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高云南大理烟区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及工业可用性,解决上部烟叶挂灰重、青杂烟比率高等问题,本试验以红花大金元上部烟叶为材料,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期和定色期湿球温度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烘烤工艺(T3处理),即提高烟叶烘烤过程中主变黄期湿球温度、降低变黄后期及定色前期湿球温度能够降低酶促棕色化反应敏感期烟叶的水分含量,减轻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程度,提高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中上等烟比率和经济效益,使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更佳,显著提高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2.
亚氯酸钠对烤烟酶促棕色化反应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亚氯酸钠(SC)对烤烟烘烤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及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以K326为试验材料,通过烘烤试验分析了SC对烤烟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烤后烟叶多酚含量、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C处理和对照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但SC处理烟叶PPO活性均低于同期对照烟叶。SC处理中部叶莨菪亭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但多酚总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SC处理上部叶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芸香苷、多酚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SC处理显著提高了烤后烟叶的氯含量和还原糖含量,使化学成分更趋协调。SC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较对照有所改善,经济性状较对照显著提高。SC抑制了烟叶烘烤过程中的酶促棕色化反应,提高了烤后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3.
任杰 《农家顾问》2013,(2):32-32
<正>为研究亚氯酸钠(SC)对烤烟烘烤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及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以K326为试验材料,通过烘烤试验分析了SC对烤烟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烤后烟叶多酚含量、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C处理和对照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但SC处理烟叶PPO活性均低于同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河南地区美引烤烟品种NC71的适宜烘烤工艺,本试验设置3种不同密集烘烤工艺处理(T1:常规烘烤工艺;T2:高温变黄烘烤工艺;T3:定色期排湿烘烤工艺),研究其对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多酚物质含量的影响,并对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密集烘烤工艺下烟叶水分、SOD、POD、MDA、多酚类物质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含水率持续下降,SOD活性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POD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MDA含量为持续增加,多酚类物质含量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T2处理即在变黄后期至定色前期干湿球温度保持在41~43/38.5℃至43~45/38℃时SOD和POD活性最高,多酚类物质含量高,PPO活性最低,MDA含量最低,化学成分协调,微带青和黑糟烟比例低(9.31%和3.99%),感官质量较好。T3处理水分散失较快,PPO活性较高,易发生棕色化反应,烤后烟黑糟烟比例较T1增多5.94个百分点。综之,高温变黄烘烤工艺(T2)的生理生化表现更有利于NC71品种烤后烟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密集烘烤定色阶段不同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提高烟叶烘烤质量,优化烟叶密集烘烤工艺技术,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定色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高定色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升至48℃前将湿球温度升高到39℃并保持稳定;超过48℃,湿球温度稳定在40℃)烤后烟叶经济效益较好,每千克烤后烟叶均价提高0.18~0.42元,耗煤量减少0.01~0.07kg;油分、身份、结构、色度等外观质量改善,嗅香较好;内在化学成分表现为多数样品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分别平均增加14.79%和11.99%,总氮、蛋白质、烟碱、淀粉含量减少,糖碱比(多在7.00~10.44)、氮碱比(多在0.60~0.98)更趋于协调;单料烟评吸质量高半个到一个档次,香气量、杂气、刺激性和余味等指标较优。较高定色湿球温度处理提高了中、上部烟叶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和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香气物质含量,以及中部烟叶的棕色化产物含量;下部烟叶以较低定色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升至48℃前将湿球温度升高到38℃并保持稳定;超过48℃,湿球温度稳定在39℃)烤后两糖含量相对较低,化学成分比较协调,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产物含量得到提高。综合分析认为,下部烟叶采用较低定色湿球温度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比较协调,香气物质含量高;中上部烟叶采用较高定色湿球温度烤后烟叶经济效益较好,外观质量好,化学成分协调,评吸档次高,香气物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烟叶密集烘烤前进行的不同处理对烟叶在烘烤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设鲜烟叶烟梗划开(T1)、鲜烟叶背面烟梗剔除(T2)和常规烟叶烘烤(CK)3个不同处理,利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对烟叶进行烘烤。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各个处理中水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淀粉等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脂氧合酶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酶活性呈现双峰曲线。T2处理烟叶中的水分、类胡萝卜素、丙二醛、淀粉酶活性等含量和脂氧合酶活性均高于T1处理,而其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T1处理。T2处理的烟叶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方面均优于T1处理。T2处理能够很好地调控烟叶中水分和各种酶活性的变化,使细胞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使叶绿素和淀粉充分降解,又能避免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能进一步改善烟叶品质和优化密集烤房增香工艺。  相似文献   

7.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烤烟品种CB-1各部位不同采收成熟度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CB-1不同部位烟叶无论成熟度高低,在整个烘烤过程中PPO活性均高于对照K326。整个烘烤过程中上、中、下3个部位不同处理在46℃左右时PPO活性达到一个高峰,而此温度点正是酶促棕色化反应的敏感期,54℃之后烟叶中PPO活性基本消失,不同部位及成熟度之间差异不大。整个烘烤过程下、上部烟叶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曲线变化规律,而中部叶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因此,下部叶适当早采降低烟叶采收成熟度、中部烟叶适当提高烟叶采收成熟度、上部烟叶采取适宜的成熟度,有利于抑制棕色化反应,提高烟叶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8.
烟草中多酚氧化酶(PPO)介导的酶促棕色化反应会影响烟叶的外观色泽,降低内在品质,导致经济效益降低。为摸清不同部位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PPO活性的变化规律,对烤烟品种NC55下、中、上三个不同部位烟叶烘烤过程中PPO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整个烘烤过程中中部烟叶PPO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下、上部烟叶PPO活性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2)整个烘烤过程中,中、下部位烟叶PPO活性在46℃左右时达到高峰,上部烟叶则达到第二个峰值,54℃以后各处理烟叶中PPO活性基本消失;(3)38℃之前,上部烟叶PPO活性最高,而42℃之后,中部烟叶PPO活性最高。研究结果对于优化NC55的烘烤工艺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烤烟品种云烟105、云烟87、RY21、NC71、渠首1号的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烤烟品种采收成熟度对烟叶烘烤过程中PPO活性及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降-升-降"的趋势,多酚类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72 h时降低、后上升的趋势;(2)不同成熟度、品种间的PPO活性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成熟度、品种及其互作对PPO活性、多酚类物质含量均产生影响,其中成熟度、品种的作用效应较大;(3)烘烤过程中,PPO活性表现为未熟适熟过熟,多酚类物质含量表现为适熟过熟未熟。适当提高采收成熟度能够很好地抑制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调控密集烘烤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增高烤后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烟草多酚氧化酶及其与烟草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烟草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介导的酶促棕色化反应会影响烟叶、烟丝的色泽和内在质量,因此多酚氧化酶一直是近年来烟草研究的热点。从PPO的酶学特性、烟草生产各阶段PPO活性变化、PPO与烟叶质量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烟草PPO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烟草生产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探索烟夹装烟烘烤过程中不同干球温度稳温点对应的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内在质量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烤房湿球温度为影响因子,研究了不同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感官质量的影响及内在质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湿处理烤后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较低,常规化学成分指标相对更加协调,感官质量较佳;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烤后烟叶57种中性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呋喃类、新植二烯和酸类香气物质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感官质量与烟碱、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香气物质总量相关性不显著;相比香气物质,常规化学成分与烟叶感官质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总糖、还原糖、烟碱和淀粉是影响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关键因素。综合来看,中湿烘烤处理烤后烟叶质量相对较佳。本研究为烟夹装烟烘烤过程中关键稳温点调控湿球温度来提高烤后烟叶品质,及探索烤后烟叶内在质量指标的关联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田间烟叶成熟度对烘烤特性以及烤后质量的影响,依据叶片落黄程度设置3个处理,通过色素含量、含水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量判断各处理的烘烤特性,通过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分析烤后烟叶质量。结果表明:随成熟度提升,烟叶变黄时间缩短,水分散失较快,易烤性变好,但成熟度偏低或偏高均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导致其耐烤性变差;烘烤结束后,适熟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的综合得分最高,主要化学成分较为协调。要适时采收以发挥和显露烟叶的质量潜势,提高烟叶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对烟叶特色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中上部烟叶的烤后品质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试验采用密集烤房研究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对云烟87中上部烟叶烤后外观质量、颜色值、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部烟叶,以T3处理(湿球温度39℃),在外观质量、评吸质量、风格彰显程度、化学成分评价分值得分最高,经济性状较好,烤后烟叶综合质量依次为T3处理(湿球温度39℃)T2处理(湿球温度38℃)T1处理(湿球温度37℃)。随着定色前期湿球的提高,代表红色的a值有提高的趋势,鲜干比逐渐略有增大,说明有利于物质转化,加深烟叶的颜色,改善烟叶的外观质量;(2)上部烟叶,以T2处理综合表现较好,主要表现在外观质量、评吸质量分值得分最高,经济性状最好,颜色桔黄鲜亮,成熟度、叶片结构、油份较好,颜色饱和度较好,正反面色差较小,化学成分协调性好;T3处理居中,表现颜色偏深偏暗、油分略差,化学协调性差,评吸质量亦有所降低,呼吸消耗较大;T1处理综合表现较差。从风格彰显程度来看,随着定色前期湿球温度提高,浓香型风格特色有提高的趋势。因此,密集烤房烟叶烘烤定色前期湿球温度中部烟叶以39℃、上部烟叶以38℃,有利于提升烤后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湿球温度烘烤试验,对烤烟K326烟叶水分与淀粉降解的变化及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效益与烟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湿条件下,烟叶失水较快,含水量较小;在高湿条件下,烟叶失水较少,水分含量较高,且烤后烟叶横向收缩率均大于纵向收缩率.烟叶颜色与色度受湿度影响较大.烟叶颜色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加深,烟叶外观质量指标均以中湿(SD2)处理表现最优,高湿(SD3)处理的单叶重、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均最高.烟碱、淀粉含量均随着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处理总糖、淀粉与两糖比均高于优质烟叶标准,其他指标均在适宜值范围内,总体均较协调,其中以SD2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5.
晾晒烟调制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及调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晾晒烟叶在调制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的过程、本质、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晾晒烟叶调制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剂、激活剂、环境温湿度条件、环境pH值和氧气浓度等对酶促棕色化反应的调控作用,并从基因调控多酚氧化酶(PPO)表达以及多酚氧化酶天然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应用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旨在为晾晒烟调制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陈化过程中烟叶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评吸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均增加,其中总糖含量增加最多;总氮、烟碱、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减少;烟叶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棕色化产物类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呈现升高—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但棕色化反应产物陈化后期又大幅上升,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和苯丙氨酸类物质含量持续升高,茄酮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陈化后烟叶感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香吃味品质整体得到提升,18个月时感官质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方烟区降雨量明显增加,为保障气候变化下烟叶的烘烤质量,以主栽品种NC55为试验材料,在产区成熟烘烤工艺基础上,研究了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以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SD2处理,SD1处理烤后烟外观质量总分提升0.35分,均价提升0.98元/kg,感官评吸质量提高0.95分。综上,在青岛烟区降雨量增大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湿球温度能够提升青岛烟区烤后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关键温度点不同湿球温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兆佳 《山西农业科学》2014,(4):338-339,352
采用自控温湿度电烤箱,研究了关键温度点不同湿度控制处理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大烘烤时在干球温度42℃时,需要湿球温度配合37℃左右的,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39℃的烤后烟叶质量较好,在一定范围内能改善烤后烟叶的可用性,对改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方面效果明显,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吸食质量可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氮素对烟叶主脉特征、烘烤特性的影响及烟叶主脉特征与烘烤特性的关系,为优化在合理施氮范围内烟叶的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上部叶为试验材料,设75 kg/ha(低氮)、105 kg/ha(正常)和135 kg/ha(高氮)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鲜烟叶主脉水分迁移速率,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脉硬度、木质素含量和水分变化,烟叶叶片水分、叶绿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并统计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结果】鲜烟叶主脉水分迁移速率表现为低氮< 正常< 高氮。在烘烤过程中,低氮烟叶主脉失水较少,其中在定色期(48~96 h)失水速率为0.07%/h,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大,主脉硬度较小且变化缓慢,木质素含量较低;正常施氮量的烟叶主脉在定色期失水速率为0.22%/h,束缚书/自由水比值、硬度和木质素含量均居中;高氮烟叶主脉失水较多,其中在定色期失水速率为0.35%/h,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小,主脉硬度较大且变化速率较快,木质素含量较高。在烘烤过程中,低氮烟叶叶片水分散失较多,其中变黄期(0~48 h)失水速率为0.20%/h,叶绿素降解量为89.47%,降解速率为1.24%/h,表明易烤性较好,PPO活性较高,表明耐烤性较差,烤后烟叶杂色烟比例达12.47%;正常施氮量的烟叶叶片水分散失量居中,变黄期失水速率为0.13%/h,叶绿素降解量为87.35%,降解速率为1.21%/h,表明易烤性中等,PPO活性居中,表明耐烤性中等,烤后烟叶上等烟率达31.27%;高氮烟叶叶片水分散失较少,其中变黄期失水速率为0.08%/h,叶绿素降解量为85.64%,降解速率为1.19%/h,表明易烤性较差,PPO活性较低,表明耐烤性较好,烤后烟叶青烟比例达14.5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高氮烟叶主脉硬度与叶片PPO活性呈显著相关外(P< 0.05),其他各施氮量烟叶主脉指标与叶片烘烤特性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 0.01)。【结论】氮素对烟叶质地和生理均有显著影响,施氮量为105 kg/ha的烟株,其烟叶主脉发育及保水力均较好,在烘烤过程中主脉调节叶片水分散失效果较好,使烟叶变黄和失水较协调且耐烤,可为适宜施氮范围内不同施氮量烟叶烘烤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不同成熟度的上部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方法】采用温湿度自控密集烤房,以烤烟K326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成熟度对上部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要失水期发生在42~54℃之间,且随成熟度的提高而提前。(2)叶绿素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烤前至42℃末期之间,适熟和过熟烟叶提前到36℃末期。(3)烟叶丙二醛(MDA)和多酚含量随烘烤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且成熟度越高含量越高。(4)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36℃末期达到最大值,且表现为过熟烟叶适熟烟叶欠熟烟叶。(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8℃末期达到最大值,此时成熟烟叶POD活性最高。(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欠熟和适熟烟叶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而过熟烟叶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7)相关性分析表明:MDA含量与多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OD活性与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SOD活性与MDA和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多酚含量与PPO活性在欠熟烟叶中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综合分析得出成熟度对烟叶烘烤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适熟和过熟上部烟叶的生理生化指标表现出更好的烘烤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