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异位酸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25.48±1.51)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阉割南江黄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用体外发酵法考察在3个精粗比(30∶70、50∶50和70∶30)饲粮中添加异位酸(1%)后的体外发酵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4 h体外培养,不添加异位酸时,随精粗比由30∶70升高到70∶30,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乙酸/丙酸和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产气量及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和丙酸占TVFA的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30∶70时,添加异位酸pH无明显变化,NH3-N浓度下降,产气量及微生物蛋白质(MCP)和丁酸浓度上升,但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50∶50时,添加异位酸可显著降低NH3-N浓度(P<0.05),提高产气量及MCP、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P<0.05),而对pH、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当精粗比为70∶30时,添加异位酸NH3-N浓度显著下降(P<0.05),产气量及MCP、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显著上升(P<0.05),而对pH和乙酸/丙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异位酸有利于提高有机物的消化率和NH3-N的利用,增加MCP、乙酸、丙酸和TVFA的合成.在本试验中,对于MCP和TVFA的合成而言,精料比例越高,添加异位酸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法研究微生物发酵蛋白补充料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体外试验分为6组,其中对照组只含培养底物,5个试验组分别添加占全混合日粮5.66%、8.44%、11.30%、14.27%和17.24%的发酵蛋白补充料,并保持0.200 0 g培养底物不变,测定培养液产气量、pH、挥发性脂肪酸(VFA)、菌体蛋白(BCP)和氨态氮(NH3-N)等指标,比较分析发酵蛋白补充料及其不同添加量对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发酵蛋白补充料可以提高培养液产气量和NH3-N浓度(P0.05),而对pH和TVFA浓度无显著性影响;在日粮精粗比6:4时,随着添加量的升高,瘤胃微生物数量增加,饲料中培养液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和BCP含量均提高(P0.05),培养液NH3-N浓度降低(P0.05)。经过DPS软件Topsis法综合分析发现,在精粗比6:4日粮下,微生物发酵蛋白补充料最适添加量为14.27%。  相似文献   

3.
以10头3月龄断奶母犊牛为试验动物,以不同精粗比(60∶40和50∶50)、不同粗饲料组合(苜蓿干草、66.7%苜蓿干草+33.3%燕麦干草、50%苜蓿干草+50%燕麦干草、66.7%苜蓿干草+33.3%全株玉米青贮、50%苜蓿干草+50%全株玉米青贮和33.4%苜蓿干草+33.3%燕麦干草+33.3%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底物,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测定瘤胃液总挥发酸(TVFA)和氨态氮(NH3-N)质量浓度、48 h产气量(GP)、p H、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和干物质消失率(DMD)等指标,探讨精粗比和粗饲料组合对断奶犊牛瘤胃液体外发酵及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粗比和粗饲料组合对瘤胃液的p H影响显著(P0.05),但对微生物蛋白产量、TVFA和GP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为60∶40组NH3-N显著高于精粗比为50∶50组(P0.05),且DMD极显著高于50∶50组(P0.01)。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C3和C4植物粗料及底物精粗比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不同来源的C3(水稻秸秆和苜蓿)和C4植物(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为粗料,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精粗比(40∶60、45∶55和50∶50)的底物,进行48 h的瘤胃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体外产气参数、发酵特性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1)底物粗料选用苜蓿时,理论最大产气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种粗料(P0.01),且以精粗比为45∶55和50∶50时较高;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甲烷(CH4)产量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降低53.79%、24.30%和3.29%,且以精粗比为45∶55时最低。2)C3植物粗料的发酵液p H和氨态氮(NH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C4植物粗料(P0.01);精粗比对发酵液p H和NH3-N浓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发酵液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P0.01),而与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为50∶50时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发酵液乙酸/丙酸均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P0.05),而与精粗比为45∶55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4)各底物体外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以选用水稻秸秆为底物粗料时最低,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宽叶雀稗低18.84%、4.37%、3.84%和11.12%、17.78%、15.56%。结果提示,以苜蓿为粗料,精粗比为50∶50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高,CH4产量也最高;以水稻秸秆为粗料时,精粗比为45∶55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低,CH4产量也最低。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饲粮中蒸汽压片玉米替代比例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产量的影响。体外培养底物精粗比为7∶3,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11个组,蒸汽压片玉米替代精料中玉米的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40%、50%、60%、70%、80%、90%、100%,每组3个重复。发酵48 h后,测定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及培养液pH、氨态氮(NH_3-N)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精料中蒸汽压片玉米替代比例的增加,24和48 h总产气量、产气速率、干物质降解率(DMD)均有上升趋势,100%蒸汽压片玉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蒸汽压片玉米组瘤胃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培养液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A/P)、NH_3-N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pH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蒸汽压片玉米替代比例的增加,甲烷产量均有下降趋势,100%蒸汽压片玉米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蒸汽压片玉米100%替代精料中玉米可显著降低甲烷产量,提高瘤胃液TVFA含量,降低A/P,具有较好的瘤胃发酵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精粗比为50∶50的滩羊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裂壶藻粉(0,1%,2%,3%)进行了体外批次发酵培养,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产气量、pH、中性洗涤纤维(NDF)、氨态氮浓度(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探讨裂壶藻粉藻在瘤胃中最佳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添加比例为3%裂壶藻粉组产气量、pH及NH3-N浓度最高(P<0.05),2%裂壶藻粉组NDF消化率、VFA浓度最高(P<0.05),1%裂壶藻粉组MCP浓度最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条件下,裂壶藻粉在滩羊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  相似文献   

7.
甲烷排放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瘤胃微生物发酵会排放大量甲烷,因此减少反刍动物排放甲烷已引起广泛关注。本试验旨在采用人工瘤胃体外发酵技术,研究在精粗比为65∶35的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0、0.05%、0.10%、0.20%)的单宁酸、对羟基苯甲酸、鞣花酸、丁香酸及芦丁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在体外条件下,添加0.05%及以上的单宁显著降低NH_3-N水平(P0.05),添加0.20%的单宁显著降低发酵终点pH(P0.05),并显著提高48h累积产气量和乙丙比(P0.05)。添加0.10%及以上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可显著降低NH_3-N和乙酸浓度并提高累积产气量(P0.05);除乙酸外,对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鞣花酸后显著降低CH4产生和乙丙比(P0.05);当添加水平达到0.10%后TVFA(总挥发性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达到0.20%后pH和NH_3-N显著下降(P0.05)。添加丁香酸后NH_3-N和累积产气量显著下降(P0.05);当添加水平达到0.10%后,CH_4和TVFA显著增加(P0.05)。添加芦丁显著降低NH_3-N并增加TVFA(P0.05),当添加水平达到0.10%时,乙丙比显著下降(P0.05);达到0.20%时pH下降而累积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添加一定水平的酚酸和芦丁能降低NH_3-N浓度,增加产气量;丁香酸和芦丁可增加TVFA水平,而鞣花酸降低TVFA水平;仅鞣花酸能抑制甲烷产生,而丁香酸促进甲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6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在3个精粗比(40∶60、50∶50、60∶40)饲粮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0.5%、1.0%、1.5%、2.0%和2.5%)的YC,制备出18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结果表明:1)饲粮精粗比对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DMD)、粗蛋白质降解率(CP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有显著影响(P0.05),50∶50组和60∶40组DMD、CPD、NDFD、ADFD显著高于40∶6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产气量、CPD、NDFD和ADFD有显著影响(P0.05),0.5%组产气量和CP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CPD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饲粮精粗比对pH及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60组pH显著高于50∶50组和60∶40组(P0.05),60∶40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M CP含量显著低于50∶50组和60∶4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NH3-N和M CP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0.5%组NH3-N和M 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3)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和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P0.05)。60∶40组TVFA含量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乙酸、异戊酸比例以及乙酸/丙酸显著高于60∶40组和50∶50组(P 0.05),50∶50组异丁酸和戊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60∶40组(P 0.05)。1.0%组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一定影响。饲粮精粗比以50∶50和60∶40为宜,YC添加水平以0.5%和1.0%为宜。  相似文献   

9.
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羯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粉碎的滤纸纤维、木聚糖和果胶作为底物,精粗比为30:70,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0、10、20、30、40mg/kg)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精料日粮条件下,随着维生素B1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的pH呈上升趋势,NH3-N的平均浓度极显著提高(P0.01);降低了乙酸浓度、丙酸浓度和TVFA浓度,提高了丁酸浓度;体外发酵24h时,10、20、30mg/kg处理组降低了"乙/丙";改变了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10.
混播比例对牧草及其青贮料降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不同比例混播对牧草及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其体外降解率及降解液的pH值、NH3-N浓度和产气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混播与单播苜蓿相比,显著降低饲草降解液的pH值(P<0.01)、NH3-N(P<0.01)含量,对产气量影响不显著(P>0.05).青贮后,混播与单播苜蓿相比,降低青贮料降解液的pH值、NH3-N含量和产气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技术评定日粮中添加植物性脂肪酸钙添加水平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以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其中精粗比为1∶1。试验设5个钙皂添加水平,由植物性脂肪酸钙分别取代0%、2%、4%、6%、8%的精料,来探讨日粮中不同水平植物性脂肪酸钙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添加植物性脂肪酸钙6%水平以下对瘤胃pH值、产气量、氨态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量(TVFA)、乙酸、丙酸、丁酸及乙酸:丙酸影响不显著;8%添加水平显著降低瘤胃产气量、丙酸含量,显著提高乙酸含量。  相似文献   

12.
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以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粉碎的滤纸纤维、木聚糖和果胶作为底物,精粗比为70∶30,维生素B1在瘤胃培养液底物中的浓度设为0(mg/kg)、30(mg/kg)、60(mg/kg)、90(mg/kg)4个水平,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pH值、氨氮、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乳酸等指标的测定,探讨维生素B1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随着维生素B1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的pH平均值呈降低趋势,NH3-N的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影响瘤胃发酵类型,但有降低乙酸浓度平均值、提高丙酸浓度平均值和TVFA浓度平均值、降低乙酸/丙酸比值的趋势。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B1可以降低乳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复合营养调控剂在不同精粗比条件下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因素一设4个水平发酵底物,分别是粗料组(Ⅰ组);粗料+基础精料组(Ⅱ组);粗料+基础精料+复合配方1组(0.30%苹果酸、0.06%半胱胺、0.08%糖萜素)(Ⅲ组);粗料+基础精料+复合配方2组(0.60%苹果酸、0.12%半胱胺、0.16%糖萜素)(Ⅳ组),同时另设5个水平精粗比饲料(3∶7、4∶6、5∶5、6∶4、7∶3)。培养72h采样并测定培养液pH、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随着精粗比增加,pH和NH3-N浓度下降,且精粗比为4∶6时,试验Ⅲ组较Ⅱ组、Ⅳ组分别降低3.23%、2.22%(P0.05);乙酸浓度、乙/丙、甲烷排出等随着精料比增加呈下降趋势,丙酸呈升高趋势。在不同精粗比条件下,补饲精料组之间pH、NH3-N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增大,pH、NH3-N浓度呈下降趋势,发酵产气量呈上升趋势。与补饲基础精料组相比,基础精料中添加以苹果酸、半胱胺、糖萜素配制而成的复合营养调控剂可降低发酵液中NH3-N浓度、乙酸浓度、乙/丙值、甲烷排出量,同时升高丙酸浓度,改善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将不同剂量(0.05、0.07g和0.09g)酵母培养物(YC)和不同剂量(0.006、0.01g和0.014g)延胡索酸二钠(disodiumfumarate)按2×3试验设计分为9种组合,研究高精料(精粗比为8:2)下,二者组合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通过对9种组合体外发酵指标的综合效应评定,确定优化组合剂量,并采用体外培养装置进行体外批次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9种组合的pH和累计产气量均显著升高(P0.05),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9种组合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体系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丙酸浓度(P0.05),但乙酸/丙酸及乙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显示,当YC和延胡索酸二钠的添加量分别为0.09g和0.006g时,体外发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梯度添加硝酸盐或硫酸盐是否对瘤胃微生物有适应性,本试验以3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萨能奶山羊为瘤胃液供体,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梯度添加硝酸盐或硫酸盐对瘤胃液批次发酵参数和总菌数量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硝酸盐组和硫酸盐组。处理组在第1~5d梯度添加2~5 mmol/L硝酸钠或硫酸钾,初始终浓度均为2 mmol/L,以1mmol/(L·d~(-1))增加至5mmol/L后保持浓度不变继续发酵24h,分别检测1~5d总产气量、pH、挥发性脂肪酸(VFA)、NH3-N和总菌数量。结果显示:1)第3~5天添加2~5mmol/L硝酸盐可显著降低总产气量(P0.05),第1天添加2mmol/L硫酸盐显著降低总产气量(P0.05);2)添加2~5mmol/L硝酸盐或硫酸盐对TVFA均无影响(P0.05),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各VFA的浓度和百分比;3)添加2mmol/L硝酸盐对第1dNH3-N有提高趋势(P0.10),显著提高了第2~5天NH3-N含量(P0.05);第1~4天添加2~5mmol/L硫酸盐显著提高第5天NH3-N含量(P0.05);4)添加2~5mmol/L硝酸盐和硫酸盐均对总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梯度添加硝酸盐或硫酸盐可提高瘤胃批次发酵NH3-N含量,均不影响发酵液TVFA和总菌数量。  相似文献   

16.
瘤胃持续模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包括瘤胃持续模拟装置(RSI)的设计和RSI稳定性与模拟效果的研究两部分。RSI由发酵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搅拌系统和样品收集系统组成,核心是6个发酵罐。以6头瘘管牛为对照,用精粗比为1:1的日粮研究了RSI的稳定性和模拟效果。结果表明,RSI的NH_3-N浓度、TVFA浓度、pH和每天产气量的变异系数都小于7%;当外流速度和固体颗粒控制孔径增加时NH_3-N浓度和TVFA浓度下降,pH值上升;而喂料量增加则有相反的结果。当RSI的外流速度为1.36ml/min、控制孔径1.5mm和喂料量30g/d时,发酵罐内的NH_2-N浓度、TVFA浓度和pH值与牛瘤胃液的测定值最接近(P>0.05),各种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不同精粗比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液对瘤胃发酵体系的影响,试验通过体外发酵法研究在精粗比为3∶7和7∶3的底物条件下,4种不同添加量(0.3,0.8,1.0,1.5 mL)益生菌复合菌液(即0.3 mL组、0.8 mL组、1.0 mL组、1.5 mL组)对培养液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8 h的体外培养,在精粗比为3∶7的底物条件下,随着复合益生菌液添加量的增加,pH值显著降低(P0.05);0.3,0.8,1.0 mL组产气量显著增高(P0.05);各组氨氮浓度逐渐升高,0.8,1.0,1.5 mL组显著高于0.3 mL组(P0.05);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和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精粗比为7∶3的底物条件下,随着复合益生菌液添加量的增加,各组pH值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产气量显著升高(P0.05);1.0,1.5 mL组干物质降解率及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 mL组氨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添加水平之间菌体蛋白浓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最终根据体外发酵参数进行综合组合效应(MFAEI)评定,在精粗比为3∶7的底物条件下1.0 mL的菌液添加量效果较好,在精粗比为7∶3的底物条件下1.5 mL的菌液添加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究添加金银花提取物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产气量的影响。试验选用4头健康、体况相近、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用于瘤胃液的采集。试验分为5组,对照组发酵底物不添加金银花提取物,试验组在发酵底物中分别添加0.5、1.0、2.0、4.0 mg/g金银花提取物,每组6个重复,试验共重复3个批次。分别于发酵1.5、3.0、6.0、12.0、24.0 h记录产气量,体外发酵24.0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添加1.0、2.0、4.0 mg/g金银花提取物可以使发酵液p H及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使发酵液乳酸、微生物蛋白(MCP)、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以及24.0 h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5 mg/g金银花提取物组发酵液p H及NH3-N、乳酸及TVFA浓度与对照组和其他3个试验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发酵液MCP浓度和24.0 h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在体外条件下,添加金银花提取物可以有效调节瘤胃微生物发酵状态,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添加1.0 mg/g金银花提取物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以苜蓿为对照研究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效应。辣木叶/苜蓿与玉米分别按100:0、80:20、60:40、40:60、20:8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组合间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升高,两组培养液pH、氨态氮(NH_3-N)浓度和乙丙比均呈下降趋势,而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48h产气量(48 h GP)和潜在产气量逐渐升高;辣木叶组和苜蓿组的pH、48h GP和丁酸无差异(P0.05),TVFA、乙酸、丙酸、产气速率和有机物消化率(OMD)极显著高于苜蓿组(P0.01);辣木叶组的48 h GP和微生物蛋白(MCP)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与苜蓿组无差异(P0.05),TVFA、乙酸和NH_3-N的组合效应值显著高于苜蓿组(P0.05);以48 h GP、NH_3-N、MCP、TVFA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主要衡量指标,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比例为60:40时,正组合效应达到最大。从本试验结果可以得知,辣木叶是一种与苜蓿营养价值相当的粗饲料资源,辣木叶与玉米比例为60:40时的饲料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体外发酵法评定不同茬次和生长年限苜蓿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比较研究了不同茬次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体外发酵特性。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称量1 g苜蓿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发酵瓶内,39℃体外发酵96 h,分别于24、48、72及96 h冰浴终止发酵,采样。结果显示:茬次、生长年限对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氨态氮(NH3-N)和菌体蛋白(MCP)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茬次对苜蓿体外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茬次与生长在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营养物质降解率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发酵结束后,苜蓿的产气量,营养物质降解率及挥发性脂肪酸(VFA)、NH3-N和MCP浓度在第3茬最高。产气量、营养物质降解率、NH3-N浓度在1和4年龄较高,3年龄较低。综上,以1年龄第3茬和4年龄第3茬苜蓿营养价值较高,3年龄第2茬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