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子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杂粮作物,谷子生产中较低的光能利用率是限制谷子产量的重要因素,为提高谷子的光能利用率及产量,制定适用于黑龙江省谷子的高光效栽培模式,本研究以谷子品种“嫩选17”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垄向、垄距,研究对谷子茎秆特征、农艺性状、光合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千粒质量、茎秆节数外,不同处理对谷子抗倒伏性、农艺性状、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各项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嫩选17”在南向偏西20°、宽窄垄栽培模式下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光合性能较好,产量最高,可作为黑龙江地区谷子的高光效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穴播与条播对夏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穴播和条播对不同株型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地点穴播与条播相比籽粒产量水平相当或有所提高;穴播可以解决谷子单籽出苗顶土力弱的问题;通过研制穴播机可以实现谷子的精量播种,少间苗或不问苗。  相似文献   

3.
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西农8727’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比分析3种栽培方式(穴播、沟播、条播)下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穴播栽培条件下小麦叶片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Pn)在其各生育时期均大于沟播和条播栽培;穴播栽培可促进小麦灌浆期灌浆速率、缩短灌浆历程,且灌浆速率在花后20d达到最大,最大灌浆速率穴播比条播和沟播分别高13.9%、42.6%;各生育时期平均单株地上、地下部分干质量穴播均大于沟播和条播。产量表现为穴播沟播条播,穴播和沟播分别比条播增产7.77%、4.55%,但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穴播栽培会对冬小麦的生理特性产生积极影响并增加产量,但在水热资源较好的关中地区对冬小麦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夏播旱地谷子渗水地膜穴播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技术对夏播谷子产量的影响机制,测定并分析了谷子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植株农艺性状以及抽穗期功能叶光合性能等生理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浇水、降雨量356 mm的情况下,渗水地膜穴播栽培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48.57%。渗水地膜穴播栽培在各生育时期的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对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表现为株高略高于对照,茎秆粗壮,穗子较大;抽穗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主要功能叶片的叶面积高于对照,说明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期个体和群体叶面积较大,有效光合面积增加,光合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是增产的关键;在群体亩穗数和出谷率相当的基础上,个体产量要素单穗重、穗粒重显著提高,使产量大幅提高。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了45%以上。渗水地膜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穴播既保证了群体顶土出苗,又减少了多余谷苗对水肥的浪费,因此,渗水地膜穴播栽培可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了谷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提供依据。【方法】相同小麦品种、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小麦宽幅条播和小麦窄幅条播三种田间种植型式大田对比试验。【结果】小麦籽粒产量和光合产物重以六角形单粒穴播产量最高,次为宽幅条播,窄幅条播产量最低;六角形单粒穴播较宽幅条播、667 m增产小麦124.5 kg,增幅17.78%,较窄幅条播增产169.91 kg和25.95%;窄幅条播较宽幅条播产量降低45.31 kg、降幅6.47%。【结论】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较宽幅条播和窄幅条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优越的植物营养资源占有供给。采用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种植,既能实现小麦高产创建目标要求的“足群体”,又有高效利用环境营养、实现小麦单株“壮个体”的立体占位几何学根据,使小麦“足群体”和营养改良“壮个体”相统一,有利于小麦密植高产和营养改良。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方式对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不同播种方式对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进行开沟起垄,开展人工穴播和人工条播两种播种方式的大田研究。试验以杂交稻品种培杂泰丰和常规稻品种玉香油占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2种播种方式下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基于开沟起垄直播开展穴播和条播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穴播方式的水稻产量较高,穴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的产量,分别达到23.77%和10.89%,其原因是穴播处理能够提高供试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穴播方式还有利于优化水稻群体配置,增加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因此,开沟起垄方式下穴播较条播有利于水稻稳产和增产。  相似文献   

8.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膜栽培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均能有效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明显,以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最高,较露地条播增产115.6%;全膜不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分别较露地条播增产61.0%、45.5%。  相似文献   

9.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露地条播种植方式,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52.7%,纯收入增加2 392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0.4%;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16.7%,纯收入增加178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5.5%;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因播后遇雨发生板结,且板结不易破除,严重影响出苗,群体密度较低,导致减产5.6%~8.3%。建议在宁夏南部旱作农业区谷子生产上应加快推广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在土地平坦、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则应重点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露地条播为对照,选择膜侧条播、地膜半覆盖穴播、地膜全覆盖穴播3种冬小麦不同覆膜与播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冬小麦覆膜与播种方式均较对照显著增产,分别较对照增产37.10%、50.20%、53.50%,适宜在庄浪县山地梯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7.9%、59.1%;拔节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净光合速率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8%、28.7%,旗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7.5%、23.4%,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下降幅度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低16%、25%。在不同的覆膜方式中,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产量最高,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7.6%、51.2%。因此,膜侧穴播有利于糜子光合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陇东旱塬区大豆全膜种植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陇东旱塬区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对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微垄沟播3种播种方式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秋覆膜的保墒能力优于顶凌覆膜及播前覆膜,对促进大豆出苗,提高大豆产量作用明显。其中以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 2 503.5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 322.9 kg/hm2,增产率达11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晰栽培条件互作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茎秆生物力学性质指标的耦合影响,为运用谷子茎秆生物力学性质进行抗倒伏特性评价,为优化谷子种植栽培条件及抗倒伏优种筛选提供合理农艺措施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选取4个在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谷子品种,副区为基于不同的播种密度与施肥量、播种密度与水分、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处理栽培条件,系统研究了栽培措施对谷子生长发育以及茎秆抗倒伏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1)除水分对谷子茎秆节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外,谷子品种、施肥量、播种密度及水分4个因素对谷子的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形态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2)谷子的千粒重、产量均随施肥量和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子旗叶SPAD值及最大荧光值(Fm)开花期显著高于灌浆期,开花期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Fm可作为谷子育种的目标性状;(3)播种密度对谷子田间倒伏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品种,施肥量的影响最小;(4)谷子茎秆倒数第二节的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节含水率显著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农艺措施互作栽培条件下,单因子对谷子的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70万株/hm2)、适当水肥是提升谷子籽粒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田间倒伏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穴距对夏播谷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谷14和济谷15为试材,研究了穴播条件下不同穴距对夏播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与条播相比,穴播有效提高了谷子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谷草产量和谷穗重,其中,13.0 cm和16.5 cm穴距处理显著高于条播(CK)(P<0.05),不同品种间表现有所差异。因此,在生产上根据不同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穴距穴播,有利于提高谷子产量,实现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设置3种不同播种方式进行试验,考查了水稻苗情、产量等综合性状。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没有影响,但从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即人工直播、机械条播、机械穴播),机械穴播产量最高,分别比机械条播和人工直播增产49.17、38.18kg/667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以优质高产冬小麦‘西农20’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宽幅播种和露地穴播)和4个不同播量(112.5、150、187.5、225kg/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条播和穴播相比,宽幅播种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增产幅度达6.33%、6.85%,且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大,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露地穴播与常规条播和宽幅播种相比,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6.34%、2.83%,且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谷醇比均为露地穴播最大;随着播量的增加,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组分含量和谷醇比在187.5kg/hm~2时达到最大值。露地穴播较条播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延展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展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在112.5kg/hm~2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播量。综上所述,宽幅播种和提高播量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露地穴播有利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提升,增加适宜播量能提高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但减小了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延展性,缩短了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不利于加工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宁冬16号为试验材料,探索3种不同栽培方式[覆膜穴播栽培(T1)、不覆膜穴播栽培(T2)、不覆膜条播栽培(CK)]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灌浆动态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间产量差异显著,T1、T2、CK产量分别达7.6、5.3、3.8 t/hm~2。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各营养器官中干物积累量和分配率在成熟期表现为籽粒茎秆穗轴+颖壳叶鞘叶片,其中籽粒中干物质量占植株总量的比例最大,其分配率达到25.1%~29.0%。灌浆速率呈双峰曲线,且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覆膜穴播灌浆速率快速增长期较其他2种方式提前5 d左右。不同栽培方式下叶绿素含量表现为T1与T2、CK差异极显著,T2与CK差异不显著;不同生育期的光合速率差异不同。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差异极显著,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覆膜穴播方式下增产的主要因素是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与覆膜穴播和不覆膜条播相比,不覆膜穴播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播种密度为主区,设4个水平:D1(112.5 kg/hm~2)、D2(150 kg/hm~2)、D3(187.5 kg/hm~2)、D4(225 kg/hm~2);播种方式为副区,设置为宽幅播(K)、条播(T)、穴播(X)。结果表明:小麦群体总茎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苗期为:XKT,返青期和收获期为:TXK。不同穗位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小花数均在高播种密度(D3、D4)下达到最大值。X和K在高密度下更有利于改善小穗和小花结实特性,尤其是对下部穗位效果更显著。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减后增趋势,X的产量和穗粒数表现均优于K和T,产量在D4X组合达到最大值(10 062.83 kg/hm~2),说明穴播配合高播种密度(D3、D4)可在增产的同时使产量构成因素更加协调。穗部结实特性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上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负相关,下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正相关。因此,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时,配合穴播或宽幅播,对增产和改善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