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基因库中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二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鉴别这二种原虫的多重PCR。该技术对同一样品中的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模板进行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2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596bp(派琴虫)和478bp(折光马尔太虫)的特异性扩增带,而对单孢子虫、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0pg的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DNA。用该二重PCR对广西沿海的119份牡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阳性率分别为9.24%和1.68%,提示了中国南方沿海的养殖贝类中存在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根据基因库中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二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鉴别这二种原虫的多重PCR。该技术对同一样品中的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模板进行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2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596bp(派琴虫)和478bp(折光马尔太虫)的特异性扩增带,而对单孢子虫、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0Pg的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DNA。用该二重PCR对广西沿海的119份牡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阳性率分别为9.24%和1.68%,提示了中国南方沿海的养殖贝类中存在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贝类折光马尔太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折光马尔太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检测贝类折光马尔太虫的PCR方法。该方法对折光马尔太虫模板进行扩增,得到与试验设计相符的478 bp的特异性扩增带,而对派琴虫、单孢子虫、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河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 pg的折光马尔太虫DNA。用该PCR对广西沿海的119份牡蛎病料进行检测,折光马尔太虫的阳性率为1.68%,结果提示了中国南方沿海的养殖贝类中存在折光马尔太虫的感染,建立的PCR方法可以用于贝类折光马尔太虫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Genbank中折光马尔太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3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半套式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检测贝类折光马尔太虫的半套式PCR方法.该方法对折光马尔太虫模板进行扩增,得到与实验设计相符的228 bp的特异性扩增带,而对单孢子虫、派琴虫、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河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0.01 fg的折光马尔太虫质粒DNA.用该半套式PCR对福建沿海的贝类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从溢蛏中检出折光马尔太虫7份,结果提示福建沿海养殖的贝类中存在折光马尔太虫感染,建立的半套式PCR方法可以用于贝类折光马尔太虫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贝类单孢子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单孢子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贝类单孢子虫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单孢子虫模板进行扩增,得到与试验设计相符的244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对派琴虫、折光马尔太虫、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能检测到100 fg的单孢子虫DNA。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单孢子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3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半套式PCR扩增条件的优化,本研究建立了检测贝类单孢子虫的半套式PCR方法。该方法对单孢子虫模板进行扩增,得到与预期相符的333 bp特异性条带,而对折光马尔太虫、派琴虫、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河弧菌等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0.011 fg单孢子虫质粒DNA。用该半套式PCR对青岛沿海的贝类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从牡蛎和菲律宾蛤仔中分别检出单孢子虫6和8份,提示青岛沿海的养殖贝类中存在单孢子虫感染。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半套式PCR方法可用于贝类单孢子虫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贝类派琴虫和单孢子虫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派琴虫和单孢子虫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鉴别这2种原虫的双重PCR。对同一样品中的派琴虫和单孢子虫模板进行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2条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596bp(派琴虫)和244bp(单孢子虫)的特异性扩增带,对其他贝类病原核酸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最低能检测到10pg的派琴虫和单孢子虫DNA。用该双重PCR对广西沿海的104份牡蛎、49份贻贝和20份文蛤病料进行检测,派琴虫的阳性率分别为14.6%,10.6%和15%,而未检出单孢子虫,结果提示派琴虫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沿海的养殖贝类中,建立的PCR方法可以用于贝类派琴虫和单孢子虫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折光马尔太虫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1套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建立了折光马尔太虫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该方法全部反应可在1h内完成;可通过肉眼观察颜色直接判定结果;检测的灵感性可达20fg,高于常规PCR方法100倍;对其他贝类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折光马尔太虫LAMP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可用于贝类折光马尔太虫感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孢子虫Nc2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反应中Taq 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等,建立新孢子虫二温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扩增条带与预期目的片段大小(266bp)相符,未扩增出弓形虫等虫种的阳性DNA片段;扩增片段经克隆、测序发现与引物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最低检出量为32.5fg/μL,是三步法PCR的10-1倍,但循环时间缩短了38min;重复3次对10-4、10-5、10-6和10-7稀释的阳性质粒进行二温扩增,10-7稀释均未出现扩增条带。同时对156份牛全血DNA进行检测,检出率为10.90%(17/156),与《新孢子虫病检疫技术规范》(SN/T 3499—2013)的检出符合率为83.33%(30/36),二者检测结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建立的二温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日常监测新孢子虫,为监控"带虫宿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奶牛新孢子虫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发表的新孢子虫(N.caninum)Nc-5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新孢子虫PCR方法。从新孢子虫ELISA检测抗体阳性奶牛血液中提取DNA,用PCR方法对新孢子虫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证明其可靠性。结果显示,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350bp,扩增产物经MspⅠ酶切为218bp和132bp2条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分析表明,本试验扩增的Nc-5基因片段与GenBank发表的其他新孢子虫Nc-5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6%~95.4%;通过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准确、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H5亚型、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H5亚型、N6亚型AIV的HA和NA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H5亚型和N6亚型AIV二重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H5N6亚型AIV特异性扩增出418bp和251bp目的片段,对H5Ny(y≠6)亚型AIV扩增出418bp目的片段,对HxN6(x≠5)亚型AIV扩增出251bp目的片段,对其他亚型和常见的禽病病原体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对H5亚型和N6亚型最低检测限为1.59×10-5ng/μL。本研究建立的H5亚型和N6亚型AIV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为H5亚型和N6亚型AIV临床检测以及防控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基因库中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s virus,NDV)和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针对NDV和DPV保守基因序列的引物。用这2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NDV和DPV模板进行二重PCR扩增,结果同时得到了2条特异性的、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419(NDV)和602 bp(DPV)的扩增条带,而对其他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能同时检出0.4 pg的NDV模板和126 pg的DPV模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鸭新城疫病毒(NDV)的F基因和鸭圆环病毒(DuCV)的V1/rep基因的保守序列,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并对二重PCR的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鸭NDV和DuCV的二重PCR检测方法。对混合样品进行扩增,得到2条大小为493bp(鸭NDV)和218bp(DuCV)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扩增片段相符。而对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小鹅瘟病毒、鸭H9亚型流感病毒、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该方法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鸭NDV的核酸最小量为40fg,DuCV为20fg。  相似文献   

14.
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二重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二重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对同一样品中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得到了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51bp(鸭圆环病毒)和474bp(番鸭细小病毒)的扩增条带,而对鸭Ⅰ型肝炎病毒、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最低能检出100fg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二重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鸭圆环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鉴别绵羊痘病毒(SPPV)和山羊痘病毒(GTP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这2种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的优化,建立了快速鉴别检测SPPV和GTPV的双重PCR方法。该方法分别扩增出SPPV长度为177 bp和GTPV长度为222 bp的目的片段。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牛疙瘩皮肤病病毒、犬细小病毒、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健康羊组织和牛组织均无扩增。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最低可检测1.725×107copies/μL的SPPV和1.71×106copies/μL的GTPV。应用该方法对50份临床病料样品进行检测的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均检出5份感染GTPV的病料和2份感染SPPV的病料,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病料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