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对维科染色体的研究报道甚多,认为其染色体的基本二倍数为2N=50和2N=48,变异范围在2N=44~200之间。Gold等认为北美洲已见核型报道的绝大多数鱼类为2N=50。但欧亚大陆大多数为2N=48~50。Arai对欧亚大陆已研究过核型的141种鲤科鱼进行了分析,提出2N=50是鲤科鱼最原始的核型。周暾等对中国鲤科核型的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出与Arai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日本黄姑鱼N.japonica肾组织的染色体制片,并对两种鱼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日本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94±0.33,最短为3.06±0.20;日本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68±0.22,最短为2.66±0.14.收集文献报道的石首鱼科鱼类的核型研究资料,包括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鱼免)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核型,应用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5种石首鱼科鱼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黄姑鱼和双棘黄姑鱼以及(鱼免)状黄姑鱼和日本黄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大黄鱼与(鱼免)状黄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5种鱼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活体分离鱼的肾细胞,与PHA、秋水仙碱相作用、经Giemsa染色、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年笛鲷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46t 2sm,NF=50.本方法简便、容易重复、适用于其它鱼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种太阳鱼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鲈形目太阳鱼科3种鱼的染色体组型,蓝鳃太阳鱼及绿色太阳鱼的染色体二倍数均为2n=48、NF=48,红耳太阳鱼的染色体二倍数为2n=72、NF=72,类似于一个三倍体核型。三种鱼核型中的共同特征是染色体组全部由单一的具端着丝粒染色体(单臂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实验材料,经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其头肾组织,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83.3%;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臂数NF为48,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5.694±0.514)~(3.039±0.161),属于鲈形目原始核型,且符合典型的高位类鱼类核型特征。研究中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次缢痕及随体等。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其种质鉴定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鰤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鰤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鰤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μm。黄条鰤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鰤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蛳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鰤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鰤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条魳(Seriola aureovittata)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聚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 μm.黄条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斑鳢和月鳢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两种鳢科鱼—斑鳢和月鳢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斑鳢,2n=42,核型公式为2m+4sm+18st+18t,NF=48;月鳢2n=46,核型公式为2m+14sm+18st+12t,NF=62。讨论了鳢科鱼的核型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胸腔注射植物血凝素和秋水仙碱溶液制备肾细胞的方法,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染色体数目为 48条,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N=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11.
鳙、鲢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有关它们的鳃耙(方秉文)、鳞片、咽骨、咽齿(朱元鼎;王应天等)和消化道(倪达书和蒋燮治;林浩然)结构的研究,过去曾有一些报道,孟庆闻和苏锦祥对白鲢作了系统的解剖。1958年秋季,我们在杭州上城河利用鳙(Aristichthys nobil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得到鳙、鲢杂交种,杂交子裔大多生长发育良好。为了对鳙、鲢杂交种作进一步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就杂交种和鳙、鲢纯种的外部形态、骨骼、消化道及鳔等进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杂交种在部分养殖场已经试行生产,因此先作这样的基础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对这一新品种的研究是有  相似文献   

12.
梭鱼(Mugit so-iuy)是广盐性鱼类,为华北沿海主要港养对象之一。但是它的生长较慢,单位产量低,因此,如何设法提高梭鱼生长率是目前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影响梭鱼生长的因素很多,选择适宜而又能大量供应的饲料是最基本措施之一。为此,1958年我们在青岛进行了梭鱼对浒苔(Enteromor-pha)、水蚤(Daphnia)、豆饼、麸皮等粗蛋白利用率的初步观察,以便提供梭鱼养殖实践中选择饵料的依据,并为今后研究梭鱼营养消化与生长等问题累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孙颖民  闫愚  孙进杰 《水产学报》1984,8(3):219-22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作了形态描述。据观察,潘状幼体阶段蜕皮4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2—25℃的条件下培养,自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1期幼蟹,需经15—18天。  相似文献   

14.
尼罗罗非鱼溃烂病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蔡完其  黄琪琰 《水产学报》1986,10(3):261-272
本文报道了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越冬期间由嗜水产气单孢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引起的溃烂病的病理研究结果。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症。病灶部位皮肤炎性水肿、坏死、脱落。骨胳肌肌核肿大、移行、乃至坏死;肌纤维肿胀及坏死。肝细胞颗粒变性、脂肪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胞浆内充满玻璃样小滴,使细胞界限不清,但胞核仍存在。病灶部位骨胳肌的愈合,是通过形成肉芽组织及再生进行修补,而表皮的愈合则是借助再生予以修补。与健康鱼相比,病鱼的生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白肌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甘油-3-磷酸脱氢酶(a-GPDH)等同工酶的活性与含量均有显著变化,谱带减少,活性减弱或消失。肌蛋白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5.
张定民  缪国荣 《水产学报》1964,1(1):139-149
紫菜养殖在我国沿海已有悠久的历史,经验丰富,养殖方法简易而科学。例如,福建的荣罈养殖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上独特的养殖类型。日本的紫菜养殖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25年以后,他们将垂直的“篊”式养殖(用树枝或竹枝结扎而成)改为水平设置的网帘后,产量提高很大。  相似文献   

16.
羊栖菜马尾藻组织培养芽生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藻体肥嫩的羊栖菜马尾藻,富营养,风味好,是种著名的食用海藻。在中药上,是种有良好疗效的传统药藻。近年来,在日本更流行作为调顺肠胃免便秘,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治大肠癌等的纤维食品,更供不应求。在藻体内因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等物质,又是种良好的工业原料。所以羊栖菜马尾藻是种有很高应用和经济价值的褐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条件(恒温28℃、30℃和周期性变温28±4℃、30±4℃)下,分四组饲养罗非鱼,测定其增重、耗氧率、并推算能量同化率和组织生长效率(K_2)。结果表明,变温组均比相应恒温组生长迅速。其中以变温28±4℃组日增重最快,增重百分率最高,其次为变温30±4℃组,恒温28℃组日增重最慢,增重百分率最低。能量同化率和组织生长效率也以变温28±4℃组最高;30±4℃组能量同化率虽较高,但组织生长效率却最低。本文对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机理和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胡子鲶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PHA体内注射法,以肾组织为材料,对胡子鲶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胡子鲶2N=56,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9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2对,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为7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98。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第21对染色体在雌性个体为同型,而在雄性个体为异型,因而,这对形态明显异型的染色体的出现与性别有关,很可能是胡子鲶的性染色体,我们将其暂定为XY染色体,但要落实这对异型染色体确实是性染色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孢子发生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凤贤  李伟新 《水产学报》1986,10(3):281-288
本研究以我国厦门地区沿海产的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为对象,进行其发生的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1.蜈蚣藻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大小相似,直径约为15微米左右,孢子中央具有一个细胞核,色素体多集中于细胞中央,呈黄褐色。繁枝蜈蚣藻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略大,直径为17微米左右,其色素体呈棕褐色。2.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的孢子发生类型,均为间接盘状型,但其发生初期的发生形式,略有不同,表现出种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