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磷酸酯转移蛋白(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2种等位基因A/a,F4、F5、F6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2/0.5828、0.4155/0.5845、0.4309/0.5691。取不同基因型纯合子样品进行测序,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其有3个突变为转换,1个为颠换,多态位点分别为1085、1192、1286和1305 bp。应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初生重、45日龄体重、4月龄体重及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的影响。结果显示,F4代各性状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F5代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及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与aa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6代aa基因型个体4月龄体重及Aa基因型个体6月龄管围都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高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另外,Aa基因型的雌性个体对初生重及膘厚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5);Aa基因型雄性个体对管围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1)。研究结果提示猪PLTP基因Aa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该SNP可能是改良猪经济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是动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是生长激素启动生长活性的主要介导者。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山西白猪群体IGF-I基因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A、B、C,形成了AA、AB、AC、BB、BC和CC6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549,等位基因B和C的频率较低,分别为0.173和0.278.就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来看,纯合子AA型、杂合子AB和AC型频率较高,分别为0.230、0.204和0.434,其他类型频率较低,均低于10%。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突变位点对山西白猪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和体高、体长、胸围、背膘厚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对6月龄猪的体高有显著影响(P〈0.05),BC型个体的6月龄体高显著低于其他类型个体(P〈0.05),而对其他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G3072A位点在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检测,对其与大白猪初生重和早期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群体的511个体中,IGF2基因在该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群体AA、AB和BB基因型均有分布,且大白和长白猪群体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而杜洛克猪群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测序结果显示,等位基因A和B分别对应于核苷酸A和G,在A等位基因中,有(AG)二核苷酸的插入。关联分析表明,在大白猪群中,AA、AB和BB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差异显著(P〈0.05),AA和AB基因型个体的21、28和70日龄体重以及从出生~21日龄、21~28日龄、28~70日龄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1)。  相似文献   

4.
以京海黄鸡为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测定IGF-Ⅱ基因3个SNPs位点,同时分析它们对不同周龄体重及产蛋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3个位点分别发生C—G、G—C、G—A的单碱基突变,各检测到3种基因型,P1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方差分析表明,AA与BB基因型个体300日龄产蛋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A为增效等位基因,B为减效等位基因;CD基因型个体12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型(P〈O.05);EE、EF基因型个体300日龄平均蛋质量显著高于FF型(P〈0.05),E为增效等位基因,F为减效等位基因。联合基因型AA/CC/EF平均蛋质量显著高于AB/cD/EE与AB/CD/EF(P〈0.05);AB/CD/EF基因型个体300日龄体质量显著高于AA/CC/EF、BB/DD/EE型(P〈0.05)。  相似文献   

5.
利用ABI3730测序仪对宁夏盐池地区196只滩羊的Myf-5基因进行了基因型判定,共检测到AA、AC、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16 5、0.131 7、0.751 8;应用SAS软件对滩羊Myf-5基因与其4个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C基因型个体的3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极显著高于AA、CC基因型个体(P〈0.01);AC基因型个体的9月龄体重显著高于AA、CC基因型个体(P〈0.05);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初生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SSCP技术对萨福克、陶赛特、得克塞尔及滩羊4个绵羊品种358个个体Leptin基因等2、3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7个SNPs,其中新发现5个SNPs。测序结果表明,在外显子2上无突变。内含子2上存在A99G、G115A、C150T、C171T位点。外显子3上,存在G271A;C316A;G387T位点。外显子3上的SNPs使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统计分析表明A99G、C150T和A99G+C150T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存在相关性。在A99G位点,Aa基因型初生质量、日增质量、体高、胸围和尻宽指标上均高于AA基因型,初生质量、日增质量和体高指标差异显著(P〈0.05),胸围和尻宽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C150T和A99G+C150T位点结果一致,突变基因型日增重、体高、体长、胸围和尻宽指标均高于野生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试验应用PCR-RFLP技术对云南培育品种大河乌猪4代(F4)、5代(F5)和6代(F6))共334头个体的血浆胆固醇脂转移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基因内含子1436 bp进行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AvaⅡ对其酶切可得到3种基因型:BB、Bb和bb,F4、F5、F6都以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821、0.6042和0.6885。取不同基因型纯合子样品进行测序,共发现7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其有3个为转换,4个突变为颠换,多态位点分别位于19、69、132、175、203、224、234 bp处。应用最小二乘分析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性别的基因型对生长性状(初生重、45日龄重、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的影响。结果显示,F4代Bb和bb基因型个体体长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bb基因型6月龄管围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与Bb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5代Bb和b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6代b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45日龄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与Bb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性状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bb基因型雄性和雌性个体在初生重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CETP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特别是初生重)存在一定影响;选择带有b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望提高猪体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该SNP可能是改良猪生长速度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8.
以明星肉鸡和丝毛乌骨鸡杂交产生的F2资源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鸡载脂蛋白AI(Apo-AI)基因的5’端序列设计引物,采用测序和PCR—SSCP方法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Apo-AI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Apo-AI基因序列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63bp处存在一个A/T突变。该突变产生的不同基因型与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个体的1、2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的相应体质量(P〈0.05);BB基因型个体腹脂质量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的腹脂质量(P〈0.05);BB和AB基因型个体的腹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的腹脂率(P〈0.05)。可以尝试将Apo-AI基因应用于鸡生长和腹脂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案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以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第8外显子序列经AulⅠ酶切后存在AA、AT和TT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而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相关性发现,AA基因型猪的左胴重、右胴重和脂肪重均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倒数第三、四腰椎间背膘厚AA基因型显著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AT基因型与TT基因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0.
郏县红牛CLPG基因的SNP及对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PCR-SSCP检测了113头郏县红牛CLPG基因的SNP,发现了AA、AB、AC 3种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AA型在第150和419碱基处分别表现为C和T,为野生型;AB型在第419处发生碱基T→C突变;AC型在第150处发生碱基C→T突变。多态信息含量为0.226,属低度多态。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部分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A、AC基因型个体在体重、体长指标上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大于AB型个体;在管围指标上,AA基因型个体优于AB基因型个体,差异显著(P〈0.05);在坐骨端宽指标上,AA与AB基因型个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AB与AC基因型个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以金华猪(40头)、皮特兰猪(30头)及其杂交产生的金皮F2代资源猪群(126头)为材料,对钙离子通道主亚基α1的编码基因(CACNA1S)第44外显子A187G突变、第37内含子A37G突变、T179C突变作PCR—RFLP检测(内切酶依次为Cfr42Ⅰ、XbaⅠ、Eco72Ⅰ),分析其对胴体及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酶切位点Eeo72J的AA基因型对眼肌面积和肉色(L)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BB基因型对后腿肌肉重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和大腿pH存在显著影响(0.01〈P〈0.05);位点Xba Ⅰ对背膘厚(中)存在显著影响(0.01〈P〈0.05),但AA、AB、BB基因型间效应差异不显著(P〉0.05);位点Cfr 42Ⅰ仅在金华、皮特兰纯种猪群中存在多态性,而在屠宰猪群金皮F2代则表现为BB单态型。  相似文献   

12.
用PCR—RFLPs方法对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3个品种共411个个体的myostatin 5′调控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myostatin 5′调控区T→A突变以等位基因T为主,仅在郏县红牛中发现1个AA型纯合体,郏县红牛品种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它品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对黄牛myostatin 5′调控区T→A突变与南阳牛、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T型南阳牛6月龄的胸围和胸围指数显著低于TA型个体,TT型南阳牛18月龄的体高显著高于TA型个体(P〈0.05),但基因型对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效应不显著(P〉0.05)。提示在南阳牛的育种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南阳牛生长阶段和所要选择的性状。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RFLP技术对高邮鸭催乳素(Prolactin,PRL)基因内含子1进行了SNP检测和测序分析,并对该基因与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RL基因内含子1存在两个Dra Ⅰ酶切位点,其中1个位点具有DraⅠ多态性。该位点由于在1326位点发生了T→C的碱基突变,产生了AA、AB和BB3种基因型。基因型BB和等位基因B的频率最高;BB基因型个体30周龄蛋重极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1);AB基因型个体的双黄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间产蛋数、最长连产天数和开产体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鸡GDF-5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鸡骨骼发育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GDF-5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以白耳鸡和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肉鸡高、低腹脂系第8世代鸡群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PCR-SSCP的方法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GDF5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骨骼发育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GDF-5基因外显子1的84bp处存在1个C/T的突变位点,对该突变位点在研究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产生3种基因型,AA型个体的基因序列和GenBank(Accession No:AF123389)中的一致为C,而BB型个体的基因序列在84bp处突变为T。基因型与鸡体组成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的跖骨围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个体的跖爪重和跖爪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AB基因型个体的股骨长和股骨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表明该基因对鸡的骨骼性状有较大的影响或与控制骨骼发育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5.
根据鸭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3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方法对籽鹅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检测其多态性。结果表明,籽鹅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3长约364bp,共发现了7个突变位点,分别为A160G、C167G、T264C突变,以及AA型个体在176、177位点G、A碱基缺失和BB型个体在231、232位点C、T碱基缺失。产生AA、AB和BB3种基因型,其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且基因型频率表现为BB〉AB〉AA;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不同基因型与体重和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个体的7周龄体重、9周龄体重、10周龄体重、胸肌重、胸肌率及心脏重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BB基因型个体8周龄体重显著高于AB型个体(P〈0O.05);在所分析的性状中,BB基因型个体的均值最大,AB型次之,AA型最小。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NCAPG-DCAF16基因区域在德州驴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以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德州驴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DNA混池测序技术对NCAPG-DCAF16基因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基于DNA混池测序结果,运用质谱分型技术对227头德州驴群体中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初生、3月龄、6月龄3个时期相关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通过DNA混池测序发现,NCAPG基因上的SNPs位点包括第9内含子上rs1(T>C),第11内含子上rs2(A>G),第19内含子上rs4(C>G),第8内含子上rs5(C>G);DCAF16基因第2外显子发现一个同义突变,即位点rs008(A>G)。2)初生时期的关联分析显示,rs1位点基因型CC个体的平均尻长显著高于CT型个体(P<0.05);3月龄时期各基因型的表型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在6月龄阶段,基因型为TT个体的平均胸宽与CC个体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TT和CT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管围均显著高于CC个体(P<0.05)。3)rs4位点的关联分析揭示了GG基因型个体在初生时期的平均胸深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3月龄时期各基因型之间的平均表型值无显著差异(P>0.05);CC基因型个体6月龄时期的平均胸宽和管围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4)rs008位点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因型之间初生时期的表型值无显著差异(P>0.05);AA、GA基因型个体3月龄时期的体重、体高和尻高都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AA、GA基因型个体6月龄时期的体高和胸围都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1),GA基因型与GG基因型个体间的胸深、尻高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GA基因型个体的尻宽显著高于GG和AA基因型(P<0.05)。5)根据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rs1、rs2、rs4和rs5的组合基因型在德州驴群体中有5种。关联分析结果揭示了TTAACCCC组合基因型个体6月龄时期的平均胸宽显著高于CCGGGGGG组合基因型(P<0.05)。综上,德州驴群体中NCAPG-DCAF16基因区域5个SNPs位点对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rs008位点与德州驴体重、体高等重要生长性状极显著相关,可用于德州驴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德州驴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胡雪松  王希彪 《畜牧兽医学报》2006,37(11):1135-1140
采用测序,结合PCR—RFLPs的方法在民猪、长白猪及其杂种母猪的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cDNA序列(+1628~+1878)中首次发现一处NaeⅠ多态位点。该位点的多态性是由于第1789位点的碱基发生了A→G的突变,并导致氨基酸的变化(S→G),即由丝氨酸→甘氨酸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Nae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3个母猪群体间有显著差异(P〈0.01)。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在民猪群体中,只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AB型母猪的初生窝重和21日龄仔猪均匀度显著高于AA型(P〈0.05);在长白猪群体中,AA型母猪的21日龄窝重显著高于BB型(P〈0.05);在F1代长民杂种猪群体中,BB基因型母猪的21日龄仔猪均匀度显著高于AB和AA型(P〈0.05)。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黔北麻羊GHRH—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以相同条件下饲养的30只36~48月龄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克隆测序技术,对GHRH—R基因的第2、第3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进行SNPs位点的检测,并将发现的SNPs位点与黔北麻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内含子6bp处C→A碱基突变AA型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著高于AC型个体(P〈0.05),该位点可作为黔北麻羊体重选择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crtc3基因在无角牦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开展其与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利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对354头无角牦牛crtc3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各基因型间不同月龄(6,12和18月龄)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牦牛crtc3基因的第14内含子的第86 041处发生C→T单个碱基突变,结合PCR-SSCP结果分析后,分为CC、CT和TT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发现,在6月龄,CC基因型个体体高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 CC基因型个体胸围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在12月龄,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个体体高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胸围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在18月龄,CC基因型个体体质量和体高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综上所述,在牦牛crtc3基因上检测到第14内含子的第86 041处发生C→T单个碱基突变,该突变位点对无角牦牛各时期的体质量、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等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用于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20.
辽宁绒山羊改良当地蒙藏山羊试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辽宁绒山羊改良引进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与甘南当地藏山羊,结果表明:辽蒙藏杂交F1代绒山羊,在初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各个时期,其体重、体高、体长、胸围与对照组(蒙藏山羊杂交后代)相比,公羊除初生和3月龄羔羊的体长、12月龄胸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它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母羊的3月龄、12月龄体重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初生、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0.01〈P〈0.05),初生、3月龄、6月龄体高、胸围及6月龄体长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公、母羊绒细度、长度、单纤维断裂强力、单纤维断裂伸长率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含绒率和产绒量差异极显著(P〈0.01)。杂交F1代羊杂交优势明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