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紫外线及紫外线加氯化锂复合诱变方式对烟草赤星病有控病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Ata28生防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结果经紫外线处理获得正突变菌株14株,将抑菌带最宽的突变株UV-126作遗传稳定性试验,其结果不理想.经复合诱变获得正突变菌株8株,其中突变株Uvl-199抑菌带宽由出发菌株的8.4 mm提高到9.7 mm,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5%,高于UV-126,且传代稳定.实验结果表明,拮抗菌Ata28菌株对紫外线及紫外线加氯化锂复合诱变均比较敏感,但紫外线加氯化锂复合诱变对拮抗菌Ata28的拮抗性能具有更好的提高作用.控病实验表明,Uvl-199比出发菌株的防治效果有较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线及紫外线加氯化锂复合诱变方式对烟草赤星病有控病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Ata28生防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结果经紫外线处理获得正突变菌株14株,将抑菌带最宽的突变株UV-126作遗传稳定性试验,其结果不理想.经复合诱变获得正突变菌株8株,其中突变株Uvl-199抑菌带宽由出发菌株的8.4 mm提高到9.7 mm,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5%,高于UV-126,且传代稳定.实验结果表明,拮抗菌Ata28菌株对紫外线及紫外线加氯化锂复合诱变均比较敏感,但紫外线加氯化锂复合诱变对拮抗菌Ata28的拮抗性能具有更好的提高作用.控病实验表明,Uvl-199比出发菌株的防治效果有较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香蕉冠腐病拮抗细菌B68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枯草芽孢杆菌B 68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硫酸二乙酯以及紫外线(UV) 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方法,从大量突变株中进行筛选,最后共获得8株优良菌株。其中紫外线诱变获3株,编号为U-28、U-43和U-116,它们对香蕉冠腐病的抑菌效果比原始菌株B 68提高了3.55%、4.37%和3.64%;硫酸二乙酯诱变也获得3株,编号为D-24、D-26、D-87,抑菌效果比原始菌株B 68提高了4.22%、8.48%、3.83%;复合诱变最终获得2株突变株,编号为UD-7,UD-93,抑菌效果比原始菌株B 68提高了2.27%、2.86%。经过传代10代后发现突变株比原始菌株B 68更能保持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丙酸杆菌代谢物的抑菌活性,为薛氏丙酸杆菌代谢物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实验室保藏的薛氏丙酸杆菌H1310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基胍(NTG)进行诱变处理,待突变菌株长出后采用双层平板筛选法进行筛选,而后通过深层液体发酵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复筛。[结果]当最优的NTG诱变浓度为0.3 mg/m L时,致死率为90.69%。采用双层平板法,从3 564株菌落中挑选出87株突变株,进一步进行复筛,获得一株突变菌株,其代谢物抑菌活性达(28.30±2.47)AU/m L,比出发菌株提高43.87%。[结论]确定了丙酸杆菌NTG诱变选育的试验方法,获得一株抑菌活性高的遗传性能稳定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以海洋真菌(Penicillum sp)TS67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微波、亚硝酸、硫酸二乙酯对其孢子悬液进行诱变处理,经紫外诱变获得一株高产菌株Z10,通过微波诱变获得一株高产菌株W8。抑茵试验表明,二者的抑菌活性比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41.9%和45.6%。经传代试验,Z10和W8连续传代10次,遗传性状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株S 024的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诱变方法(紫外线、微波、LiCl,LiCl 紫外线、LiCl 紫外线 微波)对出发菌株S 024进行了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几种诱变方法对S 024的诱变效果差异较大,紫外线(UV)照射和LiCl处理均未能筛选到正突变菌株;微波(MV)处理(50,100 s)可选育出高效菌株,LiCl和UV复合诱变处理的效果最好,共筛选到3个高效菌株(LiU-024-1,LiU-024-4,LiU-024-9),其中LiU-024-4菌株抑菌率比出发菌株S 024提高了34.44%;连续3代转代培养,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基本稳定.用MV对3株高效菌株再进行诱变处理,其抑菌活性基本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复合诱变,提高生防菌-海洋真菌TS67抑菌活性和稳定性。[方法]以海洋真菌TS67菌株为出发菌株,以玉蜀黍平脐蠕孢菌为指示菌,采用超声波-硫酸二乙酯(DES)对其孢子悬液进行复合诱变,考察了超声波以低超声功率长时间单因子诱变、2%DES单因子诱变及两者结合的复合因子处理海洋真菌TS67的诱变效果。[结果]通过2%DES和超声波(200 W,22 kHz,15 min)复合因子诱变,获得1株高产菌株UD-77。试验表明,UD-77的抑菌活性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7.5%。经6代传代试验,UD-77高效突变株抑菌圈直径稳定在22 mm以上。[结论]采用超声波结合DES的复合诱变强度和诱变效果均好于任一种单因子诱变。  相似文献   

8.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Y-D7为出发菌株,采用微波、硫酸二乙酯(DES)进行诱变处理以获得果胶酶高产突变菌株。首先使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选育出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有大幅提高的突变株,然后采用固体发酵法进行复筛,最终筛选出1株果胶酶高产突变株HY-Z40,其酶活性达到了2 198 U/g,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1倍,且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假丝酵母油脂的含量。[方法]以假丝酵母为出发菌种,利用紫外诱变、微波诱变及紫外和微波复合诱变分别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出生物量和吸光度均较大的菌株。[结果]酵母菌经紫外和微波诱变其生物量均比对照提高。在酵母产脂高产菌株的筛选中,微波与紫外线复合诱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获得一高产酵母菌株Candida Yeast-1,其生物量比出发菌株提高率为43.3%,菌体油脂的吸光度比出发菌株提高率为32.1%。用索氏提取法测定其脂肪含量,脂肪含量提高了17.2%。[结论]对假丝酵母进行紫外、微波及复合诱变均能有效地提高其产脂率。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筛选的小诺霉素产生菌XDBJ-CF为诱变选育的出发菌株,经最适照射剂量60 s的紫外诱变后,在含20μg/mL链霉素的高氏平板上培养,获得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突变株摇瓶初筛试验显示,高产突变株的数量大于低产突变株。从正突变株中挑选相对发酵单位130%以上的16株高产突变株进行摇瓶复筛,获得2株小诺霉素高产突变株XDBJ-CF-09-24、XDBJ-CF-09-90,其小诺霉素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37.8%和46.3%,C_(2b)组分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10%和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平板培养基的组分构成对稻曲病菌薄壁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为薄壁分生孢子的制备培养提供便捷的技术手段.[方法]以4个常规稻曲病菌株Uv-34、Uv-105、Uv-110和Uv-111为试验材料,采取常规的固体培养技术程序,分别测试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的马铃薯含量及蔗糖含量对薄壁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在水(非糖)和4种糖(蔗糖、核糖、木糖和山梨糖)与马铃薯组配形成的固体培养基(PA、PSA、PRA、PXA和PSoA)上的产孢量、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孢子数量的时间变化动态及在PA固体培养基上4个菌株的产孢表现.[结果]在PSA培养基中,蔗糖含量为10g/L时产孢量最高(1.69×106个/mL),马铃薯含量以50.0g/L时的产孢量最高(1.18×106个/mL).在PA、PSA、PRA、PXA和PSoA等平板培养基上,菌株的产孢量分别为6.98×106、4.63×106、11.92×106、0.84×106和0.01×106个/mL.在15d的连续培养中,于PSA培养基上培养5d后产孢量开始大幅下降,而在PA和PRA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基本稳定或保持上升趋势.在PA培养基上,4个供试稻曲病菌株均能正常大量产孢.[结论]稻曲病菌能在含马铃薯的常规固体培养基上产孢;PA是日常制备培养稻曲病菌薄壁分生孢子的简单易用培养基;PRA是制备培养薄壁分生孢子的高产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中提取多糖物质,并检测多糖含量及其对5种菌类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进行提取,并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圆形纸片法测定多糖含量以及测量不同浓度不同菌种的抑菌圈直径。[结果]红色新月蕨的多糖比乌毛蕨的多糖在含量上多0.3%,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的多糖对藤黄八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33.0和21.3 mm,红色新月蕨多糖对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0 mm,乌毛蕨多糖对青霉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2.0 mm,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的最小抑菌浓度均集中在5~15 mg/m L。[结论]红色新月蕨和乌毛蕨多糖可作为功能性多糖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13.
拮抗链霉菌H210发酵液抗菌谱及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H210发酵液抑菌活性生测结果表明,其对烟草野火病菌、烟草角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等病原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3 mm、42.5 mm和37.4 mm;对瓜果腐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病原真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均在20mm以上.其发酵液的理化性质测定表明.该菌株对紫外线、光照、酸和碱均有较好的稳定性;继代培养5代后抑菌活性基本无变化.遗传特性稳定;发酵液经60℃温度处理3 h,抑菌活性基本未受影响,但经80℃处理时随时间延长抑菌活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从健康兔肠道内分离出一株对大肠杆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并对其鉴定到属。选用平板抑菌圈法,从兔子盲肠中分离得到64株对大肠杆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对其中14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复筛,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的4株,抑菌圈直径在15mm~20mm的8株,另外2株拮抗作用较小,其中Tu-1对大肠杆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4mm。在耐受性实验中,Tu-1对酸性环境、胆酸盐和高渗透压均表现出耐受性。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与芽孢杆菌相似,将所测得的16S rDNA序列用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选取序列相似性高的菌株,用Clustal X(1.8)软件进行16S rDNA相似性分析,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Tu-1与Bacillus velezensis的相似性水平均达到99.77%,鉴定该菌为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海蒿子脂溶性物质的抗食物腐败菌活性。[方法]采用圆形纸片法,对海蒿子脂溶性物质及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的不同洗脱组分进行抗食物腐败菌试验。[结果]海蒿子粗脂对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0和1.5 mm;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海蒿子粗脂不敏感。苯洗脱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均为1.0 mm;苯洗脱组分对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无抑菌活性;石油醚洗脱组分对4种腐败菌亦无抑菌活性;乙醇洗脱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3.0、4.5、4.0和2.5 mm,空白对照组均无抑菌活性。[结论]海蒿子乙醇洗脱组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多数海藻脂溶性物质的抗菌活性主要体现在其强极性脂成分上。  相似文献   

16.
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80%乙醇和丙酮为溶剂,提取19种区域性植物和66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用琼脂扩散法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药浓度200mg/mL条件下,有10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7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菌活性,其中石榴皮、五倍子、没食子、肉桂、丁香5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抑制作用(DIZ≥20mm),用两倍稀释法测定这5种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发现抑菌活性只与提取物的浓度有关,与溶剂种类无关,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至少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抗菌物质,而且这些活性物质很可能具有作为天然广谱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黄瓜(Pseudocnus echinatus)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其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作用,为甘蔗黑穗病的防治及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新途径.[方法]利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海黄瓜的表皮、肠、胃和肠内容物等组织的共附生细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共附生细菌种类多样性及其在海黄瓜不同部位组织的分布特征;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共附生细菌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海黄瓜各部位组织共分离得到79株共附生细菌,归属于4门26科35属46种;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6.5%)、鞘氨醇盒菌属(Sphin-gopyxis,8.9%)、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6.3%)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6.3%).分别以甘蔗鞭黑粉菌的"+"型担孢子、"-"型担孢子和菌丝为靶标,采用牛津杯法筛选得到19株活性菌,其中以芽孢杆菌属的BGMRC03005对甘蔗鞭黑粉菌菌丝、"+"型担孢子和"-"型担孢子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40、19.90和14.25 mm.[结论]海黄瓜中可培养细菌种类丰富,且富含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筛选获得的芽孢杆菌属细菌BGM-RC03005对3种鞭黑粉菌形态均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为微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松茸发酵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松茸深层液体发酵生产,经丙酮乙醚萃取法提取其中抗癌的有效成分松茸多糖,并对其中活性成分松茸多糖进行了抑菌和抗癌试验.结果表明,该物质有明显的抑菌和抗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为31 mm,对S-180、B16和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7.7%、75.4%和80.6% .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法从麦冬植被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52株,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为指示细菌,采用平板涂抹法筛选出17株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其中抑菌效果较好的放线菌是F13、F25、F50号菌株,其抑菌圈直径在15~20 mm之间,占分离得到放线菌总数的5.77%,F13号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0 mm;采用平板对峙法进一步测定了F13、F25和F50菌株对棉花黄萎菌、番茄早疫菌和玉米串珠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F13对黄萎菌的抑菌效果较强,抑菌率为56.7%,F25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效果较强,抑菌率为41.2%.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草莓灰霉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的内生细菌拮抗菌株,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平板对峙法相结合研究分离自银杏(Ginkgo biloba)根茎叶的内生细菌拮抗菌株种类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7株对草莓灰霉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菌株YJ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对草莓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较为明显,其脂肽类物质能有效地抑制草莓灰霉病原菌的生长,抑菌带宽1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