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无肌间刺、成体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苗种越冬是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成鱼养殖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来年苗种的质量和成活率,影响整个生产环节.冬季水温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相似文献   

2.
<正>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该品种是以长江流域湖泊中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为选育对象,以体重为选育目标,通过群体选育方法培育生长速度快、生长性能稳定的黄颡鱼母本群体及瓦氏黄颡鱼父本群体,通过杂交制种技术,繁育出生长速度快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1)生长快。"黄优1号"的体形、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一  相似文献   

3.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是以梁子湖水域采捕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从长江岳阳段至武汉段采捕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父本,经杂交(黄颡鱼♀×瓦氏黄颡鱼d)获得的F1代,即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黄颡鱼相比,1龄"...  相似文献   

4.
<正>"黄优1号"杂交黄颡鱼(GS-02-001-2018)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体形、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生长快、成活率高、品质和市场接受度高等优点。本文总结了多年来杂交黄颡鱼池塘苗种培育经验,为广大养殖户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一、彻底清塘水花下塘后集群底栖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敌害生物众多,尤其是老池塘,因此在准备黄颡鱼苗培育池塘时一定要彻底清塘,由于黄颡鱼苗游泳速度相对缓慢,泥鳅、河蚌、泥螺、蝌蚪、蜻蜓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是JAK/STAT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信号受体的重要抑制因子。为探究SOCS在鱼类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母本黄颡鱼和父本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克隆了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3个免疫相关基因(SOCS1、SOCS2和SOCS3),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分别在3种黄颡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全长分别为561、735和672 bp,分别编码186、244和22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结构均含有保守的SH2结构域和SOCS盒。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在被检的8个不同组织中呈现组织特异性。在两种致病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双亲的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在肝、鳃和头肾组织的表达量均在前24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鮰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双亲,表现出较双亲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且具有病原特异性。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黄颡鱼SOCS家族免疫防御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亲本来源长江流域梁子湖的黄颡鱼野生群体,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野生群体为选育亲本。2.技术路线以生长优势为主要选育指标,用经连续三代选育的黄颡鱼雌鱼与连续两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雄鱼经杂交制种,培育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技术路线见图1。3.培育过程(1)黄颡鱼群体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开展了饲料中小球藻添加量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共设置5组,分别为1个对照组(G0)和4个处理组(G1—G4)。其小球藻的添加量分别为0.00%(G0),2.50%(G1),5.00%(G2),7.50%(G3)和10.00%(G4)。于养殖的第28和56天,测定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鱼体生长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小球藻含量的增加,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体质量增加率呈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呈下降趋势,肝体指数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饲料中添加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肝脏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降低鱼体内丙二醛含量。指出,饲料中添加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截至目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黄颡鱼新品种有黄颡鱼"全雄1号"(GS-04-001-2010)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新品种的培育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发展,其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18.43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3.69万吨。随着黄颡鱼产业的蓬勃发展,苗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苗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苗种的好坏与亲本的质量紧密相关。但黄颡鱼苗种繁殖过程中所用的母本非常混杂,没有经过系统的选育和培育;部分苗种生产场利用黄颡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的特性,直接过筛将小个体的黄颡鱼作为母本进行培育,但其中混杂了20%~30%的雄性黄颡鱼,又将生长快、个体较大的母本过筛掉。本文总结了全雌黄颡鱼的培育及繁殖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蕲春县是湖北省水产养殖大县,水产养殖技术基础好,在水库、河道、池塘种青养鱼方面具有特色。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推动下,蕲春县方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蕲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黄冈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力量,开展池塘主养黄颡鱼"黄优1号"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试验示范、技术集成与推广,目前带动全县黄颡鱼养殖面积达到1 500多亩。通过分级饲养、精准投喂、注重内外保健等综合措施,合作社200亩试验示范池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年10月5日,合作社对黄颡鱼"黄优1号"养殖试验示范池塘进行了测产验收,亩产平均规格110.2克/尾黄颡鱼1 983.61千克,养殖成活率90%,亩产值39 672元,亩投入21 200元,亩效益18 472元。现将养殖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杂交黄颡鱼是优质的养殖新品种,深受养殖户青睐,但由于该品种体小嫩弱、发病率高、成活率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2020年对杂交黄颡鱼池塘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分级养殖、池塘轮养和分批上市等措施,夏花成活率达70.8%,成鱼成活率达81.4%,亩均杂交黄颡鱼产量最高达2723.4 kg.  相似文献   

11.
<正>为对比杂交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在夏花鱼种培育中的优势,我们开展了两者的培育对比试验。经21天培育,杂交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的夏花鱼种规格和培育成活率分别达到2631尾/千克和3215尾/千克、55.83%和43.70%。杂交黄颡鱼在夏花鱼种规格和培育成活率方面均优于全雄黄颡鱼。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1)试验时间。2016年5月13日至7月3日。(2)试验鱼苗。杂交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水花均来源于公司自繁。  相似文献   

12.
<正>黄颡鱼"全雄1号"为种内杂交品种,亲本均为黄颡鱼。为了探索黄颡鱼"全雄1号"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课题组于2012-2013年在武汉市黄陂区国庆水产专业合作社和江夏区邓家洲水产养殖基地开展了黄颡鱼"全雄1号"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总结了一套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池塘主养高效养殖模式。现将相关情  相似文献   

13.
正全雄黄颡鱼是根据黄颡鱼雄性和雌性生长差异,采用人工性逆转和细胞工程技术得到的超雄黄颡鱼,再与正常雌黄颡鱼交配获得全雄性黄颡鱼新品种。黄颡鱼"全雄1号"已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并在湖北、江苏等地池塘养殖试验示范及推广,黄颡鱼"全雄2号"尚在池塘生产中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Pelteobagrus vachelli♂×P.fulvidraco♀)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509尾杂交黄颡鱼11项计量性状(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体厚、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及11项标准化性状(肥满度、体长/头长、眼径/吻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尾柄长、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长/全长)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显示,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形态指标可以分为整体框架轮廓指标、肥瘦程度、眼间距特征、头部特征、尾部特征和身体前部T型结构特征6个方面,累积贡献率达76.36%。散点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质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将326尾2龄杂交黄颡鱼和183尾3龄杂交黄颡鱼的11项计量性状与11项标准化性状逐步剔除,筛选出关于2龄鱼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和体长/全长8个变量,3龄鱼群体的全长和体质量2个变量,分别建立起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将数据代回方程中检验可得出2龄鱼综合正确率87.0%、3龄鱼综合正确率84.2%。t-检验结果显示,雌雄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差异集中在肥满度及外部轮廓指标上,雄鱼较雌鱼体型更宽、更长。上述差异性状和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杂交黄颡鱼性别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杂交黄颡鱼是普通黄颡鱼与江颡(瓦氏黄颡鱼)杂交,子代最典型的特征是性腺发生退化。解决了性别导致生长速度差异的问题,"毛毛鱼"的现象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黄颡鱼繁殖在很多地区效率还是很低,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需要熟练的技术,小心操作,孵化率还很低。本文介绍了一种操作简单,高孵化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商品规格杂交黄颡鱼的食用营养价值,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vachelli(♂)]、雄性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商品鱼的形体指数、出肉率和肌肉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的肥满度与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杂交黄颡鱼的胴体率、含肉率和脏体比均与雄性瓦氏黄颡鱼及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而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雌、雄黄颡鱼均无显著差异;雄性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较低,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黄颡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脂肪中C22:6n3的比例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与雌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均低于雄性黄颡鱼。试验表明,杂交黄颡鱼的体形和出肉率与雄性黄颡鱼一致,其肌肉为低脂蛋白食品,营养价值与黄颡鱼接近。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不同精子密度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hybrid yellow catfish "Huangyou-1")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的影响,设置8组不同精子密度组(1.0×10~3~1.0×10~6个·mL~(-1))开展人工授精实验。结果表明:当精子密度从1.0×10~3个·mL~(-1)提高到2.5×10~4个·mL~(-1)时,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上升(P0.05);当精子密度为5.0×10~4个·mL~(-1)时,受精率达到最大值为(88.8±2.0)%;当精子密度为2.5×10~4个·mL~(-1)时,孵化率及出苗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3.4±2.8)%和(79.4±4.6)%。最后,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确定了精子密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筛选出了最适精子密度,研究结果可为杂交黄颡鱼规模化高效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四文注意到黄颡鱼在浙江批发价高达34元/千克。他决定试一试,用了4年时间终于基本掌握了黄颡鱼自繁自养技术。吴四文的第一桶金,是2012年合作社刚成立后获取的。当年,吴四文引进20万尾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回来养殖,经过1年的辛苦,2013年亩产纯收入达到6000元。可是从2013年开始,从外地购回的黄颡鱼"全雄1号"苗种出现质量问题,成活率越来越低了。两年里,他损失了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瓦氏黄颡鱼与长吻鮠杂交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俗称江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品种.瓦氏黄颡鱼的上市规格500g/尾以上,养殖周期一般需要3年,雌性则要4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降低了养殖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本试验希望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不育"或"全雄"的后代,达到群体生长效果好,外形、口感与瓦氏黄颡鱼接近的"杂交黄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