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对固态发酵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菌种组合发酵试验,确定菌种组合为解淀粉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和解脂假丝酵母为2∶2∶1∶1。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餐厨垃圾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餐厨垃圾和麸皮添加质量为80∶20,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72 h。在此条件下发酵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23.8%,较发酵前提高41.7%。  相似文献   

2.
餐厨垃圾发酵生产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热带假丝酵母、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解脂假丝酵母在经处理后的餐厨垃圾上混合发酵,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其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以2:2:1的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为混合菌剂,接种量1%,添加1.5%尿素,30℃发酵48h后晾晒烘干,所得生物蛋白饲料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粗纤维、水分含量分别为28.57%、2.16%、1.27%、2.09%、15.73%,且有酒香味,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对黑曲霉和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二段固态发酵大豆皮和菜籽饼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含量为指标,筛选出黑曲霉发酵阶段适宜的发酵温度、料液比、发酵时间、大豆皮和菜籽饼原料比例和接种量,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 934)正交试验探究料液比、发酵时间、大豆皮和菜籽饼原料比例和接种量对黑曲霉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在黑曲霉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发酵产物中乳酸杆菌活菌数为指标,探究乳酸杆菌发酵阶段适宜的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尿素添加量,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 934)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尿素添加量对乳酸杆菌发酵产物中乳酸杆菌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曲霉最优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5℃,料液比1.0∶2.8 g/mL,发酵时间60 h,大豆皮和菜籽饼原料比例2∶1,接种量5×107 CFU/g。乳酸杆菌最优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60 h,接种量5×106 CFU/g,尿素添加量1.0%。经黑曲霉和乳酸杆菌二段固态发酵后,发酵产物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较发酵前均显著增加(P<0.05),粗纤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硫代葡萄糖苷和单宁含量较发酵前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黑曲霉和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二段固态发酵可提高大豆皮和菜籽饼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当归补血汤液体发酵的最佳工艺,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和蛋白胨添加量、菌液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再以此为基础,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选取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为发酵优化的4个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并进行响应面分析,以确定各因素与响应值多糖提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多糖提取率变化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利用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胨添加量与接种量和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0.95%,蛋白胨添加量1.52%,接种量2.92%,发酵时间35.8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到9.23%,与未发酵组(4.62%)相比,多糖含量提高近2倍。该工艺对液体发酵当归补血汤产多糖优化效果显著,为发酵当归补血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当归补血汤液体发酵的最佳工艺,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和蛋白胨添加量、菌液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再以此为基础,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选取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为发酵优化的4个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并进行响应面分析,以确定各因素与响应值多糖提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多糖提取率变化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利用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胨添加量与接种量和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0.95%,蛋白胨添加量1.52%,接种量2.92%,发酵时间35.8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到9.23%,与未发酵组(4.62%)相比,多糖含量提高近2倍。该工艺对液体发酵当归补血汤产多糖优化效果显著,为发酵当归补血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废弃香菇渣为主要原料,首先利用纤维素酶预处理后,添加适量尿素、米糠和麸皮,将其混合后调节水分,再接种一定量的黑曲霉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确定了香菇渣发酵饲料的最佳工艺为:尿素添加量3%、米糠添加量10%、麸皮添加量25%、黑曲霉接种量10%,发酵时间3d。发酵后的饲料蛋白含量达到32.43%,可作为动物养殖的饲料原料。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柑橘渣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试验以柑橘渣为原料,以发酵产物中的粗蛋白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单菌发酵试验预筛选产蛋白量较高的优势菌株,将预筛选的优势菌株按1∶1∶1∶1进行混合发酵;对发酵基质比例、菌液的接种量、发酵时间进行正交分析,优化柑橘渣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显示: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单菌种发酵试验的较优菌种;在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按1∶1∶1∶1比例接种,尿素添加量为1.5%条件下,柑橘渣发酵最适工艺条件为发酵基质柑橘渣与麸皮的比例7∶3、接种量20%、发酵时间8 d。研究表明,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柑橘渣发酵所得的蛋白质饲料产物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提高柑橘渣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应用固态发酵技术改善香蕉茎叶粉养分组成的工艺参数及鹅对其养分的利用率。选择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作为发酵菌种,逐步探究5个因素(单菌种发酵、硫酸铵添加量、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接种比例、混合菌液接种量)对发酵后香蕉茎叶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发酵温度、底物水分和发酵时间的组合。结果显示: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单独发酵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发酵后香蕉茎叶粉的粗蛋白质含量(P0.05或P0.01)。添加硫酸铵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发酵后香蕉茎叶粉的真蛋白质含量(P0.05或P0.01),其中添加2%硫酸铵组的真蛋白质含量最高。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接种比例为2∶1的处理发酵后香蕉茎叶粉的蛋白质净增加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比例为1∶1、1∶3和3∶2的处理(P0.05或P0.01)。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4%的接种量、接种比例为2∶1(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2%的硫酸铵添加量,在基质水分为50%,30℃的环境下发酵4 d效果最佳。经过该工艺发酵后的香蕉茎叶粉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33.82%,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除赖氨酸和精氨酸外其余的15种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马冈鹅的代谢试验结果显示,发酵后香蕉茎叶粉中的粗蛋白质利用率提高了52.66%,极显著高于发酵前(P0.01);此外,代谢能和能量利用率也都略有提高(P0.05)。由此可见,经过该发酵工艺发酵后的香蕉茎叶粉营养价值不仅得到了改善,也促进了鹅对其养分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红薯渣中添加益生菌发酵后的粗蛋白质增加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有效提高粗蛋白质的益生菌进行复合发酵,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复合发酵最佳发酵时间、菌液接种量及发酵温度。结果表明:以产朊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和粪肠球菌(1:1:1:1)复合发酵,在最佳发酵条件菌液接种量7%(V/m)、温度32 ℃、时间3 d下,发酵红薯渣中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显著提高39.27%(P < 0.05),为研发红薯渣废弃资源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红薯渣|益生菌|固态发酵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提高黄芪固态发酵的效果,试验选择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和发酵温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选用L9(33)正交表,以黄芪甲苷收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黄芪的最优工艺为发酵时间62 h,发酵温度37℃,菌种接种量1.5%。  相似文献   

11.
柴云雷  王鹏  张晟  刘丽美  郭丽 《中国饲料》2022,1(11):138-143
梨废渣(包括梨皮和梨核)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却常作为废物丢弃,造成资源浪费。为进一步开发菌体蛋白的生产原料,本研究以梨废渣为原料,酿酒酵母为菌种进行发酵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生产菌体蛋白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菌体蛋白含量为响应值,对尿素添加量、接种量、搅拌次数和发酵时间4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优化,分析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对菌体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废渣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尿素添加量8.4%,接种量6%,搅拌次数3次,发酵时间3.35 d,在此条件下菌体蛋白含量为5.62%。 [关键词] 梨废渣|菌体蛋白|酿酒酵母|响应面  相似文献   

12.
以黑米和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出集黑米和酸奶的保健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保健饮料——黑米发酵乳饮料。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黑米发酵乳饮料的最佳质量配比为:牛奶添加量55%、黑米添加量6%、蔗糖添加量4.5%。制备该黑米乳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种接种量3.5%、发酵时间5.5 h、温度4 2℃。  相似文献   

13.
以稻草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在室温条件下(温度不定)通过单因素筛选出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对氮源、接种量、麸皮添加量、含水量、发酵时间和初始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的最佳发酵条件:氮源为尿素,添加量3%,接种量2%,稻草麸皮比7:3,营养液添加量150%,初始pH值3.0,发酵时间72 h,此时,羟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7,(5)
利用植物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酿酒酵母菌对菜籽粕进行单菌固态发酵,采用3因素3水平的拉丁方设计,观察接种量、麸皮添加量、发酵时间对发酵菜籽粕中植酸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是去除植酸的最优菌种,以9%接种量、15%麸皮添加量、发酵48 h效果最好,植酸去除率63.2%;黑曲霉菌为去除单宁的最优菌种,以9%接种量、10%麸皮添加量、发酵48 h效果最好,单宁去除率77.3%。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选出最佳单一菌株且确定其混合菌比例和发酵路线,再运用正交试验对混合菌固态发酵红薯渣工艺进行条件优化,以达到提高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首先采用4株酵母菌,4株黑曲霉菌,5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乳酸菌,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固态发酵红薯渣,以产物粗蛋白质含量为主要衡量目标,进行单一菌株的筛选;再利用筛选出的4株最佳单菌进行发酵路线选择;最后对选出的发酵工艺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氮源添加量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为变量进行L16(44)正交试验,通过测定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黑曲霉41126、枯草芽孢杆菌Y111、乳酸菌为最佳单一菌株;混合菌比例为(黑曲霉41126∶产朊假丝酵母=2∶1)+(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1∶1∶1)的二次发酵路线产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5.11%;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8℃,氮源添加量1%,菌液接种量3%。此发酵条件下,产物粗蛋白质含量达12.35%,较同等氮源添加量原料发酵前提升了85.99%,且产物能量值和氨基酸含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6.
外加酶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基础上添加外源蛋白酶进行优化,以蛋白质水解度为指标,试验得到酶添加量、接种量、料水比、温度、时间5个单因素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20U/g,接种量1%、料水比1:1.2、温度35℃、发酵时间48h。对5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优化发酵方案为:加酶量50U/g、接种量1.5%、料水比1:1.2、温度35℃、发酵时间48h,发酵豆粕水解度从对照的16.25%提高到37.29%,提高了1.3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奶牛精饲料的最佳发酵条件,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的方法,研究菌种的接种比例、腐植酸钠添加量、麸皮含量、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中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精饲料最佳发酵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比例为3∶7,种子液中腐植酸钠添加量为2%,发酵底物中腐植酸钠添加量为2%,麸皮含量5%,含水量50%,接种量2.5%,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4℃。在此条件下,真蛋白质含量可达19.94%,与未发酵组相比显著提高了4.63个百分点(P0.05)。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豆粕为主要原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益生菌饲料。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对以豆粕为主要原料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再以接种量、瓶装量、发酵周期和发酵温度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通过试验得出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45%豆粕,35%玉米粉,10%葡萄糖和10%麸皮;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水比例1∶2,接种量13%,瓶装量75 g/250 mL,发酵周期48 h和发酵温度36℃。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种和营养盐对固态发酵麸皮中复合多糖含量的影响。采用单菌和混菌发酵麸皮,比较发酵麸皮中多糖含量变化,筛选出发酵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以37;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8种营养盐(包括MgSO_4、MnSO_4、CaCl_2、K_2HPO_4、尿素、柠檬酸钠、酒石酸钾钠和腐植酸钠)进行筛选,发现仅有尿素能够显著提高发酵麸皮多糖含量(P0.05),其最适添加量为0.1%。该试验结果为发酵麸皮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lackett-Burman设计在益生菌生长主要影响因子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承剑  黄兴国  李伟  王超 《饲料工业》2007,28(16):31-33
试验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选取麦麸、葡萄糖、豆渣、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硫酸锰、氯化钙及加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13个在啤酒糟培养基中对益生菌生长有影响作用的因子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啤酒糟为主要成分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温度(P值为0.0021、T值为-5.18)、尿素(P值为0.0842、T值为2.07)、硫酸铵(P值为0.0883、T值为2.03)是影响活菌总数的主要因子,3者在大于90%的概率水平上差异显著;其它10个因子,如麸皮、葡萄糖、豆渣、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硫酸锰、氯化钙、水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在大于90%的概率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