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2014年11-12月冬季降温期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8个不同基因型假俭草的抗寒性与叶片细胞内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以及游离态腐胺、亚精胺、精胺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前降温过程中,假俭草其叶片色泽持续下降,叶片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MDA)的含量持续升高。基因型E02、E07、E09和E10在降温过程中的相对电导率与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基因型,而叶片内的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4个基因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亚精胺和精胺含量与假俭草的耐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亚精胺和精胺等渗透调节物质对增强假俭草的耐寒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2014年11-12月冬季降温期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8个不同基因型假俭草的抗寒性与叶片细胞内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以及游离态腐胺、亚精胺、精胺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前降温过程中,假俭草其叶片色泽持续下降,叶片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MDA)的含量持续升高。基因型E02、E07、E09和E10在降温过程中的相对电导率与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基因型,而叶片内的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4个基因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亚精胺和精胺含量与假俭草的耐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可溶性多糖、脯氨酸、亚精胺和精胺等渗透调节物质对增强假俭草的耐寒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州  彭燕 《草业学报》2015,24(4):148-156
以广泛栽培的“拉丁诺”白三叶为供试材料,对其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活性氧成分、膜脂过氧化产物、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RT-PCR技术分析4种抗氧化酶基因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分析外源亚精胺缓减水分胁迫的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白三叶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步降低,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不断升高,外源亚精胺能显著提高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有效降低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外源亚精胺使水分胁迫下白三叶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发生改变,提高了水分胁迫下白三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缓解了水分胁迫造成的氧化胁迫伤害;外源亚精胺提高了脯氨酸合成代谢关键酶Δ’-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和分解代谢关键酶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促进了水分胁迫下脯氨酸的代谢,但对脯氨酸合成代谢鸟氨酸途径中关键酶——鸟氨酸转氨酶(OAT)没有影响。外源亚精胺能有效提高白三叶的抗水分胁迫能力,这与亚精胺诱导了胁迫下白三叶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促进脯氨酸的代谢从而减轻由水分胁迫造成的氧化伤害、稳定了细胞膜系统及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铅递进胁迫对假俭草和结缕草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铅递进胁迫对假俭草和结缕草叶片脂质过氧化程度、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2 处理浓度的升高,1)假俭草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害,结缕草伤害较轻;2)2种草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增大幅度假俭草大于结缕草;3)超氧化物歧化(SOD)活性在假俭草中先升高后降低,结缕草变化不明显;4)假俭草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结缕草恰好相反;5)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假俭草随铅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结缕草游离脯氨酸含量一直升高;6)2种草叶绿素含量都是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结缕草对铅的耐受性比假俭草强.  相似文献   

5.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以假俭草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假俭草叶片中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及丙二醛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假俭草低温胁迫的伤害与适应。结果发现,假俭草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能通过一系列保护性的生理、生化反应来适应低温胁迫,以减轻低温伤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BR)的方法,探讨EBR对低温胁迫下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幼苗抗氧化保护和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EBR导致垂穗披碱草幼苗生物量随浓度增加而升高,但高浓度下又有降低的趋势,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其中1 μmol·L-1的EBR处理抗寒效果最好。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CK,EBR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增加,同时叶面喷施EBR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积累。因此,低温胁迫下喷施EBR能显著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积累,增加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减轻低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从而增强垂穗披碱草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7.
践踏胁迫对两种暖地型草坪草叶片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周守标  王晖 《草业学报》2004,13(5):70-74
通过测定践踏胁迫下野生假俭草和结缕草2种草坪草叶片的几项生理指标,初步探讨了在践踏胁迫下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践踏胁迫下假俭草和结缕草草层厚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均比对照有显著的减少.2)践踏胁迫下结缕草和假俭草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总糖、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SOD酶活性要低于对照.3)践踏胁迫下可溶性总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为:假俭草>结缕草.综合评价,通过形态和生理指标分析假俭草叶片耐践踏能力大于结缕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青藏高原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叶、根抗寒性生理特征,本研究对返青期、草盛中期、草盛后期和枯黄期青藏高原高山嵩草叶和根中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叶片中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枯黄期达到最高,而脯氨酸含量在返青期最高;根中丙二醛含量在植物生长后期较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后期则较高;叶片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植物生长后期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根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植物生长后期较强;不同物候期各生理指标叶片中含量均高于根;器官、物候期以及器官和物候期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高山嵩草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P<0.05),且不同物候期其不同器官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不同。综上所述,高山嵩草叶片和根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对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变化积极响应,这可能是其适应高寒环境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CoCl2对Na2CO3胁迫下苜蓿幼苗叶片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朝周 《草业学报》2007,16(3):49-54
本研究报道了CoCl2对Na2CO3胁迫下苜蓿幼苗叶片细胞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120mmol/L Na2CO3胁迫的前期,苜蓿幼苗叶片多胺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除外,而活性氧水平、脂质过氧化程度和细胞膜相对透性无显著变化;当120 mmol/L Na2CO3胁迫延长至24~28 d时,乙烯产生速率大幅度上升,多胺氧化酶及二胺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精胺、亚精胺和腐胺含量显著下降;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活性氧水平与脂质过氧化程度显著提高,细胞膜稳定指数大幅度下降。在120 mmol/L Na2CO3溶液中加入CoCl2至50μmol/L,在胁迫的整个过程中乙烯产生被显著抑制,同时相对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并在胁迫后期显著减轻了多胺氧化酶活性升高、多胺含量下降及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增加,减缓了细胞膜稳定指数的下降,从而对Na2CO3胁迫下苜蓿幼苗叶片细胞膜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波  李晨阳  李红  杨曌 《草地学报》2021,29(3):515-521
为了探讨苜蓿幼苗的低温胁迫生理响应机制,试验以‘龙牧807’苜蓿(Medicago Sativa L. ‘Longmu 807’)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0℃,—2℃,—3℃,—4℃和—5℃)处理,每个温度处理2 h,分析不同低温胁迫对苜蓿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膜质透性、膜氧化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代谢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温度的增加,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3℃达到最大值;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升高变化趋势,在—5℃达到最大值;叶绿素、硝态氮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呈降低变化趋势。通过对16个指标主成分分析,获得8个特征向量比较大的指标,对这8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LM807’苗期能耐受最低温度为—3℃。本研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抗低温能力相关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噬菌体作抗生素替代物用于动物生产,已被逐步认可和积极评价。将噬菌体应用于抗菌,主要是应用其裂解作用。为更科学地研发和应用噬菌体,本文综述了应用较普遍的dsDNA噬菌体近年来相关裂解机制的研究。目前发现,绝大多数dsDNA噬菌体均采用"穿孔素-内溶素"裂解系统,其主要由穿孔素和内溶素组成,分别破坏细菌细胞膜和肽聚糖层,致使细菌被裂解;而对革兰阴性菌的裂解,还需膜融合蛋白的参与。此外,还存在一种"针穿孔素-SAR内溶素"裂解系统,其主要由针穿孔素、信号锚定释放内溶素和膜融合蛋白组成,作用机制与上述裂解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为开发和应用噬菌体及其裂解相关蛋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八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是别行奇道的经脉,具有统摄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任督二脉穴位主治范围广泛,六条奇经虽无本经专属经穴,但其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往往一脉通多经。运用比较针灸方法,借鉴中医临床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找寻出对某些疾病有特效的奇经八脉穴位/交会穴位,可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提高针灸的施治效果,以更好地防治犬、猫疾病。  相似文献   

13.
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鸡的消化道中寄居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并参与机体的养分代谢和稳态调节。现代微生物分析技术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家禽消化道菌群的类别、数量、分布及功能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在肉鸡消化道的分布情况和定植规律,并重点阐述了遗传、日龄、饲养环境和饲粮等关键因素对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效果,以期为开展肉鸡肠道健康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旨在以体外培养的小鼠成肌细胞(C2C12)为研究对象,探讨氧化损伤可能的路径。本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以DMEM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培养24 h;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PDTC),以每个孔1 mL的PDTC(20μmol·L-1)孵育细胞24 h;H_2O_2组(H_2O_2),加入0.5 mmol·L-1的H_2O_2处理细胞24 h。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ROS水平与凋亡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DTC可显著提高细胞的总凋亡率(P<0.05),可显著上调细胞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6、caspase-9的mRNA表达量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Beclin 1的mRNA表达量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II/I的值以及LC3-II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下调核因子kappa B副族1(p50)、B型白细胞/2型淋巴细胞样蛋白(Bcl-2)、v-rel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和环氧合酶(Cox)-2的mRNA表达量以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H_2O_2可显著提高细胞的ROS水平和细胞总凋亡率(P<0.05),可显著上调caspase-3、caspase-6、caspase-8、caspase-9的mRNA表达量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Beclin 1和LC3-II/LC3-I的mRNA表达量以及LC3-II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Bcl-2相关X蛋白(Bax)的mRNA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p50、Bcl-2、RelA和Cox-1、Cox-2的mRNA表达量以及核因子kappa B(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果提示,H_2O_2会引起C2C12细胞的ROS升高,并且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发生,这与NF-κB因子的特异性抑制剂PDTC的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15.
从江苏省南通市大生源牧场、盐城市泰来神牧场及连云港市三元双宝牧场采集分析了12个月的奶牛乳样,通过分析3个牧场奶牛乳腺炎发病率的季节变化发现,冬季发病率普遍低于夏秋季。以2017年7月份南通市大生源牧场321头奶牛的乳样为例,采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随机筛选出20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乳样,经过细菌分离纯化培养后采用PCR技术鉴定致病菌种类。结果显示:这20份乳样中共分离鉴定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格氏乳球菌、分支杆菌、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3种细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为主;此外,奶牛大都感染了3种及以上致病菌,说明奶牛乳腺炎以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为主。选用6种抗生素药物组合对混合乳样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氨苄西林钠、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共同处理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为苏中地区大生源牧场奶牛乳腺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种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肌苷酸(IMP)对生长后期(22~42日龄)子代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的20周龄健康爱拔益加(Arbor Acres)肉种鸡48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0.2%肌苷酸)、Ⅲ组(基础日粮+0.5%肌苷酸)和Ⅳ组(基础日粮+1%肌苷酸)。子代肉鸡根据肉种鸡饲粮中肌苷酸添加情况相应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子代肉鸡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为子代肉鸡22~42日龄。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22~42日龄子代肉鸡各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在子代肉鸡42日龄时,与Ⅰ组相比,Ⅱ组、Ⅳ组子代肉鸡血清中总蛋白(TP)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Ⅰ组相比,Ⅲ组、Ⅳ组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Ⅳ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肉种鸡饲粮中添加肌苷酸对子代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饲粮中添加0.2%肌苷酸可显著提高生长后期子代血清中TP的含量,降低TG的含量,添加0.5%和1%肌苷酸可显著提高生长后期子代血清中LDL-c含量,且添加1%肌苷酸可显著提高TP含量。  相似文献   

17.
致仔猪脑膜炎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从脑膜炎症状仔猪的脑组织及其他脏器中分离鉴定病原菌。采集患病仔猪脏器分离病原,通过PCR及血清凝集试验鉴定其种属及血清型;透射电镜观察分离株的超微结构;经多序列位点分型分析,鉴定其ST型;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分析其耐药性;经小鼠攻毒试验分析其毒力。结果:最终从患脑膜炎仔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猪链球菌,血清型为9型,将其命名为WH1609。电镜结果显示WH1609有荚膜结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表明WH1609属于一个新的ST型。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WH1609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万古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敏感。BALB/c小鼠毒力试验测得LD50为1.89×10~2 CFU·mL-1,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WH1609感染小鼠可出现明显的脑组织病变。本研究从患脑膜炎的仔猪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猪链球菌9型强毒株,其在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已发现的猪链球菌强毒株的10~5倍以上,对猪链球菌致脑膜炎分子机制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日粮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筛选苏淮猪最适宜的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本试验选择体重相近(62.90±0.78)kg、健康的苏淮阉公猪35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5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自由采食对照组基础日粮;正试期28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Ⅳ组分别饲喂以7%、14%、21%、28%的脱脂米糠替代等量玉米的日粮。5组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分别为8.89%、11.80%、12.93%、14.35%、17.94%。正式期所有猪均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每天纪录所有试验猪的采食量和体重;分别于试验期第0、14天采集粪样,试验第28天采集直肠内容物,用于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量计算胃肠道相对质量和相对长度。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间猪的初始体重、第14天体重、终末体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第0~14天平均日增重、第14~28天平均日增重、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试验Ⅰ~Ⅳ组的第14~28天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第0~14天平均日增重(P<0.05)。生长拟合曲线显示,各组猪生长曲线拐点分别是第18.51天(75.87 kg)、第15.92天(73.61 kg)、第17.39天(75.91 kg)、第17.58天(75.45 kg)、第16.29天(76.15 kg)。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较早到达生长曲线拐点。但各组生长趋势差异不明显。2)饲喂不同纤维水平的日粮对各组猪胃肠道相对重量、长度及大肠的重量、长度占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3)试验期第14、28天,随着日粮纤维水平的升高,各组NDF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均呈线性(P<0.01)、二次方(P<0.01)和三次方(P<0.01)降低;试验期第14天,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趋于二次方降低(P<0.10)。4)根据三次方程模型预测,分别以ADF、CP表观消化率为因变量,得到适宜脱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水平分别为12.77%、14.78%。在各组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均满足且一致的情况下,增加日粮纤维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NDF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对ADF和CP的表观消化率。本试验的脱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替代比例以12.77%最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香芹酚/凹凸棒石(CAR/APT)和香芹酚/氧化锌/凹凸棒石(CAR/ZnO/APT)替代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机能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罗斯308肉鸡19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8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100mg/kg土霉素钙(OTC)、0.1%CAR/APT和0.1%CAR/ZnO/APT的饲粮,基础饲粮不含抗生素类促生长剂。结果表明:与OTC组相比,CAR/APT和CAR/ZnO/APT对肉鸡1~21日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与OTC组21日龄肉鸡相比,CAR/ZnO/APT对胸腺和脾脏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降低法氏囊器官指数(P<0.05);CAR/APT对法氏囊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降低胸腺和脾脏器官指数(P<0.05)。与OTC组21日龄肉鸡相比,CAR/ZnO/APT显著提高血清IgG含量(P<0.05),CAR/APT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OTC组21日龄肉鸡相比,CAR/ZnO/APT有提高空肠黏膜sIgA和IgG含量的趋势(P=0.055);CAR/ZnO/APT组空肠黏膜IgM含量显著高于CAR/APT组(P<0.05)。与OTC组21日龄肉鸡相比,CAR/ZnO/APT显著提高血清和空肠黏膜中T-AOC及血清CAT活性(P<0.05);CAR/APT显著提高血清CAT活性和空肠黏膜T-AOC(P<0.05);CAR/ZnO/APT组21日龄肉鸡血清和空肠黏膜T-AOC显著高于CAR/APT组(P<0.05)。结果表明,以0.1%CAR/APT或CAR/ZnO/APT替代饲粮中的OTC,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具有提高免疫机能和抗氧化机能的作用,其中CAR/ZnO/APT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0.
禽流感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禽流感病毒高通量快速检测的需要,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各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估,使用该方法与农业行业标准NY/T772—2013中的禽流感病毒RT-PCR方法同时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耗时短、特异性好,检测下限达10-4 ng/μL,与传统的RT-PCR方法阳性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实现对禽流感病毒的安全、特异、快速、灵敏、简单、高通量检测,从而弥补了现有传统检测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