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某鸽场送检的6只通过病理剖检疑似新城疫(ND)的病鸽进行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分离、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SPF鸡胚分离与鉴定,并测定其鸡胚分离物F3代EID50和ICPI.结果为内脏病料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SPF鸡胚分离到一株有血凝活性的病毒,经HA和HI鉴定为NDV,其F3代血凝价为1∶26,EID50为107.63,ICPI为1.19.根据病鸽的临床症状、鸡胚分离物EID50和IC-PI,确定该鸽新城疫病毒分离株为弱毒株.  相似文献   

2.
鸡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SPF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从病死鸡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此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而且这种凝集可以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通过对分离株进行回归实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实验、空斑实验、中和试验、电镜观察等,证实该分离株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PF鸡及鸡胚,从吉林某鸡场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到一株超强毒株(J20株)。此病毒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可以被IBDV标准阳性血清检出IBDV抗原。通过对J2001分离毒株进行回归实验,测定病毒效价EID50达10^6/0.2ml,发病率为100%,死亡达70%;病毒理化特性试验,电镜观察等证实J20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4.
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某种鸡场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证实为新城疫病毒辣。经用SPF鸡胚和SPF鸡测定,该毒株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0为55.2h,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0.8,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0.237,属于中等毒力的毒株,该毒株点眼,滴鼻不引起6周龄SPF雏鸡发病,将其做成灭活油佐剂疫苗,对鸡的保护率为95%,该新城疫毒株可用作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5.
新城疫强毒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初山东省某肉种鸡场发病,产蛋率降低50%左右.取病料进行10日龄SPF鸡胚接种试验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HA试验具有血凝性,经NDV和AIV-H5、AIV-H9单因子阳性血清HI试验,分离株能被NDV La Sota株阳性血清中和,动物回归试验鸡出现典型的新城疫症状,证明是新城疫病毒.进行MDT、ICPI和IVPI等毒力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的MDT为52 h;ICPI为2;IVPI为2.6.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6.
某鸡场饲养的罗曼产蛋鸡群爆发了典型的新城疫 ,采集病料接种11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经致鸡胚病变、回归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到的病毒系鸡新城疫病毒弱毒株 ,定名为NDV—S1。  相似文献   

7.
经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易感鸡接种试验、电镜观察,从安徽地区疑似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株人工感染4周龄鸡,致死率分别为92%、83%、67%。接种9~10SPF鸡胚测得的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Nested-PCR分别对3株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9.3%~100%,VP2高变区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符合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株新城疫病毒弱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6年8月从长春地区--养鸡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该毒株经过鸡胚传代培养,病毒形态学观察,血凝谱测定、鸡胚平均致死时间试验、鸡脑内致病指数试验、脉致病指数试验及1入毒试验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新城商株为弱毒株。  相似文献   

9.
一株新城疫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昌吉市肉种鸡发病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对其进行了SPF鸡胚接种试验,HA及NDV和AIVH5、H9单因子血清HI试验,动物回归试验,MDTI、CPI和IVPI毒力学指标测定,分离株与NDV Lasota株交叉HI试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的MDT为55 h;ICPI为1.78;IVPI为2.41,第6代病毒EID50为3.98×10-8/0.1 mL。分离株能被NDV La-soda株阳性血清中和,动物回归试验鸡出现典型的新城疫症状。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0.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某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病变的病鸡群中分离获得了 1株具有冠状病毒特性的病毒。该分离毒株在电镜下可见到直径为 80~ 14 0 n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血凝活性 ,经1%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 ,其血凝活性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部分毒株的阳性血清所抑制 ;经 SPF鸡胚传代时 ,可使胚胎发生规律性死亡 ,胚体卷缩 ,呈现明显的侏儒胚特征 ;接种于 10日龄 SPF雏鸡 ,从具有相似病变特征的病鸡腺胃组织中可再分离到该病毒。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部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阳性血清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据此 ,确定该分离株为可导致鸡腺胃肿大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用具有腺胃肿大病变的病鸡脏器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用传代鸡胚尿囊液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可使鸡获得较好的免疫力 ,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从新疆乌鲁木齐市郊区疑似新城疫的发病鸡场采集了2份病料,处理后接种鸡胚和非免疫鸡分离鉴定病毒,同时检测病毒血凝特性,观察病毒形态并测定病毒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均能致死鸡胚,非免疫鸡出现典型的鸡新城疫病病理变化;分离毒株均有血凝特性,而且可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病毒形态结构与鸡新城疫病毒一致;EID50分别为10-8.0/0.1mL、10-8.6/0.1mL,MDT分别为57.6h、52.8h,ICPI分别为1.875、1.925,IVPI分别为2.39、2.82,均有很强的致病力,符合NDV强毒株的毒力标准。所有结果显示,以上2个分离株均为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病毒免疫原性结果显示,2株病毒均有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源保护率分别为90%、80%。  相似文献   

12.
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PF鸡胚,从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鸽Ⅰ型副粘病毒(PMV-Ⅰ)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较好的理想免疫毒株,试验对6种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活疫苗中等毒力毒株(IBDV-CE、IBDV-M65、IBDV-V877、IBDV-NF8、IBDV-L、IBDV-B87)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6个毒种分离繁殖后,分别接种SPF鸡胚测定其对鸡胚的毒力和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再分别接种雏鸡测定毒株的安全性、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免疫抑制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接种IBDV-CE株、IBDV-M65株的雏鸡法氏囊出现萎缩,接种IBDV-NF8株的雏鸡法氏囊稍萎缩,接种IBDV-L株的雏鸡出现肾脏出血,接种IBDV-B87株和IBDV-V877株的雏鸡法氏囊及肌肉组织无异常变化;6种毒株对鸡新城疫的免疫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黑龙江省某鸡场发病鸡群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病毒致SPF鸡胚病变特征、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以及RT-PCR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CK/CH/LHLJ/04V。通过对该病毒基因型分析以及对SPF鸡致病性试验发现该病毒为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类重要IBV的代表。将该毒株在SPF鸡胚连续传代110代(P110),取不同代次毒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毒株对SPF雏鸡的致病力随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110代毒以105.0 EID50/0.1 mL的剂量通过点眼滴鼻接种15日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不同代次毒接种SPF鸡对同源毒株P3代强毒的攻击均具有100%保护性。实验表明,IBV毒株CK/CH/LHLJ/04V P110对SPF雏鸡已无致病性,但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研制IB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15.
从陕西渭南蛋鸡场疑似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病例中分离鉴定病原,并研究其致病性与分子特征,为防控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提供参考。采集并处理临床样品,通过SPF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传代分离病毒,测定分离毒株的血凝性和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进行攻毒试验、组织病理观察和病毒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测定hexon基因序列并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5代后鸡胚死亡出现规律性,鸡胚不同部位病毒分布检测发现肝脏、卵黄囊、尿囊液和绒毛尿囊膜中有病毒分布,将获得的病毒命名为SX17株。血凝性测定结果表明,SX17株对鸡、鸭、鹅红细胞均无血凝特性;测得ELD50为10-3.54/0.1mL;攻毒2d后试验鸡陆续出现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肝脏、脾脏、心脏和肾脏均有典型变化;攻毒死亡鸡只肝脏、肠道、心包积液和肾脏中有病毒分布,在肌肉、粪便、心肌、肺脏和气管中未检测到病毒核酸。hexon基因序列比对提示SX17株为FAdV-4型流行毒株。结果表明,鸡胚分离血清4型禽腺病毒可收获肝脏、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临床病例样品采集以肝脏、肠道、心包积液和肾脏为佳,分离到的SX17株为致病性较强的FAdV-4型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6.
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株 (vv IBDV) He B- lf和 He B- bd接种 SPF鸡 ,36 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 ,发病率为 10 0 %,死亡率为 5 0 %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 ,法氏囊水肿或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两分离物为超强毒株 ,从而证明河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 IBDV的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7.
采取2005年大连某鸡场发病鸡群萎缩的输卵管进行处理,经鸡胚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致SPF鸡胚病变特征、病毒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对SPF鸡致病性及死亡率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病毒经鸡胚传毒至第3代可致鸡胚生长发育障碍(侏儒胚)、胚体严重卷曲且大腿及尾部有点状出血;病毒囊液不凝集鸡的外周血红细胞;在电镜下呈球形,病毒囊膜表面有疏松排列的棒状纤突,具有冠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以105.5×EID50/0.1mL的病毒接种15日龄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为22/22(100%),死亡率为12/22(54.5%)。根据以上结果确定该病毒为冠状病毒,命名为CK/CH/LDL05Ⅱ。在此基础上,用RT-PCR对CK/CH/LDL05Ⅱ的核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分析。与GenBank中26株IBV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毒株与我国2004年分离IBV毒株CK/CH/LDL/04Ⅱ的N基因推导氨基酸同源性最高(97.5%),表明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结果不但从分子水平证实毒株CK/CH/LDL05Ⅱ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而且表明该血清型的毒株最近连续2年...  相似文献   

18.
刘栋 《水禽世界》2005,(9):15-17
从山东某鸡场的产蛋下降而无其他典型ND症状的高抗体蛋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性,且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和中和,不能被AI(H5亚型与H9亚型)标准阳性血清抑制;该病毒的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为50.4,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8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WPI)为2.42,回归试验鸡出现了新城疫症状和病变,该病毒株确定为新城疫病毒强毒型,并暂命名为ShD-dzh04。  相似文献   

19.
犬瘟热弱毒株CDV3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SPF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从国外引进的疫苗中分离到犬瘟热弱毒株CDV3 。对犬瘟热弱毒株CDV3 的理化特性 ,细胞病变规律 ,病毒毒价 ,核酸型、血清学交叉反应 ,试验动物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等内容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犬瘟热弱毒株CDV3 可作为狐犬瘟热疫苗生产用毒种。  相似文献   

20.
从有典型鸡新城疫病变的病鸡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对鸡胚最小致死量的稀度为10^-7,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小于48h,1日龄雏鸡致死指数为1.82。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等试验表明,分离毒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其毒力较标准强毒F48E8株稍强。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的血凝性与F48E8相同,但中和特性与F48E8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