19(12):9-9
福建省平潭县水产珍品养殖场,于2000年元月投放1.5cm以上鲍苗100万粒,经科技人员精心饲养近3年的时间,养成黑鲍30多万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技术介绍如下。1 海区自然条件 海区水流畅通,海水涨落为半日潮,年平均盐度29~32,水温10~29°C。距离码头近,水陆交通便利。2养鲍池及设施2.1 育苗池和养成池 1m×8 m×1m有38个,2m×8m×1m有25个,4m×6 m×1.2m有15个。2.2 沉淀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牡蛎受精卵-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鱼肉糜育苗饵料系列,双棘黄姑鱼的育苗水温为23.5℃以上,2003年出苗全长4.11cm鱼苗12万尾;2004年出苗全长2.7 cm鱼苗8万尾;2005年出苗全长3.41 cm鱼苗33.7万尾,2005年育苗单位水体出苗率为3 510尾/m3,育苗成活率为41.6%.双棘黄姑鱼苗的特点为前期生长很慢而15日龄后生长极快,全长1.0 cm开始出现严重的自相残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