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强毒株C364和弱毒株C545分别接种1日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抗体阴性的健康雏鸡,于接种后第7天和14天每组抽查3只测定血球压积值,并在接种后第1、3、5、7、10和14天各组分别宰杀3只雏鸡,取胸腺、肝脏和骨髓组织,用竞争性PCR测定其病毒含量.结果表明,雏鸡感染CAV,后表现为血球压积值下降,其中强毒感染鸡较弱毒感染鸡的红细胞压积值下降幅度大;病毒能够在雏鸡胸腺、肝脏和骨髓内繁殖,其中胸腺内病毒增殖最快,病毒滴度最高,肝脏其次,骨髓最低.  相似文献   

2.
以含CAV标准毒CuX-1株VP3突变体的pTCAVM阳性质粒为基础,通过重叠PCR在基因组位点nt682、nt808、nt829处进行定点突变,构建pTCAVM1、pTCAVM2、pTCAVM3突变体;在此基础上,对上述3个位点进行组合定点突变,构建成功pTCAVMa、pTCAVMb、pTCAVMc突变体;此外,成功构建克隆出3个位点均发生突变的pTCAVMd突变体。所有的突变体都保证VP3定点突变位点的碱基变化,同时不引起VP2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发生变化,保证了突变体和原始病毒抗原性的一致;将得到的突变体转染易感细胞MSB1,获得具有复制特性的病毒,将病毒接种1日龄的SPF雏鸡,发现病毒可以在鸡体内复制,并引起CAV感染的病理学变化。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多株感染性克隆毒株,为研究CAV病毒致病性以及开发鸡贫血弱毒活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禽腺病毒疫苗株和制备亚单位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探明高致病性禽腺病毒C亚型4血清型(FAdV-4)毒株在传代中的毒力变化以及不同感染方式对雏鸡死亡率的影响,首先制备2 ~ 15代的高致病性FAdV-4尿囊液,用LMH细胞检测第2、4、8和15代尿囊液的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其次选取的4个代次尿囊液分别通过黏膜(点眼)和颈背部皮下途径接种SPF雏鸡,观察动物的死亡率;最后应用PCR方法扩增主要结构蛋白Fiber2基因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制备的2 ~ 15代FAdV-4毒株均在5 ~ 7 d内致鸡胚死亡(100%),4个代次毒株的TCID50为106.5±0.2/0.1 mL,不同代次毒株间的毒力差异不显著(P>0.05);选取的4个代次毒株经颈背部皮下接种雏鸡的死亡率为100%,死亡雏鸡出现典型的心包积液综合征。而经黏膜接种的雏鸡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0%、50%、30%和30%;不同代次毒株Fiber2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总之,不同代次毒株通过皮下接种后对雏鸡的致病力没有差异,但黏膜接种的死亡率则逐代下降,而主要结构蛋白Fiber2基因则没有出现碱基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序列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分离出一株具有特殊分子特征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vvIBDV)HLJ-0504,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HLJ-0504的基因组A节段属于超强毒株,而其B节段则来源于另外一个独特的祖先。动物实验表明,HLJ-0504对SPF雏鸡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00%和86.7%。[结论]具有独特基因组B节段的vvIBDV仍在我国流行,我国IBDV的进化特征存在多样性。IBDV的毒力不是由基因组的A或B单独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对来源于AA肉种鸡的鸡胚、雏鸡进行CAV和AL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对来源于山东省3个不同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中的CAV和ALV进行检测,从而了解CAV和ALV在此阶段对肉鸡的感染情况。试验直接采集样品的肝脏、胸腺、骨髓、脾脏、肾脏、法氏囊等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均有这两种病毒的阳性检出,其中CAV的阳性率是20.18%;ALV的阳性率13.49%,二者共感染的阳性率是6.24%。而且感染鸡各组织含量也有所差异,其中CAV以脾脏的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同时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时发现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霉形体的混合感染。由此可见,在鸡胚和雏鸡体内存在CAV、ALV的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  相似文献   

6.
<正>鸡贫血病毒病又称鸡传染性贫血、"蓝翅病"、贫血性皮炎综合征、出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本病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病原、流行与病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直径为25 nm,单链,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病毒,DNA基因组为环状,是圆环病毒科环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国猪群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存在不同基因型毒株(PCV2a、PCV2b和PCV2d),有必要阐明不同基因型PCV2毒株的致病性差异。【方法】采用感染性克隆技术构建了不同基因型代表性毒株,对拯救的毒株进行体外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构建了4个不同基因型的PCV2感染性分子克隆,经转化细胞后拯救4个克隆毒株,经核酸序列分析、病毒形态学观察、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等证实属于不同基因型的PCV2毒株;拯救的毒株均通过细胞连续传10代,病毒增殖能力稳定,毒价均可达到105.0TCID50•mL-1;用具有中和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1D2株)进行抗原捕获ELISA检测,拯救的PCV2a/rCL毒株与该单抗产生特异性反应,另3个克隆毒株(PCV2b/rYJ、rJF和PCV2d/rBDH)与该单抗均无反应,表明不同基因型代表毒株抗原性不同。【结论】中国猪群中PCV2流行毒株基因组及ORF2长度存在差异,其病毒抗原特性不同,构建和拯救了4个代表不同基因型PCV2克隆毒株,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性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新疆流行株基因型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用乳头瘤病毒L1基因简并引物 FAP59/FAP64对新疆沙湾县奶牛皮肤肿瘤组织样品进行PCR扩增,测序后确定,BPV基因型;设计6对BP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经扩增、测序、拼接后获得BPV流行株全长基因组序列。 L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PV2 SW01流行株为BPV 2基因型;该毒株基因组全长7 944 bp,包括 E6、E7、E1、E8、E2、E4、E3、E5、L2L1 10个开放阅读框(ORF)。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BPV2 SW01归于Delta乳头瘤病毒属,与BPV 1和BPV 13进化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雏鸡 1日龄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 (CAV) ,于 8日龄接种 L asota疫苗 ,免疫后 2 8d进行新城疫强毒 (v NDV)攻击 ,以同龄未感染 CAV和用 L asota疫苗免疫并经 v NDV攻毒雏鸡为对照 ,检测其免疫保护效应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及 T细胞增殖反应 ,法氏囊和脾脏 Ig G+、Ig M+、Ig 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含量 ,血凝抑制抗体 (HI)滴度等。结果表明 ,CAV人工感染并用新城疫 (ND)疫苗免疫雏鸡经 v NDV攻击后的免疫保护率为 6 0 % ,对照组雏鸡 v NDV攻击后免疫保护率为 10 0 %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和 T细胞增殖反应、法氏囊和脾脏Ig G+ 、Ig M+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血清 Ig G、Ig M、Ig A含量及 HI抗体滴度 ,均较对照组雏鸡显著降低。说明感染鸡贫血病毒雏鸡接种新城疫疫苗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及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CAV和ALV在不同阶段对肉鸡的感染情况,应用PCR方法,对山东省某3个中小型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和子代肉鸡中的CAV和ALV进行检测,试验直接采集样品的不同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及商品肉仔鸡均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其中CAV的阳性率24.22%;ALV的阳性率17.56%,两者共感染的阳性率8.89%。而且感染鸡各组织病毒含量也有差异,CAV以脾脏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同时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40日龄子代商品肉鸡进行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检测,发现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ND-HI抗体效价显著偏低。由此可见,鸡胚、雏鸡和子代肉鸡体内存在CAV、ALV的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鸡贫血因子病的免疫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鸡贫血病毒(CAV)感染1日龄健康AA雏鸡,以未感染同龄雏鸡为对照,在感染后7、14、21、28、35、42和49d检测其免疫器官与体重比值,胸腺、脾脏T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IFN)诱生活性,胸腺、法氏囊、脾脏T、B细胞增殖反应,胸腺、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中α-萘酚酯酶阳性[ANAE#+(+)]T细胞、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外周血液中T、B细胞数量,血清、泪液、气管液、肠液、胆汁中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感染鸡细胞因子IL-2、IFN的免疫调节发生障碍、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呈现抑制,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局部免疫防御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2.
应用PCR技术对山东省3个中小型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和子代肉鸡CAV和ALV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用相同的方法直接采集样品的不同组织提取2种病毒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均有这2种病毒的感染,其中CAV的阳性率24.22%,ALV的阳性率17.56%,二者共感染的阳性率8.89%。感染鸡各组织中病毒含量也有差异,CAV以脾脏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40日龄商品肉鸡进行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检测,发现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ND-HI抗体效价显著偏低。说明该地区肉种鸡场和商品鸡场均存在严重的CAV和ALV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并导致鸡只的机体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HP-PRRSV)的结构功能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反向遗传技术将HP-PRRSV JXA1株的全基因组分段克隆至改造过的低拷贝载体pOKq上,并在病毒基因组两端分别添加CMV启动子和BGH终止信号肽以及在病毒全基因组第510位核苷酸突变引入Fse I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位点。采取基于DNA-launched途径进行病毒拯救,并对拯救的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构建的PRRSV JXA1毒株的全长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成功拯救了病毒,命名为rJXA1;成功引入了拯救病毒的遗传标记;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曲线相似,二者达到最高滴度的时间均为感染后72 h。【结论】成功构建了JXA1株反向遗传平台,为进一步研究HP-PRRSV的致病机理、基因功能以及新型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鸡贫血病毒衣壳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鸡贫血病毒(CAV)衣壳蛋白基因(1.4kb),并将此基因克隆进pUC-18载体中。通过原位杂交、酶切分析、Southern杂交及其标记成探针对CAV基因组的特异性反应等试验证实所获得的克隆是含有CAV衣壳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克隆。此工作为下一步CAV衣壳蛋白体外表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驴强毒株DV是一株经过驴体传代获得的而具有超强毒力的毒株,对马和驴均可100%致死。用PCR方法分段扩增了DV其前病毒基因,将包含全基因片段的3个基因克隆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顺次连接克隆到pLG338上,命名为pD70344。将此克隆体外转染驴胎皮肤细胞和驴白细胞,连续盲传3代并以反转录酶活性测定,RT-PCR鉴定其病毒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培养物中存在大量典型病毒粒子,证明获得了1株具有感染性的EIAV病毒粒子,命名为pD70344V。经序列测定确认了本试验首次构建了1株完全来源于EIAV强毒基因的感染性分子克隆,将此克隆病毒接种驴,可以引起典型的马传贫症状并导致试验动物死亡。该分子克隆的建立为进一步考察病毒的毒力与基因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